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祖国的壮美山河,处处都有诗人的足迹,山川河流见证了他们的豪情壮志,也镌刻着他们的高标风骨。“会当凌绝顶,①”彰显了诗圣杜甫豪迈的气概;“② , ③”[《行路难(其一)》]展现了李白自强不息的精神;“④ , ⑤”(《潼关》)表现了谭嗣同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⑥。⑦ , ⑧”[《渔家徽(天接云涛连晓雾)》]反映了李清照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乘风好去,⑨ , ⑩”,寄托了辛弃疾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决心。
  • 2、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面临国家苦难、民族危急时,英雄儿女一片丹心如铁,誓卫家国,他们的身影,绘成了一幅壮丽的铁血丹心图。中华儿女的家国心、民族魂,浸润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①”的舍生取义里;彰显在秋瑾“身不得,② , ③ , ④”的巾帼豪情里;镌刻在王安石“⑤。⑥”(《登飞来峰》)的刚正风骨里;回荡在辛弃疾“⑦ , 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铮铮誓言里。
  • 3、胸怀家国天下的人,总能演绎出或昂扬、或低沉的爱国乐章。苏轼在密州城外围猎,畅言只要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必定“① , 射天狼”;陆游虽住在偏远的小村落,但仍会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夜阑卧听风吹雨,③”,想象着自己征战沙场的英姿;杜牧听到秦淮河的歌女正在弹唱着《玉树后庭花》,只能无奈地感叹“④ , ⑤”;朱敦儒于金陵城楼上远眺,心忧着扬州的战事却只能用“⑥ , ⑦ , ⑧”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悲慨。
  • 4、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古人“爱国忧民”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古人“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苏轼在“① , ②”(《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明了自己渴望再次被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愿望;辛弃疾用“③ ,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道尽了渴望为国建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文天祥的“⑤?⑥”(《过零丁洋》)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激情,表现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杜甫用“⑦ , 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自己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 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2)、吾妻之我者
    (3)、固以之矣
  •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好之者不如之者
    (2)、渔人甚
    (3)、心
  • 7、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忿
    (2)、初极狭,才
    (3)、血千里
  • 8、 动词的使动用法
    (1)、贫贱不能
    (2)、威武不能
    (3)、寡人之耳者
  • 9、动词的使动用法
    (1)、之于宋君
    (2)、望峰
    (3)、富贵不能
  • 10、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军士吏被甲,兵刃
    (2)、食之不能其材
    (3)、以先帝遗德
    (4)、苟性命于乱世
  • 1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所以 
    (2)、 
    (3)、钟鼓
  • 1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其筋骨
    (2)、饿其体肤
    (3)、空乏其身
  •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
    (2)、无案牍之
    (3)、必先其心志
  • 14、 形容词作动词
    (1)、之属也
    (2)、臣之妻
    (3)、亲贤臣,小人
  • 15、 形容词作动词
    (1)、一食或粟一石
    (2)、寡人与
    (3)、请广于君
  • 16、 形容词作动词
    (1)、尔安敢吾射
    (2)、互相轩邈
    (3)、
  • 17、 形容词作名词
    (1)、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2)、此皆良实
    (3)、攘除奸凶
  • 18、 形容词作名词
    (1)、百具兴
    (2)、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将军身被执锐
  • 19、 形容词作名词
    (1)、吾与汝毕力平
    (2)、不知其
    (3)、使有所终,有所用,有所长  
  • 20、 形容词作名词
    (1)、回倒影
    (2)、未复有能与其
    (3)、急湍甚箭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