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戈壁苍茫,山河_______,形似一柄“玉如意”,_________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

    东起天水,西至敦煌,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与万里长城在边陲yào sài——嘉峪关的雪山长云下交汇。夕阳西下,嘉峪关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正襟危坐,傲视群雄;登高远眺,万里长城wǎn rú一条矫健的巨龙,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殚精竭虑,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认江南”,崎岖的黄河在祁连山脉用终年积雪与充沛降雨,_______了沙漠的延伸,养育了一条条河流,________了一片片绿洲,带给这方土地生机与奇迹。在这里,蜿蜒近900多公里的黄河河道,以火一般的激情,已奔腾千年而不息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yào sài   wǎn rú危坐   精竭虑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荡   镶嵌   滞留   湿润 B、动荡   镌刻   隔断   湿润 C、激荡   镶嵌   隔断   滋润 D、动荡   镌刻   滞留   滋润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

    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陪伴,请自选素材,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③不得抄袭和套作,力求真情实感。

  • 3、根据你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了解,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先后撰写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B、《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寿镜吾)、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私塾老师(藤野先生)。 C、《〈二十四孝图〉》中经典事件有: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D、《无常》中无常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 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两篇是(     )
    A、《父亲的病》 B、《五猖会》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孔乙己》 E、《琐记》 F、《风筝》
  • 5、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文段中的“所爱”指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可是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成型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吗?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1)、请分析本文题目《母爱像棉花盛开》的妙处。
    (2)、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将母亲比喻成狗尾巴花、苦菜花、向日葵、棉花的原因。
    (3)、第④段中插入了一段对母亲年轻时照片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4)、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北的秋

    崔子美

    ①立秋风爽,陕北大地开始变得丰饶而斑斓。

    ②清晨,白雾从山谷里升起,悄悄地蒸腾在梁峁之间,一团团地漫溢,犹如数不清的羊肚子手巾,绾在树的头上、山的头上、村庄的头上。白得温润,纯得悦目,像是上天抖开的圣洁的衣裳。

    ③坐在硷畔上看缭绕的白雾,吃着玉米棒、甜南瓜、白洋芋、毛豆豆,秋的滋味便蔓延开来。栅栏上的牵牛花儿吹起了紫色小喇叭,飞来的蜜蜂一朵又一朵地仔细检阅;菜园里的黄瓜、白菜、茄子、辣椒、西红柿挂着露水,以新鲜的模样等待阳光抚摸;黑猫无声地走来,咪咪地叫着卧在了小凳旁;红的鸡、白的鸡,聚到草丛里咕咕地觅食;椋鸟在栅栏上翘起黄尾巴,叫出一串串花腔。

    ④日头升起几竿子高,雾气渐渐遁去了踪影,山上山下变得碧汪汪、亮晃晃的。田野上淡黄和深绿参差。穄子顶着卷发,谷穗儿低垂,玉米林站成了一个又一个方阵。鹞子飞起飞落,宽宽的翅膀把天空擦得异常清澈。

    ⑤走在馨风荡漾的山里,犹如踩在了花海之上。那黄格灿灿、蓝格英英、白格生生、紫格楚楚的花儿,铺在路边,绽在地畔,挂在塄上,一片片、一簇簇、一堆堆地妖娆着,绊着裤脚,挂着衣袖,拦着眼睛,牵着心魂,让人舍不得、离不开。举目远望,一坡又一坡粉红粉红的荞麦花儿,明艳在山峁之上,美如锦缎。

    ⑥山里长满了树,秋风卷起哗哗声响。结满小红灯笼的是苹果树,绿玉般压弯枝头的是梨树,红唇点点、笑弯了腰的是桃树,碎玛瑙般一串串的是枣树。看着眼馋,走到树下,揪几颗吃。转头之间,便有提了篮子的妇女走来,笑盈盈地说:“山里瓜果梨枣多,您尽管吃呀,不吃就烂在了地里。”

    ⑦相逢就是缘,上门便是客。无论是否相识,赶上饭点儿,山里人都会热情挽留。跟她绕过山坡,只见院子外的硷畔上灿烂着一大片格桑花。她赶走树下的小鸡,把饭桌支在阴凉儿里,端上瓜果,泡上茶水,唤来丈夫聊天作陪。窑洞里做饭的刀杖声响起,不一会儿就端上了一碗酸汤剁荞面。酸汤浮了油花儿,飘出野葱野蒜特有的香;剁出的荞面条儿细长若芒,入口即化。天上白云飘动,坡上林草葳蕤,院里花卉竞放,纯朴的民风,宁静的旷野,使人恍若身在世外桃源。我继续赶路,夫妻俩直把我送上山梁,目送我远去。

