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是“崇诗尚文”之邦,众多优秀诗文在中华文化史上蔚为壮观。学校举办“诗文之韵,谐生共鸣”主题活动,下面是主持人赵燕为活动拟写的开场白,请你帮她补全内容。
中华古诗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时代价值,不同年龄的人们总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少年天真烂漫,陶醉于“常记溪亭日暮,①”的纯真野趣。青年意气风发,有的怀揣“②。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断奋进;有的一心报效国家,投身军营,欲“报君黄金台上意,③”。中年经历世事,有了杜甫“感时花溅泪,④”的深沉情感,有了杜牧“⑤ ,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哲思领悟,也有了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般的人生感慨。晚年老当益壮,也能拥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豪情。
走过人生四季,便懂得月有盈亏、木有荣枯、人有乐悲的自然规律与人生百态,从而得以处世宠辱不惊。
-
2、请根据下图对“朿”的本字、形似字的释义及解说,推测“策”字的意思并填写在横线上。

解说:策,金文
=
(“竹”的变形)+
(朿)。《礼记》中说“则仆执策立于马前”。《过秦论》中说“振长策而御宇内”。 -
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下面是小冀在活动中分享的文字,请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抗日战争期间,邯郸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依托太行、经营华北的重要战略阵地,是抵御日军的主战场,是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关键屏障。
邯郸军民为消灭敌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 ① 学会了武装自己, ②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游击战争形式。比如伏击战、敌后战、进攻战、麻雀战,还有就是地道战。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使得许多村建成了村村相连、能打能藏能转移的地道网,打得敌人狼狈不堪。
邯郸,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在抗日抗争的烽火岁月里,成为热血与勇气的汇聚之地。当侵略者的铁蹄踏近,邯郸军民齐心协力,以无畏的姿态坚守防线。无论是前方冲锋的战士,还是后方支援的百姓,都以 甲 (顶天立地/盛气凌人)的姿态,书写着属于邯郸的抗战史诗。
听,旌旗猎猎,是邯郸抗日军民冲锋陷阵时震天的呐喊声在风中回荡□看,山石(lín xún),是邯郸抗日军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如磐石化作守护山河的壁垒。
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将 乙 (俯仰生姿/永垂不朽),永远(juān kè)在邯郸的历史长卷之上。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lín xún) ②(juān kè)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侵略(luè) 旌旗(jīn) B、侵略(lüè) 旌旗(jīn) C、侵略(luè) 旌旗(jīng) D、侵略(lüè) 旌旗(jīng)(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横线处。甲: 乙:
(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 就 B、不仅 还 C、虽然 但是 D、即使 也(5)、填入文段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是“”,其次是“。”。(6)、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4、作文题目:他(她)是一本翻不完的好书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流转
李学英
①回去看望母亲,她突然拿出手机朝我拍照,还让我教她用微信和视频。说换了台新款的,功能多,不会用。我先教母亲用微信,说了几遍,她要么按着话键不放,要么没按话键,光对着屏幕说话。我渐渐失去耐性。
②回到家,想着儿子明天终于要去住校,自己总算得以自由,便哼起歌来。
③隔天,送儿子去学校后,我去美容院做了个保养。突然做了时间的主人,我脚步轻快地从美容院出来,又约上朋友去逛街,晚上在餐厅里吃完饭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
④第二天天刚亮我便醒来,起身走向厨房。吃什么呢?平时都是儿子吃完,剩余什么都被我扫进肚子。这会,我想了半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走到儿子的房间,摸着冰冷的床,眼睛慢慢地泛起泪珠。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⑤我来到儿子的学校,让保安把儿子叫出来。我笑嘻嘻地望着身着校服的儿子朝我跑来,张开双手准备迎接他入怀。儿子跑过来皱着眉低声问:“你来学校干嘛?我都这样大了,好丢人,你快回去吧。”我还来不及看清楚他的脸,他已经转身跑向学校的深处。
