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理解

    包心菜雇杀手除敌

    祁云枝

    ①在绿色蔬菜的大军中,包心菜的形象显得极为有趣,叶片包裹成圆圆的球体,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你不犯人,别人就不犯你的。

    ②春天里;翩翩然双宿双飞的白粉蝶,就专门在田野里寻找十字花科的植物,尤其喜欢包心菜,因为包心菜是它们中意的洞房。包心菜的花朵为白粉蝶营造出“洞房花烛夜”的浪漫,脆脆嫩嫩的包心菜叶子,将充当粉蝶子女们的粮仓,一举两得。

    ③这个过程中,喜欢在包心菜花间嬉戏的白粉蝶,无意间充当了包心菜的红娘,这对包心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包心菜会以牺牲菜叶的方式邀请白粉蝶,帮助其传粉。

    ④起初,在遍地绿色中,白粉蝶是怎样找到包心菜的呢?原来,包心菜等十字花科植物,都含有一种叫芥子油的化学物质。芥子油独特的气味,在昆虫看来是最醒目的广告,白粉蝶闻到后会按“味”索骥。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包心菜的叶子捣碎,将得到的汁液涂在一张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摊在菜园里的地上。不久,就会有白蝴蝶飞来,在纸的上空徘徊,最后竟落在纸面上产卵

    ⑤白粉蝶在交尾后会把淡橘色的卵整整齐齐地码在菜叶上,多的时候一颗包心菜上会有一百多粒虫卵,菜农们称白粉蝶为“菜粉蝶”。大约一个星期后,卵就变成了菜青虫。这些蠢蠢蠕动的家伙,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卵壳吃掉,接下来,该包心菜遭殃了。通体绿色、左右扭动的菜青虫胃口真好,只一会儿工夫,它们曾经的栖息地包心菜叶上,就出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洞洞。

    ⑥但包心菜又特别反感白粉蝶子女的贪得无厌,紧接着会采取一些手段对付这帮饕餮之徒,整个过程有趣又复杂。面对菜青虫,难道包心菜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包心菜是完全有能力对付菜青虫的,它会雇佣蜂类杀手来保护自己!当包心菜一旦感觉到有菜青虫在啃噬叶片:时,会散发出一系列的化学呼救信号。这信号会吆喝来两种寄生蜂—甘蓝夜蛾赤眼蜂和粉蝶盘绒茧蜂。应邀而来的寄生蜂,“刀枪剑戟”并用,一起对付寄宿在包心菜上的菜青虫。包心菜交给杀手蜂的报酬,正是那些已经孵化出来、正准备大快朵颐的菜青虫。寄生蜂会将自己的卵产在这些虫体内,菜青虫的身体从此又成为寄生蜂后代的粮仓。

    ⑦包心菜花费心思制造出来的气味,不但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它们传粉,也会吸引来一些饕餮之徒,当然,也可以唤来自己忠诚的卫士。因为有白粉蝶的传粉,包心菜才能顺利传宗接代;因为有寄生蜂,菜青虫不可能把所有的包心菜吃完;而菜青虫的哨噬,又限制了包心菜……千百年来,包心菜、白粉蝶和寄生蜂,就这样各自作为生态链的一分子,敌敌我我、协同进化。

    (摘自《华商报》2024年1月10日)

    (1)、选文标题有哪些作用? 
    (2)、分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因为包心菜是它们中意的洞房。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概括选文③—⑥段的写作思路。

    →④→⑤→⑥包心菜对付菜青虫的方法。

  • 2、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三位语文老师
    杨苡

    第一位是王老先生,王德修。他教的是文言文,但和在家里魏老先生教的还是不一样。魏老先生就是讲《论语》,还是四书五经的那一套教法,主要就是背。在中西女校(全称为“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我们是有课本的,内容丰富多了,也不是那么一本正经,而且以讲解为主。我们都是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太细就听不下去了。照规矩我们该端端正正坐着,可正是好动的年纪,有时忍不住要在下面说悄悄话,王老先生听到了,眼睛会从老花镜上面看过来,眉头紧皱,却不停下来,还接着讲。偶尔低声呵斥一句“不要讲话”,我们也不大在乎。说话的人暂时安静了,脸上却还笑嘻嘻。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不大喜欢文言文的,好多文章只记得头一句,比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王老先生教得有些有意思,没逼着我们背,我们倒一下就记住了,像李清照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辛稼轩的写他喝醉酒的词,到现在我还能背得一字不落:“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一是王老先生教时一边吟诵一边比画,做出醉倒的样子,我们一下就记住了;二是因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句,我们经常挂在嘴上——不是讨厌文言嘛,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还要学它干吗?这下有理由了。

