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C、文明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形象大有改善。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鲁迅笔下,恩师藤野先生是个伟大的人;在朱德心里;而茨威格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其貌不扬,听岁月滑过的声音。在你的生命中,一定也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人(她)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请以“那个难以忘怀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②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③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⑥除诗歌外
-
3、11月班会的主题是“人无信不立”,班长请你帮忙完成活动方案。
“人无信不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人无信不立
二、活动准备
(一)活动地点:初二•一班教室
(二)活动时间:11月25日上午8点
三、活动流程
(一)展示宣传标语,向全班同学发出活动倡议,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二)主持人开场白。
开场白:人无信,则不立;家无信;国无信,则必危。诚信,一起弘扬诚信美德吧!
(三)出示中国诚信典故,同学们即兴讲故事。
曾子烹彘;①;②。
四、班主任总结发言(略)
-
4、我校青青文学社刊物本期主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名片”。我班准备推选一些作品参赛,请每位同学按照“人物姓名”“人物形象”“典型事件”的格式,拟写一则人物名片参加班级竞选。
人物姓名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何为“国潮”?“国”即中国,中国品牌、中国文化;“潮”是潮流,也体现人们的个性追求。两者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打造多样化文创产品而带来的一种消费潮流和风尚,如中式服饰、国风文创、中式茶饮等。
②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潮,过去十年的关注度不断上涨。大众喜欢的不仅有华为手机、中国李宁、霸王茶姬等带有国潮元素的商业品牌,还有《上春山》《青花瓷》等国风浓郁的歌曲,国潮产品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潮之所以能实现“潮”,既是国家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也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③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也为国潮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自改革开放以采,vv的制造业不断发展,随着技术创新、多行业合作共赢,中国制造早已具备了速度和质量上的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为国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给予国货性价比的极大优势。
④国潮立足“Z世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逐渐兴起并发展。“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青年群体,作为眼下关注国潮的主力人群,消费欲望强。他们将国潮视作彰显个性与时代风尚的创意趋势,乐于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场合表现对国潮的偏好。
⑤在国潮的传播中,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青年人在各大平台直播间购买国潮产品成为一种时尚。
材料二:
①穿中式服饰、买国风文创、喝中式茶饮……如今,各类带有中国元素、传统特色的国潮产品已融入不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国潮兴起又意味着什么?2024年11月1日,为深入走进国潮品牌企业,中国青年报社举行2024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
②在大会上,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是受访青年愿意购买国潮产品的重要原因。
③中国青年报社主要领导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国潮不仅是一种时尚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达,“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关注国潮、喜欢国潮。
④在大会现场,首批“青年国潮体验官”也精彩亮相,他们将陪伴更多青年深入了解青年国潮品牌共创伙伴。
(1)、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国潮兴盛的原因。(2)、材料二是一则新闻,请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了“中式服饰”“国风文创”“中式茶饮”,请说说它们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潮,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有机结合,是带有中国元素的一种潮流和风尚。 B、国潮发展迅速,从国潮元素到国潮品牌,再到国潮文化,国潮产品呈单一化、精细化发展趋势。 C、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为国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直播与短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 D、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大部分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他们愿意购买国潮产品的主要原因是支持国货、性价比高、看重文化内涵。 -
6、阅读《石榴花开》(节选),完成问题。
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正是石榴花开时节,红红的石榴花,一簇簇,一团团,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成为初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③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甜而不酸,还未入口,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④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斑斑驳驳,疙疙瘩瘩,如同母亲脸上的皱纹。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
⑤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⑥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教一些做人的道理。
⑦金秋十月,是石榴收获的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徜徉花开欲燃的石榴树荫里,在今天喧嚣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令我心潮起伏,它浓缩了① , 浓缩了② , 也浓缩了③ 。
(1)、作者睹树思人,回忆了母亲与石榴树相关的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①段引用古诗词,有何用意?(3)、结合全文,在文末横线处补写句子,分条抒发作者的万千思绪。(4)、请从“叙述方式”和“母亲形象”的角度,分析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共同点。 -
7、阅读王维《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缺。孤独、失意→→豁达、乐观→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画美。(可以从线条、色彩、构图等任一角度分析)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你可以趁着春光尚早游一游西湖,去感受白居易笔下(1)“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盎然草色。如果你觉得江南水乡过于秀美,也可以追随李白的脚步(2)“ ,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云与月的浪漫。你也可以登上黄鹤楼,吟诵(3)“?”(崔颢《黄鹤楼》),去体会美景背后的那份思乡之情。诗酒趁年华,请你多走走,一览祖国的大好山河。看得多了,你就会知道(4)“ ,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走的路远了,你才会明白(5)亭亭山上松,”(刘桢《赠从弟》其二)。品千家诗,读万卷书
-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右溪记(节选)
(唐•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⑤ , 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欹:倾斜。③嵌:张开。④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皆生寒树 寒冷的 B、望峰息心 休息 C、南流数十步 向南 D、佳木异竹 木材(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有朋自远方来 B、鸢飞戾天者 废寝食者 C、静者之林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而置州以来 释担而立(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提到的富春江水令人印象深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郦道元笔下的“虽乘奔御风 B、《右溪记》中描绘了清幽秀丽的右溪:溪水清澈,浪花翻腾,怪石嶙峋,两岸更有繁茂的树木相映成趣,实在是难得。 C、《与朱元思书》中的“书”,即书信,是作者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可叙事,可写景,可发表观点。 D、虽然《与朱元思书》和《右溪记》文体不同,描绘的山水也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的黑暗。(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10、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正呈现即时性、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等特征。
②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新阅读方式与传统的深度阅读并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共存互补、互促共进的关系。
③有人提出疑问,在新媒体时代,以传统书本刊物为主要载体的深度阅读是否会被取代?
