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时光里的温暖记忆,如同盛开的花朵,点缀着我们的生命。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时光里的温暖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DeepSeek(深度求索)。我国初创企业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大,训练成本却不高。DeepSeek就如同从小路驶出的一台高性能平价跑车,一举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外媒感慨,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地震”“一座里程碑”。

    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DeepSeek之所以让人震撼,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创新路径的刻板印象。据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组成。过硬的创新成果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顶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原创性创新的策源地。

    ③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但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没有千千万万名数据标注员的精准“投喂”,国产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聪明”。DeepSeek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坚持了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将各方面智慧汇聚起来。

    ④从技术到应用,再从应用反哺技术创新,形成完整闭环。用好这个优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必将不断结出硕果。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①从DeepSeek(深度求索)横空出世,到登上春晚舞台扭起秧歌的宇树机器人,从以动画技术革新领跑电影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到“神农”“天问”等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现象级的科技飞跃成为今年春节的热门符号,更为中国人在乙巳蛇年万象更新的时刻增添志气锐气底气。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DeepSeek以开源思维挑战传统AI行业的一些传统路径、展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宇树科技的同步控制系统让机器人动作行云流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AI生成动画和AI特效做足细节、更呈现东方美学……这一切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日拱一卒的成效。

    ③AI浪潮袭来,中国科技工作者一直在追梦。“追”不仅仅是“跟”,目的在“超”。正如DeepSeek以低成本和开放性强强联手激发新一波人工智能创新浪潮,无数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披荆斩棘踏尽崎岖,在万山中奔走,在群峰中奋进。

    ④面对“无人区”“深水区”,造梦之路布满荆棘。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创新者骨子里的“刚”与“气”。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2)、甲乙两文开头都提到了“DeepSeek(深度求索)”,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3)、如果将甲乙两文组合成一篇文章,下面哪一项更适合作为标题?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人工智能何以震动全球AI圈

    B.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并存

    C.从人工智能谈中国科技创新

  •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则按前两句判分)

    ,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B、寡人之耳者       闻:听到 C、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时候 D、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令       不知有汉 B、此所谓战胜朝廷       万钟我何加焉 C、盖追先帝殊遇       禽兽变诈几何哉 D、塞忠谏之路也       天下之所顺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A、几个月以后,还有人悄悄来进谏;几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B、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几年以后,虽然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C、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D、几个月以后,还有人悄悄来进谏;一年以后,虽然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下列选项中甲乙两文没有共同涉及的一项是(     )
    A、广开言路 B、设喻说理 C、沟通智慧 D、忠君爱国
  •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互联网+”业态扩容提速,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营收同比增长约29.9%左右。 B、中国动漫电影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日益精湛的制作技术,赢得观众的广泛赞誉。 C、亚冬会上运动健儿们相互尊重、彼此鼓励,生动诠释着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 D、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避免不让传统技艺失传,否则这些文化瑰宝将永远消失。
  • 6、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杜甫草堂,静谧于时光之隅,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春日里,繁花似锦,翠竹轻摇,游人前呼后拥 , 皆慕其名而来,寻一抹诗意,觅一缕古风。步入其间,古朴典雅的建筑与清幽雅致的景致交相辉映,一股对古代文豪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 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杜甫共酌一壶清酒,畅谈天下事。草堂之名,早已跨越千山万水,家喻户晓

    A、美不胜收 B、前呼后拥 C、油然而生 D、家喻户晓
  • 7、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 B、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地窖里消毁。 C、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D、我浸在这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 8、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问(jié)       酝(niàng)       正危坐(jīn) B、育(bǔ)       古(gèn)       咄逼人(duō) C、(kuàng)       猎(shòu)       揉造作(jiǎo) D、(zhì)       粗(kuàng)       不置辩(xiè)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一出寻常的社戏,寄托了鲁迅对美好乡情的怀念;一场豪放热烈的安塞腰鼓,让刘成章彻悟生命的勃发;一盏红色的灯笼,引得吴伯箫流淌出沉郁的家国情……生活中,民俗文化并不少见,如春节期间办年货、贴对联、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一些特定的场合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民俗活动,在你的记忆力里哪一种民俗文化唤醒了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经历,以“记忆中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本卷中的阅读材料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10、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参考示例,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中你喜欢的篇目

    示例:我推荐《<诗经>第四》一章,从中我了解到了诗的源头是歌谣,将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诗经》带来了最初的文字之美、韵律之美和氛围之美,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审美境界,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将爱情写的如此质朴美好。

  • 11、“读文化经典,成大器少年!”阅读经典可以照亮少年的成长之路。请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内容,因形解意。请结合示例 , 推断“明”的字义。

    汉字

    偏旁图解

    推断字义

    上面是手,下面是果树,“采”本意为摘取。例如《关雎》一诗中,“左右采之”的“采”即“摘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请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 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欹(qī):倾斜。嵌:张开。②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③置州:设置州郡。④彰示:宣扬,告示。

