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默写古诗文。

    (1) , 在水一方。(《蒹葭》)

    (2)山重水复疑无路,。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3) ,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折戟沉沙铁未销,。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5)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请将崔颢《黄鹤楼》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我辈复登临,       下联:前尘皆往事,斯楼惟有白云留

    (7)古代很多诗词蕴含人生哲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两句表现诗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两句反映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彰显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

  •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是本无字书。”读耕种劳作,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读家庭琐事,知一分投入一分安适;读学习锻炼,知一分付出一分成长……

    你在生活中读懂了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读懂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到居延属国去慰问边塞将士。 B、“征蓬”“归雁”是诗人自比,暗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诗人遇到侦察兵,得知主帅亲临前线,流露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D、全诗记出使缘由,途中景物,以见到候骑收束,心情由苦闷变得慷慨激昂。
    (2)、“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显著特点。请从色彩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体现的图画美。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因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 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便利。

    (节选自《史记·夏本纪》)

    【注释】①益、后稷:人名。②百姓:即百官;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③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④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⑤沟淢:这里泛指河道。⑥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1)、下列对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之不       惠:贤惠 B、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草木 C、高山大川       定:测定 D、身焦思       劳:使……劳累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残年余力       备胡 B、我之死       乘奔御风 C、致孝鬼神       征色,发于声 D、及山川便利       亲戚畔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4)、我们从“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应继承并发扬哪些中华民族精神?请结合上述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生命走向蓬勃

    ①这些天心绪不宁,了无生趣,就像楼下那个堆满砂砾的角落,即使摇曳着几茎杂草,也萧索死寂。当我踩着拖鞋去角落里转悠,要把杂草当成垃圾桶一倾郁气时,却意外瞅见四株尺把长的藤蔓。它们周身覆着白白绒毛,细细的藤、小小的叶,粉嫩润泽,惹人爱怜。我却盯着它们冷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②甫一上楼,又接姐姐来电,句句愁苦,讲述外甥女抑郁后的种种消沉,以及一家人的无尽煎熬。我搜索枯肠也寻不出几句宽慰之语,只能陪着叹气。忆起外甥女小时候伶俐活泼、笑语不断,谁能料到如今高中在读,状态却一落千丈。挂了电话,我又埋怨自己冷漠,孩子身不由己,这是患病啊。可姐姐和姐夫皆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教育向来妥帖,外甥女怎会如此呢?

    ③沉郁中苦熬了数天,一个阳光满溢的午后,我揉着编稿后酸涩的眼,忽地想起那几株藤蔓,不知它们是茁壮成长,还是如我之前断言般“大未必佳”。踱步到角落,眼前景象惊得我合不拢嘴。那几株藤蔓竟然长度暴涨,沿着围墙蜿蜒开来的曼妙身姿,最短的都已超过三米。那茂腾腾的精气神更让人惊叹,盘绕的卷须筋骨狰狞,厚实的翠叶层层叠叠。我臣服了,它们日夜不息,已经将疆土拓展到我心底。

    ④又逢一夜雷雨,清晨从窗户往下望,地面枝叶凌乱。念及那几株翠藤,我心急如焚,匆忙下楼。当我看见一片静谧的碧绿时,不由长舒了一口气。一夜风雨摧折,这几株藤反而郁郁葱葱,张扬到了极限。掌形叶厚实肥美,上有水珠凝聚流转,翠色浓郁得像要滴下。藤蔓将密密麻麻的绿叶送至整个角落,又沿着墙壁攀援,向高处拓展生存空间。曾经只有几茎杂草的荒地,硬生生聚起生命的溪流,又汇聚成碧波荡漾的大海。翠藤们那翘起的卷须,就如昂扬的船头。它们定是在乘船游弋,既巡视已有的领地,又探察未知的出口。绿涛汹涌,有光斑在浪尖闪闪烁烁,让人疑心是阳光在轻吻海面。低头细看,才发现是藤蔓变出了花蕾,举起来像一个个小小的奖杯。有些花蕾被藤蔓的戏法逗得忍俊不禁,那裹挟在内的光芒便掩饰不住,从缝隙里映射出来。我又认为是翠藤们在仰脸大笑,这光彩是它们流转的眼波和外溢的坚韧。

