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默写

    (1)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日星隐曜,。(范仲淹《岳阳楼记》)

    (3)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4)子曰:“饭疏食,饮水, ,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5)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2、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漫步最美中轴线”主题研学活动,寻访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与遗迹,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动一

    探访紫禁城

    研学活动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序幕。古建专家王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条纵贯老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为止,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景观韵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中轴线的“心脏”——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其命名源自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帝居住的“紫微宫”代表天子居住的宫殿;又因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北京中轴线的秩序始于紫禁城。

    故宫占地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大约是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宫廷内分布着大量殿宇、院落和园林,在广袤的天空下,处处雕梁画栋,间间富丽堂煌。这座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活动二

    南行永定门

    离开故宫,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访中轴线的南北两路。一组同学经过正阳门,沿前门大街继续向南前行,来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甲】永定门,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永定门城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了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在上世纪50年代,因城市化建设而被拆除。时隔近半个世纪后,重建的永定门使延续了700余年的古都中轴线更为完整。

    如今,永定门是传达历史文化和展现历史风貌的标志。目前呈现出的复建设计尽可能做到了尊重历史原貌,不仅位置、大小、形制上保持原样,在用料和工艺上也力求“原汁原味”。文物工作者们力争在形形色色的方案中提取精华,做出最切合实际的决定,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段拆而复建的曲折经历,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古都原有形态在现代化城市中的意义。“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王志老师向同学们讲道【乙】保护好这条中轴线,就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活动三

    北线寻遗迹

    二组同学从故宫的北门出来,登上了对面的景山。景山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为了保护皇宫,也用作瞭望哨所。⑴站在景山的最顶端,可以将北京的城市布局尽收眼底,欣赏如乐章般起伏跌宕的中轴线之美。

    接下来,同学们想要寻访与“天安门”相对的皇城北门“地安门”,却得知地安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除,至今没有恢复。如今,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回顾它的丰功伟绩。⑵命运相似的永定门得以重建,而地安门却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怎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沿着地安门大街北行,就来到钟鼓楼。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钟楼撞钟时声音浑厚,如雷贯耳 , 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⑶每日早、晚的寅时和戌时各撞钟一次,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

    活动的结尾,同学们纷纷怀古伤今 , 感叹亲身走过中轴线,方能理解它的伟大。⑷这条“最美中轴线”历经风霜却依旧屹立,用不屈的脊梁支撑着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星宿”是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呼,其中的“宿”读xiǔ。 B、“广袤”的“袤”是用“矛”作声旁,应读máo。 C、因为表达的是“美丽、宏伟”的意思,所以“富丽堂煌”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称赞”的意思,所以“赞誉”一词中有错字。
    (2)、同学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找到“韵律”的两个解释:①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②指语言或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下列对“景观韵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景观像诗歌一样优美 B、景观分布有规律的美感 C、景观的运动具有节奏性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4)、文中画线的句子存在两处问题,请修改这个句子。
    (5)、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功伟绩 B、不言而喻 C、如雷贯耳 D、怀古伤今
    (6)、在“活动三”文字材料的(1)—(4)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第(1)句 B、第(2)句 C、第(3)句 D、第(4)句
  • 3、请以“再向前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4、作文

    植物们萌芽,抽枝,展叶,开花,它们在慢慢长大;动物们出生,发育,成长,成熟,它们在慢慢长大;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意气风发,我们也在慢慢长大。

    请以“当_________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5、阅读《一树一树桃花开》,完成小题。

    一树一树桃花开

    杨铁光

    ①我每天步行上班的途中,有一大片桃树林,春回大地之时,一树一树的桃花竞相绽放,成了一片片灿烂的花海,明媚、鲜活、缤纷。

    ②每次经过之时,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桃花,立刻就将你拥围起来。一朵朵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群芳簇拥,密密集集。一堆堆,一层层,满枝灿烂,溢彩流光,争相展示着自己美丽的容颜。我与桃花静静地对望着,桃花那白中透红的风韵入眼入心,流溢萦绕。望着这片花海,令我顿生“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唯此花”之感。我把鼻子贴在花蕊上,猛吸几口,一团浓香从鼻翼直坠肺腑,立刻感觉到五脏六腑清爽透亮,如醉如仙。那一刻,清风柔柔,花香缕缕,我的心里像撑开了一张空阔斑斓的帆,鼓满了自由与欢畅。

