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梳理古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背诵。请补充下列梳理稿。

    以动物为意象抒发情感,是古代诗歌的常见写法之一。“①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鸟鸣寄托着友人的牵挂,直抵人心;“②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凄凉萧条的秋景与静谧乡间图景的对比中,烘托出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③ , ④”,《秋词》中这明丽秋景,豪迈诗情,谁说不是刘禹锡“⑤”这一新见识最有力的证据呢?“⑥ , ⑦”,陆游把自然之音编入十一月四日的梦境,表达为国征战的强烈愿望,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感人至深。

  • 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楷体工整舒展、收放结合、疏密得体,很有艺术性。如果在文化墙中放一幅简化字体的楷书作品,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
    A、 B、 C、 D、
  • 3、同学们布置“寻根识汉字”板块,请补充相关内容。

    (1)、下面关于“学”字字体演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着算筹,下面表示一所房屋,就是今天的教室。 B、甲骨文在两边加“爪”字,突出手把手教练的意思,表示老师在家里教数学。 C、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隶书“子”字写法与今天很相近。
    (2)、依字形推究,“学”的本义为学习,如《论语·学而》中说:“ , 不亦说乎?”《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
  • 4、请完善同学写的引言。

    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汉字起源甚早,数千年来,经过人们(精益求精,随声附和)的炼,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jìng mò)的汉字里(mián yán)着无尽的信息和能量,从中可以发现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汉字,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有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都能有惬意沉醉的心意相通。这种问候相通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它文字所不及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①(jìng mò)       ②(mián yán)

    (2)、给加点的易读错字注拼音。

           ②

    (3)、从语段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用正楷写进田字格。

  • 5、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个暑假,我们背诵古诗,阅读经典,体悟厚重中国文化;这个暑假,我们行走大地,涉江登顶,感知祖国山河壮美……这个假期里,有许多值得书写——或是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或是当代建筑,人物风貌……

    请以《暑假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时间是2025年暑假;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6、铁砧上的岁月

    王祖胜

    ①暮春的风掠过村头,晨光未及推开窗户,村口老榆树下的铁匠铺已升起袅袅青烟,风箱呼哧呼哧吞吐着岁月。三块青石板垒成的炉灶里,橘红的火焰,将铁块烧得通体透亮。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②那个年代的村庄像块温润的璞玉,铁匠铺便是璞玉上最灵动的纹路。

    ③老周头的铁匠铺设在村口的老榆树下。那时的老周头,总爱把蓝布衫的袖子卷得老高,露出古铜色的手臂,肌肉随着铁锤的起落如老树根般交结。他提锤的手布满老茧,指节处的疤痕如凝固的岩浆。每当铁块烧至金黄,他便操起小锤,与徒弟小六的八磅大锤“一唱一和”,重锤落下时,铁砧发出闷雷般的轰鸣,惊起树上的灰雀,在霞光里扑棱棱飞向远方。

    ④老周头的打铁手艺是祖传的,他打造的铁器,坚韧耐用。那时的铁匠是个好行当,农忙时节,铁匠铺更是热闹非凡,农户们扛着磨损的农具,带着焦急和期待,纷至沓来。

    ⑤张木匠的刨刀卷了刃,李瓦匠的瓦刀豁了口,都要找老周头拾掇。“周大伯,给我家锄头开个口!”“周大哥,我家铁锹啥时能拿,等着用呢。”老周头总能让废旧或损坏的铁器焕发新生,如同妙手回春的郎中。

    ⑥就这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总爱扛着缺角的锄头,揣着豁口的菜刀来找他。他总是不慌不忙接过农具,眯起眼睛细细端详,瞬间洞悉它们的“病痛”,老周头从不急着收钱,总是说:“先用着,秋后收了粮再说。”

    ⑦“打铁讲究火候,就像做人要拿捏分寸。”烧红的铁块浸入水桶,“磁啦”一声,白色的水雾升腾而起,缭绕的水雾里,老周头时常说这样的话。他传授技艺从不吝啬,随时教徒弟小六观察铁块的颜色变化。他说,从暗红到金黄,再到淬火时的银白,每种色泽都暗藏玄机。

