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选择正确答案:
    (1)、“固”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结实;牢固。B.坚决地;坚定地。C.本来;原来。请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请选填解释序号】。

    有一死             守着阵地             坚且美观

    (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弈秋之为听(惟:只有) B、孔子不能也(决:判断) C、风飞过蔷薇(因:因为) D、渭城朝雨轻尘(浥:湿润)
  • 2、选择正确的读音和汉字。

    花圃(pǔ   pú)                    炊(cuī   chuī)烟                           魔(mó   mé)鬼

    (搜   艘)集                    支(援   缓)                           被(泊   迫)

  • 3、请你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词语填空。(直接填序号

    ①青                                 ②出心

    ③锲                                 ④

    A.词语 , 让我想到藏戏里妖魔所戴的面具。

    B.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的精神。

  • 4、根据拼音写汉字

    wēi   fēng吹散了轻烟,xī   shuài叫醒了夏天。时光老人从不dān   ge脚步,zhǎ yǎn间,曾经yòu   zhì的我们已成长为翩翩少年。jì   mò时,就会想起恩师殷切的叮咛,伙伴qīng   cuì的笑语,课堂激烈的zhēng   biàn……别了,母校;别了,我的老师和小伙伴!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院落对斜阳

    何武豪

    ①暮春的一个下午,我循着花的清香和乡野间的气息,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邦塘村。

    ②放眼望去,村前屋后的一树树繁花,状如米粒,或银白,或淡黄,簇拥枝头,仿佛千万只细小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村庄。那是荔枝花,在邦塘村,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像它们那样让我陶醉。

    ③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是一片低洼塘田,庄稼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沿着塘岸延伸的横向大巷,是全村的主干道,贯穿南村与北村。纵向的一条条小巷相对笔直,顺着坡势由红砖铺成,间或有几级青石台阶,两边是门口相向的古宅。邦塘村共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这些古宅大多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是雷州半岛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④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我迈入闸门楼,沿着小巷慢慢地行走。古宅山墙竖列,下午的阳光从小巷上方细长的天空投射下来,斜照在墙壁上,也照在青苔覆盖的巷径上,一半明亮,一半幽深。

    ⑤繁花院落鸟鸣啾。古宅大多不开正门,以边门与小巷相通,称为“龙虎门”。许多宅第门楼高敞,墀头突出,上有各种灰塑纹饰。一些门额上的宅名已经模糊,有的甚至被涂抹,无法辨认。高大的木门也有不少油漆脱落,沧桑斑驳,有的半掩着,有的上了锁,从门缝间可见里面的院落,或半壁青苔,或满庭杂草。有些宅院已大部分坍塌,里面长满灌木和藤蔓,但院里的荔枝树、龙眼树等仍在陆续开花,时不时有小鸟飞过,留下几声鸟鸣。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

    ⑥就像那座已得到修葺的“居由轩”,如今已重现光华,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宅院,曾是邦塘村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大门朝向南村大巷,三进式设计,门外有一副大石鼓,门内设仪门形制,曲径回廊,幽静典雅,又颇具威仪,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民居。居由轩后来改为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清朝中期至清末,该村有功名者一百多人,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员有十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在这里读过书。

    ⑦邦塘村大多是书香世家,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内有鱼池、竹苑,可惜大多已崩塌。当时李晋熙在京师为官,购书六七万卷,捆载而归,建书室以收藏。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忠孝耿介,好读书,擅诗文,喜集句,有《漉云斋诗存》《漉云斋集句》等存世。

    ⑧在浓荫下聊天的李大爷,热情地带我去看村中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吱呀”一声推开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门顶塑着“建德第”“师古”的篆体字。全宅回字形布局,共有七十二间房子,天井相连,拱门相通;院内有大照壁,上面是一幅灰塑“五鹤图”,两边装饰绿釉花窗;正屋内墙有各式壁画,石雕托梁,灰塑脊顶,彩绘屋翘,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座院落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热闹、怎样的其乐融融。

    ⑨行到北村,大巷边有一座高耸的碉楼,正对着“仁里”古巷。巷头有八座形制相仿的古宅,简朴大方,是典型的居家宅第。古巷中段有李韶绎家宅,院落为正三间五房,开间与进深较大,古朴实用。李韶绎乃清同治六年举人,学识渊博,曾在雷州半岛的诸多书院执教多年,受业者众。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

    ⑩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准备离开繁花满树的村庄时,回首一望,一座座古民居伫立在斜阳里,余晖把碉楼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

    (选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8日,有删改)

    (1)、【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建筑与其名称或题字对应。

    (2)、【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3)、【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李晋熙两句诗结尾的妙处。
    (4)、【文化参与】为了推广旅游打卡地“居由轩”,邦塘村正在征集解说词。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居由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准确、有吸引力。

    知识卡片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和意义的一种说明性文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②唐代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即“美不自美”。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因人而彰”。