    学课文以外,也要作文。王老先生教的作文当然是文言的,白话的他恐怕也写不来。我们都是用毛笔写。虽说烦文言,学着写时也有它的好玩。写过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胡诌过一篇《愁城记》,因为是后来登在班刊上的,要不也早忘了。

    私塾里学生都怕老师,我们不怕。王老先生不怎么严厉,我不用功,总惦记着玩儿,他拿我也没办法。毕业纪念册上他给我写,“杨静如是我的弟子,颇颖悟,勤于学”,我姐一看,说,就知道玩儿,还勤于学哩!这当然是说好话,后面他用朱笔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姐说,这才是他的中心意思,警告你哩。我哪会不知道?只是好话更容易记住。

    第二位是范绍韩老师,初中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他是我们的国文老师。忘了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好像是个师范学院。他讲课很好。王老先生,净讲古文,我们不大爱听。范先生变了,讲白话文的文章,我们都爱听。他还鼓励我们自己办刊物、写文章。我们的班刊就是在他教国文时办起来的,我们出班刊《十九支箭》,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

    范先生对我们要求很严,逼着我们不断地动笔,每周要写一篇命题作文,文言、白话轮着做,之外每周还得交至少两篇周记,都要用毛笔抄好。他常说,要讲真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我们也真把什么都写出来,不管是快乐还是烦恼。他看得很仔细,因此每个学生的性格、心思他都了然于胸。但周记里的那些内容他是不会拿出来说的,权当我们的“悄悄话”。我们都很信任他,越发“怎么想就怎么写”了。有次我在周记里自叹才不如人,太笨,以后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他用朱笔批了八个字:“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很潇洒的草字。他是很会鼓励人的,我后来喜欢写作,还有爱写长信,多少都和他最初给我的鼓励有关系。

    在中西女校,范先生代了一年国文课以后,来了一位新老师,叫高玉爽。高先生很喜欢新文学,自己为我们编讲义,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选的全是新文学的名家名作: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他还喜欢讲新诗,讲闻一多、陈梦家、徐志摩。我喜欢上新诗,自己也开始写,起初就是受他的影响。他并没有让我们像背古典诗词那样背下来,就因为喜欢,我们自己背,好多新诗我们都能背,比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新诗其实比整齐押韵的旧体诗难背得多。

    据说高先生是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又爱讲新文学,照说怎么都应算是个新派人物了,我们却给他起了绰号,背后叫他“高老夫子”。那是因为他戴着近视眼镜,穿着长袍,总是目不斜视的样子,一副老气横秋的神态,事实上不过三十来岁。和他沉默的外表相反,他是个追求进步的人,我们排演李健吾的反战独幕剧《母亲的梦》,还有毕业季打破常规,不用英文演莎士比亚,以中文演《玩偶之家》,都和他有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老师教文言时边吟诵边表演,这种方式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B、范老师鼓励学生要讲真话,即使在周记里边,也要一吐为快。
    C、高老师喜欢讲新文学及新诗,说明他文学素养高,思想进步。
    D、办班刊、写新诗、演话剧等活动让“我”对写作保持着热爱。
    (2)、三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中一个共同点。
    (3)、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戴着近视眼镜,穿着长袍,总是目不斜视的样子,一副老气横秋的神态,事实上不过三十来岁。(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4)、本文重点回忆了三位语文老师,如果选择其中一位做你的语文老师,你会选择谁?请依据文本内容,结合进入初中后的语文学习生活,说出三点理由。
  • 3、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种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榫卯相扣”,通过精巧的木构件连接,无需钉子即可完成建筑的整体搭建。榫卯结构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得古建筑在经历数百年风雨和地震后依然屹立不倒。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约67米,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近千年来,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战乱,却依然保存完好。

