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宵     藏污纳垢     摇蓝     篷断草枯 B、胆怯     一返既往     山冈     知人之名 C、迸裂     名副其实     零乱     暗然神伤 D、涉足     声震天地     严厉     诚惶诚恐
  • 2、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锋芒毕/宿        地/甲 B、乎不同/炯目光        殷红/殷切 C、咄逼人/粗  抖/寒 D、捐杂税/且偷生        发/
  • 3、半命题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美好、坚韧顾强;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

    请以“成长,因_______而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4、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①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园,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②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③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④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心中满是惊叹。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⑤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掣㙤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⑥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呵。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⑧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都七十多岁了,你怎么就老了呢?”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⑨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竭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概括

    作者情感

    母亲把花儿的照片、视频发给我

    惊叹、内心舒畅熨帖

    在母亲的房间赏“画”

    (2)、选文第②段写父亲和左邻右舍对母亲种花的态度有什么用意?
    (3)、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 , 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

    (4)、选文第⑦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5)、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母亲的园子,你会有哪些感受?请具体谈谈。
  • 5、【甲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 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教: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拉前行的样子。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之(食:食物) D、黔敖左食(奉:同“捧”,端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欲界之仙都 B、女家             已而细柳军 C、顺为正者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终不食死             环而攻之不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B、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C、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D、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 7、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描绘了汉阳城、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这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后文写乡愁做了铺垫。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表现出诗人恬静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怀。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湖水初涨,刚好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连成一片。 D、“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写出了诗人看到的西湖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内心隐隐的一丝惆怅。
  • 8、下列对《昆虫记》中昆虫的总结分析,依次填入横线中,正确的顺序是(     )

    大孔雀蝶______________;切叶蜂______________;螳螂______________;蟋蟀______________。

    ①巧:不凭借任何工具,精准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②妙:七月到十月,从日落时分唱到半夜,声音缓慢而柔和,像美妙的小夜曲。

    ③痴:外表华丽,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穿越种种困难寻找自己的伴侣。

    ④智:摆出一种吓人的姿态,在心理上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然后突然进攻。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9、请阅读下列文字,补写横线处所缺的诗句。

    吟咏古诗文名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气度风范。“① , 而山不加增”,这是大智若愚之人移山的信心;②“ , 壮心不已”这是年迈的志士未泯的雄心;“报君黄金台上意,③”,这是将士们忠君报国的满腔赤诚;“④ , 浑欲不胜簪”,这是士大夫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满腔凄楚;“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⑤”,这是亡国遗民对收复山河的热切渴望和对旧都难还的满腔悲愤;“相顾无相识,⑥”,这是隐居高士思慕先贤的隐逸情怀。

  •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报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它可以细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就是一篇典型的消息。 B、“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石拱桥出现早”。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道家学派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九方皋相马》等。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一般为对仗句。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即为五律。
  •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消费成为了我国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B、从零起步,从领跑到跟跑,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改造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D、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结果。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健壮的骏马,还是小巧的昆虫,都是大自然中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 , 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C、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不能隔岸观火,在心中无动于衷 D、元旦假期,众多游人来到泉畔观赏“趵突腾空”胜景,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1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八年级,我们踏上一段新的文字之旅:尝一种滋味,汪曾祺笔下鲜腴的菌子,令我们张目舌;赏一处美景,苏州园林中雕精美的门窗,即使简朴也别具匠心;结识一个人物,《背影》中步履蹒跚的父亲令我们落泪感慨;悟一种精神,西北高原上强挺拔的白杨树,让我们想到不折不扰的民族精神…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待你我携手遨游,让我们共同首下一段征程。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目舌jiě B、lòu C、强jué D、首qiáo
    (2)、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具匠心 B、感慨 C、不折不扰 D、浩瀚无垠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过节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过去,大家往往会在除夕放烟花来辞旧迎新,而现在很多地方都推行“电子鞭炮”来迎新;过去,清明节大家族集体实地扫墓,现在,各个小家在家进行“云端祭扫”;过去,中秋时节露天赏月分食月饼,现在更多是视频通话线上赏月”……

    这些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是否勾起了你对某次过节的回忆?是否引发你对过节方式的思考?请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 , 非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选自《孔子家语·观乡射》)

    【乙】

    ①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 事 , 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②……

    ③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有删节)

