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两篇游记小品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 ,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②屠沽:屠户与卖酒者。③过:苏轼的幼子苏过。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走过,经过) D、为得失(哪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处无竹柏             过问先生 C、予欣然从             已而细柳军 D、放杖笑             出淤泥不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描述月夜赏游所见。甲文描绘黄州庭院里月色的空明澄澈,侧重自然风景;乙文描写儋州元宵节市井的热闹繁荣,侧重人文景观。 B、两文都巧设文眼,画龙点睛。甲文以“闲人”,抒发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乙文用“笑”,传达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C、两文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甲文叙述邀友赏月,描写庭下之景,抒发人生感慨;乙文叙述被邀出游,描写祥和风俗,感悟人生得失。 D、两文都用语简洁,内涵丰富。甲文一“遂”一“亦”,道出二人趣味相投、处境相似;乙文连用三个动词“步”“入”“历”,写出苏轼出游的急切心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2、小组制作古诗文主题手抄报,请你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人与自然

    江湖之水,动静相宜,以喻绘之,文辞生动。吴均以“急湍甚箭,”描写江水之湍急(《与朱元思书》),欧阳修以“”描绘湖水之平静(《采桑子》)。

    人与家国

    遭逢战乱,亲人离散,杜甫悲叹“ , 家书抵万金”(《春望》);国家有难,英勇赴战,李贺高歌“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

    人与自我

    “明远志·当奋强”是小文家的优良家风,这从爷孙俩的笔名中就可见一斑。小文的笔名“凌风劲松”源自“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爷爷的笔名“暮马四方”则化用“”(曹操《龟虽寿》)。

  • 3、范长江和美国的埃德加·斯诺都因报道红军长征而闻名于世,小组成员撰写了如下摘要,请你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

    1935年7月,范长江不畏艰苦跋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写成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该书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这让人们在获得对红军正确的认识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写成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真实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1)、请简要概括范长江与埃德加·斯诺共同的“新闻精神”。
    (2)、请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要求体现新闻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新闻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的窗口,是

  • 4、在范长江纪念馆“同心长廊”的一块展牌上,你读到下面这段文字,想就此采访身边的同学,请完善这份采访提纲。

    1991年中宣部批准设立“范长江新闻奖”,让无数新闻工作者自觉传承长江精神。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常年奔波在国家重大活动和突发、灾难事件现场,不断揭示真相,追求真理。在范长江作品及精神的感召下,74岁的王喜民只身前往中印边境采访拍摄,有着24年军旅生涯的贾永坚持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一辈子只想当好一名记者的刘枫坚持扬善惩恶,履行舆论监督作用,始终不渝传达党的声音……

    时间地点

    2024年11月8日范长江纪念馆

    采访对象

    身边的同学

    采访方式

    直面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问题1:这些新闻工作者传承了范长江怎样的精神?

    问题2:

  • 5、下面是某同学参观范长江纪念馆的一份手稿,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范长江纪念馆是宣传、展览、收集范长江同志生平和思想的综合性名人纪念馆。②其中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如一张半卷的报纸。③墙面选用砂岩材料,墙外种植青竹,这些郁郁葱葱的青竹象征着范长江同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④馆内展出的图片、文物及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他从投身革命逐步成长为新闻记者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6、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为弘扬范长江精神,学校广播站搜集并整理了以下宣传材料。作为文字编辑,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新闻史上,(juān)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他的文章,如直刺黑暗社会的剑,如照亮曚昧时代的光。他,就是范长江。

    范长江,出生于内江市东兴区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就喜欢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诵读起来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青年时期,在民族(bīng)临危亡的严峻关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中。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穿过荒凉广(mào)的沙漠,翻越魏峨险峻的山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采写的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公开如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爆发后,他毫不顾忌个人安危,直奔西安采访周恩来,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不仅深刻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1949年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时困难重重,但范长江无动于衷 , 当即立下“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的军令状。

    范长江一生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在这些文字里,有振聋发聩的呼声,有激励前行的力量,有追寻真理的执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始终以无畏的精神(zhāng)显着正义和良知,以深刻的笔触让一切虚伪无处遁行。他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1)、上述材料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juān)刻 B、(bīng)临 C、广(mào) D、(zhāng)显
    (2)、上述材料中划横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曚昧 B、魏峨 C、顾忌 D、遁行
    (3)、上述材料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B、无动于衷 C、一丝不苟 D、振聋发聩
  • 7、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或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8、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日暖阳

    ①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上,用后背在砖块上蹭痒。那时,昏黄的阳光笼罩大地。

    ②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有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有光泽。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

    ③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要么是花脸典韦,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这是位民间高人,他熟稔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糖塑再好,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几分钟后,终将在舌尖上落难。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也挤在其中。