    【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其中,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多用于宫殿和庙宇;歇山顶则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常见于民居和园林建筑。屋顶的设计不仅考虑美观,还兼顾排水和防火功能。例如,故宫太和殿采用庑殿顶,四面坡度平缓,屋檐深远,既能防止雨水冲刷墙体,又能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建筑面临被拆除或改造的威胁。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约有30%的古建筑因缺乏保护而损毁或消失。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古建筑改造成商业场所,导致其原有风貌和文化价值被破坏。专家呼吁,应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通过立法、资金支持和公众教育等手段,让这些历史遗产得以延续。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的榫卯结构仅适用于木塔建筑。
    B、材料二中提到的屋顶形式中,庑殿顶等级最低。
    C、材料三中提到的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D、材料三中提到的保护古建筑的措施包括立法、资金支持和公众教育。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特点。
    (3)、如果你是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请根据材料,提出两点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 4、小经和小纬为海内外游客写了一篇欢迎词,请你帮助他们完成。

    远方的游子回来吧,不要只是岑参《逢入京使》的“① ,凭君传语报平安”。各地的朋友们快来吧,在这里,你能体会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幽静;能欣赏到韩愈《晚春》中的“草树知春不久归,② ”的美景;能体味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闲。感受到王维《竹里馆》中的“③ , ④”的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晚上也可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快来吧,朋友们,就像木兰那样“⑤ ,⑥ ”奔赴战场跨越关山飞速而来。

  • 5、生活处处有语文。社会生活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各种图书报刊、街上的招牌广告、门口的对联、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短视频等。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而且可以在生活中。
    (1)、在“我的语文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你想对一店铺的招牌进行拍照,下列与店主交流话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您好!我是郡祁学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想对您店铺的招牌拍个照,希望您能同意。 
    B、您好!我想对您店铺的招牌拍个照,用于我们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您不会不同意吧? 
    C、您好!您店铺的招牌十分有特色,我能拍个照,用于我们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吗? 
    D、您好!您店铺的招牌存在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我能对招牌拍个照,在活动中进行研究吗? 
    (2)、系列活动中已设计出“活动一”和“活动二”,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三”。 

    活动一:经典古诗推荐

    活动二:精彩对联集锦

    活动三:

    (3)、 调查中同时发现很多店铺以改过字的成语作为招牌名称,如“骑乐无穷”“衣衣不舍”“酒负胜名”“眉飞舌舞”等。请就商家随意改动成语制作招牌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 6、下面是吒儿同学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各题。

    在华夏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感人至深,随意掬起一抔足以令人心潮澎湃。邓稼先甘于奉献、鞠躬尽cuì的品格让他在无数个深宵不断地筹划计算,在条件极其简陋落时依然锲而不舍构思方案,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殚精竭虑。闻一多“做了再说”的品格让他目不窥园,废寝忘食默默做学问,像春蚕咀桑叶。他在群众大会上,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大骂特务,慷慨就义。端木蕻良不忘国耻,向土地母亲发出炽热的誓言;当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鞠躬尽cuì 咀

    (2)、下面是吒儿同学用对联的形式为本次研学活动准备的内容,他不能确定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赤子①____,一片丹心,俱系国家②____,英雄壮志,满腔③____,皆为民族④____。A.
    A、①热血  ②复兴  ③深情   ④繁盛 B、①热血  ②繁盛  ③深情  ④复兴 C、①深情  ②繁盛  ③热血  ④复兴 D、①深情  ②复兴  ③热血  ④繁盛
    (3)、吒儿找到了下列关于家国情怀的一段话,可是,不小心,把顺序打乱了,你能帮他重新排列吗?(    )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心,爱国情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③中华民族,一个生息繁衍在这神圣土地上的伟大民族。
    ④中国,一片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神圣土地。
    ⑤让我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终生。
    ⑥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③①⑥②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③②④⑤⑥①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把修改意见或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果说青春是一首蓬勃的诗,那么劳动就是诗中不可或缺的韵律。也许你参与过校园值日或志愿服务,也许你承担过家务劳动或体验过田间劳作,也许你曾在实验室中专注地探索,也许你曾为一个创意作品而殚精竭虑……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技能,更是青春蜕变的阶梯;劳动,不仅是汗水的凝结,更是精神价值的创造。当你俯身劳作时,是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当你与同伴协作时,是否触摸到团队的温度?当你观察他人劳动时,是否感受到某个瞬间的思想启迪或诗意光芒?

