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必须暗含在主体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徽庐江发现的西汉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油漆鲜艳无比,油光可鉴 B、自大唐开国以来,几任明君殚精竭虑 , 无数贤臣兢兢业业,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C、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   遁行   禁锢   粗制烂造 B、桅杆   私塾   拨款   不辍劳作 C、劳碌   燥热   泻气   百手起家 D、慰勉   猝然   鲜腴   暗然失色
  •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碧(piǎo)        首(qiào)       雨(zhòu)   振聋发(kuì) B、(sì)            见(piē)          侏(rŭ)        千不穷(zhuǎn) C、(lù)            然(qiǎo)        责(jié)        疲力尽(jīn) D、亮(zhèng)     留(zhì)          蒙(mèi)             滋暗长(qián)
  •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辛勤耕耘,哪有沉甸甸的收获;没有栉风沐雨,哪有绚丽的彩虹。从东京奥运会女单银牌到巴黎奥运会混双冠军,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登顶世界冠军宝座,她的成功并非偶然,正如她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每天早操比别人早起一个多小时,每晚给自己加练三四十分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让她在赛场上一次次战胜困难,赢得荣誉。

    你是否也为一件事情而付出过努力?请以“我为_______而努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健康积极;③表达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要套写、抄袭;⑥不少于600字;⑦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6、你所在的班级举办“名著阅读分享与交流”活动,请你参与。
    (1)、在“分享”环节,小冀展示了《昆虫记》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萤火虫——善于利用“心理战术”捕食,捕获猎物前,一般会先摆出吓人的姿态震慑它。 B、隧蜂——当处于防卫状态时,它们肚腹背面腹尖上的细沟会形成忽上忽下的滑动沟槽。 C、松毛虫——临近寒冬时,松毛虫会在松树高处的枝梢上吐丝来修建坚固且能御寒的住所。 D、纳博讷狼蛛——小狼蛛孵出后,母狼蛛会日夜不歇地在背上驮着它们,长达六七个月之久。
    (2)、在“交流”环节,请你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收获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梁护林人

    ①那天,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忽然手机响起。电话是戎喜民打来的。老戎浓浓的晋味口音:“邢老师,方便吗?我想和您见一面。”

    ②我有些惊喜,戎喜民长年驻扎在驼梁峰顶,怎么有时间来县城了?

    ③“市电视台举办‘五一’劳动节晚会,邀请我们两口子参加,我正好从县城里经过。”电话里,戎喜民有些腼腆,“正好驼梁连降春雪,一直没融化,保护区派了两个人接替我值班。好几年没下山陪父母和孩子过节了,我也顺便下山来见见朋友。”

    ④戎喜民是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主要负责保护区的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环卫清理、设施维护等工作。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以前,由于位于两省交界,人迹罕至,保护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偷猎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三十七岁的戎喜民接受任命,与爱人一起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驼梁峰顶,担任护林员。当时,他的大儿子十一岁,小儿子才六岁。

    ⑤这一守,就是十四年。十四年里,戎喜民每天都要徒步往返二十多公里山路巡逻,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⑥驼梁峰顶的积雪时间长达七个月。每年进入冬季后,封山期会持续半年。因保护区条件艰苦,戎喜民夫妇的日常生活物资,如蔬菜、油盐酱醋和洗漱用品,都要靠自己下山背运。山溪结着冰,阻断了上山的路,戎喜民只能在山势陡峭的密林中绕行。为了防滑,他经常刨开冰雪,挖些沙土撒在危险的路段上。但遇到冰冻陡坡,即使冰爪和沙土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从山顶到山脚,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一路上会摔无数个跟头,有时候还会陷入冰洞。

    ⑦冬春两季,驼梁的气候异常恶劣。每到太阳落山时,山顶的温度会迅速下降,大风呼啸着进单薄的门窗,这时候,取暖用的炉膛烟囱里的浓烟就会被大风回屋内。戎喜民和爱人总是被呛得咳嗽流泪,只好敞开房门放烟。屋内有浓烟扑鼻,外面有寒风凛冽,屋外的墙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溜子,闪着冷光。