④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深度阅读。
⑤伴随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读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
A、⑤①③②④ B、④③②⑤① C、⑤③④②① D、④⑤③①② -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2024年10月9日,大家翘首以待的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内江市“书香天府•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在东兴区牛牦山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将中华经典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 , 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活动现场,台上,选手们深情并茂地朗诵;台下,观众们屏息敛声地聆听。选手朗诵结束后,听得入木三分的观众们才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在后面的采访环节中,有选手说:“鲁滨逊教会我在遇到困难时要有勇气去面对……只要我们像鲁滨逊一样勇敢、坚强、乐观,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选手说:“阅读让我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了知识与力量,让我逐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有观众说:“这次活动,让阅读在我们心中悄然开花。”最是书香能致远,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定会谱写出新时代的书香篇章。
(摘自内江日报,有改动)
(1)、上面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赓续(gēng) B、彰显(zhān) C、汲取(xí) D、悄然(qiāo)(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淋漓尽致 B、深情并茂 C、浩瀚 D、谱写(3)、上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翘首以待 B、屏息敛声 C、入木三分 D、震耳欲聋(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家翘首以待的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内江市“书香天府•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在东兴区牛牦山小学举行。 B、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将中华经典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 C、有选手说:“阅读让我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了知识与力量,让我逐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D、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在全市将涌起一轮阅读传统优秀文化作品的高潮,定会谱写出新时代的书香篇章。 -
12、十二三岁,正值青春年少。我们率真、自信,我们积极进取、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正精彩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我正十三岁(十二岁、十四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字数不得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规范、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
13、在《西游记》阅读交流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同学认为八戒在师徒四众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猪队友”。也有同学认为,在斩妖除怪的取经路上,八戒是不可缺少的“好队友”。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西游记》中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
14、《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请列举出两个带有“三”字的故事情节。
-
15、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我欠你一个道歉
云荷
①黑豹是一条母狗,我曾视为亲人。