⑥听说学校每天晚饭后会让学生到操场散步,我便提前到学校附近转。正当我望眼欲穿时,母亲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我惊讶地问:“你怎么会用视频?”她回:“我特意求邻居教的,还有微信……”母亲说了一大堆不着调的话。我说:“没事我挂了。”说着便匆匆挂了电话。
⑦在学校附近徘徊了几天,终于望到儿子。我兴奋地贴在铁栏杆上喊他的名字。他跑到铁栏杆旁大声喝道:“别再叫了,你丢人不?快回去,要不然星期天我也不回家了。”说完转身跑掉了。
⑧为了周日能见到儿子,我再也没去校外徘徊。我开始着手准备,儿子周日回家要吃什么用什么,还有打扫房间,晾晒被子……
⑨母亲又打视频电话来,问我在做什么。我说:“你没事能不能不要老打视频电话?”她问:“影响到你了?好,那我以后发微信给你,你有空再回。”没过一会,她的微信就到了,在忙什么?吃饭了吗?我看完母亲的微信,直接把手机丢到一边。
⑩终于盼到儿子回家,我伸手想去摸摸他,他放下带来的脏衣服,提着他的书包进了房间。我只能趁着儿子出来吃饭时,用手机给他拍照,他发现后立马用手挡住脸,气愤地说:“你再这样我不吃了。”我匆忙放下手机说:“别别别,我不拍了,你慢慢吃。”看着他吃饭,看着他放下碗筷进了房间。一整晚我都拉长耳朵睡觉,生怕错过儿子出来喝水或有什么需要。
⑪儿子又要回学校了。我多么希望时间能走得慢点,但车到校门口刚停下,儿子提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奔向学校。我突然很想哭,这时母亲又发来微信。我想,似乎有些天没去看她了,便掉转车头往母亲的家开去。
⑫母亲看到我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许多吃的,不停地劝我多吃点。抬头间,我发现母亲正用手机偷偷地拍我。我说:“给我看看。”母亲好像做了错事般,立刻把手机放到身后,笑着说:“你别删了,我也就是想你时可以拿来看看。”
⑬我蓦然一愣,眼里一丝酸楚划过。看着小心翼翼说话的母亲,我知道儿子不在家的日子里,我应该做些什么了。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1)、本文围绕两个母亲讲了两个比较相似的故事,请分别概括出故事内容。①“我”的母亲 。
②“我”作为母亲 。
(2)、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第④、⑬段中加点的“自己要做什么”和“应该做些什么”所指的具体内容。(3)、小语要对本文部分语句进行朗读设计,请你帮她补充完整。小语:读“一整晚我都拉长耳朵睡觉,生怕错过儿子出来喝水或有什么需要”时,我觉得要重读的词语是 , 因为 。
(4)、读了本文,大家认为以“流转”为题有多重意蕴,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帮一位同学补充依据。①小语:指母爱的流转。 。
②小文:指代际隔阂的流转。 。
③小言:指身份的流转。 。
(5)、有人说,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试分别分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资料中两位母亲的“笑”。【链接资料】
她(母亲)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
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①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②“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③众人在笑声中调侃着孙宝平。孙宝平不吭声,自顾自拿了靠杆往砌好的一堵墙上靠,严丝合缝。他砌的墙砂浆饱满,砖块均匀,一条直线样。
④在脚手架下打下手的孙平江早就跃跃欲试:“宝平哥,你歇会儿,我垒几行砖试试。”孙宝平不声不响,拍了拍手,小心地下了脚手架。孙平江撅着屁股爬到脚手架上,片刻的工夫开始吆喝起来:“宝平哥,你上来吧,我真的不行。”孙宝平抬头看去,一行红砖逶迤如扭动的蛇身,把绷直的线绳挤得东倒西歪。没埋怨,没嘲讽。倒是孙平江,脸膛红如猴屁股。刚才说这活人人都能干都会干的就是他。现在的他感叹,咱就是个打下手的命,砌水泥真的就是一门传统手艺呢。
⑤孙宝平在砌墙前,要求提前把红砖洇透。砂浆灰的水泥标号、稀稠程度,也是有要求的。他如此细心地关注这些,是跟砌墙息息相关的。干砖、干灰、稀灰,水泥标号低了、高了,直接影响墙体的质量。
⑥夕阳西下,鸟雀归巢,村建筑队收工回家。
⑦那些建筑工下了脚手架,拍了拍手,随手点着一支烟,拖着疲惫的身体朝家里走去。孙宝平下了脚手架,先去水池洗手,然后把手上的水甩干,接着来到工具箱旁,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来到墙内,掏出衣裤换上,换下的衣物随手放进布袋里。从里墙出来的孙宝平,衣着干净,一双黑布鞋,一身白褂黑裤,有些仙风道骨了。
⑧还有没走的工友,浑身沾满泥浆,望着换好衣服出来的孙宝平,咂着嘴:“宝平呀,你真是多此一举,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孙宝平笑笑 , 提着布袋朝家里走去。村里有人知道他在村东干活,见了他笑着招呼:“放工了宝平!”孙宝平回之一笑。他们望着一身干净衣服,步履轻松的孙宝平,眼里满是艳羡。有不知道孙宝平在村东干活的,就问:“宝平,又进城了?”孙宝平笑笑 , 摇头:“干活呢。”
⑨大家都是穿着脏衣服回家,明天再穿过来,水泥浆将衣服浆得很硬,可以竖在地上过夜。孙宝平跟别人不一样,回到家以后,掏出布袋里的脏衣服去水池边把衣服洗了,搭在门廊旁的晾衣绳上,第二天早上衣服就干了。
