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我的父亲焦裕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焦裕禄

    ①父亲焦裕禄离开已经60多年了,虽然时间久远,但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历久弥新。

    ②父亲在世时,常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要艰苦朴素,不能浪费,尤其是不能搞特殊化。记得哥哥小的时候,打着父亲是县委书记的旗号,看了一场“白戏”,就是没买票就去看戏。父亲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哥哥,他说:“你知道县委书记是干什么的吗?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我看戏也得买票,你这么小就打着我的旗号看白戏’,长大了还得了?”他又耐心地说,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演,他们付出了劳动,不买票就是不尊重演员的劳动。说完,父亲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两毛钱,让哥哥去把票补上,赔礼道歉,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③姐姐毕业后,父亲身边的领导想给她安排到机关工作。父亲知道了,不同意。他说:“刚出学校门就进机关门,她缺了劳动这一课。”后来,姐姐进了酱菜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切萝卜、腌萝卜,推着板车卖酱菜,非常劳累,碰见同学朋友头都不敢抬。姐姐经常默默流泪,父亲耐心地开导她,别人能干,你也能干,谁也不能搞特殊化。他亲自陪姐姐推着板车卖酱菜,为姐姐示范怎么吆喝才能把酱菜卖出去。在父亲的不断开导、教育下,姐姐安心做好了这份工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作风。

    ④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我们的奶奶教育他,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是一个好人,你在天上的那颗星就亮;你要不是个好人,你在天上的那颗星就暗淡无光。父亲一直记着奶奶的话,做一个好人,做天上最亮的那颗星。他做到了,他也教育我们,一辈子做好人,眼里要能看见百姓的疾苦。

    ⑤父亲病重时,心里还惦记着兰考百姓,一直在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今年的麦子长得怎么样?排水沟挖好了没有?弥留之际,他最后的要求是,活着没能改变兰考的面貌,死了就把他埋在兰考的沙丘上,他要看着兰考人民改变面貌。

    ⑥父亲为官一任,两袖清风,去世后没给我们留下任何家产。临终前,他把我们叫到身边,拉着姐姐的手,把自己手腕上那块在旧货市场买来的旧手表戴在姐姐的手腕上。他叫着姐姐的乳名说:“小梅,爸爸没什么东西留给你,这块手表就留给你了,你已经是个工人了,戴上它上班不要迟到。”他又说:“我还有两本书,等我不看了也留给你,你要好好读它,那里边会告诉你怎么学习,怎么工作,怎么做人。”姐姐流着泪答应了。

    ⑦父亲陪伴我们的时间并不长,他的教导却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也会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继承先辈遗志,把先辈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7日第20版,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图中与焦裕禄有关的主要事件。

    (2)、请从描写角度为第②段画线句做批注。
    (3)、文中第③段和第⑥段都写到了姐姐流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姐姐两次流泪的不同心理感受。
    (4)、家是社会的基石,是个人成长和情感依托的地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国家风貌的微观基础。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良好家风对你的影响。

    链接材料】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 2、阅读《心之所守,行之所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之所守,行之所选

    ①人生如长河奔涌,每一次转折处的浪花,都是内心坚守的回响。庄子曳尾涂中,守住精神自由;宋人返璞归真,守护美学本真;包家骏追随父志,传承血脉深情。这些选择昭示着:心有所守,方能在人生岔路坚定方向。正如诗人所言:“我心自有云白山青,任它八面来风。”当坚守成为生命底色,选择便有了穿越迷雾的力量。

    ②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____中对信念的执着。高位截瘫、双目失明的曾春,在命运的至暗时刻,依然用轮椅丈量大地,用微笑面对生活。这份选择,源于他对“生命平等”信念的坚守——即便身处黑暗,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生命的哲思,困境从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坚守的光芒愈发璀璨。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不妨想想曾春的选择:真正的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理想。

    ③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繁华中对情怀的珍视。90后青年大萌放弃都市的繁华,重返深山创办农场,用有机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用新农人精神唤醒乡村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选择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情怀,将“诗与远方”种进田间地头。这让我想起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千年文明。这些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国情怀、生态理想的深情守望。当情怀成为人生罗盘,再崎岖的道路也能走出风景。

    ④心之所守,行之所选,是喧嚣中对____的坚守。在当下,有人为出名降低底线,有人因压力唉声叹气。但总有人如曾春、如大萌,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重量。正如张桂梅扎根大山几十载,只为兑现对乡亲的承诺。初心如炬,照亮选择的方向;坚守如磐,赋予前行的力量。

    ⑤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量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而在于心中是否有坚守的灯塔。无论是守护信念、情怀还是初心,每一次慎重的选择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书写。愿我们都能以坚守为舟,以选择为桨,在时代的江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航迹。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

    (选自《青年文摘》2025年6月上半月刊。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第②段和第④段横线处补写关键词 , 使其与第③段首句结构一致。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用坚守的光芒,照亮选择的方向”的?
  • 3、阅读《什么样的冰能做冰雕?》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样的冰能做冰雕?