②早上,我和糖稀饭给它喝;中午,我把红烧猪肉嚼碎了吐掌心喂它。黑豹鼻子凑上来嗅了几下,之后伸出粉嫩可爱的小舌在我的掌心舔呀舔的,仿佛有一条温润酥麻的小虫子从它的舌头上钻进我的心窝里挠痒痒,我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③晚上我带黑豹睡床,把它当人待。白天则把它装进棉袄兜里带下田锄油菜,那时春光刚醒,寒风渐柔,我把它放在干涸的田沟里,自己在墒上锄油菜,黑豹失了依附害怕极了,哀嚎着跌跌撞撞地爬到菜墒上寻我,然后挨着脚踝蹭。几个月后,我再带它下田割油菜,长到齐膝高的黑豹,不再害怕,在田野里四处撒欢,一会撵蝴蝶,一会捉田鼠,忙得不亦乐乎。起先,它还会不时到田里察看我在否,之后,它跑得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来越长,等我把二亩田的油菜都割完了也不见它回来,急得我站田埂上大声喊它的名字,惊得田里的蚂蚱纷纷跳起。不一会儿,黑豹从远处飞奔过来,跑到我跟前又扑又蹭,同我一路嬉闹着回家。
……
④婚后不久,我在所住出租房的巷子对面租了一个小门面开干洗店。干洗店是房东利用两栋大楼之间的夹角搭建的简易房,前大后小,没有窗。
⑤我是用母亲陪嫁时给的压箱钱到南京买的熨烫机,在交了半年干洗店的房租后,手中就一分钱也没有了,至于干洗机,没钱买,用手和洗衣机代替;烘干机更没钱买,用同时可以燃烧九个煤球的大炉子代替。我们在店里靠后的位置放了一张单人床,床头拉了一个花布帘与前面营业处隔开,带着黑豹在店里睡。
⑥每次烧煤烘衣服,只一夜,挂在铁架上密密麻麻顾客们的湿衣服就被烘得透干。我们在店里也睡得非常暖和,只睡了一夜,黑豹就再也不肯陪我们在店里睡了,不仅如此,每次烧煤炉,它还会咬住我的裤角往外拖,我把它送回出租屋关起来,它就“汪汪”吵闹,叫得四邻不得安睡,纷纷出来斥责我,我干活到半夜本就疲惫不堪,哪里受得了黑豹如此折腾,就开始讨厌它,它却无知无觉,一如既往地摇头摆尾讨好我,没办法,我就又把它带回了干洗店。几次之后,我不胜其烦,一狠心将它关在天寒地冻的店外,任它蜷卧在垫子上忍受凛冬的欺凌。
⑦第二年春,一天上午九点多钟,我们还没有起床。明明我已经听见闹铃响了几遍,可就是浑身发软不想醒,感觉自己干活太累了,是时候该好好补一个懒觉了。可是黑豹在店门外不依不饶地叫,爪子不知疲倦地使劲挠抓着铝合金卷闸门,仿佛牛头马面的磨牙声,在啃噬着我浑身的骨头,气得我生出非起床狠狠教训它一顿不可的念头。我极其费劲地睁开了眼睛,忍着头晕目眩,爬起来开门,黑豹一见我立马扑到我身上又舔又蹭,我却极厌恶地打开它,然后叫刚刚起床的小尚找根绳子拴住黑豹的脖子拖去狗市卖掉。
⑧中午小尚又把黑豹牵了回来,说有人出一百五十块钱买黑豹,他嫌少没卖。解掉绳子后,黑豹没有像平常那样亲近我,而是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呜咽着,仿佛在悲伤地哭泣 , 到晚上吃饭时,我才发现它不见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离家出走了,走得悄无声息,任凭我喊破喉再也看不见它的身影出现。我出门寻找了几天也未果。它消失了,像一个梦,一片烟云,彻底的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从此无迹可寻。
⑨多年后,我们买了房。
⑩有一年冬天,住对门的一对五十多岁秦姓老夫妻在家里煤气中毒去世了,我这才幡然悔悟。当年开干洗店时,那天要不是黑豹拼命嚎叫挠门救了我们,我和小尚早不在人世了,而我当时却不知好歹地还要卖掉它。唉……
⑪此后,每次看见狗,我就会想起黑豹,想起它的犬吠,它的挠门声,以及它与我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⑫黑豹,你在哪里?我奴役你当我的宠物是多么的卑鄙!黑豹,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我要对你说声“对不起!”黑豹,我欠你一个道歉。
⑬此去经年,时光坠落如雪,从此我不再养狗。
(选自《青春诗刊》,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对黑豹的情感变化,将下图补充完整。
(2)、仔细阅读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1)不一会,黑豹从远处飞奔过来,跑到我跟前又扑又蹭,同我一路嬉闹着回家。(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解掉绳子后,黑豹没有像平常那样亲近我,而是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呜咽着,仿佛在悲伤地哭泣。(揣摩加点词“悲伤地哭泣”的原因)
(3)、第④⑤自然段似乎与黑豹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4)、读了这篇文章,小冀很有感触,他准备写一篇读后感并引用几句教材单元导语作为读后感的开头部分。假如你是小冀,你认为下面哪个单元导语合适?请做出合理选择并写出不超过100字的读后感。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选自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导语)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本单元的一组文章,即表现了人对动物的欣赏与尊重、对其命运的关注,也展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完成本单元的活动,相信你对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
(选自七上语文第五单元导语)
-
1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故乡的春天
吴培刚
①我的故乡,鲁西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麦苗正返青,桃杏正吐蕾,杨柳正绽芽,万千生命正苏醒。村头的杨树林子,昨天,枝头上还是一粒粒的芽苞,一夜间,绽开了片片娇嫩的叶片儿。叶片儿透明,像翡翠。杨树品种不同,叶片儿的颜色也各异,有翠绿,有紫红,有淡黄。春风中,如千百万只蝴蝶,忽闪着美丽的翅膀。