⑩张秋生,一个早年进城打拼,如今定居在城里的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有一次回乡,他听说了孙宝平的事,就在镇上酒楼特意请孙宝平喝了一场酒。一个公司老板请一个乡村的泥水匠喝酒,说出去也是稀奇事。实际情况是,张秋生和孙宝平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孙宝平从小水性好,张秋生是个旱鸭子。早年,孙宝平从村后两米多深的水塘里,伸手拉过一把正在水里挣扎的张秋生。张秋生发达了,是来报恩的。
⑪那晚,张秋生端着酒杯,望着衣着月白小褂,黑色长裤,千层底布鞋,一脸泰然的孙宝平,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自己在外打拼二十多年,再见到幼时朝夕相处的玩伴,内心徒生几分温暖。
⑫他举着酒杯,一脸真诚地跟孙宝平说:“宝平哥,泥水匠在城里已经不叫泥水匠,叫新产业工人。你就放一百个心啦,有人传承传统手艺的,国家重视呢!”
⑬孙宝平抿了一口酒,深深点头。
⑭窗外,夜色温柔。小镇的街道上亮起了霓虹灯。健身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了。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梳理出关于孙宝平的主要事件及不同人物对其的情感、态度。事件
不同人物对其的情感、态度
孙宝平提出砌水泥手艺需传承的问题
①
孙宝平用行动展示垒砖砌墙技艺
使孙平江信服
②
让工友们不理解
③
④
(2)、第⑧段写了孙宝平的三次“笑”,请任选两次,说说你对其“笑”的理解。(3)、第⑩段中插叙往事,有什么作用?(4)、第⑪段中画线句,主要是对张秋生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试找出两组对比。(6)、读了本文,七年级同学对“完美生活”展开了讨论,你觉得泥水匠孙宝平的哪些“完美生活”态度值得你学习? -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身亡所寄
②因往晓之
③亦不能有所中伤
④其人舍然大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又数刀毙之 B、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C、其人舍然大喜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地,积块耳 止增笑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②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杞人之所以担心天崩地陷,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B、晓之者大喜是因为他成功地说服了杞人,解除了杞人的忧虑。 C、寓言中的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D、本则寓言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 -
8、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七年级同学正自发建设班级图书角。(1)、一班为丰富教室图书角文化,搜集到下面这段文字并进行了分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②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③自古至今,读什么书 , 怎么读书,以及如何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④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⑤他们将读书视为高雅而神圣之事,从广泛阅读和理解历史中,获得对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A、①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②句中“眼界”是主语中心语,“作”是谓语中心语。 C、④句中,“一定会结合实践”是状语,“那些更富有价值的”是定语。 D、③、⑤句中,“读什么书”是动宾短语,“高雅而神圣”是并列短语。(2)、二班找到两幅画要张贴在教室图书角,你认为哪一张合适?说说理由。
-
9、七年级要开展《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请助力小语、小文准备好材料。(1)、小语想选编阅读材料“大文豪的童年”,找到了下列文章,请帮她选择合适的一组( )
①《狗•猫•鼠》 ②《阿长与<山海经>》 ③《藤野先生》 ④《父亲的病》
⑤《范爱农》 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琐记》 ⑧《五猖会》
A、①②③⑧ B、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⑧ D、④⑤⑥⑦(2)、小文设计了“跨时空的对话”,请根据原著帮他完成。小文:先生,您写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的“她”做了什么重要的事,让您如此敬重她?
鲁迅:。
小文:您曾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叫住背《鉴略》,成年的您想对您父亲说点什么?