    ④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

    ⑤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我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长相清秀,老师喜欢,可是我没有父亲。我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同学,他们的父亲大都是高大剽悍,孔武有力,扛着锄头在教室外巡视,透过破窗向教室里偷看,用目光打压他人,呵护儿子。

    ⑥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

    ⑦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

    ⑧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举起其中一只,是举棒的悟空。这只很大,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并不觉得冷。

    ⑨我把它插在窗台上,有时候我把它拿到屋外,对着阳光,扬起脖子,阳光变成了深红色,暖暖的。我想把它留很久。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它粘住了几只飞虫。母亲说:“吃了吧!”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⑩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1)、文章回忆了三十年前关于“我”的哪些事情?请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②③两段,结合相关语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的。
    (3)、请品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揣摩“我”和老人的心理。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谎言背后是深爱

    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寒冬挖藕。寒冷的时节,藕价才会高一些。父亲没有钱买连体衣,他直接脱掉外衣,卷上裤腿,就下藕塘。

    ②赤手赤脚,单薄的衣服,冰凉的塘泥。父亲唯一的挖藕工具是一把藕铲。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用力,再将铲起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

    ③等到藕挖出了几小堆,父亲就会装了它们一挪一歇地拿到岸上。母亲将藕放到最近的水沟里,蹲下身子洗藕。母亲带了一块软软的破布,慢慢地擦藕上的泥巴,尤其是藕结处的泥巴。藕结不能洗断,否则会把泥土弄到藕孔里。不能用稻草洗,成熟的稻草虽然看起来软,但比布粗糙,会把鲜藕的外皮洗坏。母亲洗得很小心,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④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我没一会儿就觉得躲在鞋子里的双脚冻成了冰坨。“爸,脚很冷吧?”“妈,手冻僵了吧?”我的声音似乎也被风刮出了棱角。“不冷。”父亲和母亲抢着回答。

    ⑤其实,我知道母亲洗完藕的时候,手指发麻,双腿硬邦邦的,像没了知觉。我知道父亲的关节一年比一年差,那是被冻的。

    ⑥我的弟弟从小多病,经常牙齿咬得紧紧地,人事不知。母亲拿了筷子去撬,有时用手去掰开,任由弟弟把她的手指咬得嘎嘎作响。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儿。

    ⑦半夜时分,当我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推着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可怜的脚力钱。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揽了砖窑的活儿。炎热的夏天,他们钻进那个热得冒火的窑里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

    ⑧我读师范的第一年,我没有和父母写信突然回了家。家里没有人,经村人指点,我找到了他们。

    ⑨我的父亲和母亲在给人拆老房子,没有脚手架,没有安全帽,父亲和母亲站在泥墙上,用锄头在锄泥墙。锄一下,就飞扬起一大片的粉尘,脚下的墙也跟着摇晃。

    ⑩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除了眼白,全身都黑乎乎的,我心疼得流下泪来。父亲说:“真的不累,也很安全。那房子矮啊,是不是?”母亲附和地说:“是啊是啊。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

    可是我知道,父亲和母亲干的活,没有几个人能吃得消,他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上油,需要休息啊。

    1997年4月11日,我的弟弟离开了我们。2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这对我的父母来讲,是多大的痛苦啊。仅一夜间,他们就老了!

    从此,疾病纷至沓来。

    父亲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菜也夹不住。一向嗓门大,爱说传奇故事的他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一开口,舌头就兀自抖动起来,抖上半天,也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医院一查,是顽固的疾病帕金森。“我没事,真的没事。”父亲说。

    过了两年,母亲和父亲都行动迟缓起来。强迫两人去医院,双双住下了。医生说是脑梗死。

    出院后,父亲和母亲除了每天吃好几种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事事为我操心,知道我喜欢吃三角叉,母亲就给我做,不管那程序多么繁杂。他们总是牵挂着我的身体,担心我的神经性耳鸣和各种不适。听说把蚯蚓装入台葱加点盐,再放进耳朵,能治我的病,父亲就回乡下四处找台葱。在上门楼取台葱时,我的父亲扭伤了脚踝。他没有告诉我,怕我担心。

    母亲走路老是摔倒,一摔就是仰面的大跟头,还老半天起不来,有一天,我发现家里的瓷砖破了一块。母亲淡淡地说,是她的脑袋磕破的。

    天啊,这么厚的瓷砖都破了!母亲这一跤摔得有多重啊!泪水在我眼里打着转,母亲说:“我没事的,真的没事,倒是你,要注意身体啊。”很久以后,我才偶然得知,母亲那次摔倒,躺了半天都无法起来,脑袋一直痛了一个多月。

    父亲和母亲,是这世上最爱说谎的人:我不冷,我不累,我不疼,我没事,我很好……

    为了儿女,他们习惯了牺牲自己,那一句句谎言的背后,分明屹立着最真切最深沉的爱!

