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第二小组开展“遇见古诗之景”整理活动,请你完成表格内容。

    意象

    课内诗句

    特点

    情感

    水何澹澹,①。(《观沧海》)

    宽阔浩荡

    胸怀壮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思念家乡

    晴空一鹤排云上,③。(《秋词》)

    秋高气爽

    乐观向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夜雨寄北》)

    秋雨绵密

    思念家人

    ,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倾盆肆虐

    根据以上整理,该组同学针对欣赏诗歌的方法绘制成以下图示。

    请你用简要的文字,介绍左边图示。

    学习古诗后进行思考整理,这符合孔子教导我们的学习方法:⑧ , ⑨

  • 2、第一小组开展“遇见杭城的秋”专题活动并制作卡片,请你一起参与。

    卡片1•西溪湿地

    ①cháng徉于“秋芦飞雪”是诗意的,能抚平我们不安的情绪。西溪大约有360亩左右的芦田,包含荻芦、芦竹、芦苇等多个种类。

    杭城诗意的秋天转瞬即逝,我们要珍惜时间走出家门,去遇见美景。

    卡片2•玉皇山

    玉皇山雄峻巍峨,直冲云霄。当你立于山顶,但见湖山空阔,一阵秋风吹起,瞬间给人②凉的感觉。

    卡片3•满觉陇

    秋天的满觉陇热闹非凡,不计其数的小桂花③成一团,整个杭州仿佛都沉醉在这甜美之中。呼吸之间,空气里都是桂花的香甜。

    卡片4•青山湖

    数百亩的水上森林,一到深秋就会变红,大片大片的水上红杉在清透明亮的水中④tíng tíng地立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áng徉

    ④tíng tíng

    (2)、画横线“            ”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你修改。
    (3)、画波浪线“             ”的句子希望人们珍惜时间,与《论语》中的“”的意思一致。
    (4)、该小组成员给卡片3补充了一首古诗,请你完成赏析。

    品桂

    [清]张云璈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注:①金粟,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故称。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桂花,请你任选其一 , 结合加点字 , 分析表达效果。

    方法1:感官角度显生动

    “何处香通观幽”

    方法2:小小量词大作用

    “天风吹堕山秋”

  • 3、材料一: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开展校际、地区以及国际书法教育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

    (摘编自《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材料二:

    在传承中创新转化,让书法深度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书法人文底蕴深厚,一字一词见文化,一点一画现法度。今天,书法依然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文化艺术之美。譬如,“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字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这些经过匠心设计的字体,不仅维护了汉字书写的规范性,更有利于引导大众审美,进一步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如今,伴随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度的日益提升,传统书法元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与潮流的融汇,不仅让书法艺术绽放新光彩,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李昕《使书法艺术焕发时代光彩》,《人民日报》2023年7月23日)

    材料三:

    中国书法具有技术、审美、人文和哲学的“四大品格”。中国书法的技术品格和审美品格是形式内容,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是精神内容。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它的形式内容,提升书法的技术品格和审美品格,当代书法创作首先要提升的就是这两重品格。在此基础上,融通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增加创作的高度和厚度,加强艺术和学问上的综合修养,并切实运用到当代书法创作中,渐渐达到“圆融神明”的境界。现在的书法创作很多为技术书写,缺少人文品格。在这个书法普遍职业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在技术品格之外努力提升书法的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3年9月22日)

    材料四:

    中国书法辉煌璀璨。当代书法不能故步自封,应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东汉时期,草书兴起,一方面它摆脱了曾经作为篆、隶书体的附庸的地位,一跃成为一种独立书体出现在世人面前;另一方面它也使书法超脱实用,得以自由表现自身的艺术美。这立刻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大家废寝忘食地练习“反难而迟”的草书。他们不是为了实用,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就是因为喜欢草书自由奔放的形式美。当时有人不高兴了,如东汉辞赋家赵壹便写下一篇讨伐草书的檄文《非草书》,指责大家纷纷练习无用的草书,而忘了弘道兴世的重大责任。《历代书法论文选》的编者在收编赵壹这篇檄文时,写了编者按:“赵壹欲仍返于仓颉、史籀,此事势所不许。故其文虽传,其说终不能行。”所以我想,当代书法也不能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否则的话,书法将会“边缘化”,最终会沦为书写文字的手艺。