②桃杏枝头,昨天还是一粒粒的花骨朵儿,一夜之间,绽开了娇艳的花朵,嫩白,粉红;榆树,俗称摇钱树,又叫救命树。可不是嘛,那串串翠绿的榆钱,不就是一串串的钱吗?饥饿的年代,榆钱是最好吃的野菜,它甜甜的,滑滑的,口感很好。做窝窝头,就着辣椒酱,实在是美味儿……以前是,现在更是。人们吃厌了白面馒头,许多人又留恋起这样的窝窝头来。平原上,柳树是最早从冬眠中醒来迎接春天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当榆、杨、槐、枣等树,还在沉睡中的时候,柳树,无论是绵柳,还是垂柳,都早早地软了枝条,冒出鹅黄色的嫩芽,在依然凛冽的寒风中摇曳。尤其是那新兴的品种“黄金柳”,万条垂下金丝绦,丝丝缕缕,粗粗细细,长长短短,从空中柔顺地垂挂下来,像金发女郎的披肩发,瀑布般流泻着,优雅,美丽,赏心悦目。
③走出小村,走向郊外,顿觉天高地阔。碧空万重,春风拂面,燕子在空中呢喃,苍鹰在高空盘旋。映入你眼帘的,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是深绿色的麦苗儿。麦苗厚积着,平铺着。这不畏高天寒流的越冬植物,寒风冻不死,冰雪无奈何。在最冷的数九寒天,麦苗蜷缩在垄沟里,毫无生气,叶片儿大部分变得枯萎、憔悴,几乎停止了生长。但是你不用担心,当春回大地,她“噌”一下子醒来,立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褪旧颜,换新装,趁着美好的春光,大显神威。新发的叶儿,嫩嫩的,绿绿的,一簇簇,一墩墩,一垄垄,饱和着绿色汁液的叶片儿在东风中翩翩起舞。今年的雨水勤,不再贵如油,更给麦苗儿鼓了劲儿,在这温暖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里,滋润的泥土中,自由自在地生长吧!
④你迎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走在酥软的田间小路上,迎着朝阳望去,墨绿色的麦苗上,挂着数不清的露珠,像散落了满天的亮晶晶的星星。一片绿来一片黄,黄是菜花,绿是麦苗。辽阔的平原上,绿是主色调,黄色是点缀。相互映衬,黄色更亮眼,绿色更浓重,仿佛画家故意用浓浓的颜料在画布上涂抹,浓得化不开似的。往远看,呀!我精神为之一振,目光被拉直了。在天地相连处,有一抹粉红,如红霞落在碧涛绿海中,仔细看,那不是红霞落地,是桃花盛开!
⑤好啦,故乡的春天,不需要更多的颜色,只绿、黄、红就够啦!它们上有碧空丽日照着,下有和煦的南风吹着,又时常来一场春雨滋润着,这春色能不浓,景色能不美么?
(有删改)
(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多角度感官写景,请举例说明。(至少写出两种)(2)、语境在理解和鉴赏文章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加点的词。相互映衬,黄色更亮眼,绿色更浓重,仿佛画家故意用浓浓的颜料在画布上涂抹,浓得化不开似的。
(3)、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从哪些方面写了麦苗的叶? -
17、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少时,一狼径去 ,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材料二】
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
(1)、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以刀/劈狼首 C、屠/自后断其股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一狼径去
课内迁移:太丘舍去
(1)去:
屠暴起
参考课下注释
(2)暴:
比比也
比bǐ:pí:pǐ
【字形】甲
金
篆
查阅词典:①并列;并排(本义)②都;到处③比较;考校;核对(引申)④及,等到(引申)
(3)比:(只填序号)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狼”在材料一、二中分别指代什么? -
18、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观沧海》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州》 C、《次北固山下》 D、《天净沙·秋思》(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写了雨,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
19、请你根据提示补全下列古诗文,欣赏、品味、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先贤总结自己的经验,给我们留下谆谆教诲、殷切慰勉。孔子总结学与思的经验,留下“① , ②”的教诲;子夏总结“求仁”的经验,留下“③ , 切问而近思”的教诲;④(作者)总结时序更替的经验,留下“⑤ , 江春入旧年”的教诲;刘禹锡总结赏秋的经验,留下“⑥ ,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教诲;李白听闻友人被贬,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⑦”的劝慰。
-
20、在交流活动中,小冀同学感觉诵读技巧有欠缺,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一种朗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