    【注释】①蜡(zhà):指年终合祭万物神灵的仪式,旨在酬谢自然神与农事神一年来的护佑。②赐:与下文“言偃”皆为孔子弟子。③泽:恩泽。④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⑤蜡宾:是指年终祭祀的助祭人。⑥逮:追上,赶上。⑦大人世及:大人,指诸侯。诸侯之位,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⑧纪:行事的准则。⑨刑仁:以“仁”为模式。“刑”同“型”。⑩执:通“势”,掌握权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所知       (2)事

    (3)叹鲁也       (4)各其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3)、品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两个“也”字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大道之行 ,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 , 而有志爲。

    (4)、材料【甲】【乙】是孔子在两次蜡祭后发表的感慨,一次对子贡谈“张弛之道”,一次对言偃感叹“小康”社会。这两次感慨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张弛之道”:

    (2)“小康”社会:

  • 16、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完成小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

    (宋)俞桂

    今朝社日寒犹力,燕子还寻五柳家。

    宰肉不沾吾分薄,强斟聋酒度年华。

    【注释】:①五柳: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号。②聋酒:社日饮的一种普通的酒。

    两首诗都写“社日”,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17、烟花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沈赞璐   译

    ①我喜欢烟花,但不是那种限于地面或浮于地面的烟花,例如爆竹、拉炮、烟火棒、地面旋转式烟花、喷泉礼花这些。我对烟花的钟爱仅限于那种带引信点火装置的烟花,它们能在高高的夜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②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喜欢这种烟花。小时候,我在一个住宅区长大,也就是一长排相同的房子,里面有一样的车道,周围是大小相同的花图。虽然每家每户发生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从表面来看,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新年夜,在午夜十二点前后的几分钟里,所有孩子都会站在他们的母亲身旁,在花园里看父亲弯腰点爆竹,直到引信着了火,父亲才会跑回来和其他人一起,站着看爆竹带着噼啪作响的花火飞到高空。不仅这一家子人能看到,甚至墙外的人,以及所有其他住宅区的居民都能看到。

    ③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哎呀!这五彩缤纷的颜色,这绚丽夺目的光辉,不仅会爆炸式地喷涌而出,还会悬在天上,再慢慢坠落,洒在漆黑的夜空中,告诉所有人它们的出处。至少在我父亲看来是这样。当第一批爆竹被点燃高升,在傍晚早些时候的住宅区里噼啪作响时,他只是摇摇头,坐在椅子上,不像我和我哥哥会冲到窗前去看。

    ④当时针接近十二点,一只又一只的爆竹从不同的地点蹿到天空围着我们,父亲会清醒地点评每一只爆竹,有时还会夸赞两句:“汉森放的这只爆竹挺好。”但有时候他会批评两句,如果正好是从花园里放的一整箱烟花,那感觉仿佛自己是供奉这些灿烂烟花的仆人,配不上那么绚烂的画面似的。“真是浪费钱啊!”他可能会这么说。其他邻居可能只会放一两只爆竹,而且也不怎么壮观,然后就变得吝啬无趣。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只有他,或者说只有通过他,我们才清楚地知晓应该怎么做,会既不夸张也不低调,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地放出完美的烟花。而其他家庭在目赌我们家的烟花后,也会赞赏地点头。

    ⑤我从未在其他时刻见过父亲像放鞭炮时那般快乐的神情。他一只手握着打火机,另一只手挡着引信,随后猛然起身,向我们小跑过来。我从没在其他时刻见过,在引信烧到火药,爆竹飞起时,父亲眼里发出的那种光芒。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鼓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或许因为我们的烟花被其他烟花吞没了,没有人赞扬或批评这份特别的烟花。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一年中的这二十分钟充满了快乐和力量。毋庸置疑的是,烟花绽放在我们的头顶,仿佛在这个世界之上的另一个世界里绘制图案。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

    (摘自《读者》2025年第4期)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烟花的喜爱只是因为它们能在高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B、当新年夜第一批爆竹点燃高升时,父亲像孩子一样激动。 C、父亲认为放鞭炮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所以他放鞭炮时是快乐的,是很讲究的。 D、我们家放烟花后,能否会赢得其他家庭的赞赏,对此父亲是很在意的。
    (2)、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1)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请说说父亲在放烟花时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2)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敲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请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赏析句子。)

    (3)、分析第②段画横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说“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年味的变与不变

    张翔

    ①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申遗成功、在国际上绽放新光彩的今天,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种什么味?