    请你以“劳动,青春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

    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

    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8、名著阅读
    (1)、下面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巨著,书中既有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成长故事,也刻画了“红小鬼”等普通战士的群像,揭示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信念与团结。 B、《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通过长期严谨的室内实验,揭示螳螂的“心理战术”、蝉的四年地下蛰伏等自然奥秘,语言严谨周密。 C、《经典常谈》以典雅的文言解说经典,如从汉字演变分析《关雎》的意象,从礼制解读《礼记》的社会功能。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历经战场伤残、筑路伤寒、开车坠崖、全身瘫痪等磨难,最终以笔为武器
    (2)、完成小说《战争与和平》,展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仰。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完成小题。

    【片段一】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人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片段二】

    “军阀的军队的任务是收税和压榨人民的血,红军为解放人民打仗。”……另一个(红军)说:“我们长征过四川时,农民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做的草鞋,一路上给我们送来了茶和热水。”

    【片段三】

    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红军战士一个个站起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综观全书,说说红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 9、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沙场点兵

    刘  平

    ①雨一连下了三天,昼夜没停息过一刻。低矮阴暗的天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筛子,雨线粗而密,天地混沌一片。黄石村地势低洼的几户人家被洪水围住了,情况十分危险。

    ②组织一支党员突击队!

    ③村委会院坝里,正在进行一场沙场点兵。点兵的是村支书张拥军,接受点兵的

    是几十个村民。他们穿着雨衣,冒雨站立,像一个个准备冲锋的战士。

    ④黄石村是个英雄的村庄。几十年前,八路军一个连队也在这里进行过一场沙场点兵。经过一场激战,那个连仅剩下八个人了,三个重伤、五个轻伤。连长、副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点兵的是二排长王先贵。面对七个轻重伤员,王先贵问:“跟鬼子拼了!怕不怕?”战士们声音不大却惊天动地:“不怕!不怕!不怕!”

    ⑤一场惨烈的拼杀,八个人全部壮烈牺牲。

    ⑥八勇士的遗体被乡亲们悄悄埋在老鹰崖。1952 年,政府立了一块碑,碑上刻着八勇士的名字。

    ⑦到处都有水在流淌,脚下、身上、雨衣帽檐上、脸上……所有人都沉默着,等着村支书点兵。张拥军冷峻的目光挨个扫过一张张脸,突然停在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声音果断:“徐二伯!回去。”徐二伯有些急了:“我咋要回去?我是党员!”张拥军说:“您今年都六十多了,不能参加。”徐二伯还不服,其他人都说:“六十多了,不能参加。”徐二伯一跺脚,踩出一个水窝。

    ⑧张拥军的目光又在一张脸上停下,说:“李华良!回去。”李华良说:“我是党员,才五十三,咋不能参加?”张拥军说:“你做手术刚出院几天,不行!”李华良说:“没事。”其他人都劝:“李华良!你回去。”李华良看看张拥军,又看看大家,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

    ⑨张拥军的目光接着从一张张脸上扫过,最后,停在了王二虎脸上。张拥军说:“王二虎!我们是组织党员突击队,你来干啥?回去!”王二虎说:“我……是党员。”张拥军有些生气了:“你是党员?你啥时候入的党?我咋不知道?”有人哄笑起来,喊:“王二虎!这都啥时候了?别在这里捣乱,回去。”他们都知道,王二虎不是党员,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在家种大棚蔬菜。

    ⑩王二虎急了,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大声说:“我不是来捣乱的,我真想参加突击队。我身体好,水性好。”在“哗啦啦”的雨声中,王二虎的声音显得很坚决。

    ⑪张拥军也急了,吼:“党员才能参加!这是规定。”

    ⑫王二虎也吼:“反正我必须参加!你们哪个有我的水性好?凭啥党员才能参加?”

    ⑬张拥军说:“有危险!”

    ⑭王二虎说:“我不怕!”声音透出一种豪气。

    ⑮张拥军沉默了,一动不动站在雨中,像一尊雕塑。他看看王二虎,又看看大家,突然说:“同意王二虎参加的请举手?”说着,他带头举起了一只手,其他人也举起了手。

    ⑯三条橡皮艇。张拥军带领突击队冲向雨帘深处。

    ⑰奋战一天一夜,被洪水围困的老老少少全部转移出来了。

    ⑱两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捧着王二虎的骨灰,将他埋在老鹰崖八勇士的坟旁边。张拥军在王二虎坟前边烧纸边流着泪说:“二虎,去找你太爷爷吧,陪他老人家说说话,告诉他老人家,我们一定会把家园重建好的……”