    (1)、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开篇点题,寥寥几语就交代了写作对象的位置、环境及发现它的原因。 B、甲文从小丘写到篁竹,写到水声,写到小潭,运用定点观察法,写出了小潭的幽深静谧。 C、乙文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写“怪石”“清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佳木”“异竹”。 D、【甲】文“以其境过清”和【乙】“ 以溪在州右”中的“以”字意思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
    (2)、下面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B、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C、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D、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乙】文中的句子翻译可以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垂:①边疆,边境     ②垂挂     ③垂落,落下     ④流传     ⑤临近     ⑥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

    (4)、【甲】【乙】两文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试分析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 13、在车马慢行的时代,那些浸润着民俗温情的离别,是如何成为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请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文人心中的山水秘境,实为民俗信仰的文学镜像。那些被文人雅化的风景,始终流淌着民间最本真的精神血脉。

  • 14、在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人间温情的民俗传统,依然在寻常巷陌间生生不息。请阅读小说《主角》,跟随益西措一起寻找主角,并完成小题。

    主角

    ①窗外铜钱大的雪花密匝匝往下坠,外面成了玉砌冰雕的世界。雪夜里,这家土菜馆热气腾腾。菜已盈桌,五双眼睛却被一旁浓稠的酥油茶吸引。

    ②坐在正中的梅朵站起身,捋了捋鬓角的白发:“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就去拿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伸手挡住梅朵,眼睛瞪得像张飞,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梅朵抿嘴,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只见他出手如风,一把夺过碗,斩钉截铁道:“我怎能是今晚的主角呢?”刘大毛缓缓开口道:“益西措从草原千里迢迢来到安庆,一是看望梅朵妈妈,主要还是想来感谢曾帮助过她的人。我说陈主任,你就不要客气了,今晚,你就是我们的主角。”“对,说得好!”众人纷纷附和。

    ③“益西措,你给陈主任带什么礼物来了?”梅朵问坐在角落里一个身穿藏袍的小姑娘。益西措低着头,款款走到陈斌身边,轻声道:“陈叔叔,谢谢您。”只见她双手轻轻一抖,洁白的哈达如清泉一样从袖口飘落。益西措笑着举起双手,将哈达围在陈斌肩上。陈斌低着头,比刚进屋时的益西措还要羞涩。“来,这第一碗酥油茶,就盛给陈叔叔吧!”梅朵不给陈斌争辩的机会,盛了满满一碗,恭恭敬敬端给他,陈斌领首接了。梅朵转身又给魏老师盛了一碗。魏老师这回没拒绝,啜了一口,赞道:“香!”他又盯着梅朵说:“其实和你比起来,我们都不值一提。”

    ④魏老师的话绝非吹捧。二十年前,梅朵还叫江梅,是安庆一家公司的白领,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独自踏上了去往草原的火车。蓝天下,葱绿的草原一望无垠,一只雄鹰自由自在翱翔着,叫声清澈、干脆,让江梅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她渴望融入这草原,成为草原上的一株草、一缕风、一只鹰。或许冥冥中早有安排,她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迎面相逢。女孩光着脚丫,枯黄的头发打着卷儿,漆黑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她。牧民告诉她,小女孩叫益西措,是个孤儿,寄居在此。江梅心一沉,大美诗意的草原,也有这样的苦难?牧民叹息道:“雪山草原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成群的牛羊,也有洪水、泥石流、雪崩……几年前我们为草原上的孤儿办了一所学校,想让他们有地方学习、生活,可牧民识字的不多,找不着合适的老师,学校也闲置了。”江梅听得心下戚戚,不禁脱口而出:“我当她们的老师行吗?”牧民手一拍:“太好了!走,我领你们去学校!”江梅兴冲冲上了汽车,草原的风撩起她漆黑的短发。不久,“学校”出现在了眼前——一座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

    ⑤江梅从此成了益西措和十多名孤儿的老师。太阳爬上山梁时,读书声、欢笑声、歌唱声像麦色的阳光一样洒满碉楼。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江海为自己取了个藏名:梅朵,意为花儿。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梅朵妈妈。此后十多年里,梅朵的身影频繁穿梭在草原和安庆之间,她只做两件事:到安庆筹钱,回草原教书。在酥油灯下,梅朵将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写成一篇篇文章,投给了千里之外的报社,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的孩子。

    ⑥魏老师是报社的副刊部主任,他被梅朵的来稿深深打动,连续发表了几篇她的文章后,决定为梅朵和孩子们做点什么。当梅朵再次回到安庆筹钱时,魏老师请她吃了顿饭,并请来了陈斌、刘大毛等几位多年的文友作陪。席间,魏老师讲述了梅朵和孩子们的故事,话音未落,陈斌第一个站起来,说:“益西措一直到大学的学费,都由我负责。

    ⑦见魏老师说他自己和朋友们的行为不值一提,梅朵激动起来:“魏老师,这些年,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早就半途而废了。”她捧起酥油茶说:“感谢大家这么多年的支持,咱以茶当酒,一起举杯。”众人纷纷起身,一时屋里铮然作响。聊到酣畅时,陈斌问道:“梅朵,孩子们都毕业了,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梅朵说:“我想写部长篇作品,把自己在草原上的点点滴滴都写出来。这批孩子是毕业了,可草原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为了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