    ①在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将一块块冰雕琢成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为城市增添了年味。当我们欣赏这些冰雕艺术作品、沉浸于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时,不禁会好奇:这些构成冰雕的冰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②冰的透明度是衡量其品质的关键。为了获取品质好的冰块,人们倾向于在水质清澈、流动缓慢的地方采冰。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其使用的冰块均来自松花江。松花江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低、杂质少,保证了冰块的纯净质地。此外,冬季松花江缓慢的水流有助于冰晶的形成,并及时带走冰冻过程中析出的小水泡,形成质地均匀且透明度极高的优质冰块。

    ③除了透明度,冰的结实程度也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冰雕作品的稳定性、耐久性,冰面厚度需要达到30厘米才能开始采冰。即便是在入冬较早的哈尔滨,也往往要等到12月份才能开始。为了让游客早日领略美丽的冰雕,建造者想到了一个妙招——存冰。

    ④这个冰雪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用冰量达到30万立方米,其中近20万立方米是在2024年初存储的“老冰”。专门的存冰场如同巨大的“冰雪仓库”,将这些冰块叠放储存。为了保持冰块温度、建造者用塑料布、草席等材料,为这些冰块盖上一层层棉被这些材料共同起到了类似“保温瓶”的效果,即使经过夏天,到了冬天也能有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标准。

    ⑤值得一提的是,那30%融化了的冰也并非无用。它们在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热量,正是这一特性,让冰垛外层的冰块“牺牲自己”,保护了内层的冰块。

    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采冰、存冰、制冰的方法更加高效环保。现代采冰机能快速切割出大量规格统一的冰块,提高了采冰效率。制冰方面,人们研发出真空制冰、超声波制冰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快速制出品质好的冰块,还能根据需求调整冰块的形状和大小。这些方法,彰显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智慧,也为冰雕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1月22日第14版,有删改)

    (1)、标题“什么样的冰能做冰雕?”有何妙处?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析第④段语言,请任选其一作答。

    ①本段中加点词“以上”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本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表述生动,请简要分析。

    (4)、小文同学想把这篇文章编入新一期的班刊中,但不知道放入哪个栏目最恰当 , 请你帮他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栏目:A.时政速递   B.成长笔记   C.知识星球   D.艺术剧场

  • 4、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节选)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 , 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又何

    其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3)、甲文中的“一鼓作气”与乙文中的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 5、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原意为: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 6、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厚植爱国情怀,龙江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文案编辑组请小语同学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但他只写出了前半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补写后半句。

    前半句:不朽的抗联精神    后半句:

    (2)、活动策划组以诗歌、舞蹈、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请选择恰当的选项补全活动形式。(每空只填写一个序号)

    ①鲜花献英烈——

    ②丹青颂英烈——

    ③在松花江边——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歌舞表演

    ④辉煌的史诗——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诗歌朗诵

    ⑤永远的路上——重走东北抗联路

    备选项: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书画创作     ②纪念东北抗联英雄仪式     ③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电影展播

    (3)、信息宣传组定于下周三9时在学校礼堂举办“辉煌的史诗——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诗歌朗诵”比赛。作为班长的你去邀请学校语文组王老师担任评委,你会怎么说?
    (4)、 新闻采风组决定采访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请你帮助补全以下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5年6月29日10时,东北抗联博物馆

    采访对象

    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

    了解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采访方式

    面对面访谈

    采访用具

    纸、笔、②(填写一种即可)

    采访问题

    问题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二:③

  • 7、 《西游记》和《水浒传》中,很多情节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对此进行专题探究,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名著

    《西游记》

    《水浒传》

    经典情节

    三调芭蕉扇

    文段再现

    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

    [注]蟅蟟(jiāo liáo):一种体形较小的蝉。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智慧化身

