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横线上补写诗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人们远游则饱含着诸多复杂的情思:李白辞亲远游,见美好月夜不禁思念故人,写下了“夜发清溪向三峡,(1)”(《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李商隐远在巴蜀之地独自听雨,不禁想象回家与妻子团聚后“何当共剪西窗烛,(2)”(《夜雨寄北》)的欢乐情景;杜甫在江南见兴衰变迁、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3)“ ,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的诗句;马致远于西风古道中饱尝漂泊滋味,不禁发出了(4)“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的感慨。少年的我们于吟诵中感悟思怀,亦当不忘淡泊志远,铭记诸葛亮(5)“”(《诫子书》)的谆谆教诲,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 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②万丝:指密蒙的雨丝。③雾光:雨后初晴的阳光。④参差:指层叠的瓦片。⑤春泪:指雨珠。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雨丝、浮瓦、芍药、蔷薇等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 B、本诗通过对偶形式,运用夸张手法,衬托出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C、本诗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的韵味,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D、第三、四句写出了一种柔媚的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
    (2)、描墓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从最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用得妙的字作赏析。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俟:等待。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③贻:留下

    (1)、下列是某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甲文的“狼不敢前”,可推知“犬阻之不使”中“前”意义为“向前”。 B、联系成语“悬梁刺股”,可推知“屠自后断其”中“股”意义为“大腿”。 C、查字典,“寐”“觉”都有“睡觉”的意思,可推知“二狼伺其未”中“觉”意义为“睡着”。 D、由乙文的“乃伪睡以俟”,可推知“杀而取其革”中“乃”意义为“于是,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B、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C、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采用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后描述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 B、乙文中富人刚开始没看出是两只狼崽,还以为是两只小狗,把它们和狗养在一起。 C、甲、乙两文都写出了狼阴险、狡猾、奸诈的特征。 D、甲、乙两文末尾一段都用了议论点明主旨,其中乙文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体现了对主人不识狼阴险狡诈本性的嘲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 4、小明参加班级读书心得分享会后,说出了下面的读书心得,请你仿写两句。

    例:读《繁星春水》,如品一杯茶,茶香满口,回味悠长。

  • 5、学校将以“阅读点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读书海报设计展]班刊拟从下面两张图中选一幅作为读书日的海报。请你任选一幅,并说说理由,不少于50字。

           

    (第一幅)                            (第二幅)

    答:我选择第幅图,因为

  •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B、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实验中学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C、通过阅读《红高粱》《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D、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祖父在与20多年未见的老战友视频通话,客厅里不时传来他哄然大笑的声音。 B、早期的哲学家们刨根问底式的思考,也是源于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好奇。 C、面对百姓对建设核电站的担忧,专家不应认为百姓在杞人忧天 , 而应耐心解说。 D、骇人听闻的街头枪击事件发生后,政府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治安监管力度。
  • 8、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       禁锢       神采弈弈       疲惫不堪 B、徘徊       倜傥       莫不关心       从心所欲 C、祷告       缥渺       花枝招展       大相径庭 D、云霄       侍弄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shà)               粗(guǎng)          菜(qí)               随声附(hé) B、 (guǎng)         职(chèn )          分(qí)               畏罪逃(qián) C、(kài)              恿(sǒng)            职(xùn)            人声沸(dǐng) D、塌 (tān)             抽(yē)             列(chéng)         轻怕重(niān)
  •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哪吒之魔童闹海》于春节档上映,敖光在影片最后对儿子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呀,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敖光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讲述你与家人之间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 11、亲情是一本厚重的书,读懂不容易。我们阅读的名著中也有不少描写亲情的地方。请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组人物,仿照示例,说一说你对亲情的理解。

    A《西游记》罗刹女与红孩儿       B《水浒传》中宋太公与宋江

    示例:

    《朝花夕拾》中鲁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情告诉我们:即便是父子之间感情深厚,有时也存在隔阂。