    ③在枝叶间跳来跳去娇小的鸟儿,圆圆的眼睛,黑黑的小嘴,对着天空“叽叽喳喳”地唱着清亮悦耳的歌,快乐得不行。还有那飞来飞去嘤嘤吟唱的蜜蜂,三三两两在桃花上忙碌着,盘旋着,欢恋着。似乎在交流晨光的收获和快感,又似乎在商量,是在这里多玩一会儿,还是赶快去呼唤它们的伙伴。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为桃树林增添了别样的美丽与风韵。

    ④此情此景,有一种纯洁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心底里奔涌,[甲]一切的杂念,荡然无存,一切的美好,纷至沓来。我心里尽是桃花的纯净,桃花的美丽,桃花的悠然,桃花的神韵。这样的早晨,让我诗情画意,恬静畅然。我想,在这样一个狂热喧嚣的世界里,含情脉脉、姿态娴雅、通身散发着一种静美的桃花,莫不就是抚慰人类灵魂的花?

    ⑤[乙]一路走,一路看,一树一树桃花开。漫步桃花丛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云如锦,如堆如积。我的身躯、生命和心灵,都成了这花香的俘虏”,就像洗了一次“桃花浴”似的通体皆畅,顿有无限的出尘感。我真的不愿走出这条小路,我真的想停下来坐一会儿,甚至想变作一只鸟儿,将家安放在树枝上,[丙]天天生活在桃林里,天天被融融的春色春韵拥抱着,天天看着那桃花朵朵开的满目春光 , 那该多好啊!这也不正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生活吗?

    ⑥一抹朝阳暖了思绪,一树桃花香了心房。春色正浓,花开正好。一朵花,一朵情;一树花,一树情;一片花,一片情。那一朵朵、一树树、一片片五彩缤纷的桃花,就是生活向我们露出的笑脸,那么,我们的人生不也应该像桃花那样,给世间留下美丽深情的芳香吗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时可以通过“观其象”“知其意”“品其言”“悟其情”等方法来读懂文章。

    (1)、【观其象·感知文本】阅读文章①~③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知其意·理解词语】结合语境,第⑤段加点词“俘虏”在这里的含义是
    (3)、【品其言·品读语言】朗读能够表达出朗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下面的朗读设计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切的杂念,荡然无存,一切的美好,纷至沓来

    解说:要重读两个“一切”,表现桃花对“我”心灵的洗涤,让“我”全身心享受美好。

    [乙]一路树一树桃花开

    解说:这句话适合连读,一气呵成,减少句子间的停顿,表现我欣赏桃花的急切心情。

    [丙]天天生活在桃林里,∧天天被融融的春色春韵拥抱着,∧天天看着那桃花朵朵开的满目春光

    解说:三个句子中间要进行较长停顿,极力表达出想让时间在这一刻停止的愿望。

    提示:重音符号“·”;连接符号“⌒”;较长停顿符号“∧”。

    (4)、【悟其情·领悟内涵】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 6、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班级正在编排《秋天的怀念》课本剧。请你参与其中,帮助同学们完成下列任务。

    (1)、编剧组梳理了三次“看花”时“我”态度的转变。请依据文章,补全方框处内容。

    (2)、扮演“母亲”的演员发现有两句台词非常相似。请结合原文分析AB两个语句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3)、宣传组认为“母亲躲藏图”能够直观感受到母爱的细腻,最终选择它作为海报主体图案。请结合原句中的加点词帮助宣传组说明选择的理由。

    海报

    原句

    母亲躲藏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4)、在课本剧演出谢幕的背景屏幕上,导演组打出了文章结尾“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中“好好儿活”的理解。
  • 7、《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用“专题阅读”的方式可以提升阅读质量。请你按照示例,重新拟定一个专题,选出相应篇目(不少于三个),并阐述分类理由。

    拟定专题

    篇目名称

    分类理由

    童年的“趣”与“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在百草园嬉戏,得到《山海经》的惊喜,对庙会的好奇,这些是童年的“趣”;而与百草园离别,隐鼠被误踩,被要求背书而耽误看戏,这些又是童年的“憾”。

    《朝花夕拾》篇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 8、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之子长文 , 有英才。与季方之子孝先 ,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堪。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

    (1)、下列每组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友行       未来可 B、太丘舍       翻来覆 C、过中不       人迹罕 D、入门不       奋不
    (2)、对【甲】文中加点词语进行同义替换,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令尊       家君→家慈 B、尊君→令尊       家君→家严 C、尊君→令堂       家君→家慈 D、尊君→令堂       家君→家严
    (3)、下面是对“友人惭,下车引之”一句中友人的心理活动做出的推断,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知错了,你过来,带我去找你的父亲! B、是我的错,但不给我机会解释就不对了! C、你说得对,我枉为君子,真是太惭愧了! D、你是晚辈,我有错也不应该由你指出来!
    (4)、根据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内容,能够确认【乙】文中加点字“难”的意思是