    ⑧黄昏来了,炊烟扶摇在村庄上空,牛儿羊儿从山道上成群结队地归来,夜色逐渐朦胧。我坐在土院子里,和山里人谈农桑光景。不知不觉间,银河已挂在空中,无名鸟儿时远时近地啼啭,四周溅起了虫儿们的低吟浅唱,在窗口边、门脚下、窑背上、院子外。

    ⑨睡在土窑洞里,有种安逸和踏实的感觉。靠着玻璃窗,看月儿一寸寸地爬上东山,看银辉泻在土炕上,给院子抹上霜白。蜘蛛在窑檐上编出了白丝大床,葡萄架上的蝈蝈还在嘶鸣,静谥里似有笛声穿梭,心思绵延,忽然就有信天游的歌声隐约传来:

    三更子月儿树梢儿上动,

    花棱儿窗子呀格外明,

    小妹妹念想那心上人,

    双手手点亮一盏平安灯……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21日,有删改)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章调动了多种感官写景,请从文章中各找出一个例句。(找出两种感官即可)
    (3)、文章以陕北信天游结尾,有何作用?
  • 8、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人不其忧       (2)四十而不

    (3)择其善者而从之       (4)俄而雪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结合【甲】文中的画线句子,说说颜回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 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C、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描写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D、“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意为“思绪”。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古道西风瘦马”可否改成“古道清风瘦马”?为什么?
  • 10、古诗文默写。

    (1)自古文人多“悲秋”,但曹操笔下却是“ , 洪波涌起”(《观沧海》)尽显大海的宏伟气象;李白则写出“ ,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2)思念是诗歌常见的主题。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把一片深情托给千里明月,向好友遥寄思念;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 , 一夜征人尽望乡”描述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以此唤起征人思乡之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轻诵“乡书何处达?”的那一刻,思绪早已随家书飞回那朝思暮想的家乡。

    (3)自古文人勤“思考”,他们常把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作为座右铭,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 11、在“赏四季美景   颂盛世中华”的主题下,除可以采取演讲活动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活动?请你帮忙提出两个活动以供选择。

    活动一:

    活动二:

  • 12、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班主任安排你去请文化馆王馆长参加活动,但是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存在问题,请你修改后交给王馆长。

    邀请函

    尊敬的王馆长:

    您好!我班将于2024年11月11日下午第三节课在班级内举行“赏四季美景颂盛世中华”的演讲活动,特邀您参会指导,到时敬请抛砖引玉。

    七年级1班

    2024年11月5日

    (1)、错误:修正:
    (2)、“敬谦辞”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礼仪,见面时,你会说:“王馆长,①(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王馆长,敬请②(莅临、光临)指导!”
  • 13、本次活动的朗读部分由班长负责,但是班长对于有些句子的重音和停连把握不准,请你帮忙。

    阳光撩开云雾,久违鸟语花香。

    春天总是这般美好,若是放晴,携几个孩童在春天里奔跑 , 那些久别的村庄就有了生机,或是去把那些久未翻过的泥土翻开,种上希望,青山绿水间回荡着欣喜与盼望。

    风如丝带,把所有美好的愿景缠绕在春天里,像婀娜的舞者,击响春天小城里幸福的声音。或小家碧玉般清秀,在公园里从这头到那头来回奔跑;或像上学的孩童,哼着久远的儿歌,探求希望的音符。

    (1)、为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标注重音,你认为恰当的一项是 , 理由是

    A.春天总是这般美好,若是放晴,携几个孩童在春天里奔跑

    B.春天总是这般美好 , 若是放晴,携几个孩童在春天里奔跑

    (2)、请你运用正确的朗读符号,为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停顿。(较短的停顿用“|”标示,标3处)

