• 1、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f、f的大小关系为( )
    A、f>f>f B、f>f>f4 C、f>f>f D、f>f>f
  • 2、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和响度相同 C、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D、乙、丁的音调响度都不同
  • 3、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根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 4、如图所示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B、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 7、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 )
    A、墙上手影“孔雀 B、水中“折笔” C、湖面“月影” D、树荫下“光斑
  • 8、某同学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她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在这反射活动中,接受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
    A、视网膜、鼓膜 B、角膜、鼓膜 C、角膜、耳蜗 D、视网膜、耳蜗
  • 9、超市卖的纯碱产品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不含其他杂质),某科学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某品牌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他们取了8克该纯碱样品,在烧杯中配制成54克溶液,再向其中逐滴滴入10%的氯化钙溶液,测得滴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纯碱属于 (选填“酸”“碱”或“盐”);
    (2)、反应开始前,向样品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色;
    (3)、b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4)、至恰好完全反应时,计算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10、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参加科学拓展课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100克,将200克10%的NaOH溶液分5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如下记录表:

    加入 NaOH 溶液的质量/g

    40

    80

    120

    160

    200

    生产沉淀的总质量/g

    0.0

    2.45

    7.35

    9.8

    9.8

    (1)、 反应前混合溶液的pH7;
    (2)、第一次加入NaOH 溶液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3)、第四次加入NaOH溶液后,经充分反应,烧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质是
    (4)、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 11、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

    (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
    (2)、图二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克;
    (4)、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2、盐酸、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酸,如图1所示是探究酸性质的实验。

    (1)、能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是(填“实验一”或“实验二”);
    (2)、若实验二中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图2所示是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前后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则“”代表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3)、实验三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稀硝酸中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蓝并有气泡产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3CuNO3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13、 有一包白色固体, 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 操作②的名称是
    (2)、白色沉淀A为(填物质化学式);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这包白色固体是由(填化学式)组成的。
  • 14、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老师要求同学们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1)、【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NaCl;

    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NaCl 和 Na2CO3的混合物;

    (2)、【实验探究】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不成立。

    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3)、【问题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同学能达到实验目的,另一个同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理由是

  • 15、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酸性,还可能呈中性。

    (1)、【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 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

    (2)、【分析与思考】

    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钙粉末,若观察到 ,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 16、以下是某化学探究的过程。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呢?

     查找资料: NaOH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 Na+、OH-

    猜想:可能是 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

    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 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

    ②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 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

    ③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 , 说明OH-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

    ④结论:原假设。(填“成立”或“不成立”)

  • 17、兴趣小组研究酸碱反应时利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剂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溶液颜色变化如下图所示。

    (1)、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根据乙图颜色变化,判断图甲中B溶液是。(填写溶液名称)
    (3)、图乙中M点时,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 18、有碳酸钠、盐酸、氯化钙三种溶液,为了鉴别它们,现将其任意编号为A、B、C,进行如下实验:
    (1)、 若A、B混合, 有白色沉淀产生, 则C为
    (2)、上述(1)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其基本类型属于反应。
  • 19、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请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么,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化学方程式为 , 在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0、硝酸的化学式为 , 熟石灰的化学式为 , Na2CO3的俗称是 , NaOH 的俗称是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