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甲】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C、【乙】诗首联写更鼓响过,行人断绝,“一雁声”使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D、【乙】诗尾联写战乱频繁,亲人四处流散,生死茫茫难以预测,令诗人无心阅读书信,读来感人至深。(2)、【甲】【乙】两首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情感基调又有什么不同点? -
2、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②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③。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④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节选自归有光《呈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晦:即魏用晦,人名。③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了给事中。给事中,官职。④扳;通“攀”,牵,引。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令诚不贤也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B、或异二者之为 魏君用晦为吴县 C、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去国怀乡 D、而不知人之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君之为县有惠爱”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B、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4)、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在做地方官时深受人民喜爱。两篇文章分别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鹤骨笛
肖靖
①运河边知了一片响噪。一鹤背着书包站在阳光里,七月的阳光临近傍晚依然灼热,一鹤看着母亲背起一只大大的箱子,箱子和她背负的生活一样沉重。硕大的箱子和母亲瘦小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反差,汗水顺着母亲的发梢滴落下来,还未降落到地面就被灼热的空气烤干了。
②一鹤冲过去,托住母亲背上的箱子。母亲感觉到身上的重量减轻了,一回头就看到了一鹤清澈的眼睛。
③“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 和 的神情。
④一鹤协助母亲卸下背上的货物。轻声回答道,没有。
⑤怎么能没考上呢?你平时学习不是挺好的嘛,你爸去世前就一个心愿……
⑥好了,别说了。一鹤粗鲁地打断母亲。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⑦你考不上大学,就得和我一样干苦力。
⑧干苦力就干苦力,我不怕。一鹤气呼呼地瞪着母亲,你回家吧,我来干。停顿一下又加上一句,看见你就心烦。
⑨货站老板看不下去了,走过来对着一鹤说,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⑩一鹤梗了一下头继续说,她待在这,还不是天天叨叨我,烦死了。
⑪货站老板摇了摇头,你太不懂事,你妈都是为了你,腰疼都舍不得休息一天。
⑫小鹤,考不上没关系,回家复习去吧,这活太累了,你干不了。母亲推着一鹤往外走。
⑬一鹤挣脱母亲的手嚷嚷起来,有什么累的,这活我玩着就干了,你回去吧。一鹤反过来推母亲。
⑭货站老板对一鹤母亲说,大姐,你回去吧,就让你闺女干,你也该治治你的腰了。
⑮母亲收拾东西离开了,一鹤留下来接替了母亲。
⑯沉重的货箱压着一鹤的肩膀、后背、双腿。一鹤觉得她用尽一身的力气才站了起来,双腿在微微颤抖,每挪动一步身体就矮下去一截,泪水藏在汗水里流下来。一天的劳累,一鹤浑身酸疼。她不知道一身病痛的母亲是如何挨过这份疲累的。躺在货物狭小的缝隙里,一鹤摸出父亲留下的鹤骨笛。笛子圆润光滑,在灯光下透着淡淡的光泽。一鹤吹出简单的旋律,这是父亲教她的。清脆的笛声顺着大运河水缓缓流淌,带走了疲劳,力量又从四面八方汇聚回身体里。
⑰父亲说鹤骨中空又坚硬,我们的先人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你要像鹤一样,虚怀若谷,坚韧不拔才能展翅高飞。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闪闪发亮。
⑱记得那一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依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研究手稿都上交给了博物馆,只留下了一支鹤骨笛。一鹤常常在梦中看到鹤骨笛化成一只仙鹤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然后又化成父亲的样子站在一鹤面前。父亲一生醉心于考古研究,夜夜与文献和手稿相伴,累了就拿出鹤骨笛吹奏一曲。
⑲劳累的一天又开始了,货站老板看着一鹤吃力的身影,摇了摇头。中间母亲又来过一次,休息了一段时间的母亲腰板比以前直多了。母亲叨叨着让一鹤回学校复读。货站老板幽幽的叹气声穿过一片嘈杂,钻入了一鹤的耳朵。
⑳半个月的时间,一鹤白嫩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长了无数的毛刺。一鹤觉得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初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现在变得越来越轻盈。一鹤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一只鹤,真的能飞到天上去。
㉑午后,天气异常闷热,一场大雨不带任何悬念地来了。邮递员冒雨冲进货站的时候,差点撞到正在查看屋顶的老板身上。
㉒邮递员将手伸进防水挎包,抽出来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货站老板扫了一眼,上面赫然写着一鹤的名字。货站老板一把抢过去,手过之处带起一股小小的气流。
㉓一鹤,一鹤。货站老板的声音里面带着微微的颤抖,大声呼唤着。
㉔一鹤扭头看向货站老板。
㉕你的,你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误会你了,孩子,你是为了让妈妈多休息才赶走她的吧。
㉖一鹤站起身,摸了摸怀里的鹤骨笛,爸爸,我实现了你的梦想。她觉得此刻的自己是一只轻盈的鹤,抖动着全身的羽毛飞过大运河,穿过层层雨幕冲向蓝天。
(1)、请分别从一鹤与货店老板的视角梳理小说情节,补全下列思路。一鹤视角:到运河边寻找母亲→赶母亲回家→(1)→收到录取通知书。
货站老板视角:(2)→劝说一鹤母亲回家→看着一鹤吃力劳动→(3)。
(2)、请结合母亲的形象,在第③段中填上恰当的词语。第③段:“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和的神情。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鹤觉得她用尽一身的力气才站了起来,双腿在微微颤抖,每挪动一步身体就矮下去一截,泪水藏在汗水里流下来。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㉑段划线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5)、“一鹤”的名字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和【链接材料】,向大家分享你对“一鹤”这个名字的理解。【链接材料】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常将鹤与人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品格相联系,以鹤来比喻翩翩君子之风、如“鹤鸣之士”。历代多有咏鹤赞鹤的诗文,《诗经·小雅》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歌咏君子虽深居简出,嘉言善行,却传扬千里:唐代刘禹锡《秋词》中则借“晴空一鹤排云上”,抒写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势。古人还喜欢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鹤》中就说:“鹤骨为笛,甚清越。”
-
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这些坚持越持久越有力量
张璁
①年轻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②又到毕业季,数年青春相聚的一团热火,就要转身话别散作满天繁星。
③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流,人难免在激流中踉跄:感觉生活充满诱惑的陷阱,被“成功”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又有时会感觉自己在随波逐流,虽然轻松却蹉跎光阴。大浪淘沙,时间会告诉你哪里是金哪里是沙。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