    或小家碧玉般清秀,在公园里从这头到那头来回奔跑;或像上学的孩童,哼着久远的儿歌,探求希望的音符。

  • 14、玲玲在审核活动内容时,遇到了一些文字障碍,请你帮忙。

    美景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落;可以是热烈而又粗guǎng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mì、使人怀想的秋雨。山川辽阔,美景多姿,让我们一起欣赏美景,领略祖国的风采。

    (1)、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②

    (2)、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粗guǎng       ②静mì

  • 15、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心灵都渴望一个宁静的港湾。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以治愈游子的思乡情,让他看淡离别;书中的一句名言,可以治愈前行者的恐惧,让他不再惧怕黑暗;节日的一件礼物,可以治愈孤独者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治愈”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6、按要求作文。

    相遇,是一场缘分;相知,是一份幸运。相遇相知,可以温暖岁月,丰盈灵魂。

    请你以“与你相遇相知,真幸运”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7、阅读《说“长”道“短”》,完成下面小题。

    说“长”道“短”

    陈思炳

    ①茫茫人海,很多管理者总感叹“人才难得”。那何为人才?常言道,“人无完人”,再有句话,“人皆有用”,关键在如何用。

    ②识长知短。清代学者魏源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 则不可以用人。”唐太宗之所以开创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善任。他曾对几位重臣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机敏果断,但用兵非其所长;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节操,但不能直言劝谏。于是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高士廉被任命为侍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③扬长避短。战国时,秦国围攻邯郸,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自荐,以雄辩无双的口才说服楚赵联盟,共同抗秦,解了邯郸之围;后来燕国攻赵,赵王又让毛遂挂帅御敌,毛遂说:逞三寸不烂之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所长。赵王不听,强行让他出征,最终一败涂地。

    ④短中见长。一段弃木,一块顽石,经雕琢能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有机会由庸才变人才。人才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而言,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其“短” 可变“长”。《经野子内幕》有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老实,一个调皮,一瞎、一驼、一跛。按说,这种家庭,日子一定不好过。但西邻让老实的务农,调皮的经商,失明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跛脚的纺线,全家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⑤取长补短。要善于将不同类型的专才和偏才组织成互补结构,利用群体结构的优势来弥补个体素质的不足。一个“班子”、一个集体,年龄层次、知识储备、气质修养、专业结构等必然各有不同,只有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彼此补位,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发挥最大效能。

    ⑥“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取材于《北京日报》)

    (1)、阅读上面的文字,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人才难得”和“人无完人”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人皆有用”。 B、第②段引用魏源的话和举唐太宗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用人要识长知短的观点。 C、第④段举《经野子内幕》中的事例意在表明用人“短”可变“长”的观点。 D、第⑤段先提出用人要取长补短的观点,后从专才偏才互补的角度进行论证。
    (2)、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并阐明理由。

    材料一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有口吃的弱点,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选择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写成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他的著作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三国时,马谡精通兵书,向诸葛亮献计策,助其取得“七擒七纵”孟获、“南人不复反矣”白战果。可诸葛亮却忽视马谡之长而用其短,让这个智谋型的人才带兵打仗,结果街亭失守。马谡斩,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当,“自贬三级,以督厥咎”。

    (3)、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 18、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

    廖奔

    ①我的母亲是水文泥沙工程师。她踏勘黄河时,我正年幼,常随她到河滩边玩耍。母亲每每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听见了,抬头望望,河水老远,真的好像来自天尽头。

    ②在郑州黄河花园口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耩麦割麦、割麦,种瓜收瓜。出一身大汗,跳进黄河里洗个澡,出水则一身泥。夕阳西下,列车在大桥上浮着,黄河泛着粼粼金光,我也披着这金光。

    ③上大学后走远了,后来参加了工作。工作性质让我得以不时沿着黄河行走。我发现,上下游的黄河水是不一样的。

    ④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腹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的海拔。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驰骛八极,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

    ⑤穿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道道峡谷,流经西宁南部的黄河水是清澈的,在石壑、崖壁间喧嚣着、奔涌着,激荡起白色的浪花。也就是在这一带的草地下,出土了不少美丽的舞蹈纹彩陶盆。

    ⑥东下青藏高原,黄河流向黄土,穿过兰州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色。15岁那年,我在兰州铁桥上看到有农民在黄河里高举双臂左右划水昂头前行。在当地生活的表弟告诉我,那些人正在捞取水中漂流之物。兰州向西就是河西走廊,古代的丝绸之路由此一直通往中亚、西亚。