    ⑤这片浩瀚的绿海,让我想起那些来自山海村野的人,想到我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父辈。在田间地头,他们挥洒汗水换收获;于城市街巷,他们奔波忙碌求安居。苦,乐呵呵地过;痛,乐呵呵地受。他们拥有多少真实的欢乐啊!掌心的粗粝茧疤、额上的深深褶皱,都在脉脉含笑。抑郁?没听说过,他们好像对心理疾病有天然的免疫力。

    ⑥而身边的好些年轻人,包括我的外甥女,生于盛世,备受宠爱,备享便利,却丧失了感受欢乐的能力。何也?困惑之际,一本进化心理学书籍点明缘由:往昔生存艰难,人类经历数百万年进化,铸就出从劳动中获得心理奖赏的本能;如今安逸骤至,新人类长期缺失心理奖赏,便如花朵失水,日渐枯萎。

    ⑦原来如此,祖辈父辈的免疫力源自困苦、生于拼搏。即便他们踏进城市,根基仍在山野,汲取生命源头的磅礴伟力,方得坚毅蓬勃。

    ⑧可见,生命恰似那砂砾堆上的翠藤,越是困厄,越能恣意欢腾。我们每个人,不但自己要做翠藤,还要引领孩子们做翠藤。让我们扎根砂砾堆,迎击风雨,走向生命的蓬勃。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翠藤形象特点

    “我”的情绪

    这些天

    盯着冷笑

    过了数天

    狰狞厚实

    雷雨过后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低头细看,才发现是藤蔓变出了花蕾,举起来像一个个小小的奖杯。有些花蕾被藤蔓的戏法逗得忍俊不禁,那裹挟在内的光芒便掩饰不住,从缝隙里映射出来。

    (4)、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走向蓬勃?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千年瓷都”景德镇

    ①景德镇以瓷器著称,其烧制瓷器始于唐朝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景德镇名称来历也与瓷器息息相关。宋朝以前,景德镇的名称,有多种说法,诸如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等。

    ②唐代,由于昌南镇高岭土质好,人们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的优点,创造出一种青白瓷,晶莹滋润,素有假玉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史载,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山,出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柔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此土便是“高岭土”。使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有素肌玉骨之象”。据记载,这一时期,昌南镇瓷器生产便名扬天下。

    ③到宋代,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已十分发达,昌南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规模宏大,行于天下。真宗景德年间,皇帝赵恒派人到昌南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特许器底书“景德年”款,并将其年号“景德”赐给昌南镇作地名,“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

    ④境内的昌江,长年可通木筏、木船,构成了景德镇的生命线,景德镇主要依靠它们载入制瓷原料、釉料、燃料和运出陶瓷产品。“千年瓷都”景德镇,便是这些纵横河流、丰宜陶土中孕育出的璀璨明珠!

    ⑤历史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窑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画面、图案或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优秀图案,由专门的画工将其复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经过烧制而成的。瓷器上的装饰多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兼有镂雕、塑贴。刻、划花于简练流动中见功力,器物上奔跑的孩童、飞动的花草、翻滚的波浪,无不具有清新活泼之美。

    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可谓景德镇瓷器的真实写照。由于品质佳,所以元、明、清历朝,景德镇便成了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镇便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畅销南北各地,而且远涉重洋到海外,在东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受到热烈追捧。

    文本二:

    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从“千年瓷都”看文化传承发展

    何娟

    ①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是一部创新史。

    ②千百年来,从穴窑、龙窑,到馒头窑、蛋形窑,从匣钵仰烧法、垫钵覆烧法,到支圈组合式覆烧法,窑炉形制不断革新,多种装烧方式先后应用,提高了烧制成功率,也丰富了瓷器多样性。

    ③高岭土的发现,推动制胎原料配方改进,烧成温度高了、制品变形少了,开创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时代;苏麻离青、回青等青花料和氧化钴、氧化铜等着色料的妙用,催生青花、釉里红、霁蓝等瓷器新品种,开创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④唐朝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享誉天下,呈“南青北白”格局。采青、白瓷之所长,烧制出莹缜如玉的青白瓷,景德镇由此冠绝古今。

