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班级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关于“我心中最闪亮的星”这一主题,同学们众说纷纭,《红星照耀中国》中谁是你心目中最闪亮的星呢?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2、学习了“人无信不立”后,学校开展“诚信进校园”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宣传发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得使用“人无信不立”,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活动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一位同学在活动中写下了感言,请你再仿写一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诚信是石,失去它就无法筑牢人生的根基;诚信是火,失去它就无法锻造高尚的灵魂; , 。
-
3、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有鸡冠花、江西腊、太阳花。轻纱般的烟霭中,这片花仿佛是小巷眉心的一点朱砂痣。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还有石竹、波斯菊、大丽花……都是好养活的草花,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流水清凉,笑语盈盈。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偶一回头,看到母亲年轻的脸上,正开着一朵褐红色的花,那是被太阳光抚触过的颜色,是被泥土亲吻过的颜色,健康、动人……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的某一天,父亲去了,母亲一夜之间仿佛矮了一截。她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我的眼前逐渐模糊起来。随着时光行走,这一幕,已经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花,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为整条小巷温柔地点亮一盏灯,照着我回家的路。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思,莞尔一笑,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
⑩“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⑪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你来,她们在;你走,她们仍旧在。
⑫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⑬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虽无言,却执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重音能传递情感,同学为文中这些句子加了重音,请选出下列句子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A、要读出花的多、密,我这样读: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 B、要读出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我这样读: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 C、要读出“我”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我这样读: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 D、要读出“我”的笃定,我这样读: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2)、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
(3)、请结合第④段分析,为什么“流水落花图”最令“我”难忘。(4)、文章题目《小巷有花守流年》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4、【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产》)
【材料二】
①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②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重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③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①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②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祥。”
(摘编自季中扬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2)、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3)、乐山的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有着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三则材料,为促夹江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
5、诗歌赏析。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 , 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颈联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
6、默写填空。
天地万物有“真意”。与客观外物接触,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①“ , 。”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钱塘湖早春花草之生机勃勃;②“ , 。”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云游楚国,沉醉于大江奇异的夜景;王绩《野望》中③“ , 。”一丛丛树,一座座山,投射着他的哀伤心绪;④“攀条折其荣,。”是《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是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以⑤“ , 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来表达自己爱慕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⑥“征蓬出汉塞,。”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物自喻,透露出漂泊无定的怅惘孤寂。
-
7、阅读甲、乙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三峡》(节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自雷江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① , 摇兀掀舞,才如一叶。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藓壁百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所谓上元水府②。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侧足而上,宛若登梯。……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抗,仅能入港。
【注释】①二千斛舟:指载重二千斛的大船。斛,古代容量单位。②上元水府:长江水神庙之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空谷传响 响:回声 C、凡数十里不绝 绝:灭绝 D、犹恨舟行北岸 恨:遗憾(2)、最适合填入画波浪线 句子□中的一项是( )旁有数矶亦奇峭,□皆非狮子比也。
A、故 B、以 C、乃 D、然(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先总体概写江边群山连绵的雄伟景象,后细致描绘山水和林峦。 B、甲文着重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特征描写,乙文着重刻画一日内不同时段的景物。 C、同样是写江流迅疾的特点,甲文以正面描写为主,乙文则以侧面描写为主。 D、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游赏过程中的人生感悟。(4)、翻译下列句子。(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
-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正式向同学们宣布:新高二年级要实行两项课程改革措施:一是走班制,二是开设选修课。 B、“这个寒假你到底准备去哪里,李明?”爸爸急切地问道,“是去海南?还是云南?” C、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携手刘欢,唱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歌》。这首《主题歌》既有国际特色,也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 D、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怀念他的保姆的文章是《阿长与<山海经>》 B、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C、《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根据每句字数又称“五律”或“七律”,每首规定八句,两句一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过硬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能否利用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 C、为了提高复习效果, 陈老师采取了难易结合、化整为零和知识归类。 D、市中区青少年足球水平不断提升,原因是各大学校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普及足球运动造成的。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群犯罪分子整日殚精竭虑 , 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B、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 , 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C、乐山五中足球代表队获得联赛冠军那一刻,校园里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几笔简洁勾勒,几分幽默夸张,描摹世态入木三分 , 讽刺时弊一针见血,这就是漫画的魅力。
-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溃退 仲裁 由衷 杏无音信 B、喧嚣 翘首 蒙昧 摧枯拉朽 C、燥热 彰显 篡改 震聋发聩 D、浩瀚 娴熟 凋谢 白首起家
-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fēi 要塞sè 不逊xùn 抑扬顿挫cuò B、酒肆sì 滞留zhì 不辍zhuì 藏污纳垢ɡòu C、骤雨 zhòu 匿名nì 畸形 jī 深恶痛疾wù D、教诲huǐ 私塾 shú 黝黑 yǒu 正襟危坐jīn
-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父母的真爱,朋友的箴言,书籍的营养…有你如沐阳光之暖:有你,如饮甘泉之甜:有你,我不再孤单;有你,我心花灿烂……
请以“有你,我 ”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等总是不断变化的。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尤其猛。走进中学校门,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发生变化了吗?
请以“我的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乙】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节选自《朝花夕拾》,有删改)
(1)、对于材料的理解,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阿长总爱讲闲话,甚至告小状,小时候的鲁迅对此有些反感。 B、阿长睡姿不雅,睡觉很沉,让和她同睡的小鲁迅感到十分难受。 C、阿长爱管闲事,她并非学者,却也来问“我”《山海经》的事。 D、阿长没什么文化,因此把《山海经》这本书的书名都念错了。(2)、“《山海经》事件”后,小鲁迅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小鲁迅这么想的原因。这一事件体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 -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月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
18、阅读下面题。
次北固山下 旅宿
王湾 杜牧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远梦归侵晓② , 家书到隔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沧江好烟月③ , 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忧伤的样子。②侵晓:破晓。③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
(1)、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B、《旅宿》杜牧诗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诗人独宿旅馆的孤寂。 C、《次北固山下》颈联于景物描写中蕴含自然理趣:《旅宿》颈联实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D、两首诗同为羁旅怀乡之作,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
19、王子猷、子敬①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②取屐;子敬神色恬然③ , 徐唤左右,扶凭④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⑤。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⑦不悲。便索舆⑧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⑨ ,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⑩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字: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俱:一起 B、子猷遽走避 遽:急 C、子敬先亡 亡:死亡 D、因恸绝良久 良:美好(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发火灾,王子猷连鞋都来不及拿就跑了。 B、王子猷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觉得子敬肯定去世了。 C、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D、王子猷在得知王子敬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
20、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②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她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⑥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本文的中心事件是给母亲梳头发的经过。 B、本文采用的主要叙述方法是倒叙。 C、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是最详写的。 D、本文借事抒情手法,借母亲头发变得斑白稀疏的情,抒发出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感激。(2)、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从母亲角度概括。(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4)、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第⑥段画线的语句。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