④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当你来到陌生的城市,拿着刚毕业不过数千的起薪,七大姑八大姨却告诉你“谁谁谁高中没读完就做生意,如今赚得盆满钵满”,这时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十年寒窗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它打开的更是一个人认知与能力的大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出了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⑤请不要误解善良的力量。刚刚踏进社会,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都会被公平对待,但一定要保持善良;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付出善意都会有回应,但一定要坚持善良。善良不是一种无力的妥协,恰恰相反,善良是对生活最有力的回答。因为善良不意味着懦弱,有时坚守底线必须付出巨大勇气;善良也不是一味迁就,有时候善良需要嫉恶如仇。做到善良,并不意味着能带来什么报偿,因为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报偿:一个人守住了自己的善良,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能问心无愧,就能吃得香、睡得踏实、活得心安。它就像一束光,把生活里每一个昏暗时刻照亮。
⑥请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创业的同龄朋友那里做客。做餐饮行业的他,指着店外告诉我,这条街上来来去去不知换了多少家餐厅、咖啡店,但这些年来坚持下来并且人气越做越旺的却只有他一家。为什么? 其实这条街上不乏明星投资、装修考究的网红店,可是只有他每天起早贪黑,向食客一个一个询问就餐体验,不厌其烦地改进服务、菜单。今天的社会竞争大、压力重是事实,却不该低估这个时代对一个不怕吃苦的人的回报。再美的梦想,都不会在“小确幸”的轻松里自动完成。无论是多读一本书、多跑一次步,还是多留一点心、多拜访一次客户,都仿佛是种下一粒种子,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芽长大,长成梦想的样子。
⑦跨出校门,相比于对适应不了社会的担心,其实我们更应该担心太过于“适应”社会。不必过早地急于“成熟”,因为别人告诉你的所谓“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未必就是一条适合你的正确道路。年轻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读书,坚持善良,坚持吃苦,越持久越有力量。 B、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 C、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D、不必过早地急于“成熟”,因为别人告诉你的所谓“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未必就是一条适合你的正确道路。(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B、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读书是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的观点。 C、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概括、深入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读书是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的观点。 D、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的观点。(3)、下列对文章的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①~③段是总起,引出作者观点,④~⑦段是分述,每段都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B、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作者创业的同龄朋友不怕吃苦、坚持创业的事例,论证了“请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的分论点。 C、④~⑥段分别从“读书的价值”“善良的力量”“吃苦的回报”三个方面论证了题目所说的“这些坚持越持久越有力量”。 D、文章第④~⑥段属于递进关系,各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的观点。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逸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于写成《史记》。 C、C919首航的成功离不开吴光辉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他们敬业乐群 , 百折不回,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 D、雄伟的泰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宽宥(yòu) 瞥见(piě) 禅师(chán) 心无旁骛(wù) B、娉婷(pīng) 箴言(jiān) 绸缎(chóu) 抽丝剥茧(bāo) C、鲜妍(yán) 佝偻(gōu) 麾下(mó) 忸怩作态(ní) D、妖娆(ráo) 嗤笑(chī) 游弋(yì) 间不容发(jiān)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拓印画里的美
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老是在我眼前不断变幻。不过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我还没喝酒,看见那拓印画,就醉了。
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山。来时有小雨,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
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几只稚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
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却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一头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辫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5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差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极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
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选,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
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选自2023年04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叶奶奶的鹅鸭家禽画、山花怒放画,还是叶阿公的茶叶画,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意韵。 B、因为叶阿公作画时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所以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 C、从文中内容可以了解到,叶奶奶是一位勤劳能干、爽朗热心、热爱生活,热爱拓印画艺术的山村老人。 D、我看见叶阿公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我还没喝酒,看见那拓印画,就醉了。(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了曾经的那段经历,还制造了一定的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尾照应开头内容,点明本文的主旨。全文结构非常清晰。 B、第②段“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这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松庄优美、恬静的地理环境。 C、第③段运用大量笔墨描绘叶奶奶的一幅拓印画,有叙述有描写,有排比有想象,既写出了这幅画的意趣盎然,也写出了作者对这幅画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D、第④段“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幅拓印画的美。(3)、文中几次提到“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文章以“拓印画里的美”为题,蕴含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标题的含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欲为圣明除弊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晓镜但愁云鬓改,。(《无题》)