    ⑤从制瓷技艺,到审美意趣,再到艺术品格,景德镇瓷器传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凝结其中的价值追求。那是因时而变、上下求索的坚忍执着,是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智慧勇气。

    ⑥而今,由“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千年瓷都”蹲出转型新路。验制瓷工艺、参与烧窑添柴,“我在景德镇玩泥巴”成为新时尚;对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收藏馆等进行优化升级,“满城瓷器千座馆”掀起“展馆热”……今天的景德镇,活脱脱一本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

    ⑦这是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老瓷厂变身创意工坊,树起文化新地标;御窑博物馆,镇馆之宝“素三彩鸭形香薰”被开发成网感十足的“岁岁鸭”,圈粉无数;陶源谷瓷源境,瑞牛文创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名,《车马出行图》入瓷,典雅端庄……“千年瓷都”在新时代发生神奇“窑变”。

    ⑧这是手工艺与高科技的融合。3D打印、激光雕刻等新技术,助力陶瓷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版权保护;航空陶瓷刀具大大提升切削效率,朝着国产替代方向加速迈进……从艺术陶瓷到日用陶瓷,从工业陶瓷到先进陶瓷,从创意迭代、审美蜕变,到材料革新、技术进步,景德镇陶瓷产业生机勃发。

    ⑨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景德镇的进阶说明:每一种文明的延续,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对景德镇的悠久历史、得名缘由、瓷器用料、运输生命线等进行说明。 B、景德镇主要依靠昌江这条生命线来载入制瓷原料、釉料、燃料和运出陶瓷产品。 C、北宋景德镇瓷器上的装饰全为刻花、划花和印花,所成画面、图案皆清新活泼。 D、明代,景德镇所产瓷器品质好,畅销海内外,它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2)、下列对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景德镇瓷器传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智慧勇气。 B、坚守传统,景德镇成了一本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 C、第七段列举大量“窑变”的事例来论证“千年瓷都”“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D、文末强调“文明的延续”“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与文章开头相照应。
    (3)、“千年瓷都”蹲出了怎样的转型新路?请根据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回答。
    (4)、上述文本以景德镇瓷器为话题,均涉及到瓷器的传统技艺。对此,文本一与文本二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析。
  • 7、全班共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后,你所在的小组开展“革命队伍的发展之路”专题探究活动。同桌小文做了以下读书笔记,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原文摘抄:对于贫农还采用低利或无利放款形式给予额外的帮助。高利贷完全取缔,但私人借款年息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十仍属许可。政府放款年息一般为百分之五。红军兵工厂里制造的好几千简易农具和成千上万磅种籽供应无地农民开荒。还开办了一所简单的农业学校,据说还要开办一所畜牧学校,只等这方面一个专家从上海来到。

    【材料二】内容概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毛泽东组织了湖南农民运动的核心——农会,还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延安期间,他和他的同志们大力推广农民合作化运动,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社团、军队成员,在农忙时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劳动,毛泽东本人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1)、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为农民做了哪些实事?请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
    (2)、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结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体验,简要说说他卓越领导才能的具体体现。
  • 8、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为引导大家审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学校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1)、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电子阅读的情况,学校团委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请你在下面这份问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协助团委完成调查任务。

    我校学生电子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1你所在的年级是(     )

    A.七年级       B.八年级       C.九年级

    2你的性别是(     )

    A.男

    B.女

    3.你最常用的电子阅读方式是(     )

    A.手机阅读       B.电子阅读器阅读

    C.网络在线阅读       D.视频讲书

    4你每天花费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是(     )

    A.0分钟

    B.1-15分钟

    C.16-30分钟

    D.30分钟以上

    5你认为电子阅读的最大优点是(     )

    A.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物资限制。

    B.有趣,①

    C.可选性强,题材丰富,体裁全面,形式多样。

    D.其他。

    6你认为②是(     )

    A.容易让人迷失。

    B.长期阅读影响身体健康。

    C.沉溺电子阅读,会导致心智成长放缓。

    (2)、问卷调查完成后,学生会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请你认真阅读下面表一和表二两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分别得出一条结论。