    在《五猖会》中,鲁迅满怀期待准备去看庙会时,父亲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背不出便不准出门。这一场景既表明父亲对鲁迅学业的关注,从严要求;但同时也生动展现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父亲不能理解儿童的天性。

  • 12、《》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的篇目《》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 13、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 ,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丙】

    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后唐的大将。②出:经历。③镞(zú):箭头。④藏:收藏,保存。⑤尔曹:你们。⑥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饭菜。文中指富贵人家。⑦求益:求得长进。⑧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⑨同列:同辈。⑩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中的“夫”与“夫学者”中的“夫”意思相同,都是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因”有“于是”“顺着、随着”“依靠、凭借”等义项,“因授以所出镞”中的“因”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C、“所以求益耳”与《出师表》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都是表示手段、方法、凭借等,相当于“用来……”的意思。 D、“人疾之如仇敌”中的“疾”是“憎恨,痛恨”的意思,与成语“深恶痛疾”中的“疾”意思相同。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之类。③语气词。表示“罢了”。

    极:①副词。极点,极致。②副词。极其,非常。③动词。至,到达。

    (3)、【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与【乙】文中“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皆意在劝诫后辈,说说劝诫的内容各是什么。
    (4)、【丙】文中颜之推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并说说【丙】文对你有何启示。
  • 14、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②竹叶:指竹叶青酒。在这里代指酒。③殊方:异地他乡。指边远偏僻的地方。④旧国:故乡。⑤干戈:战争。

    摄影协会准备以《九日五首·其一》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拍摄脚本。

    镜头

    镜头描述

    表达效果

    重阳独酌

    。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呈现诗人②的状态。

    日暮悲景

    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声,久久不住,南来的白雁带来长安的霜讯。

    表达诗人③的情感。

    无法相见的亲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战争频繁不断,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

    表达诗人④的情感。

  • 15、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的声音

    李佑伦

    ①黑漆漆的夜,群山静寂,大地静寂,祖母的房间却喧嚣着。不是祖母在喧嚣,是祖母房间的电视在喧嚣,或咿咿呀呀在唱歌,或乒乒乓乓在打斗。

    ②祖母房间里的电视二十四小时开着,高分贝。多少回,趁祖母睡着了,为了让她睡得安心,每隔两三个小时都要去瞧瞧祖母的叔爸们悄悄地将电视关上,可一关上电视,祖母就醒了。祖母很少发脾气,可遇到这事儿总是拍桌子瞪眼睛:“关啥子嘛关,用得了多少电?”这不是电费多少的问题,是祖母根本就不看电视。

    ③这是长三间两头转的乡下极普遍的三合院。祖母住正中的堂屋,二爸、幺爸分别住两头,父亲为老大,因为读书走出了农村,在城里安了家。

    ④电视天天开着,自然坏得快。祖母堂屋的电视坏了,她马上叫嚷道:“电视坏了,快——给我换台电视,我要看电视。”

    ⑤二爸把他房间的电视抱到祖母的房间。当着二爸的面,祖母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嘿嘿笑,“好看,好看”,还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

    ⑥不久,电视又坏了,幺爸又把他房间的电视抱到祖母房间。

    ⑦那时,乡下停电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冬天枯水期的时候。有电的晚上,电视的声音淹没了老鼠的吱吱声,也淹没了猪舍里大猪小猪此起彼伏的鼾声。

    ⑧突然停电的时候,祖母房间的电视就没了声音。寂夜更加阒寂,老鼠的吱吱声格外清晰,猪鼾缕缕可闻。

    ⑨吱吱声虽小,但还是惊醒了一墙之隔的幺娘,一个激灵,她听到堂屋里祖母一声接一声地呻吟:“哎哟,哎哟……”

    一个鲤鱼打挺,幺娘翻身起床,抓着棉衣就往外跑。到门口,回来,呼地掀开被子,啪,一巴掌打在幺爸屁股上:“娘在叫唤。”