    (摘编自相关材料)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际、地区及国际书法教育交流活动。 B、“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字库中的字体有利于引导大众审美,进一步增进历史文化认同。 C、中国书法的技术品格和审美品格是精神内容,我们学习书法要先学习技术品格。 D、东汉时期草书已成为一种独立书体,因而草书兴起并得以实用,得以自由表现自身的艺术美。
    (2)、材料四中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你认同书法为“书写文字的手艺”这一观点吗?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述理由。
    (4)、“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如何传承、发展好中国书法乃至汉字文化,不仅是当代书法家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责任。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书法(汉字)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方法。
  • 4、阅读《失语的秋天》,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①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②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③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④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⑤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⑥“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⑦“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⑧“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⑨“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⑩“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⑪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⑫“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⑬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⑭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⑮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⑯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⑰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⑱“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⑲“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⑳“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㉑“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㉒“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㉓“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㉔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㉕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㉖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㉗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㉘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㉙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㉚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㉛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拥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1)、标题“失语的秋天”有哪些含义?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简要分析村长在本文的作用。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怎样的特点?
    (2)、请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 6、艾青诗歌创作有两个高峰,试判断以下两首诗分别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并说明原因。

    【甲】

    田野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块/与枯死的野草/与杂在野草里的/腐烂了的禾根/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混合啊……

    【乙】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 7、你所在的班级围绕“吾辈当自强”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有同学搜集了《论语》中的几句话,请选出三句话,供班级开展“吾辈当自强”主题活动时引用,其中完全契合主题的一组是(       )

    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②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2)、“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阅读《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提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3)、活动结束,班长请你以青松或雄鹰为元素绘制海报,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
  •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一首古体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

    ②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

    ③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

    ④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

    ⑤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

    ⑥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A、①⑥⑤③②④ B、⑥⑤①④③② C、⑥①⑤④③② D、⑥⑤①②③④
  • 10、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旨在以探访中华文明源头,发掘汉字文化魅力为目的。 B、陕西西安交响乐团推出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直播走红网络,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观看。 C、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化,《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热度逐渐高涨,科幻文学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 D、线上全民健身活动参与时间灵活,运动类型丰富,可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服务。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在“课内比较学”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 , 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B、夜幕下,城市的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街道。 C、总书记视察东营,给二百万东营人民以莫大鼓舞,黄河之畔,处处洋溢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朝气。10月23日,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的操作室里,电脑屏幕上各种数字在跳跃;集团的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D、山东卫视“溦情广场”在孙武湖公因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 , 非常开心。
  • 12、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uì       佝lǚ        积zǎn        揉造作jiǎo B、qiè       亵dú        妖ráo        五缺土xínɡ C、物zānɡ     守ɡè          摇yè          成吉思hán D、睢zī        养rú        婷pīnɡ       强不舍ɡuō
  • 1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次早起来,吃了早饭,阮家三弟兄吩咐了家中,跟着吴学究,四个人离了石碣村,拽开脚步,取路投东溪村来。行了一日,早望见晁家庄。只见远远地绿槐树下,晁盖和刘唐在那里等,望见吴用吊着阮家三弟兄直到槐树前,两下都厮见了。

    晁盖大喜道:“阮氏三雄,名不虚传!且请到庄里说话。”六人俱从庄外入来,到得后堂分宾主坐定。吴用把前话说了。晁盖大喜,便叫庄客宰杀猪羊,安排烧纸。阮氏三弟兄见晁盖人物轩昂,语言洒落,三个说道:“我们最爱结识好汉,原来只在此间。今日不得吴教授相引。如何得会!”三个弟兄好生欢喜。当晚且吃了些饭,说了半夜话。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个个说誓道: “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诛地灭。神明鉴察。”六人都说誓了,烧化纸钱。