    表一:2024年我校学生最常用的电子阅读方式占比

    学生范围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

    视频讲书

    全部学生

    57.4%

    22.1%

    16.2%

    3.2%

    表二:我校学生每天的电子阅读时长占比

    年级

    0分钟

    1-15分钟

    16-30分钟

    30分钟以上

    七年级

    17.4%

    13.6%

    52.2%

    21.7%

    八年级

    8.7%

    13.6%

    48.7%

    27.4%

    九年级

    10.3%

    11.2%

    45.7%

    30.6%

    结论一:

    结论二:

    (3)、善用互联网,有效利用其中海量的信息,可以扩大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请你根据下面搜索图示,在“手机百度搜索指引”的横线上补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教教组内同学如何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查询西汉名将周亚夫的生平事迹。

    我们想了解汉文帝赞不绝口的“真将军”周亚夫的生平事迹,可以使用手机上的“百度”搜索引擎查询。首先,点击手机主界面上的浏览器图标,打开浏览器,选择“百度”搜索引擎;接着,

  • 9、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一切景语皆情语”。崔颢登临黄鹤楼,“”满怀乡愁,浸染烟波;杜甫春望长安城,“”一腔忧思,移情花鸟。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     )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____________。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     )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     )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这个黄金的夏季。

    (摘自梁衡《夏感》,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就       就       春花秋月       干涩 B、又       又       春花秋月       苦涩 C、就       又       风花雪月       干涩 D、又       就       风花雪月       苦涩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B、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天空可是遮上了云;看看窗外,可是起了风 C、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D、看看窗外,可是起了风;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3)、对文中“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喜欢旋律。 B、有人喜欢旋律。 C、人不喜欢旋律。 D、有人不喜欢旋律。
    (4)、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修改为: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轻舒双 , 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间,她那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 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瞭乱中反映过来 ,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抱了这位自天而的仙女,四面水花然不惊。

    (摘自夏浩然、樊云芳《“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bì)       (shùn)间       修(cháng) B、(chèn)着       翻(téng)       潇(sǎ) C、(kǎi)       延(xù)       自天而(jiàng) D、(yíng)       (yóng)抱       (qiāo)然
    (2)、文中画线句子的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C、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D、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瞭乱中反映过来。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看到了童年鲁迅内心的纯真;从一片荒凉的沙漠到生机盎然的绿洲;从散步遇到分歧到最后完美解决分歧,我们感悟了莫怀戚一家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

    请将“从                                    ”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请你,一定一定给我打电话

    麦子

    ①枫叶镇最偏僻的小木屋里,住着一只猫。这是一只老猫,很老很老了,老得哪里也去不了,只能整天趴在门前的椅子上发呆。白色房门、绿色藤蔓、粉色指甲花和蓝色的窗帘,在它的眼中也黯然无色。“虽然家里不缺吃的,但是好想找个人说说话啊!”寂寞的老猫想。自从老猫最后的朋友绿猫离开后,它就再也没说过话了。可是,和谁说呢?老猫不知道。

    ②一天,萧瑟的秋风将一枚红枫叶吹落到椅背上,继而滑落到老猫的鼻子上。院子里的枫树是它和绿猫一起种下的。老猫将叶子拿在手里看了好一会儿,又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找出一支笔,在叶子上认真地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请你,一定一定给我打电话。号码:0101001。

    ③一阵风经过的时候,老猫将那枚叶子扔进了风中。

    ④风带着那枚叶子经过小兔的草房子前。

    ⑤风带着那枚叶子跑过小猪的木门前。

    ⑥风带着那枚叶子飘过小熊的石门外。

    ⑦最后,那枚叶子落在了小老鼠的洞口。

    ⑧黄昏的时候,小老鼠发现了那枚叶子。

    ⑨“这是谁的恶作剧吧?”看到叶子上孤零零的那一行字后,小老鼠心想。不过,它还是将那枚叶子带回了洞里。

    ⑩秋天走了,寒冷的冬天来了。小老鼠独自待在冷冷清清的洞里,看着爸爸挂在墙上的玉米,看着妈妈放在篮子里的花生,也看着它们以前坐过的椅子。椅子上空荡荡的——春天的时候,一场疾病将它俩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⑪“好想找个人说说话呢。”小老鼠想。