鲁迅:。
-
10、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首句点明了此时的时令是秋天。 B、“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C、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
11、根据提示,用古诗词填空。
(1)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苏轼《定风波》)
(3)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4) ,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读王湾的“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感受客行他乡那淡淡的羁旅之思;读马致远的“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感受游子在外那凄苦的思乡之愁:读李益的“ , ”(《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望乡之苦。
-
12、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嘲笑 乞丐 极端 赅人听闻 B、微簿 惩戒 陈列 小心翼翼 C、缥缈 消耗 帐篷 爱慕虚荣 D、蓬勃 流淌 琢摩 美不胜收
-
13、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称职(chèng) 地毯(tǎn) 热忱(chén) 怪诞不经(dàn) B、酬劳(chóu) 晕眩(xuàn) 怅然(chàng) 披蓑戴笠(suō) C、匍匐(pú) 恍惚(huǎng) 徘徊(pái) 拈轻怕重(zhān) D、渊博(yuān) 御聘(pìn) 畏惧(jǜ) 恍然大悟(huǎng)
-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迅哥儿来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和家人散步时的幸福是一缕芬芳……对于你来说,藏在记忆里的芬芳是什么?
请以“一缕芬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
15、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小华同学虚拟了一个情境。请你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帮助他完成人物对话,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上课描绣像被老先生发现,并且被狠狠教训了一顿的事,被同窗发在朋友圈里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都知道了此事。放学路上以及回到家中,三位长辈先后见到了我……
衍太太:①
长妈妈:哥儿,你可回来啦!你父亲今天很生气,不停地问你有没有回来。你可要注意点。他说你,你可得听着。记得了吗?
父亲:②
(2)、七年级(1)班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老师的绝招
①十七岁那年,休学一年的我回到学校,怀着重拾旧山河的勇气又开始艰难的学生生涯。
②本身底子就薄弱,直接跳读到高二,自然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节奏,放野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读不进书。一时,我再度走进了青春的死角。
③班主任李老师是位嗓门粗粗的中年女人。那是我返校不久后的某个日子,她点评班级情况时表扬起了我:“小宇同学今天值日的情况很好,你们看,地上擦得锃光瓦亮。”
④突如其来的表扬,惊得我从漫画书中抬起头,随即羞红了脸,这表扬听进耳朵分明就是戏谑和嘲笑,同学中果然发出了几声竭力压低的笑声。这句名义上的表扬,实则将我的浑身缺点烘托出来,因为,成绩差、相貌差、人缘差、一无是处的我,也只能戴一顶“吃苦耐劳”的高帽。
⑤没智商的老师!我在心中恶毒地埋怨。
⑥但我未曾想到,这句表扬,是我噩梦生涯的开始。此后,我被她置于放大镜之下,一点点细枝末节就会被她迅速拎出来,大肆表扬:“小宇今天上课没有走神,鼓励一下!”“小宇昨天的试卷写得很工整,大家要向他学习。”
⑦切中肯綮的表扬,是一种促进;名不副实的表扬,压在身上,却是越来越沉的包袱。在审视的目光中,我浑身不自在,再也不复从前无人关注时的随心所欲。但同时,自尊心作祟,我又不得不作出努力学习的样子,以此让自己跟她为我包装出的高大形象相匹配。否则,李老师已将我的优点公之于众,如果我不延续这些优点,不继续奋发向上,被同学们发现我的实际表现跟老师的褒扬相去甚远,这脸面岂不是丢到了太平洋!
⑧年少的小心思,而今忆起只觉幼稚,但当年,真的是烦恼了我的全世界。就这样,我模仿其他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装模作样地学上了一个月。一个差生要瞬间打造出优等生的定力,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地刻苦学习,个中艰难曲折自不待言。很多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想把所有书本一股脑儿地扔出窗外,但偷偷扫视周围的同学,一想到他们会戳着我的脊梁骨说我根本不像李老师表扬的那么刻苦时,我就像被一道闪电打中了神经末梢,迫使我鲤鱼打挺一样从桌面上弹起来,继续提笔学习。
⑨谁承想,被迫的学习,竟也有成效。第二次数学测验,我的成绩从19分涨到了112分,从倒数第一名,进了班级前二十。这下,班上炸开了锅,李老师更是笑得嘴都合不拢。捏着试卷,我心中没有半分喜悦,反倒隐隐觉得不安。果然,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我所料,李老师马不停蹄,迅速将我的优秀事迹宣传到了其他班级,导致我的事迹被所有老师口耳相传,我在年级中一夜成名。
⑩压力,自然更大了,伪装,就得一刻不停地继续演下去。有时,不经意间抬头看窗户,总能发现有邻班路过的同学对着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往往此时,我会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迅速把头再埋回书本中,生怕露出一点马脚。很多次,想对着天空大喊,我不喜欢这份荣誉,我骨子里是差生。李老师为我打造了一座“黄金宫殿”,把我推了进去,但我想逃离!如今,再回想当年的自己,却发觉很多事阴差阳错,也啼笑皆非。其他人刻苦学习是为了当学者、作家、发明家,完成自己的光荣梦想,而我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松懈,却是虚荣心作祟,总怕自己松懈一刻,苦苦支撑的完美形象就会瞬间崩塌。
实际上,我所认为的李老师的八卦和没智商,反倒拯救了我。高考后,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邮箱中。我的人生,开始向春暖花开处转弯。某次暑假,在当年读高中的小城与李老师偶遇,一番寒暄后,我开着玩笑说出了那年的怨言:“李老师,您知不知道当年我偷偷在心里怨了您几回……”话未说完,便被李老师的笑声打断。她虽然鬓角多了一缕白发,但依然是嗓门粗粗的,风采不减当年。“我还不知道你心里打的小鼓?我就是故意要把你树成标杆,让大家都来监督你、关注你,让你在改造自己的路上没机会喘口气。孤独,是最强大的力量啊!”