(3) , 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4) , 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一改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的诗句是: , 。
(6)《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以坦为益王府翊善。益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独俯首不视。益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益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 , 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未成,闻而毁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②翊善:官名,在亲王府内任职,掌管侍从讲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 B、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 C、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 D、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前人之述备矣 闻而毁之 B、或异二者之为 是时太宗亦为假山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益王尝于邸中为假山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置酒共观之(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③④段分别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B、甲文中的“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愿望,同时蕴含着对朋友的期望。 C、乙文中益王耗费巨资在府中建成假山,太宗听闻姚坦对假山的看法后,责令益王毁掉假山。 D、甲文抒发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赞扬姚坦刚正不阿、勇于直谏的品质。(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益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5)、乙文中的姚坦和甲文中的“古仁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节选《水浒传》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鲁智深提着铁禅杖,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
林冲道:“……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选文中林冲与高衙内冲突之后,因、(情节)被捕入狱。后来,陆虞候又设计陷害林冲,林冲被逼雪夜上梁山。(2)、选文反映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整本书概括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
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其想象之光怪陆离,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其乐无穷。
( )。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奔流直下到了唐代 ②中国诗歌的长河,兼收并蓄 ③是文学自身求变、厚积薄发的结果 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深秋黄昏,野花开过了,懒散的光线在草原上跳跃。野草朴实而感性,裸露的身体在落日里渐渐休眠,沉静之美非人工所能。眺望中,湖滨苍凉悲壮,凝固之色、箫瑟之气,使草原陷入静思默想。世界讳莫如深 , 野草执拗(坚忍/坚韧),又异常脆弱敏感。①相比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人,我更愿意崇拜和信任这片黄绿相间、生机盎然的世界。受阳光雪水的恩慧 , 草原开出的花也格外鲜艳夺目。(因为/虽然)经历的夏季太短,大多时日暴露于冷风之中,但是②它们美妙而坦诚的灵魂,总有不被驯服的野性。生物之间普遍平等,此生存法则早已在牧人心中根深缔固。③植物内在的自然节奏和循环,同样隐藏着深刻的生存智慧。④坚强的野草养育着芸芸众生 , 这是率性的生命之舞。大地的欢乐、自由,酣畅淋漓。万物生息,各有归止。爱无等差,谁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资格),谁也没有目空一切、恃强凌弱的(资本/资格)。无论星辰还是海洋,无论野草还是参天大树,这种宽容豁达 , 是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箫瑟 讳(wěi)莫如深 傲慢自大 B、执拗(niù) 生机盎然 根深缔固 C、恩慧 芸芸众生 酣畅淋漓(lì) D、炫耀 恃(shì)强凌弱 宽容豁达(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忍 因为 资格 资本 B、坚忍 虽然 资本 资格 C、坚韧 虽然 资格 资本 D、坚韧 因为 资本 资格(3)、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凉悲壮”“鲜艳夺目”“参天大树”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自以为是”意思是认为自己正确,多指主观、不虚心,其反义词是虚怀若谷。 C、“此生存法则”中的“此”是指示代词“这个”,在句中指“生物之间普遍平等”。 D、“谁也没有什么值得”中的“谁”与“舍我其谁”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 -
1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门,看似很简单,它是生活中平凡而常见的事物,但有时候它又不简单,它或许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选择、一种追求……生活,从一扇门开始。一开一合之间,是心灵的归处,是梦想的天堂。
推开一扇门,赏风景,看姿态……
请你以“推开一扇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不少于600字;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5、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他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为配合学校读书节系列活动,你班准备刊出一辑“我看经典作品”主题讨论,你准备仿照以上选题写稿,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从《西游记》或《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的精神实质,并简述理由。
-
16、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内容,说说你读出了作家怎样的信仰。
-