    ⑫下雪了,好大好大的雪,小老鼠感到好冷好冷。它寻找着能温暖自己的东西。它想起了秋天捡到的那枚枫叶。

    ⑬“喂!请问,可以和你说说话吗?”小老鼠有些颤抖地问,没拿电话的那只手攥得紧紧的。

    ⑭“当然可以。”老猫的声音也有些颤抖,它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平静。它期待这个电话已经整整五十二天三小时二十分钟了。

    ⑮小老鼠和老猫聊了许多许多,从早上聊到黄昏,从彼此的爷爷奶奶聊到不喜欢蚕豆。它们约好第二天再打电话。

    ⑯一次,老猫打电话时,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发出一声“喵呜”。小老鼠装作没听见那声“喵呜”。

    ⑰又有一次,小老鼠讲到高兴时,忍不住发出几声“吱吱”。老猫也装作没听见那些“吱吱”声。

    ⑱就这样,它们一直打着电话,在冬天里,在春天里,在夏天里,在另一个秋天里。它们的友情愈加地深厚,不过谁也不曾提出见面的要求。

    ⑲又一年过去了,小老鼠慢慢长大了,老猫说话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直到有一天,电话的那一边再也无人将丁零零响个不停的电话接起了。

    (1)、阅读选文第①段,说说没有人和老猫说说话的原因有哪些。
    (2)、选文第②段中“老猫将叶子拿在手里看了好一会儿,又想了好一会儿”,请根据上下文推断它在想些什么。
    (3)、选文第⑨段小老鼠看到叶子上孤零零的那一行字后,为什么会认为“这是谁的恶作剧”?
    (4)、选文⑬⑭段小老鼠和老猫都“有些颤抖”。请分析它们“颤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下面两段文字,都可作为本文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结尾一:小老鼠来到老猫的门前。它看到了老猫曾提到过的白色房门、绿色藤蔓、粉色指甲花和蓝色的窗帘。它在那里看了很久很久。离开前,它放了一捧美丽的“勿忘我”在老猫的门前。

    结尾二:秋天来了,风有些凉。望着很久很久没有响起的电话,小老鼠失了神,它无比想念电话那头温暖的声音。枫叶落在洞口前,小老鼠的眼神亮了,它拾起一枚枚枫叶,在上面认真地写道:我可以陪你说说话,号码……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燕子

    贾平凹

    ①不见了燕子,已是七八年的光景。我常在城里寻觅,但每每却都失望了。商场的大厅里它自然不肯去的,那高达十几层的楼顶上,我爬上去了,也不曾见它的巢儿筑着,我也专意到公园寻过了一次,那水光山色里,也没它的足迹。啊,可亲的燕子,难道你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还是不肯到大城市里来?这么苦着我,使我夜夜梦着你的倩影和呢喃的低吟,哀愁不能自已!

    ②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天一暖和,它就来了,住在我家低低的草屋梁上,一直到天气变冷的深秋了,才要离去。它是穿着一件黑外衣的,总是把头裹得严严,似乎是一个寡妇,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而固执的模样。我刚刚会爬,光着屁股在土窝里滚。后来,稍稍大点,就去放牛;我摘过草莓子吃,也趴在河里喝水,也坐在阳坡上捉虱,甚至跟着奶奶,一块儿去山坡上的庙中烧香磕头呢。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

    ③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得这么个草屋呢。

    ④我长成大人了,从乡里到大城市里求学,却深深地羞愧起儿时的愚昧,时常想起来,就感到脸红。那时,我觉得故乡贫困落后,一心想逃离,离得越远越好。想想我家的燕子,这么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一到春天就如约而至。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到老家了,燕子它还住在我家的木梁上吗?它还在说着那永不改音的古老的话吗?我想把这一切的变化,一切的见识,诉说给它,但却再也寻不着它了。

    ⑤终有一日,市里开会,会址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会议室,摆设十分讲究。我靠近那面一人多高的玻璃窗前,正听着报告,突然有了一片呢呢喃喃的叫声,神经立即触动了。举头看时,那窗外的半空,灰白色里,翻动着无数的黑点。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得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往日我怨恨它的不来,原来是我的少见多怪了!