    (1)、请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

    (2)、文章第⑨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母的形象特点。
  • 11、【想象•寄托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直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宋代李昉等编,中华书局,2020年3月版)

    注释:①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②恨:遗憾。③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其家穿井

    ②国人

    酬万金

    闻于楚王

    (2)、下列对乙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B、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C、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D、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读了甲、乙两文,说说面对生活中的流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 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特定的时节——中秋节。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感叹无人送酒,暗寓“行军”的特殊环境。 C、第三句中“遥”字突出诗人思乡之切;“怜”字写出诗人对故园菊的怜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D、第四句写诗人想象故园菊在战火纷飞、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的景象。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3、古诗默写。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 ,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憧憬的两句话是:

  • 1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杨花”即柳絮,它飘忽不定,行游无踪,在古诗中象征希望,表达送别者的美好祝愿。 C、《朝花夕拾》中写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笔下常带温情,寄托深切怀念;写《〈二十四孝图〉》,则难抑愤怒,对封建道德作出最猛烈的抨击。 D、《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石家庄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新学期开始了,我校初一新同学大约有1200人左右。 C、军训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汇操比赛的成败。 D、春天的古城正定,风景秀丽,是游玩的好季节。
  • 16、学完《皇帝的新装》后,小滨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段自己的摘录文字,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应题目: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乖着马车去游公园——①除非是为了去xuàn(     )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②

    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③任何不(     )职的或者愚蠢得骇人听闻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④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uàn耀

    (2)、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关心 B、分外 C、特性 D、骇人听闻
    (4)、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 17、请仔细观察左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

  •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 1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①窗外铜钱大的雪花密匝匝往下坠,外面成了玉砌冰雕的世界。雪夜里,这家土菜馆热气腾腾。菜已盈桌,五双眼睛却被一旁浓稠的酥油茶吸引。

    ②坐在正中的梅朵站起身,捋了捋鬓角的白发:“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就去拿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伸手挡住梅朵,眼睛瞪得像张飞,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梅朵抿嘴,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只见他出手如风,一把夺过碗,斩钉截铁道:“我怎能是今晚的主角呢?”刘大毛缓缓开口道:“益西措从草原千里迢迢来到安庆,一是看望梅朵妈妈,主要还是想来感谢曾帮助过她的人。我说陈主任,你就不要客气了,今晚,你就是我们的主角。”“对,说得好!”众人纷纷附和。

    ③“益西措,你给陈主任带什么礼物来了?”梅朵问坐在角落里一个身穿藏袍的小姑娘。益西措低着头,款款走到陈斌身边,轻声道:“陈叔叔,谢谦您。”只见她双手轻轻一抖,洁白的哈达如清泉一样从袖口飘落。益西措笑着举起双手,将哈达围在陈斌肩上。陈斌低着头,比刚进屋时的益西措还要羞涩。“来,这第一碗酥油茶,就盛给陈叔叔吧!”梅朵不给陈斌争辩的机会,盛了满满一碗,恭恭敬敬端给他,陈斌领首接了。梅朵转身又给魏老师盛了一碗。魏老师这回没拒绝,啜了一口,赞道:“香!”他又盯着梅朵说:“其实和你比起来,我们都不值一提。”

    ④魏老师的话绝非吹捧。二十年前,梅朵还叫江梅,是安庆一家公司的白领,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独自踏上了去往草原的火车。蓝天下,葱绿的草原一望无垠,一只雄鹰自由自在翱翔着,叫声清澈、干脆,让江梅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她渴望融入这草原,成为草原上的一株草、一缕风、一只鹰。或许冥冥中早有安排,她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迎面相逢。女孩光着脚丫,枯黄的头发打着卷儿,漆黑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她。牧民告诉她,小女孩叫益西措,是个孤儿,寄居在此。江梅心一沉,大美诗意的草原,也有这样的苦难?牧民叹息道:“雪山草原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成群的牛羊,也有洪水、泥石流、雪崩……几年前我们为草原上的孤儿办了一所学校,想让他们有地方学习、生活,可牧民识字的不多,找不着合适的老师,学校也闲置了。”江梅听得心下戚戚,不禁脱口而出:“我当她们的老师行吗?”牧民手一拍:“太好了!走,我领你们去学校!”江梅兴冲冲上了汽车,草原的风撩起她漆黑的短发。不久,学校出现在了眼前——一座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

    ⑤江梅从此成了益西措和十多名孤儿的老师。太阳爬上山梁时,读书声、欢笑声、歌唱声像麦色的阳光一样洒满碉楼。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江海为自己取了个藏名:梅朵,意为花儿。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梅朵妈妈。此后十多年里,梅朵的身影频繁穿梭在草原和安庆之间,她只做两件事:到安庆筹钱,回草原教书。在酥油灯下,梅朵将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写成一篇篇文章,投给了千里之外的报社,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的孩子。