    ⑪幺爸急吼吼地赶到堂屋门口,抬起的双手正欲推门而入,被同样惊醒同时赶到的二爸拦住了:“不要。”然后压低嗓门,“娘肝痛发作了,叫出来好受些。我们进去了,她顾及我们的感受,强忍着,更难受。”

    ⑫幺娘还是要进去,二爸的手依然拦着,声音虽小,却不容置疑:“我们进去又有什么用?”怕幺娘犯倔,二爸随即宽慰道,“放心,娘脑子清醒得很,水杯、镇痛药放在床边,阵痛发作时,她还是能自己服药的。”么娘只好作罢。

    ⑬二娘来了,四个人静静地站在堂屋门口。天冷,他们回屋添了衣服,再回来,搬一条长凳坐在堂屋的街沿上。

    ⑭二爸叫幺爸和幺娘去睡,说是有他和二娘守在那儿。

    ⑮幺爸叫二爸和二娘去睡,说他已经睡不着了。

    ⑯于是,四个人分别坐在堂屋的两边。

    ⑰祖母的呻吟持续到天亮,二爸幺爸们在堂屋门前坐到天亮。

    ⑱祖母不呻吟了,二爸前去检查床头桌子上保温杯里的水,保证随时有,且温热,检查备服的药。祖母依然是笑脸相迎,说什么感觉比原来好多了,昨晚还做梦了,梦见最小的孙子考上大学了。二爸装作很高兴:“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挣钱了,您老人家想要啥给买啥。”

    ⑲祖母的笑容更加灿烂,全身发抖:“好哇,好哇。”

    ⑳二爸一转身,泪如泉涌。

    ㉑再忙,家里无论如何都得留一个人,祖母肝痛发作时,替祖母倒好水,备好药,然后借故离开,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在眼睛看得见的地方,让祖母在电视声音的掩盖下,无所顾忌地或号或嚷或叫。

    ㉒冬渐深,停电越发频繁,电视当“哑巴”的时候越来越多。

    ㉓祖母手里就拿着一棍擀面杖,须臾不离身。

    ㉔擀面杖是酸枝树枝条做的,婴儿手臂般粗,八九寸长,溜光溜光。二爸刚看到祖母手里拿着擀面杖的时候,还以为祖母想吃手擀面了,吩咐二娘做擀面。祖母矢口否认,极为尴尬:“哪个想吃擀面嘛。”

    ㉕二爸愣愣地看着祖母,再看着祖母手里的擀面杖。祖母旋即将擀面杖朝院子里的鸡扔了过去:“喏——鸡屎到处摆。”硬质木的擀面杖一头落地,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跷跷板一样快速地左右摆了几次,慢慢歇下来,又朝前滚了一段,鸡一惊,跳了一下。祖母再“喏”一声,鸡们这才不甘地撤出院子。

    ㉖二爸特地做了好几个响竹篙子,偏偏祖母就要用擀面杖赶鸡。

    ㉗祖母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叫齐所有在家的儿孙。儿孙们守到床前,祖母面部抽搐却也在极力微笑,双手紧握擀面杖抵着自己的肝部。

    ㉘祖母微笑着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堂屋里哭声响起。

    ㉙给祖母换寿衣时,才发现穿了一个冬天,一直没有换洗的棉衣上有个洞,那是擀面杖给顶的。

    ㉚所有的人这才明白,自停电的那个晚上起再没有听到祖母呻吟的原因,刚才低沉的哭声突地高亢起来。

    ㉛祖母走了,带走她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和被褥,唯独那件穿了数十年最终被擀面杖顶穿的棉衣给留了下来。