    ⑧山顶的生活很艰难,日常用水也要下到半山腰去挑。每逢大雪,因为路滑,取水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只能就地取材,将干净的冰雪放在锅里融化成水,饮用,或者做饭用。

    ⑨“虽然到处都是冰雪,看起来白皑皑的很干净,可化成水后,有浓郁的野草味,不好喝。”戎喜民淡然一笑。

    ⑩与戎喜民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又聊起那些往事,戎喜民兴奋极了。而对于山上的艰苦,他总是轻描淡写。

    ⑪“难得在县城里过个团圆节日。平时在山上,只有我们俩,每到节假日,我俩就一块儿巡山,一块儿在林间捡些柴火,一块儿回来做饭,然后小饮几杯,相互祝福……”戎喜民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⑫“我的工作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冬春难,夏秋忙!”说起驼梁,戎喜民就停不下来了,“冬春难,是因为冬春季节草木枯黄,落叶堆积,天干物燥,这两个季节的护林防火工作尤为关键,责任尤其重大。夏秋忙,因为夏秋是旅游旺季,保障安全,搞好卫生,还有其他临时加派的任务,有时候忙得都喘不过气来……”

    ⑬十四年来,先后有四十一位同事来到驼梁跟戎喜民搭档。这些同事最短的在山上待了一个多月,最长的在山上待了两年,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下山了,而戎喜民夫妇依然守在驼梁峰顶。

    ⑭“您看,这是前天的,雪后初晴,太阳照在山上,金光万道;这个是雪天的,银装素裹……”他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相册,一一让我看他拍下的雪景。长期驻守驼梁峰顶,戎喜民对这座山的热爱甚于常人。

    ⑮业余时间,他学会了摄影。只要有摄影师上山,戎喜民就会悉心求教。后来,景区还专门给他配备了相机和电脑,他拍摄的照片也登上了各大媒体。

    ⑯就这样,在驼梁峰顶,戎喜民和他的爱人携手走过了四季,一次次迎来朝阳,迎来春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戎喜民驻扎的驼梁有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概括。
    (2)、本文主要写戎喜民,为什么在第⑬段还写到了四十一位搭档?
    (3)、请简要赏析第⑦段画横线句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每到太阳落山时,山顶的温度会迅速下降,大风呼啸着进单薄的门窗,这时候,取暖用的炉膛烟囱里的浓烟就会被大风回屋内。

    (4)、电视台对戎喜民进行采访,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他的回答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A、我们夫妻俩在一起巡山、捡柴、煮饭,其实很幸福。 B、我希望拍摄更多驼梁的美景,让人们看到它的美。 C、驼梁护林员的生活单调艰苦,我感觉很孤独、寂寞。 D、无论驼梁的路有多么难走,我依旧会坚持走下去。
    (5)、学习了本文,你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州桥上的“群龙阵”

    ①建于隋大业年间的赵州桥,到现在已有1400余年历史。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大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古桥,静静地伫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

    ②关于该桥装饰艺术上的成就,(1)茅以昇在《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一文写道:“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③如今,在赵州桥景区所见的桥栏板,是20世纪50年代仿照隋代栏板一比一复刻的。所以,游人至此难免会问:让茅以昇赞叹不已的桥栏板原件到底有多精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在《古代中国》陈列展上展出过的一块桥栏板,便是极好的答案。2)这块栏板,长212厘米,高84.5厘米,1953年出土于赵州桥下的淤泥中3)栏板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龙头相背,前爪互推,身体各有一段隐入栏板中,似乎正在穿透栏板;背面双龙身体互相绞缠,后肢撑地,蕴含着蓄势待发的霸气……两组龙雕各具姿态,动感十足,正如茅以昇所说,“真像活了一样”。

    ④有道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古代文人墨客歌咏赵州桥的诗句常以龙为喻,如元代刘百熙曾写下“水从碧玉环中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赵州桥。赵州桥不仅形似长龙,其石雕精华也是姿态各异的龙。这座桥的主拱券共为28道,每侧栏板和望柱上雕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主拱券和单侧雕龙数目之所以选用28,是对应着天上的四象28星宿。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灵物,可兴云作雨,神通广大。赵州桥以龙作为石雕主体,寄寓了民众希望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