    ⑦天下黄河富银川。从飞机上可以看到,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边的稻田浑然一体,盈盈水光映天,真乃一片银川世界。区别只在于,中间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的田水显得清澈,用田垄的格子划开。旁侧的西夏王陵,述说着又一重久远的历史。

    ⑧黄河经内蒙古巴彦冲尔市、托克托县,流出一个大大的“儿”字弯。然后向南劈出秦晋大峡谷, 到达华山脚下而东转。在这里,黄河接纳了西来的渭河。渭河源头处有天水大地湾遗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在那里造屋建宫、烧陶制器、猎兽种黍。黄帝氏族即起自黄河源头的昆仑山。会用火、会种粟的炎帝神农氏,则由关中平原附近逐步东迁。

    ⑨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把黄土高原冲成了千沟万壑。切开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 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成为咆哮奔涌的烈河。看看壶口瀑布和禹门口吧,真叫浊水骤泻、啸吼震天 。

    ⑩巍巍华山阻住了奔腾南来的黄河,逼其90度大拐弯。原来被高原土层挟持着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就变成了在平地上肆无忌惮的“野马”,成了到处滚动、狂奔的地上河, 一会儿从东北方向流入渤海,一会儿又从东南方向夺取淮河河道注入黄海。万年千年间,黄河携带的泥沙渐渐淤积出了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

    ⑪我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的抗日英雄是高唱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英勇阻敌的。浓稠的黄河水呜咽东流,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⑫ 在古代,中下游黄河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堤内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郑州段与开封段,用建造锯齿状石砌堤坝的方法抵御洪峰冲击,获得了成功。 我当年每到汛期和冬季,就用架子车拉土和石头,参与加固黄河堤防的劳动。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 随时调水冲沙刷低河床,解决了一直以来纠缠黄河的难题。小浪底开闸泄水亦成为一大旅游景观。今天,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保土保水的综合治理措施,正在显著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与黄河的颜色。如今,我们通过卫星云图可以惊喜地看到,黄河曲折穿过的黄土高原,正在被逐年扩大、加深的绿色所覆盖。今年到晋陕蒙黄河湾头采风,我亲眼见到河水澄澈、田畴碧绿,出现海晏河清之象,心中激动不已。唐代诗人薛逢在《九日曲池游眺》中说:“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修文”恰当其时,“偃武”则属短视。只有文武齐备,才是黄河得以万世奔腾的根本保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诗,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

    (取材于《人民日报》)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解。
    (2)、作者写出了黄河流经各个区域时水的不同特点。流经西宁,黄河水是清的;流经兰州时,黄河水是① ;流经银川时,黄河水是黄稠的;流经壶口和禹门口时,黄河水是②;最后流经华北平原注入大海。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中“肆无忌惮”一词的表达效果。
    (4)、“李白此诗,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首善标准,栉风沐雨、奋楫争先,7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节节攀升,迈入了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征程。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规划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共编制了七版城市总体规划,在不同阶段对首都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提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全市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出台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速。

    材料二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新中国成立75年来,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较2013年下降88.9%、53.6%、64.2%和43.5%,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北京市监测五大水系河流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成以上,比2013年提高21.5个百分点。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居民收入较低,人均不到30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全面实行,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北京居民收入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连续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步入小康,并迈向富裕之门。

    表1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速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新中国成立初期,工资性收入占到北京城镇居民收入的9成以上,农村居民收入也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渠道拓宽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逐步向四项收入全面增长转变。2023年,居民工资性以外的收入占比接近4成,比1978年提升26.2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为增收注入新动力,2023年,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0.6%,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房租市场活跃,带动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占比提升。2023年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达到12280元,占比为15.0%。市场主体活跃度增强,居民经营创业热情不断提高,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2023年居民经营净收入为1026元,是1978年的68.4倍。

    (取材于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确立了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B、空气、水环境和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证明了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效果良好。 C、新中国成立75年来,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实际增速快慢不一。 D、随着收入多元化发展,2023年以来非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北京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2)、结合材料三的图文,可以推断出,1994年与其它年份相比,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增速方面的特征是① , 2001年在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标志性意义是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北京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①表现是② , ③
  • 20、《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下面是《艾青诗选》中的三首诗,请任选两首,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诗分别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灵世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上一页 189 190 191 192 1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