    ⑲王二虎的太爷爷,就是当年那位八路军的二排长王先贵。

    (选自《剑南文学》,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写了黄石村村支书张拥军在洪水期间组织党员突击队救援抢险,王二虎作为党员绝不退缩,坚持参与,最终牺牲,葬在八勇士旁边的故事。

    B.第⑪段“张拥军也急了,吼:‘党员才能参加!这是规定。’”除了因为这是组织党员突击队, 也因为张拥军想要保护百姓,保护革命烈士的后代。

    C.④~⑥段插叙了几十年前黄石村八勇士抗击日寇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黄石村是个英雄的村庄,为下文点明王二虎的身份做铺垫,也揭示了王二虎的思想来源。

    D.“我咋要回去”“你啥时候入的党?”等方言对白,刻画了乡村人物的粗野和纪律意识淡薄。王二虎与张拥军的顶撞式对话,打破刻板英雄叙事,展现乡村质朴的豪气。

    E.现代抗洪主线与历史抗日支线相互嵌套,八勇士的壮烈牺牲与王二虎的牺牲构成“英雄基因”的闭环,故事在时空折叠中升华了英雄也应该珍爱生命的主旨。

    (2)、班级举行佳作赏读会,有同学发现,这篇作品反复写雨水,值得品析,请你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角度说说文章写雨水的作用。
    (3)、标题“沙场点兵”简洁而意蕴丰厚,请你综观全文,探究“沙场点兵”的多重意蕴。 
  • 10、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三的教室里,小韩正对着物理试卷发呆。三个月前,这个梳着马尾辫的少女还在为电路图焦头烂额,直到她发现了 AI答疑工具的“魔法”————输入题目照片就能获得详细解析。借助这个“智能家教”,她不仅攻克了电磁学难关,甚至用AI辅助设计出学校科技节的3D立体校徽。

    但月考的意外失误给她敲响警钟。面对似曾相识的力学题,过度依赖AI的习惯让她在考场上陷入思维空白。这个案例折射出智能时代的教育困境:当AI能秒解三角函数、自动生成作文大纲时,学生如何在效率与深度间找到平衡?

    在小韩家中,父母制定了“AI使用守则”;每道AI解答的题目必须手写重做,就像数学老师反复强调的“解题过程可视化”。

    教育专家指出,AI带来的三大革新正在重塑学习生态:智能推荐系统让知识获取效率提升3倍,动态错题本实现个性化训练,虚拟实验室更点燃了00后对量子物理的好奇。但硬币的另一面,某校调查显示35%学生存在“搜索依赖症”,面对难题时第一反应是求助AI而非自主思考。

    (摘编自《智能时代的双刃剑:当AI成为初中生的“学习伙伴”》)

    材料二:

    清晨7点,北京初二生小林打开“番茄AI计划表”,系统根据他的生物钟特征,将古文背诵安排在记忆黄金时段。课间他拍摄物理错题上传,智能系统即刻生成同类变式题,同时关联出波动光学知识图谱。这种精准化学习,正在重构青少年的知识获取方式。

    但智能时代的学习者需掌握特殊生存技能。深圳教师团队开发的“AI鉴真系统”,教会学生交叉验证维基百科、教材与智能答案的差异,培养数字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摘编自《00后的AI学习图鉴》)

    材料三:

    课题组在10所中学展开的AI教学实验,揭开了智能技术与自主学习间的微妙关联。实验组使用搭载神经网络的智能学习系统,当学生卡在二次函数图象题时,系统不会直接展示答案,而是推送关联的顶点式知识点微课,并动态生成难度递增的练习题组。

    三个月后,使用自适应系统的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15%,但监测数据暴露深层问题:积分徽章激励机制让12%的学生沉迷“刷题闯关”,反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印证了研究模型的核心发现———AI既是认知加速器,也可能成为思维深度的“温柔陷阱”。

    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工具驯化”的重要性。他们设计的AI助手内置“冷思考”机制,当学生连续提问超过3次未自主尝试,系统会自动弹出苏格拉底式反问:“你尝试过哪些解题方法?”这种设计将技术优势与教育智慧巧妙融合。