1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应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仅蹿到一米七三。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父亲早先闯荡上海时置办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外出会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③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偷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让人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④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我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⑤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五官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⑥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时,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孩子哭哭啼啼地回家找大人诉苦,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视若无睹,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⑦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摸摸头,拍拍肩,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知子莫若父”,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争强好胜,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知羞耻,识好歹——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父亲一直认为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⑧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
⑨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人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胆量非常重要,搁在地上的跳板,谁都不怕;抬高三尺,有人发慌;抬高一丈,多数人头晕。杂技演员能在空中走钢丝,这都是练出来的。
⑩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说话直率而惹祸,陷入困境。我惶惑不安,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⑪“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挺过。
⑫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像。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的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的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⑬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一端:父亲的言行
一端:对“我”的影响
①
看重邻里关系;明白为人处世要宽容
在家,从不发脾气;对待四弟的顽劣,不惩罚责打
②
用曾祖父留下的扁担在码头上装货卸货,苦练经验、胆量
③
④
父亲的话给了“我”力量,使“我”后来遇到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能咬牙挺过
(2)、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时,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
(3)、有同学觉得文章的第②—④中的“我”一直想得到父亲的礼帽,与文题不吻合,可以删除。请说说你的看法。(4)、请结合修辞手法,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段落的理解。 -
18、实用类文本阅读,班级开展“让语言沟通更顺畅”专题活动,选取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把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就如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
(摘编自董进宇《语言阻碍沟通》)
材料二:
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尤为如此。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
(摘编自周伟东《语言是心灵的桥》)
材料三: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出丰富性与多元性。对于网络新潮用语也没有必要一味排斥,毕竟这些是最能代表时代的表达方式,能有新意也是好事。应引起注意的是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而十分干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年轻人倾向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语言能力愈加贫乏》)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杰出的人说话很有内涵,所以他们的话会让人觉得模糊笼统。 B、人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动作等其它方式,因此人有时候不一定非要依赖语言而存在。 C、中文是精深奥妙的,这种语言和思想是不能分离的。 D、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语言缺乏文化内涵,最突出的表现是基本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2)、说说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手法及要表达的意思。(3)、假如你有个哥哥大学毕业即将步入职场,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给他在语言使用方面提出几条建议。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冷泉亭①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② , 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③ , 可以蠲烦析酲④ , 起人心情。山树若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⑤ , 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 , 见辄除去。潜利阴益 , 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减)
【注释】①冷泉亭:于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角。白居易被贬杭州刺史期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冷泉亭是他最爱逗留休息的地方。②撮奇得要:亭子选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势。③渟渟:水停止不动的样子。泠泠:形容风清凉。④蠲(juān)烦析醒(chéng):清除烦闷,解除困乏。蠲:消除,去除。⑤矧(shěn):况且。潺;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地搜胜概
课内迁移法: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广不累丈
查阅词典法:①积累,重叠;②古代重量单位;③牵连,连累;④忧患,祸害。
(3)不待盥涤
扩词组词法
(4)潜利阴益
语境推测法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坐 而 玩 之 者 可 濯 足 于 床 下 卧 而 狎 之 者 可 垂 钓 于 枕 上
(3)、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4)、甲文的醉翁亭和乙文的冷泉亭都能给作者带来无尽的快乐,这两种乐相同吗?请结合文段和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
20、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起笔通过“ ”“”等词语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写出自己长年被贬的不幸遭遇,接着抒发心中感慨,最后扣住题目,表达之意。(2)、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请具体分析这种情绪分别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