    ㉜如今,祖母离世已近二十年,家里有三个医生,正读医大的有两人。每逢春节大团圆,二爸都得将祖母那件棉衣从柜子里取出来,当牌位一样供奉。棉衣陈旧,几乎认不出了,棉衣上的那个洞,活生生就是祖母的嘴唇,向她的后人们讲述着什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5年03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群山、大地静寂,是为了突显祖母房间电视喧嚣,同时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二爸叫幺爸和幺娘去睡,幺爸叫二爸和二娘去睡,可见一家人互相体谅,有情谊。 C、祖母拿着擀面杖赶鸡,刻画祖母勤劳、关心农事的人物形象。 D、全文用声音串联起祖母晚年生活中的病痛折磨以及家人的守护,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一个鲤鱼打挺,幺娘翻身起床,抓着棉衣就往外跑。

    (3)、结合全文,说说“电视的声音”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4)、小潇和小湘在读过小说后,对最后一段是否有必要保留产生了分歧。小潇认为最后一段与“祖母的声音”无关,可以删去;小湘认为最后一段很重要,必须保留。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摘编自季羡林《谈“孝”》)

    【材料二】

    ①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②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摘编自何虎《孝为德之本》)

    【材料三】

    ①当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并非出于纯粹的功利,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孝”的基础是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多年抚养而成长起来,自然就积累起对父母的一种无可替代和解除的原生性情感。所以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绝大多数儿女都会承担起养老送终的责任。有人认为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可是一旦父母有需要时,子女仍会把照顾老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这方面与东方社会相比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不同。所以,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随时代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人类必具的高级情感这点却是古今中外总体相同的。

    ②从社会的角度讲,孝作为一种情感还具有超越家庭而普及全社会的意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亲情,亲情中最主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内部普遍存在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又是培养基本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自然基础。如古语所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假如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摘编自方新德《孝作为一种情感而存在》)

    【材料四】

    ①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②“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摘编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

    (1)、下列有关孝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里面含有较多迷信色彩,可见中国孝文化中也有糟粕。 B、文中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可见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C、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孝的表现形式都不会变化。 D、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孝文化,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家允许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但老百姓是绝对不允许的。 B、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因而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 C、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就对父母不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D、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且伟大的,因而子女没必要对父母回报太多。
    (3)、结合四则材料,说一说你对“孝”的理解。
  • 17、自古以来,故乡是文人墨客笔下铭记在心的情思,亲人是羁旅游子心中放不下的牵挂。请你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福的两句词是:但愿人长久,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望着西斜的太阳引发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3)请写出另外两句表达思家念亲情感的诗句:

  • 18、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3月28日,国铁郑州局“大河之南号”特色旅游列车下线,在原有普速列车的基础上,对车厢进行了深度定制和大量舒适化、适老化改造。

    【材料三】

    旅游列车、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化旅游列车有何区别?据介绍,旅游列车是一种专列产品,一般分为普惠型、舒适型和品质型。银发旅游列车是指主要针对老年游客开发的专列产品。适老化旅游列车,是指在硬件设备设施上,针对老年游客在通行、医疗服务、电子设备操作、饮食等方面的需求,对列车车体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旅游列车。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31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2024年全国开行旅游列车才1860列,表明现阶段我国旅游列车提供过少。 B、旅游列车中老年人占比近80%,可见旅游列车进行舒适化、适老化改造很有必要。 C、到2027年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将超过2500列,将极大压缩其他普惠型旅游列车的生存空间。 D、旅游列车分为银发旅游列车和适老化旅游列车,这两种列车没有太大的区别。
    (2)、如果你作为“大河之南号”旅游列车的列车员,请你依据生活经验,为旅游列1车适老化改造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 19、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一颗(     )热的孝心。古人论孝有三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不能将衰老的父母当作负担和累赘,(①保障   ②保护)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闲xiá(     )时多陪伴老人,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①劝慰   ②慰藉)父母的心灵,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①继承   ②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更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不仅”放在“弘扬‘孝道’”之前。 B、把“更是”改成“而且是”。 C、删掉“生生不息”。 D、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与“我们的一份责任”互换位置。
  • 20、名著阅读。

    ①彭德怀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据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两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②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③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1)、这个文段选自(国别)作家   (人名)的纪实作品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页 414 415 416 417 4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