    ⑥魏老师是报社的副刊部主任,他被梅朵的来稿深深打动,连续发表了几篇她的文章后,决定为梅朵和孩子们做点什么。当梅朵再次回到安庆筹钱时,魏老师请她吃了顿饭,并请来了陈试、刘大毛等几位多年的文友作陪。席间,魏老师讲述了梅朵和孩子们的故事,话音未落,陈斌第一个站

    起来,说:“益西措一直到大学的学费,都由我负责。

    ⑦见魏老师说他自己和朋友们的行为不值一提,梅朵激动起来:“魏老师,这些年,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早就半途而废了。”她捧起酥油茶说:“感谢大家这么多年的支持,咱以茶当酒,一起举杯。”众人纷纷起身,一时屋里铮然作响。聊到酣畅时,陈斌问道:“梅朵,孩子们都毕业了,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梅朵说:“我想写部长篇作品,把自己在草原上的点点滴滴都写出来。这批孩子是毕业了,可草原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为了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

    ⑧大雪下得嘶嘶作响,魏老师忽说:“咦,刘大毛哪去了?”说话间,门吱呀一声推开了,刘大毛抖了抖满头雪花,径直走到梅朵身边,说:“梅朵,这是十万块钱,安心写你的长篇作品,争取早日出版。”梅朵一下呆了,抬头望着刘大毛,双手不安地搓来搓去。魏老师捧起酥油茶,说:“不愧是最美退伍军人,来,一起致敬刘大毛。”众人将碗举起,抢着端到刘大毛面前。

    ⑨窗外,雪旁若无人地下。窗内,大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晚上的饭快结束了,也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

    (作者程建华,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雪景反衬出屋内暖意融融的氛围,为人物出场和故事展开设置了背景。 B、第③段中益西措为陈斌献上哈达,表达出她对陈斌一直以来资助的感激之情。 C、第④段画线句中破折号起转换话题的作用,引出下文梅朵留在这里教书的故事。 D、文章运用插叙,展现梅朵从城市白领到草原老师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

    (3)、文中多次出现“酥油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主角”为题,但直到结尾也没有交代主角究竟是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截至2024年末,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分别达3248个、3516个、4174个,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指标已居世界第一。

    ②在知识更迭越来越快的时代,不少人还会选择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来充实自己。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38.6%的受访者偶尔去。“期待图书馆在哪些方面提升服务”这一问题中,有65.9%的受访者期待图书馆加快数字化建设,增强线上查询、借阅功能,53.2%的受访者期待营造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公共空间。

    ③“阅读、社交、看展……人们在图书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图书馆在设计中融合了所在地的特色环境,很有意趣,期待图书馆越来越年轻化、智能化。”有受访者期待,图书馆不仅是借书、自习、遛娃的场所,也能多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功能。

    材料二:

    ①“你好小图,请为我推荐几本关于海洋的书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读者饶有兴致地与AI数智馆员”图悦阅“对话,以获取书籍导览与个性推荐。不远处,几个机器人馆员在馆内有序穿梭,读者只需轻轻招手,它们便会停下,提供便捷的自助借阅等服务。如果是60岁以上的读者,机器人还可“送书到桌”。元宇宙体验馆内,两岁的小女孩正兴致盎然地和数字人“图图”互动交流。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数字人与读者交流得越频繁,知识储备就会越丰富,未来还可以记住不同读者的兴趣和画像。

    ②现阶段,已有很多图书馆智能咨询系统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精准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极大提升用户的咨询效率,并能以多模态形式实时回答用户咨询、优选图书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推荐个性化书目和数字资源等。AI编目工具则能快速识别图书信息进行加工编目,准确率超85%,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编图灵”一体化系统。

    ③无感借书、智能化集成书架、业务数据分析治理等,也都已在各大图书馆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与公共图书馆业务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三: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特别是对于数据这个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来说,数据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此外,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公,技术、设备垄断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公平参与人工智能竞争,导致数字鸿沟扩大;人工智能自动化冲击就业,影响社会稳定等等。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治理规范,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②对于个体来说,人工智能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信息呈现,用户获得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信息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局限,从而形成“茧房效应”。虚拟社交的盛行也使得人们缺乏真实社交的经验,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档案馆三类设施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B、读者期待图书馆越来越年轻化智能化,并增加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功能。 C、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只要你提出需求,AI馆员就能把图书送到你面前。 D、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显示,有至少一半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观看各类展览。 B、公共图书馆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还停留在帮助读者查找信息这一阶段。 C、由于AI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因此个人隐私的泄露难以避免。 D、各国要加强人工智能的治理与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中可能引发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答出三条即可)
上一页 718 719 720 721 7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