    吴用

    阅读心得

  • 8、 古诗文默写。
    (1)、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黄鹤楼》)
    (2)、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塞外雪景壮丽奇美的句子是:
    (5)、《〈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兴趣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6)、花影生欢喜,花香悦人心,花语蕴情思。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花”的连续两句:
  • 9、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尔滨人将丁香花视为市花,这不仅是对丁香花所蕴含精神品质的推崇,更是对丁香花美丽外表和迷人香气的认可。 B、课间的延长,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时间,跳绳、踢毽子、韵律操等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校园内开展得如火如荼。 C、随着日常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使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迈向智能时代的基础工具。 D、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六枝特区至安龙县行车时间将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了一倍。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高镇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前呼后拥 , 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收。 B、对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选手韩林杉来说,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不由分说 C、“文旅+科普”,以“游”为契机,以“物”为载体,结合技术特长,突出科普特色,国家授时中心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因地制宜 , 开拓着符合自身特点的“时光之路”。 D、他不忘初心,守护生命,用吹毛求疵、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铸就医者仁心,以精湛的医技和无私的爱心屡创生命奇迹。
  • 11、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黑龙江”,细品这三个字,脑海里映出的是金色粮仓、沧茫林海和莽雪原;唇齿间回味的是老味红肠、爽口冻梨和鲜美山珍。如今富的北大仓,是千千万万龙江儿女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每一寸土地都隽刻着闪光的诗句,每一位青年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让我们时刻牢记:勇毅奋进,行稳致远。

    (1)、请将语段中画线句用你喜欢的楷书形式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请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富

    (3)、请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院落对斜阳

    何武豪

    ①暮春的一个下午,我循着花的清香和乡野间的气息,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邦塘村。

    ②放眼望去,村前屋后的一树树繁花,状如米粒,或银白,或淡黄,簇拥枝头,仿佛千万只细小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村庄。那是荔枝花,在邦塘村,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像它们那样让我陶醉。

    ③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是一片低洼塘田,庄稼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沿着塘岸延伸的横向大巷,是全村的主干道,贯穿南村与北村。纵向的一条条小巷相对笔直,顺着坡势由红砖铺成,间或有几级青石台阶,两边是门口相向的古宅。邦塘村共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这些古宅大多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是雷州半岛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④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我迈入闸门楼,沿着小巷慢慢地行走。古宅山墙竖列,下午的阳光从小巷上方细长的天空投射下来,斜照在墙壁上,也照在青苔覆盖的巷径上,一半明亮,一半幽深。

    ⑤繁花院落鸟鸣啾。古宅大多不开正门,以边门与小巷相通,称为“龙虎门”。许多宅第门楼高敞,墀头突出,上有各种灰塑纹饰。一些门额上的宅名已经模糊,有的甚至被涂抹,无法辨认。高大的木门也有不少油漆脱落,沧桑斑驳,有的半掩着,有的上了锁,从门缝间可见里面的院落,或半壁青苔,或满庭杂草。有些宅院已大部分坍塌,里面长满灌木和藤蔓,但院里的荔枝树、龙眼树等仍在陆续开花,时不时有小鸟飞过,留下几声鸟鸣。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

    ⑥就像那座已得到修葺的“居由轩”,如今已重现光华,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宅院,曾是邦塘村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大门朝向南村大巷,三进式设计,门外有一副大石鼓,门内设仪门形制,曲径回廊,幽静典雅,又颇具威仪,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民居。居由轩后来改为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清朝中期至清末,该村有功名者一百多人,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员有十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在这里读过书。

    ⑦邦塘村大多是书香世家,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内有鱼池、竹苑,可惜大多已崩塌。当时李晋熙在京师为官,购书六七万卷,捆载而归,建书室以收藏。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忠孝耿介,好读书,擅诗文,喜集句,有《漉云斋诗存》《漉云斋集句》等存世。

    ⑧在浓荫下聊天的李大爷,热情地带我去看村中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吱呀”一声推开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门顶塑着“建德第”“师古”的篆体字。全宅回字形布局,共有七十二间房子,天井相连,拱门相通;院内有大照壁,上面是一幅灰塑“五鹤图”,两边装饰绿釉花窗;正屋内墙有各式壁画,石雕托梁,灰塑脊顶,彩绘屋翘,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座院落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热闹、怎样的其乐融融。

    ⑨行到北村,大巷边有一座高耸的碉楼,正对着“仁里”古巷。巷头有八座形制相仿的古宅,简朴大方,是典型的居家宅第。古巷中段有李韶绎家宅,院落为正三间五房,开间与进深较大,古朴实用。李韶绎乃清同治六年举人,学识渊博,曾在雷州半岛的诸多书院执教多年,受业者众。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