    难❶nán困难,与“易”相对。《蜀道难》:“蜀道之~,~于上青天。”◎nàn灾难,患难。《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❸nàn反驳,质问对方。《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焉?”②责备。《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人~之。”❹nàn敌,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周武:周武王)❺nǎn畏惧。《荀子·君道》:“故君子恭而不~,敬而不巩。”(巩:恐)

  • 9、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用色彩来表现本诗,下列整体色调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浅蓝色 B、暗黄色 C、鲜红色 D、深绿色
    (2)、请依据下面两位同学的对话,补全横线处内容。

    同学甲:你看你,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西风”默写成“清风”了。

    同学乙:都是风,有区别吗?

    同学甲:当然有了!“西风”比“清风”更适合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因为

    (3)、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诗歌的愁绪更浓重一些?请简述理由。
  • 10、为了让同学们回顾和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得体会,激发持续的写作兴趣,班主任计划征集同学们新学期以来的随笔,汇编成册,命名为《晨曦微露——我的初一新生活》。请按照提示完善下面三篇随笔,准备上交。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晴

    ①八月的校园,百鸟唱 , 声音liáo亮,仿佛在欢迎我们这群初入中学大门的学子们。②甬路旁那几株桂花,似乎得到雨水和阳光的格外宠爱,散发出qìn人心脾的芳香。③刚进入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宏大景象,紫色的校服海洋中,偶尔跃动着蓝色、白色等其他颜色的身影。④相信他们都像我一样,心中充满着对中学生活的好奇与想象。

    在《春》中,朱自清用“______________”来形容春天的到来。告别了小学的zhì嫩,我们也迎来了成长的新篇章。正如那小草一样,蓄力量,努力地破土而出,精神抖sǒu,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阴

    这个周末下午,我终于踏入了校园里那座静谧而庄严的图书馆【甲】文澜图书馆。在一个被柔和灯光和淡淡书香包围的阅读区,语文老师用他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带着我们走进了古诗文的世界:“行在路上,举手垂眸,所见所闻总能让古人遐思万千【乙】曹操凯旋,在碣石山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王湾离家漫游,行至北固山,于‘                    ’中悟出了自然的理趣;李白听闻好友          被贬,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寄托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孔子伫立河畔,发出了‘           , 不舍昼夜’的慨叹!”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将汉字用正楷书写在下面田字格里。

    liáo                  qìn                    zhì                       sǒu

    亮       人心脾       嫩       精神抖

    (2)、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é)       (zhù) B、(hé)       (chǔ) C、(hè)       (zhù) D、(hè)       (chǔ)
    (3)、文段中的第①~④句是对初中校园的描述。其中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在文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C、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D、草软绵绵的,风轻悄悄的
    (5)、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破折号       【乙】分号 B、【甲】冒号       【乙】分号 C、【甲】破折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句号
    (6)、请将文段中横线①~⑤处的缺失内容补充完整。(提示:①②③⑤填诗文语句;④填人名)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阴

    天气阴沉沉的,似乎没有要出太阳的意思 , 但我们仍然怀着激动的心情直奔学校,只因为今天召开秋季运动会。

    操场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挂着巨幅标语“运动铸就辉煌,     ”,到处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开幕式时,各班级方阵依次入场,步伐整齐,口号响亮,展现了我们的青春活力与班级风采。特别是一位国家队运动员的     让我们倍受鼓舞,据说他曾是我们的校友。比赛期间,有的同学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有的同学在场边加油助威,有的同学在积极为班级服务,大家      , 彰显出一个优秀集体同心协力的精神风貌。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文段中加点词“意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B、通过反复阅读,我终于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C、这本书特别有意思 , 读的时候完全停不下来。 D、按照目前情况来看,门票价格有上涨的意思
    (8)、请仿照运动会标语前半句,在横线①处写一个与之相对称的句子。
    (9)、在文段中横线②③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②莅临③各得其所 B、②造访③各得其所 C、②莅临③各取所需 D、②造访③各取所需
  • 1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题一:

    有位诗人曾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真的是这样吗?你对此有哪些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题二:

    泰戈尔曾写道:“人要在外面到处游荡,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旅行让我们探寻与众不同的风景,与“无限的远方、无穷的人们”相遇。

    请你选择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以《穿过_________寻找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若选题(2),请先补充题目;②按文体要求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 1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敦煌游客激增,作为东道主,当以文明的形象迎接八方游客。为此,小逸向全市人民发出做文明市民的倡议,请你帮她完成倡议书。
  • 13、班级要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收获和体验,总结阅读这类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此次阅读活动中,有小组设计了专题探究活动,专题如下,请仿照他们的专题样式,设计你们学习小组的探究专题二,并设计出这个专题下的三个小专题。