    (摘编自《解码 AI教育密码》)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度依赖 AI的习惯可能让初中生在考场上陷入思维空白。 B、当AI能秒解三角函数、自动生成作文大纲时,AI让初中生实现了效率与深度的平衡。 C、使用AI自适应系统的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较好地建构了知识体系。 D、AI提供的精准化学习,正在重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AI带来的三大革新正在重塑学习生态,但可能弱化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B、父母制定了“AI使用守则”,要求每道AI解答的题目必须手写重做,因为手写了才能记得牢。 C、为了培养数字时代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交叉验证维基百科、教材与智能答案的差异。 D、某校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搜索依赖症”,面对难题时第一反应是求助AI,这所学校应该禁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AI。
    (3)、小语看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不知道怎么写,他想使用AI但又怕形成依赖,就此请教老师,老师给出了建议,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和以下情境把建议补充完整。

    老师建议:小语,首先你要①。接着你可以把自己写的内容“投喂”给AI,提出自己具体的修改需求,如增加细节等,利用AI精准化学习。然后,你可以利用不同的AI软件按相同的指令修改,比较差异,择优选用,培养自己的②。最后你要总结学习收获,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思维深度的提升。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 , 试于是邦。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概。冬十月,新亭于马道山之阳。不斫橡 , 不剪茨 , 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榈 , 目送还云,西山爽气 , 在我襟袖。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修竹,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阆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涧愧。故之。

    (节选自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有删改)

    【注】①我仲兄以方牧之命: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方牧:泛指地方长官。后面的“是邦”指邕州。②斫椽(zhuó chuán):砍削椽子。③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④山椒:山顶。⑤丝桐:指琴。⑥爽气: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⑦右军:王羲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中有“清流激湍”“茂林修竹”等描写。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寄胜概”中的“胜”与“旅游胜地”中的“胜”意思相同。 B、“作”有“劳作”“写作”“兴建”“当作”“进行”等义项,“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中的“作”应为“当作”之意。 C、“是贻林涧之愧”中的“之”和“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韩愈)中的“之”意思相同。 D、“故志之”中的“志”和“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陶渊明)中的“志”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B、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C、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D、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4)、学校举行“美在身边”校园美景美行摄影比赛,小语积极准备参赛,他的朋友小文觉得不理解。请你结合选文揭示的道理跟小文解释参赛的理由。
  • 12、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唐】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滤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贾岛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②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③潮水:河流名。④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⑤关:指蓝关。⑥泷流:即泷水。⑦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一个“曾”字,可见诗人与韩愈交情笃厚,流露出一种深情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两人之间关山迢递,展现出互通书信的宝贵。 C、颈联“峰悬驿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写处境凄苦,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关切之情。 D、此诗首联写实,颔联写虚。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深挚的友谊。
    (2)、小语要在班级朗诵此诗,他对尾联该如何诵读存有疑问,请帮他完成以下诵读设计。

    诗句

    朗诵技巧

    思想情感表达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前句上扬,后句舒缓。

    重读“①”“”。

    末句渐轻,留白悠长。

    表达② , 劝慰朋友不要消沉,要积极振作。

    表达了对朋友的③和深切关怀。

  • 13、“爱心义卖”的摊位前,小语同学想购买几盆绿植放在教室后面的储物柜上,但她在多肉和绿萝之间不知如何选择,同行的生物科代表跟她说了下面的知识,请你据此给出建议并简洁地说明理由。(50字以内)

    多肉耐旱性极强,即使1个月不浇水也能存活,需要光照充足,对温度波动的适应性强,多肉土壤以颗粒为主,不易滋生小飞虫。绿萝耐阴,有散射光即可存活,可吸收甲醛等气体,茂盛的藤蔓形态具有视觉放松效果。绿萝若因缺水出现叶片萎蔫的情况,补水后数小时即可恢复。

  • 14、班级举行“人人争做雷小锋”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诗文。

    春来人间,生机勃勃。正如白居易笔下“”(《钱塘湖春行》),总有人像莺燕一般争先践行学雷锋。杜甫曾高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份对苍生的悲悯与大爱,恰如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誓言。

  • 15、班级明天将要演出“雷小锋的一天”情景剧,同学们讨论了需要准备的事项。演出负责人要总结准备要点,请根据讨论内容帮他完成总结。每处不超过7个字。

    小语:“我们需要准备书包、书籍等道具,记得检查数量是否足够。”

    小文:“舞台背景课件要提前拷贝并试播看看效果。”

    小明:“别忘了安排两个人全程拍摄。”

    总结:准备道具查数量,① , ②

  • 16、班级“雷小锋行动组”设计“雷锋精神放光芒”宣传海报,慰问社区孤寡老人,请你参加活动。

    【活动一】海报视觉元素设计(节选)