    ⑥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看去,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团,全是绕着右侧的一座并不高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

    ⑦这竟使我疑惑不解了。会议刚一休息,我就走到凉台上,想:鼓楼并不高大,也不艳丽,因年久失修,梁上已没了雕,栋上也没了画,连那临风叮当的挂铃也没有了,哪有什么可吸引的呢?

    ⑧“它为什么不到四周的高楼大厦上来?”

    ⑨“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旁边有人说。

    ⑩“现代化的为什么它就不来?”

    ⑪“它是留恋古老的。”

    ⑫我不大理会,便嘬起嘴来,作弄出儿时学会的燕鸣声,但它们纷纷从我身边飞过,却没有一只落下来,尽趋着鼓楼而去了。

    ⑬“咳,”我长叹了一口气,“它们把我也忘了。”

    ⑭“是你忘了你。”

    ⑮是的,是我忘了我了,我再不是那么个流着黄涕的孩子了,我长成大人,我有了知识,它认得的只是过去的我!但我自豪,我得意,我终究不是往日的我了。可它,我的燕子,面对这现代化的建筑,无动于衷,疯狂恋着鼓楼。是因为只有这一处鼓楼,才是它们的有情物,它们呢呢喃喃,只有将这永世不变的语言说给鼓楼,控诉、抗议这么大个城市里,再没有了它们的去处吗?

    ⑯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那么固执 , 这么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⑰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每年都来梁下筑巢的燕子,如今它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也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它们吗?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一次偶遇。

    (1)、文章围绕“我”与燕子叙事行文,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我”与燕子

    “我”对燕子的情感

    感激

    到城里后很久没看到燕子

    在城里后看见很多燕子

    惊喜

    疑惑不解

    听了旁人的解释

    悲伤

    (2)、你对第⑯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固执”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3)、文章首尾段不用“它”而用“你”来称呼燕子,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4)、学校“读书角”公众号欲将本文推荐给读者,编者在概括文章主旨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请你从以下三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甲】表达作者对再遇燕子的期待

    【乙】应大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丙】作者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15、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 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 , 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者传语”与“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中的“闻”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听到”、的意思。 B、有一个眼痛的病人用一头小猪感谢李树,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 C、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这棵树是从桑树里长出来的。 D、从“其下车骑常数千百”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2)、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张助为什么把树砍了?

    (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海水浩浩荡荡,山岛高高地耸立,总写大海全景,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和宏伟气象。
    (2)、曹操《观沧海》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从诗人情感的角度,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之特点的。

    知识卡片

    建安年间,群雄逐鹿,战争不断。文坛上,以曹氏父子三人为中心的文人学士,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在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风格,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是其特点。

  • 17、酷爱古诗词的小语在元旦联欢会上朗诵了一段他撰写的文字,请你帮他把其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跨越时空与先贤哲人对话。孔子用“①”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刘禹锡的《秋词》一改秋日萧瑟之境,用“②”描绘了明丽的秋景,引出了豪迈的诗情;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把羁旅的凄凉转化成家人团聚的想象;“③”;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④”,借风雨棼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在谭嗣同“⑤”(《潼关》)的诗句中我们吟咏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18、班级开展“读西游,取真经”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面题目。
    (1)、中国邮政发行了《西游记》系列邮票,按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邮票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2)、《西游记》第六回回目中的“大圣”是指孙悟空。除“悟空”和“齐天大圣”之外,请另举出一个孙悟空的名字(或称号),并谈谈其背后的寓意。
  • 19、学校拟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解同学们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对本校4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本校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规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规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完整规划

    15.6%

    每读必做笔记

    18.7%

    有时有规划

    30.3%

    凭兴趣做笔记

    33.6%

    没有规划

    54.1%

    从不做笔记

    47.7%

    请根据上面的调查表,探究本校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2)、为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小语同学准备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帮小语把这条宣传语补充完整。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

  • 20、下面是有关电影《长津湖》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津湖战役这段历史一直鲜为人知,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 B、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与美军激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C、电影《长津湖》用现代电影的制作手法和创作理念,告诉了观众中国为什么要打这个仗、靠什么战胜了强大的美军。 D、这绝非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部史诗。
上一页 673 674 675 676 6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