    【示例】探究专题一:关于长征

    ①长征的路线 ②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长征的历史价值

    设计:探究专题二:

  • 14、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诗的中间两联突出了将军打猎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朝阳亭记

    张孝祥

    丙戌上巳 , 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仲钦酷爱山水之胜,至晚不能去。僧了元识公意,即其上为亭,面山俯江,据登揽之会。五月晦,余复偕两贤与郭道深来。水潦方张,朝日在牖 , 下凌倒景,凉风四集。仲钦欣然举酒,属余曰:“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余与仲钦顷同官建康 , 盖尝名其亭曰“朝阳”,而为之诗。非独以承晨曦之光,惟仲钦之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也。今亭适东向,敢献亭之名,亦以“朝阳”。

    (节选自《古代桂林山水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丙戌上巳:指乾道二年三月三日。②两贤:指张仲钦和朱元顺。③水潦(lǎo):大雨,大雨水。④牖(yǒu):窗。⑤建康:六朝古都,今江苏南京。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无与为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至晚不能       (4)盖尝其亭曰“朝阳”:

    (2)、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解衣睡                    随心所 B、月色户                  木三分 C、仲钦酷爱山水之     名古迹 D、今亭东向               无所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

    (4)、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同是携友赏景,但景与情却截然相反。【甲】文通过描写月光笼罩下的庭院夜景,以清幽的氛围衬托出作者;而【乙】文通过描写 , 传达出作者对好友才能的欣赏,暗含自己的远大志向。

    (2)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了五种“闲人”的乐趣:“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其中的哪些乐趣。

  • 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分钟,与他平时7273/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有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他脑海里:出征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给他壮行,他敬完军礼,转身往侧门走。马上到门边了,他又回过头,他看到胡总书记向前迈了两步,向他挥手的同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祖国在送别即将出征的游子,游子一定会平安回来!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曾经想象过这个场面,本来设计的出舱动作是向迎接他归来的首长和战友挥手致意。

    ④但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罛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工作人员、武警、警察……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

    ⑤太高兴了!那一刻,不分职级高低、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热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⑥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指挥刚告诉他能在舱内活动了,他就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那是中国人此前从未拥有过的视角,他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⑦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只有一个想法:“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

    ⑧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⑨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舟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答案。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追远的未知。

    ⑩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1)、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3)、请通读全文,完成对话。

    小源:杨利伟最先望向地球时觉得人类很伟大,然而看向更远的宇宙后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不矛盾吗?

    小青:并不矛盾,因为

    (4)、第⑩段中说“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漫山黄叶深处寻

    ①深吸几口,空气中有淡淡的海腥味。

    ②时雨纷纷,点点滴滴注人心,激活了我的儿时记忆……

    ③竹制的篦子上抹一点菜油,将黑发银丝一并往后梳理,盘成髻,罩上黑网套。深蓝色的斜襟布衣,青色的布裤,黑色的布鞋,衣衫整洁如洗。她是我的祖母。因为我的到来,祖母喜滋滋地在厨房忙着,灶膛里噼里啪啦燃着木柴,灶台上的铁镬热气腾腾,翻滚着桂圆。她抓一个鸡蛋,往镬沿轻轻一磕,快速掰开,那蛋清良着蛋黄直溜而下,在沸水里凝固成白里透黄的一团,蛋香缕缕飘动。持一柄铜勺,将桂圆和鸡蛋盛在一个朱红的高脚碗。“圆眼打卵”,这是乡村待客的最高礼遇。

    ④我每年放暑假时,才坐木制的轮船到祖母家去。今年刚回到老家,祖母就煮一䉶番薯饭,镬盖一掀,香气扑鼻,馋死人了!