    ⑤桥的主拱券顶部两侧,还各有一个蚣蝮。所谓“蚣蝮”,又名避水兽、吸水兽,是龙的九子之一,龙首狮相,头顶一对犄角,身体、四肢、尾巴均有龙鳞。相传,蚣蝮性善好水,会调节水量,能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倍受百姓崇敬。古人多以此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⑥可以想象,56条龙与两个蚣蝮组成的赵州桥群龙阵图,何其壮观!一条条蛟龙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

    ⑦有学者分析,赵州桥雕刻分布,是造桥者因时因地独具匠心的设计——古时候,大石桥地处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繁,桥本身带有一定坡度,行人由两端上桥行走有些艰难。如果两侧的雕饰太过醒目,容易分散行人的注意力。行至桥巅,路变得平坦,站在此处可远观近赏,行人最易停留。所以,龙纹作为赵州桥的石雕精华,较集中地出现在桥的中部,既便于行人观赏,也反映出古人对神圣之物的推崇与敬爱。

    (摘编自2024年6月12日《河北旅游》)

    (1)、简要分析这些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
    (2)、(1)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下面是第④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但语序被打乱了,请你根据对联的要求,将正确句子填在横线上。

    在 背 人 行 苍 龙 上

    (4)、为什么赵州桥上雕刻有龙和蚣蝮?它们分别寄寓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 9、班级开展探究古代文人“闲趣”的活动,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丙]

    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植千叶白芙蕖,又杂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

    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凡一甲坼 , 一敷荣 , 童子皆来报,惟谨。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选自《东篱记》,有删改)

    ①告归:告老回家。②茀:杂草丛生。③颖:嫩芽。④甲坼:外壳裂开,发芽。⑤敷荣:开花。⑥惟谨:小心翼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问君何能             尔:

    (2)晓雾将             歇:

    (3)夕日欲             颓:

    (4)未复有能其奇者       与:

    (2)、下列对丙文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 B、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 C、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 D、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朝而灌,暮而锄。

    (4)、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得极好,请简要赏析。
    (5)、甲诗和丙文都有“东篱”一词。甲诗中,东篱之下可采菊,可① , 可② , 此中真意,可意会而不必言传。丙文中的“放翁”是指③。“放翁”在东篱园不仅可以栽花植树,还有读书究理、④等精神享受。可见,“东篱”不只是某个地方,它已成了古人心灵安顿处的象征。
    (6)、乙丙两文的“闲趣”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 10、下面是小冀关于古诗文中的“飞禽”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古人常常借用“飞禽”这类意象寓情于诗文。《春望》中,杜甫用“感时花溅泪,①”写自己因忧心国事,看到花鸟而伤心落泪的情形;《浣溪沙》中,晏殊用“无可奈何花落去,②”慨叹熟悉的燕子勾起自己惋惜伤感的况味;《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用“③ , 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鸟儿的活动,表达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使至塞上》中,王维用“④ , ⑤”将自己比喻为“大雁”飞入了塞外,传达出漂泊无依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用“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将自己的理想寄予在大鹏鸟上,希望能展翅高飞。

  • 11、为继承和弘扬河北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明文化】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帮助小冀选出下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说明理由。

    A.白石山风景区       B.中山国遗址       C.河北梆子       D.广府古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填选项)

    理由:

    (2)、【策活动】请你参与本次主题活动的策划,将下面的活动方案补充完整。

    活动项目一:探名胜古迹       活动形式一:“家乡美”摄影展

    活动项目二:   活动形式二:

  • 12、下面是小冀为学校组织的“秋季研学”活动写的一则新闻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024年10月15日,同学们经过(甲)终于到达了目的地①——保定市白石山风景区。大家(cù)拥前行,手拿研学手册,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远离城市的喧(xiāo),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远远望去,②峻峭的白石山,层林尽染,橘黄色、深红色、金黄色、墨绿色等③齐聚一堂;一条条崎岖的沟壑像一条条河流穿插在大山之间;仔细端详,高树与低树(乙),颇具美感……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且圆满的活动。同学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大自然的壮观,而且收获了友谊,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有机会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途拔涉       俯仰生姿 B、长途跋涉       俯仰生姿 C、长途拔涉       俯仰生资 D、长途跋涉       俯仰生资
    (2)、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ù)拥       ②喧(xiāo)