    ③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他就立刻想到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他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①土地本来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常态下易被人们忽视。抗战时期,民族危亡,许多诗人把目光投向受难中的土地,建构起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土地形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刻画了风雪弥天、万物凋零的国土,充满“土地的忧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这片被“我”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的国土荒芜凋敝,许多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地方只剩杂草残枝在“寂寞地憔悴”。值得庆幸的是阴暗之外,“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那便是希望之所在,“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

    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的绝妙构思,凝聚着作者真切厚重的家国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这给予当代诗人的启示是:从个人性、日常化的事物及场景中汲取艺术形象固然无可厚非,若将目光所及、心思所系拓展至整体性的华夏文明及时代现实,则必可造出感人心魄、发人深思的形象,诗之境界也将由此实现飞跃。

    (摘编自张定华《现代新诗对“中国形象”的多角度建构》)

    (1)、【信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创造。 B、中华美学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作品的品格都与其人品相关。 C、材料二先列举诗人建构的土地形象,再总结艺术创造的效果与启示,思路清晰。 D、抗战诗歌中的土地形象激起了读者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强调“美”离不开人的(1) , 引用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话进行阐释。接着举出季羡林散文《月是故乡明》的例子,并引用(2)进行阐述。最后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3)提出的要求作结。

    (3)、【内容理解】作为审美意象,季羡林散文中的“小月亮”、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4)、【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火把”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美丽的火把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耀眼的火把                      ……

    热情的火把                    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

    金色的火把                    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

    炽烈的火把                    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

    显得多么可爱                 把阴影驱赶

    在这样的火光里             卫护我们前进

    ……

    一九四〇年五月

    (节选自艾青《火把》)

  • 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南至后二日,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声,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任。至桥亭,古河横石,激为清满,澎湃汹涌,复曳杖入小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 , 四际溟蒙,泉声松韵,始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坐而假寐神清如游乎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节选自吕祖谦《游赤松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南至,冬至。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③枕流,靠近水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日光下   ②往来翕忽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缓步出北郭五里/潭中鱼可百 B、深明/若听茶声 C、长松偃蹇旁/大之行也 D、暴风急雨之骤至/亦是则已矣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云间时有疏星坐而假寐神清如游乎钧天而不自知

    (5)、面对美景,为何【甲】文作者“记之而去”,【乙】文作者却“夜将半,始就寝”?请结合原文试分别揣摩两位作者的心境。
  • 9、【活动二: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起时代的青春之歌。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本次演讲以“志当存高远”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3)、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 10、【活动一:_________】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抗战家书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阅读抗战家书,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1)zhèn hàn与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2)yí hàn的是,革命烈士看不到今日的盛世中国。但他们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指引我们前行——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抗战家书选读

    赵一曼致儿子:“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黄人钦致妻子:“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1)、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zhèn hàn(2)yí hàn

    (2)、请结合抗战家书资料,仿照“集诗文探先贤志”的句式,为活动一拟写名称。
  • 11、默写古诗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的“洲”常被误写成“州”,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洲”。

    洲,形声,从水,州声。“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

  • 12、古诗文默写。

    (1)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2)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一上高城万里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醉翁之意不在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9) ,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0)欲说还休,却道“”!(苏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13、妙笔生花。

    题目:我为_______点赞

    提示:①你想为谁点赞呢?是老师、同学、父母、朋友、邻居……还是自己呢?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通过一件具体事例写出点赞的原因,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更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400字。

  • 14、阅读《挪树》,回答问题。

    ①“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

    ②“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③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④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⑤“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⑥“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⑦“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⑧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⑨“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⑩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⑪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文中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更正:应改为应改为
    (2)、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骇人: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   透:     

    (3)、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4)、按要求概括。

    ①从第③段到第⑨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15、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②问其

    ③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3)、文中画横线的两句,①为直接引语,②为间接引语,请将①句改为间接引语。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两个小孩分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
    (5)、请说说这则给你的启示。
  • 16、默写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

    (2)树欲静而风不止,

    (3)晓看红湿处,

    (4)白日放歌须纵酒,

    (5)少壮不努力,

    (6)独在异乡为异客,

    (7)《马诗》中描写平沙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轮明月当空的诗句是“”。

  • 17、下列关于名著说法正确的是(     )
    A、《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流落荒岛就认识了野人星期五,和他一起建设了房舍。 B、《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周瑜挥泪斩马谡。 C、《西游记》:孙悟空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D、《水浒传》:武松倒拔垂杨柳,豹子头林冲雪夜上梁山。
  •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小鸟就立即马上飞回笼里去。 B、白鹭之所以常被人忘却它的美,是因为它很常见。 C、校园里种了松柏,海棠,梧桐,月季等很多树木。 D、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了“我要读书”。
  • 19、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 B、即使珍珠鸟很小,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 C、因为白鹭很常见,所以人们忘却了它的美。 D、母亲看天上布满阴云,知道要来台风了。
  • 20、下列成语中的“足”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组是(     )
    A、心满意足 B、情同手足 C、神气十足 D、美中不足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