    (1)、本文选自古典长篇小说《》,小说的主题是
    (2)、文中的六人后来都上了梁山,请写出其中三个人物的姓名及绰号。
    (3)、“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 , 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 , 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 喧嚣怒诟 , 山情水意,了不相属 , 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释: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

    (2)而余等亦窃彼筵中人                      谓:

    (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相同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15、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①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②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③度:透过。④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⑤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1)、李商隐的两首《无题》都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月斜楼上五更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月斜楼上、晓钟在耳的景象,突出了离别之恨。
    (2)、两首诗分别通过“蓬山之近”和“蓬山之远”来抒发思念之情,你更喜欢哪种写法?说说理由。
  • 16、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水情怀总是诗。寄情山水,范仲淹获得心灵的滋养,炼就“”的豁达胸怀(《岳阳楼记》);欧阳修沉醉于滁州的春夏美景“”,品味日常的欢喜与幸福(《醉翁亭记》);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的美好愿望(《水调歌头》);尽管行路难,李白依旧行吟山水间,唱出“ ,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生命最强音(《行路难》)。

  • 17、学校计划组织以“青春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晚会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下列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晚会主题的对联。

    一片心   振翅     少年        九万里     报国        鲲鹏

    上联:                       下联:

    (2)、岁月如歌,三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下面是主持人小凡同学写的晚会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时光荏苒,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擦肩而过。三年来,我们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我们挥洒汗水,换来知识; 我们互帮互助,赢得友谊。课堂上有我们专注的神情,操场上有我们拼搏的身影,                                                                 ……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一道道不可复制的亮丽风景线。

    ①“荏”字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先查          部,再查画。

    ②请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18、九年级一班准备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运用对偶修辞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介绍小小说的材料,请你根据提示修改。

    一般认为小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小说可以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甲】小小说的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制造余音绕梁的意境。【乙】由于比短篇更短的原因,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炼,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带给读者感动。

    ①【甲】句搭配不当,把“”改为“”。

    ②【乙】句有语病,请修改:

    ③文中有一个词语写错,请把“”改为“”。

    (3)、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

    ①第一小组在整理搜集作家小说作品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将正确的作家姓名或者作品名填写在表格中。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

    《羊脂球》

    B

    罗贯中

    曹雪芹

    吴敬梓

    A

    鲁迅

    ②第二小组诗韵同学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投稿成功,若每个字可得5元稿费(不含标题)。那么编辑部应该付给夏雨同学稿酬共计元。

  • 19、按要求写作。

    平凡岁月,微光皆暖,人间寻常,其华长明。一抹微笑,一声叮咛,一个拥抱……如同一点微光,给人以温暖、力量、希望等,让我们坚定目标继续前行。

    请你以“前行路上的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或师生姓名。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20、小文想参加“礼赞偶像”征文活动,却对传记写作产生困惑,请阅读以下材料,总结经验,为小文支招。

    [平台支招]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一般读者对于传记的普遍期盼,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我在传记中增强文学性,主要是靠锤炼语言,提炼情节,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对传主及其同时代人的描写都要求言必有据,尽可能做到不溢美,不隐恶。

    ——作家 陈漱渝

    【名篇示范]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如他所说的“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奇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1)、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

     

     

    事件

     

    谢绝挽留,毅然回国,开始教书育人生涯。

     

     

     

    求学时,曾经在4年里演算上万道题。

    文理全才,虽为数学家,但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品格

     

    教学有方

    治学严谨

     

    文理兼治

    兴趣广泛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对传记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A.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B.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

    (3)、第②段中画横线部分引用苏步青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写人的文章。请结合选文以及下列材料,从记叙顺序、描写手法等写法角度分析两文异同点。

    [材料一]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材料二]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上一页 338 339 340 341 3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