    (3)、下列对文段中序号处画波浪线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的破折号使用不正确,此处应该使用逗号,表示停顿。 B、②处“峻峭”一词形容山高而陡,此处用来形容白石山,使用恰当。 C、③处“齐聚一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颜色聚在一起的状态。 D、④处“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且圆满的活动”提取主干为“这是活动”。
    (4)、本则新闻报道缺少标题,请你根据报道内容,在文段横线上拟写一则标题。
  • 13、作文

    痛失生母后,史铁生在妹妹的陪伴下去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这是史铁生的选择;“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这是一次小小的散步中,莫怀戚做出的选择。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选择无处不在。

    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捕捉生活素材,体验生活细节,写出独特感悟。②书写工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14、爱,是等不得的

    ①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②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③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他没了父亲。

    ④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⑤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⑥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⑦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⑧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⑨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⑩他觉得母亲的好笑。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说:“_________”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⑪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⑫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⑬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⑭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主要情节。

    含辛茹苦的母亲希望儿子长大后带她坐一回飞机→八九岁时,→常坐飞机的儿子终于决定抽空带母亲去坐飞机→→母亲摔倒离世,儿子悔恨不已

    (2)、阅读第⑩节,联系上下文,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在横线上补写“我”的语言。
    (3)、阅读要学会批注,将自己的所思所得随时写于书本。请你仿照示例,对第⑫段画线句中的“”做一个批注。

    示例: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

    批注:“”写出了母亲对空中飞机恋恋不舍的注视,这是母亲对孩子长大成为有出息的人的殷殷期盼。

    句子:他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

    批注:

    (4)、用课文原句解释文题中的“等”与“等不得”分别是指什么?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几句阅读感想。

    ①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②网上流行一道计算题:“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就算父母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不少成年网友看到自己的计算结果后十分心痛,因为在认真计算后发现,其实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很短。

    我的感想:

  • 1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花园

    汪曾祺

    ⑴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⑵“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到。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⑶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⑷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的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⑸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

    ⑹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为什么说那座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2)、在那座花园里,“我”曾做过许多事:品尝巴根草,
    (3)、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4)、小林和小朋正在设计文本朗读,请完成对话。

    语句

    轻重音和语速处理

    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小林:我觉得“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要轻读“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出“我”靠近“都溜”时动作很轻,小心翼翼。

    小朋:你设计得很好。我觉得“拍,得了”,要

    (5)、读了本文后,小语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你认同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导语和目录,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

    单元导语

    单元目录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 《论语》十二章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不亦乎        说:

    (2)思而不学则             殆:

    (3)好之者不如之者     乐:

    (4)长而俗        异: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7、如果我们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回忆”。下面五个人物,你会拉谁进群?说明理由。(至少选择两人)

    红孩儿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寿镜吾老先生

    我会选 进群,理由是

  • 18、阅读如阳光围绕着我们,如朋友陪伴着我们。洛洛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活动,请你参加。
    (1)、洛洛在学校论坛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概括你的发现。

    中学生阅读兴趣统计表

     

    文学名著

    言情小说

    恐怖故事

    搞笑漫画

    很喜欢

    13%

    22%

    26%

    63%

    随便看看

    44%

    56%

    61%

    33%

    不喜欢

    48%

    22%

    13%

    4%

    我的发现:                           

    (2)、洛洛同学在论坛里发了帖子,请你针对他的发言,在“跟帖”中说服他读名著。

    洛洛的帖子:名著都是长篇,读起来太费劲,还是看漫画比较轻松。

    我的跟帖:                                        

  • 19、下列对诗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强欲登商”,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千古佳句,其中“落花”寓意丰富,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叹。 C、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风笛》前两句写登城所望大漠苍茫荒凉的景象,后两句写夜风送来笛声,唤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曹操的《观沧海》中最后写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此表达了对大海雄壮气象的赞扬,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 2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代把它与《诗经》《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赴约说“赏光”,称呼自己叫“鄙人”,自己的见解说“拙见”。 D、“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此句重音在“已经”,表达了史铁生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上一页 286 287 288 289 2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