    ⑤祖母取了一个干净的瓷碗,用铜镬铲盛了一碗番薯饭,递给我。番薯熬透了,一块块金红色的,又香又甜。我端着,风卷残云,很快见了底。桌上几盘菜,豆荚、茄子、青菜,这些都是祖母自己在后院种的。

    ⑥用手一抹嘴巴,我要去玩了。少时的我,对海边的黄华山充满了好奇心。

    ⑦那是瓯江口北岸,沿岸山上,每年秋深盛开野菊花,漫山皆黄。为此起名“黄花山”,“花”同“华”,“黄花山”后来成为“黄华山”。

    ⑧我看过了许公堡,又去码头,直到傍晚,才往回走。

    ⑨屋内有昏黄的光。晚饭是一碗番薯粥,几个小碟,虾皮、泥螺、乌贼卵、白鲤生。

    ⑩有些空闲了,祖母坐在小竹椅上,手摇一把蒲扇。我也拉了张小竹椅,坐在祖母对面,听祖母讲起家史。

    ⑪祖父为本地名医,蜚声乡里。有一年霍乱肆虐,乡亲多有染病,腹泻、呕吐、四肢痉挛冰冷,亡者甚多。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祖父毅然出诊,却不料也染病去世。顶梁柱倾倒,殷实之家顿时陷入困境。

    ⑫祖母面对这个沉重的家,搬出织机,开始织布匹和布带。晨鸡未鸣,她已起床,一天忙碌到黄昏。

    ⑬祖母背着一袋自己织的布匹、布带,搭坐下海的木帆船。木帆船借风力行驶,出瓯江口,到东海海面。风浪里,船猛烈颠簸。祖母吐得昏天黑地……

    ⑭十多天过去了,祖母挑了一担番薯丝,总算回家来。她脸庞瘦了一圈,两只眼眶发黑。她到了洞头好几个岛屿,用布匹、布带与当地人交换番薯丝。以物易物,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成了祖母和家人活下去的保证。

    ⑮几十年过去了,祖母支撑着这个家。扛锄头,上山种番薯;拿镰刀,下田去割稻;爬木梯,在园里搭瓜棚;系马篓,下海涂拾贝类……风里来,雨里去,多少苦,多少累。

    ⑯祖母用蒲扇帮我扑打脚边的蚊子,一脸的平静。

    ⑰言及吃,祖母讲,潮涨吃鲜,潮落点盐。三寸喉咙深似海。言及做事,祖母讲,事干事干,靠自干。早起三日顶一工。事干着仔细,任何事都要做得比别人好。

    ⑱祖母讲,有理不用高声,坦坦荡荡做人。

    ⑲祖母起身,走进后面的房间,打开一个古式衣橱,对我讲,这是你阿爷留下的:象牙签,青布匣,线装本的《本草纲目》。还有一些线装书,也都是药书;锡盖,青花瓷的药罐,泛着幽光,沉默不语。这是我的祖父,尽管素未谋面,我闻到他的气息,感到他的脉动。

    ⑳后来,我在北京求学,继而工作。今年清明节,我妹妹去祭扫祖父祖母墓,拍了照片,发给我。我看得真切,左为松林劲枝的图形,右有一行字:长松之下,当有清风。

    (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漫山黄叶深处寻》,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寻到了什么?
    (2)、本文写了和祖母相关的儿时记忆。细读全文,说说祖母给“我”留下哪些美好的回忆。

    生活层面:给予“我”乡村待客的最高礼遇;

    精神层面: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自由游玩;给“我”讲家史,教“我”做人的道理;

    (3)、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
    (4)、小安认为本文可以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 18、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大地沧海桑田,五千年来风雨变迁。三国乱世,家园荒芜成动物的巢窟,正是“① ,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当今盛世,国家繁荣富强,中国青年勇于开拓进取,老年人亦要有“② , 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雄心壮志。

    朝代更迭,不变的是这片国土上的江河湖海,三山五岳,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探寻。三峡的奇山,连绵高耸,雄峻险拔,可谓:“④ , 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富春江的异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可谓:“急湍甚箭,⑤”(吴均《与朱元思书》);登楼远眺,晴明江面,芳草茂盛,可谓:“⑥ , ⑦”(崔颢《黄鹤楼》)。

  • 19、班级开展主题为“诚信——立身之本”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1)、活动前,同学们找到下列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关于“诚信”的主题演讲的观点。(不超过10字)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德公二十五年》)

    ③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2)、活动中,你用中国邮政发行的《诚信》邮票向同学们证明国家对诚信的重视。听了你对该邮票的主要构图要素和寓意的解释,同学们点头称是。

    你是这样解释的:

    (3)、小明每次写作业都“借鉴”同学的答案,考试都偷瞄同桌的试卷。老师提醒过几次,但小明觉得无所谓,更否认偷瞄别人的试卷。请你以同学的身份来劝说小明。
  • 20、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哪种讲述,最基本的要求都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______________

    ①讲述时还要注意与听众互动,比如适当停顿,给听众理解的时间;观察听众的反应,了解听众的感受等。

    ②要让人明白你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怎样。

    ③讲述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活动,更要注意语言简洁。

    ④除了个人事迹报告会等特殊场合的讲述,很多时候讲述都要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能过长。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上一页 188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