    ⑧老周头的工具箱里藏着个铁皮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他打的铁钉,每枚铁钉都刻着年份,有时他小心翼翼从匣子里取出一枚枚铁钉,自豪地向人展示:“七七年发大水,这钉子钉过王家的救命木筏;八二年粮食增产,这钉子固定过村里仓库的门锁……”老周头如数家珍。有次暴雨冲坏了村小学的门槛,老周头连夜赶制了八颗铁楔子固定门槛,还用红漆在每颗楔子上画了笑脸。

    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年老体衰的老周头已鬓染霜白。年轻人纷纷扔下锄头,涌进不同的城市,徒弟小六也奔自己的前程去了。老周头的铁匠铺门可罗雀,只有几位老人偶尔来修修旧农具。他依然每天清晨生起火炉,把铁块烧得通红,静静地望着袅袅青烟飘散天际。那珍藏多年的铁皮匣子里的铁钉,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纹路里还嵌着细碎的火星。老周头颤抖着抚摸那一枚枚铁钉,老泪纵横地叹息:“这些铁钉呀,都是会呼吸的啊!”

    ⑩老榆树下,那弥漫着烟火气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混着新麦的香气,混着老铁匠掌心的温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轻轻叩响那在岁月深处沉睡的铁砧。

    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已成为中华农耕文明里的一抹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发酵……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注】铁砧:打铁时垫在底下的铁墩。

    (1)、阅读选文②~⑨段,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不超过4个字))

    时间

    铁匠铺的生意状况

    老周头的身体状态

    那个年代

    门可罗雀

    年老体衰

    (2)、请赏析选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3)、选文中老周头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4)、有人认为,在时代大潮中,像“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这类曾经的人事和传统的行当,大多会被遗忘和取代,不值得留恋。请谈谈你的看法。
  • 7、【材料一】盲盒文化源于美国,兴于日本。所谓“盲盒”,顾名思义,就是盒子里装着样式多样的可爱玩偶手办,但盒子上并没有标注具体是哪一款。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刺激,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复购欲。有人认为,从宏观消费环境来看,在当下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销售已从贩卖商品发展为贩卖娱乐。

    如今在各大商场,随处可见品种丰富、形式多样的盲盒。除了常见的公仔类盲盒,文具也开始以盲盒的形式售卖。“一直买买买,终于把笔的样式凑齐了!”“锦鲤盲盒好看,开到两个蓝色,没开到红色有点失望。”“买四支笔,样式重复了三支。”……文具盲盒俘获了一批学生的心,有学生反复购买只为抽到隐藏款,即最为神秘稀有的款式,抽中概率一般低于1%。

    【材料二】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抽盲盒?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感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而盲盒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当人们抽到自己喜欢的款式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而在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多巴胺同样会大量分泌,激起人继续抽取的欲望。多巴胺的分泌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青少年大脑前额叶较成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在神秘的盲盒前容易失去“消费免疫力”。

    【材料三】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针对文具盲盒等类似产品对中小学生的不利诱导这一现象,也有专家提醒要引起社会关注,监管部门应有所行动,加强对不规范盲盒产品的监管。家长、学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倡导学生理性选择。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盒文化源于美国,兴于日本,已经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 B、盲盒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期待和惊喜,所以社会应该大力推行“盲盒经济”。 C、从心理学分析,无论是否抽中心仪的盲盒,都可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激起购买欲。 D、部分经营者利用盲盒清库存,这一行为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2)、部分中小学生沉迷抽盲盒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根据材料三,如何让中小学生理性对待盲盒消费,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 8、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一鹦鹉,甚 , 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狱。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鹦鹉             畜:饲养 B、             慧:聪明 C、段忽狱             系:关系 D、归             及:等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已极其怨苦 B、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C、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D、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经苦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商养的鹦鹉不仅能迎接客人,还会吟诵诗歌。 B、富商认为自己对鹦鹉很爱护,给了它很好的待遇。 C、富商在监狱的时候,感同身受,了解到鹦鹉的苦痛。 D、富商听了鹦鹉说的话后恍然大悟,就把鹦鹉放走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 9、咏兰花

    【明·张羽】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1)、作为咏物诗,诗歌一、二两句通过描述兰花的来表现其特征。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具有怎样的品格追求。
  • 10、古诗文默写。