原来,成长路上,不只有鼓励、梦想这些洁净的词语可以拯救一个行将堕落的灵魂。虚荣心,也可以让一个人从万丈深渊里翻身打挺,不再坐井观天。李老师并非我想的那般没智商,她以丰富老道的教学经验,给我的青春下了一步妙棋,让我得以跨过挫折这条楚河汉界。(有删改)
(1)、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李老师对“我”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⑩段中的“黄金宫殿”指的是什么?(3)、文章以《老师的绝招》为题有什么妙处?(4)、你认为文章中的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的评价。 -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正如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是儿童的天性。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比如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朋结友。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其中,儿童解决冲突的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程度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摘编自《“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学生被圈养”
亟待破解》,《光明日报》2023年11月7日)
材料二:那为何还有众多网友爆料课间十分钟被“侵占”或是被“限定”的事情发生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实存在三方面原因限制了学生在课间的自由:一是部分学校面积小、学生多,导致学生活动场地减少;二是学生活动在缺少约束的前提下,容易引发校园安全问题;三是部分班级,特别是毕业年级的班级存在一定程度的拖堂情况。
目前,我省老城区学校普遍面临学生运动空间不足、功能室不够、校园建筑陈旧、发展环境受限的客观办学问题。很多学校都想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学生课间活动创造条件。
(摘编自《课间十分钟,孩子们怎么玩?》,
《安徽日报》2023年12月4日)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 54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的一些数据。

材料四:《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究竟该如何打破”的网络调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投票、参与讨论。当问及“课间圈养 , 问题究竟在哪儿”时 , 51%的网友认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还处于高压的应试状态” , 29%的网友认为“学校担心孩子课间玩耍带来安全问题”。网友“大大大哒侠的小号”表示:“都是楼房,下去玩很不方便!”网友“五点的炊烟”留言:“我小时候被‘圈养’过,因为有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受伤,家长因此过度维权和闹事。”
当问及“寂静的课间十分钟该如何打破”时,“安全保障”是网友最重视的因素,其中,32%的网友认为“家长要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之百杜绝”,18%的网友认为“要建立健全保险机制,缓解家校安全顾虑”。此外,还有24%的网友建议,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缓解如课间厕所排队等现象”。网友“小猫哇小猫”直言:“最讨厌课间上厕所排队,女厕所永远都是排到大门口。为什么不能多建几个?”15%的网友建议要“因地制宜创设课间活动空间,如涂鸦墙、跳格子区等”。还有网友留言:“强烈呼吁课间延长到15~20分钟!”
(摘编自《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把课间
十分钟还给孩子》,《光明日报》2023年11月7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B、限制学生课间自由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学校应克服困难为学生课间活动创造条件。 C、因为极少数孩子安全意识较弱,所以学校只要加强行动演练的安全教育即可。 D、材料四中的画线句通过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课间圈养”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2)、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课间十分钟”的功能。(每项不超过25个字)(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隐患。 -
18、品文言词句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乙】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 , 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匆遽④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 , 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注: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遽(jù):匆忙。⑤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四十而不惑:
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辄以金之半仰酬: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后 赎 苎 于 束 中 得 金 五 两 以 手 巾 裹 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三十而立。
②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写出两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5)、甄彬具有怎样“不逾矩”的表现?请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
19、赏古诗名篇
【甲】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2)、按要求分析两首诗的内容。①甲诗中“落花”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②乙诗中“怜”字可否改成“爱”字?为什么?
(3)、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0、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在《论语》中,孔子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①。
② , 于我如浮云”来表现自己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③ , ④”来赞赏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李益用“⑤ , ⑥”的乡愁反映将士们守卫边关的崇高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