    ⑧大雪下得嘶嘶作响,魏老师忽说:“咦,刘大毛哪去了?”说话间,门吱呀一声推开了,刘大毛抖了抖满头雪花,径直走到梅朵身边,说:“梅朵,这是十万块钱,安心写你的长篇作品,争取早日出版。”梅朵一下呆了,抬头望着刘大毛,双手不安地搓来搓去。魏老师捧起酥油茶,说:“不愧是最美退伍军人,来,一起致敬刘大毛。”众人将碗举起,抢着端到刘大毛面前。

    ⑨窗外,雪旁若无人地下。窗内,大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晚上的饭快结束了,也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

    (作者程建华,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雪景反衬出屋内暖意融融的氛围,为人物出场和故事展开设置了背景。 B、第③段中益西措为陈斌献上哈达,表达出她对陈斌一直以来资助的感激之情。 C、第④段画线句中破折号起转换话题的作用,引出下文梅朵留在这里教书的故事。 D、文章运用插叙,展现梅朵从城市白领到草原老师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结合语境,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

    (3)、文中多次出现“酥油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主角”为题,但直到结尾也没有交代主角究竟是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 15、说明文阅读

    宣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宣纸的持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据文献考证,宣纸起源于东汉安帝年间,是由蔡伦的弟子孔丹历经反复试验所造。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B、判断生宣与熟宣的一种简单方法是用水来检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即为熟宣。 C、宣纸的湿染性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是因为这种特性使书写者在书写时困难加大。 D、宣纸具有湿染性和吸墨性是“水走墨留”的原因;而“寿纸千年”的重要原因是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不招惹虫蛀。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为宣纸,属于事物说明文。文章从宣纸的弹性和韧性、湿染性、吸墨性、胶着性、持久性等五个具体方面对宣纸的特性进行了介绍说明。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 C、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宣纸的起源、特性和不同种类。 D、第⑥段画画线句子中 “通常”一词指“一般情况下”,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也不排除偶尔会沾染墨迹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删去。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宣纸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小明爸爸做法的理由。

    【链接材料一】小明刚进入初一,打算学习书法,并买回了各式的宣纸。准备练习书法的时候,爸爸提醒他要选择熟宣。

    【链接材料二】爸爸打算将家传珍藏的一件小型的青铜酒器收藏起来,因为担心暴露的青铜器会受水分、空气中“酸性气体”的等侵蚀而产生有害锈,影响青铜器的珍藏价值,便让小明拿宣纸来包裹几层,放入锦盒内,再放入保险柜。

  • 16、根据语境,完成古诗文默写。

    了解一地的民俗,必然要走入当地,赏山川之美,品情意之绵。忽逢桃源,惊艳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①”的绚丽;遥望洞庭,感叹于“② , 波撼岳阳城”的恢宏;伫立水湄,迷离在“③ , 白露未晞”的凄美;流连河洲,吟唱出“④ , 君子好逑”的思慕;徘徊城头,共情于“一日不见,⑤”的无限情思。

  • 17、低碳生活与民俗之间有着深刻而多元的联系,二者在理念和实践上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以“低碳引领城市新风尚”为主题开展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做起来也不是太难,但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材料二】

    我校学生进行“低碳生活”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如下。

    (1)、小林正在拟写一副践行“低碳生活”的对联,但有几个词没有斟酌好,请你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上联:愿化_______,为原生态郁郁葱葱,我来添绿。

    下联:恐遗千载憾,若臭氧层空空洞洞,谁去_______。

    A、春一枝     拯救 B、一枝春     补天 C、千点春     补天 D、春一片     拯救
    (2)、从材料二可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低碳生活”不太了解,引领“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与我们没有关系;有人认为个人太渺小,对推进“低碳生活”起不了什么作用。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 18、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皎洁月色下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     )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páng(     )礴、令人 的安塞腰鼓,吴伯箫那“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     )然的盛世”中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①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手称快 B、眼花缭乱 C、戛然而止 D、叹为观止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 B、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C、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世代传承并民众创造。 D、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传承并世代创造的民间文化。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稔子的甜香里,藏着童年的歌谣;院子里的那棵树,牵动着绵长的思念。生活中总有一些事物,像记忆的钥匙,轻轻一触,便打开了时光的闸门……

    请以“                      里的旧时光”为题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③除诗歌外,不限文体;④字数不少于600;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宋濂《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遇其叱咄                              牵牛来责蹊田者 B、安阳韩性闻而之                    渔人甚 C、同舍生皆绮绣                       自古冠服随车后 D、慕圣贤之道                           香远
    (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起笔,接着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等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经历。 B、甲文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自卑的一面。 C、乙文中的王冕虽然年纪尚小,但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却能够当作看不见一样不害怕。 D、乙文中的“坐”“执”“读”“琅琅”等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王冕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读书人形象。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4)、甲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试举1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宋濂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王冕最终成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宋濂和王冕对待学业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上一页 602 603 604 605 6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