    ②“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谚里戴着答案。曾几何时,年是“忙”出来的,从扫庭院、备年货、贴春联,到祭祖宗、逛庙会、走亲戚;年也是“盼”出来的,盼着吃上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盼着穿上平日里穿不上的新衣服,盼着新置办的家当能闪亮登场。人们忙碌着、憧憬着、喜悦着,时光慢慢流满,气氛渐渐浓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萦绕,大家沉浸其中,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

    ③曾经,“吃顿饺子就是年”,今天,四时蔬果、鱼虾肉蛋成为餐桌“常客”,人们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反而要为“每逢过节胖三斤”而苦恼;曾经,进入腊月就“全家总动员”、进进出出筹备年货,今天,电商平台全球好物任君挑选,“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等轻松实现……

    ④从物质生活角度看,说年味淡了,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个更好;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知选哪种更合适。老年人常跟晚辈说,“现在每天都像过年”,曾经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闪光的寻常日子。

    ⑤曾经,家人们围炉而坐,看电视、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遗与冰雪运动浪漫避逅,博物馆与图书馆共启新春之约,人们畅享“精神盛宴”。____________。曾经,“父母在,不远游”,回家过年是所有游子的心愿;今天,“父母在,一起游”,“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国”安全感满满,“反向过年”、旅游过年、“南北互跨”等成为新趋势。

    ⑥从精神需求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丰富了,变得千滋百味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不可避免,但越来越多鲜活美好的新年俗不断涌现,持续温暖着一年又一年。

    ⑦时代在飞速进步,春节也在变换着“新衣裳”,但它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始终稳定,推陈出新、积极奋发的内在生命力依然澎湃。

    ⑧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每到这个时候,就好像有一个强大的磁场,让人们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回到家人身旁。它是情感的老驿站,也是奋斗的新起点。在冬寒即将褪去之际,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寻找“此心安处”的慰籍;在春意就要破土而出之时,打点行囊,带着积蓄的能量,奔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奋斗。

    (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7日第04版,有删节)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编辑老师想结合今年春节的实情对文章再做修改后发公众号,请你结合下面这则材料,在划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材料变得更为丰富。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骑绝尘“带飞”票房大盘,春节观影已然成为新“年俗”。同样火热的还有“换新消费潮”,“国补”政策遇上春节优惠,人们的消费热情被点燃,新年货三件套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卖爆了。新春消费市场开门红背后,是信心,是活力,更是希望。期待2025年,就像春节档的电影一样,剧情紧凑、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摘自“新华”网官方微博,2025年2月6日)

    曾经,;今天,

    (3)、春节申遗,让中国的年俗有了世界认可的“勋章”。如今,春节不止属于中国,纽约时代广场舞龙舞狮,巴黎街头红灯笼高挂,各国政要送上新春祝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中国年俗为何能走向世界。
  • 19、“成语探华夏”主题活动。

    【展板一:成语和古诗文】

    【展板二:成语和名著】

    (1)、请你根据积累完成下表。

    古诗文积累

    成语探索

    不宜妄自菲薄,① , 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妄自菲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万赖此都寂,②。——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燕然勒功

    小结:古诗文和成语互相滋养,许多成语来自古诗文或被化用到古诗中。古诗文和成语也可以相互印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譬如,当我们遇到困难,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走出困境获得感悟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⑥ , 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借用《桃花源记》的成语“⑦”表达;当我们赞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率,死而后已”,也可以借用李商隐在《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⑧”来表达。

    (2)、白居易曾因宫市为卖炭翁发出悲叹,这种“针砭时弊、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请任选以下其中一本名著,结合内容谈谈对这种情怀的理解。

    A.《朝花夕拾》       B.《骆驼祥子》       C.《艾青诗选》       D.《儒林外史》

    (3)、班长准备用一副对联作为展板的标语,请结合以上展板主题和内容帮他补充完整。

    上联:探源成语,①

    下联:② , 万古精神耀神州

  • 20、下面是小组成员拟写的前言,请你参与完成。

    泱泱华夏,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也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将通过探究成语,pōu①__________析背后的历史渊源,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诚邀诸君共赴这场盛yàn②__________,在感受成语文化的同时,让蕴含千年智慧的瑰宝真正“活”起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②

    (2)、请为加点字“载”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ǎi B、zài
上一页 205 206 207 208 2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