    诗人及作品

    名句

    情与理

    高适

    《别董大》

    (1)

    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胸襟

    孟郊

    《游子吟》

    (2)

    赤子对慈母的深爱和感激之情

    王之涣

    《登鹳雀楼》

    (3)

    登高望远,不断攀登,拓展出新的境界

    朱熹

    《观书有感》(其一)

    (4)

    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得到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B、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C、在北宋时期文坛中,“三苏”占据着重要地位,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D、《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12、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元宵节 B、①中秋节   ②元宵节   ③春节 C、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春节 D、①春节   ②端午节   ③中秋节
  • 1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小题。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消化、吸收、理解。高楼从地起 , 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如清代政治家陆其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④读书(A)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B)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C)没能品味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⑤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1)、为第④句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不仅……反而…… B、因为……所以……还…… C、如果……就……不仅…… D、因为……所以……但是……
    (2)、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B、 C、 D、
  • 14、阅读小语的毕业日志,完成各小题。

    回望六年,我们因为认真学习,执着追求,所以我们收获知识,zhuó(A)壮成长,所有的学习成果都是努力的结果,不带一点儿含糊的。我们通过阅读书jí(B),从《伯牙鼓琴》中,明白知音难mì(C);从《学弈》中,明白“为是其智弗若与”的真正原因:还从车胤、李白的身上,懂得了“谦虚有礼,勤奋学习”既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也是一位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品质。六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愿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A. zhuó壮                    B.书jí                    C.难mì

    (2)、小语不确定“含糊”是否使用正确,请你结合词典义项帮助他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含糊】①不明确;不清晰。②不认真;马虎。③犹豫:胆怯。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A、“含糊”在句中是“不明确”的意思,所以使用正确。 B、“含糊”在句中是“马虎”的意思,所以使用正确。 C、“含糊”在句中是“犹豫”的意思,所以使用正确。 D、“含糊”一词运用是不恰当的,应该换成“迷糊”。
    (3)、小语想仿照“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修改“六年的时间过得很快”这句话。下列修改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六年的时间像流水般悄然而去。 B、六年的时间离我们而去。 C、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D、六年的时间眨眼间就溜走了。
  •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中,你会遇到很多人、事、物,也会与之发生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会让你难忘,让你幸福,让你警醒,更会让你成长……

    请以“我和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4)不少于500字。

  • 16、完成下面小题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1)、这段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中的情节。
    (2)、下列故事出自这本名著的是(     )
    A、三英战吕布 B、三打祝家庄 C、三进大观园 D、三借芭蕉扇
    (3)、“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诗中“好人”指的是______,人称外号“及时雨”(     )
    A、晁盖 B、柴进 C、武松 D、宋江
  • 17、阅读《孩子王(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开始,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福。”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咋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是对王福的描写,作者用到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加点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4)、文中写到了王福、“我”、班长等人物,请选择一个,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 18、阅读杨绛《老王》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早埋了。”

    ⑪“呀,他什么时候……”

    ⑩“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⑬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对选文中四处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的“镶嵌”,本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这里突出老王病弱无力,僵直的身体状态。 B、选文第④段中的“强笑”,是指老王送鸡蛋、香油时不善言谈,作者有意装出笑脸来拉拢,以表亲近之意。 C、选文第⑨段中的“叠好”,表达出“我”接受了香油、鸡蛋之后,对老王的尊重与感动。 D、选文第⑨段中的“害怕”,既表现了作者被老王眼前病容吓着了,更有对老王病重的忧虑、不安与悲痛。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这句运用的是外貌描写。 B、“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运用的是神态描写。 C、文中对老王死时的交代,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说明老王是一个不被重视的人。 D、老王送我香油和鸡蛋时,我拿钱给他,其实我当时并没有理解老王,有辱他的心意,这也是我愧怍的原因之一。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自然段最能反映老王神态和形态的两个词语是:伛着身子、结着一层翳。 B、老王说不要钱,最后还是要了钱,是因为老王病重,需要这些钱来治病。 C、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个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二字概括。 D、选文第⑨自然段描写了老王已病入膏肓,当晚就去世了。
  • 19、仿写句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对我们的厚爱。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情,一种人性的光辉。多一分感激,就少一分贪婪与抱怨;

  • 20、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正确书写下面的文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