    主体形象:雷锋经典形象————头戴军帽、身穿军装,展现亲切坚定的笑容。

    象征性元素:

    ____:象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和平鸽/红旗:代表希望与红色基因。

    爱心与光芒: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1)、请选择最合适横线处的元素(   )
    A、火箭 B、镰刀 C、螺丝钉 D、汽车
    (2)、【活动二】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活动场景:问候与赠送礼物。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学生甲(敲门后微笑躬身):“王爷爷好!我们是敝校九年级的学生,今天是    (填节气名),春雷始鸣,万物复苏,特来看望您。这是同学们做的艾草香囊,针脚粗陋,请您笑纳。”

    学生乙(展开手绘节气挂历):“王爷爷好!这是我手绘的二十四节气图,特意来请教您手绘的内容是否与节气相符,请您老人家    (填敬辞)!”

  • 17、下面是对某同学写的倡议书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人争做雷小锋”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当三月的春风拂过校园,我们迎来了学雷锋活动月。为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争做助人为乐的践行者。主动搀扶跌倒的同学,积极为班级搬发作业,给同学讲解疑难问题。让热心助人的行动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二、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践行《光盘行动》,随手关闭滴水的龙头,将废纸投入分类回收箱。像雷锋同志般珍惜资源,让节俭之风吹散攀比的阴霾。

    三、发扬锐意进取的“钉子精神”。课堂上专注听讲,写作业时精益求精,用勤奋攻克学习。如雷锋所言“要像钉子一样,善于挤和钻”。

    同学们,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将雷锋精神融入血脉,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光明学子,定能让雷锋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

    2025年3月5日

    光明中学学生会

    A、“践行《光盘行动》”中应将书名号改成双引号。 B、“写作业时精益求精”中应将“精益求精”改为“吹毛求疵”。 C、“用勤奋攻克学习”应改为“用勤奋攻克学习难题”。 D、“光明中学学生会”应该与“2025年3月5日”交换位置。
  • 18、下面是某同学参加“校园处处有雷锋”演讲比赛的一段讲话稿,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随着三月的维慕徐徐拉开,雷锋精神在校园中再次焕发活力!校园处处涌动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温暖画面,善举如春风般萦绕在每个角落,将“雷锋已销声匿迹”的质疑彻底打破!纷至沓来的善行,正是对雷锋最深情的缅怀

    A、“销声匿迹”的“匿”读 nì, “纷至沓来”的“沓”读“yǎo”。 B、“焕发”的“焕”读“huàn”, “紫绕”的“萦”读“yíng”。 C、“维幕”的“维”应写为“帷”,“叹为观止”的“观”应写为“关”。 D、“缅怀”的“缅”应写为“湎”,“涌动”的“涌”应写为“踊”。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费尽心思借来的粗拙的“三哼经”,是迅哥儿童年最温暖的烛火;《老山界》的险峰上,火把连成的“之”字是红军战士心中的曙光:《邓嫁先》的戈壁滩上,为国铸边“国之重器”,是邓稼先心中的信念之光·····光,是暗夜里的指引,是迷途中的顿语,更是心灵深处迸发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有一些瞬间,像一束光照亮我们的心灵;也许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许是朋友一句真诚的鼓励,也许是努力后收获的喜悦·····这些瞬间,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希望和力量。

    请以“那一刻,我看见了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20、名阅读
    (1)、根据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来到北平谋生创业,经历“三起”“三落”后,最终堕落的经历。 B、在骆驼祥子的创作过程中,老舍融入了大量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北京方言,使小说语言充满着浓浓的“京味儿”。 C、小说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点名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概括“骆驼祥子”的称号由来;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况默憨厚。 D、骆驼祥子塑造的众多鲜活形象,如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都与祥子的命运变化息息相关,其中虎姐的难产而亡成为“压死骆驼的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祥子的堕落。
    (2)、下面是小郡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摘录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语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太阳很毒,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突然加宽了许多,空扩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片段二: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眼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下万千条瀑布·····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钢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曾有学者评价说:“在《骆驼祥子》的烈日暴雨中,自然环境成为压迫人性的“第五个角色”。”老舍描绘的烈日暴面的场景,展现的也是祥子的世界,请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祥子的悲剧命运有何作用。

上一页 805 806 807 808 8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