    ⑩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准备离开繁花满树的村庄时,回首一望,一座座古民居伫立在斜阳里,余晖把碉楼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

    (选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8日,有删改)

    (1)、【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建筑与其名称或题字对应。

    (2)、【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3)、【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李晋熙两句诗结尾的妙处。
    (4)、【文化参与】为了推广旅游打卡地“居由轩”,邦塘村正在征集解说词。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居由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准确、有吸引力。

    知识卡片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和意义的一种说明性文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②唐代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即“美不自美”。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因人而彰”。

    ③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他就立刻想到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他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①土地本来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常态下易被人们忽视。抗战时期,民族危亡,许多诗人把目光投向受难中的土地,建构起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土地形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刻画了风雪弥天、万物凋零的国土,充满“土地的忧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这片被“我”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的国土荒芜凋敝,许多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地方只剩杂草残枝在“寂寞地憔悴”。值得庆幸的是阴暗之外,“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那便是希望之所在,“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

    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的绝妙构思,凝聚着作者真切厚重的家国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这给予当代诗人的启示是:从个人性、日常化的事物及场景中汲取艺术形象固然无可厚非,若将目光所及、心思所系拓展至整体性的华夏文明及时代现实,则必可造出感人心魄、发人深思的形象,诗之境界也将由此实现飞跃。

    (摘编自张定华《现代新诗对“中国形象”的多角度建构》)

    (1)、【俏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创造。 B、中华美学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作品的品格都与其人品相关。 C、材料二先列举诗人建构的土地形象,再总结艺术创造的效果与启示,思路清晰。 D、抗战诗歌中的土地形象激起了读者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强调“美”离不开人的 , 引用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话进行阐释。接着举出季羡林散文《月是故乡明》的例子,并引用进行阐述。最后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提出的要求作结。

    (3)、【内容理解】作为审美意象,季羡林散文中的“小月亮”、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4)、【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火把”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美丽的火把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耀眼的火把             ……

    热情的火把            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

    金色的火把            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

    炽烈的火把            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

    显得多么可爱          把阴影驱赶

    在这样的火光里        卫护我们前进

    ……

    一九四〇年五月

    (节选自艾青《火把》)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曰:“粤天下雄也,纾朝廷南顾,其海氛呼!吾当身任之。治海之有二:曰得卒,曰得船。”尚书百文敏公,方锐茹群言,君进指画缓急状。文敏曰:“具如君言。”则退而自具舟,神机鬼式,百十其舸,于飓风,曰红单船;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又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于珠光里 , 而自之,日散千金,自为守。其年,败贼于大洋;明年,盗魁自缚献百数。粤遂平。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卷七》)

    [注]①封殖:指聚敛财富②纾:解除。③海氛:指海上隐患。④珠光里:地名。

    【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方法,与《〈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道”意思不相同。 B、“疾”,快,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意思相同。 C、“军”,军队,与【甲】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师”意思相同。 D、“将”有带领、将要等义项,据语境推测,“而自将之”的“将”意为带领。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龙首鱼A身燕尾B首尾C自卫D曰燕尾船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

    ②吾当身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请列举两文提到了哪些准备。
    (5)、【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忠勇、担当……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16、【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本次演讲以“志当存高远”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3)、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 17、【活动二:____】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抗战家书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阅读抗战家书,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zhèn hàn与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yí hàn的是,革命烈士看不到今日的盛世中国。但他们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指引我们前行——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抗战家书选读

    赵一曼致儿子:“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黄人钦致妻子:“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1)、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zhèn hàn     yí  hàn

    (2)、请结合抗战家书资料,仿照“集诗文探先贤志”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 18、【活动一:集诗文探先贤志】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志向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志,应笃行不懈。“三军可夺帅也,____”(《论语·子罕》)和“烈士暮年,____”(曹操《龟虽寿》),都体现了古人对志向的坚守。

    第二组

    志,是心意所向。它表现为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那种以身许国的追求,李贺“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那种报效朝廷的决心,范仲淹“____,____”(《岳阳楼记》)那种“先忧后乐”的抱负,秋瑾“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满江红》)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第三组

    志,要心怀天下。读《革命烈士诗抄》中王凌波烈士的诗“广厦良田供大众,身心托处即为家”,我们会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____,____!”读陈寿昌烈士的诗“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我们会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____,____”。

    【小结】志当存高远,我们应立(   )志,做追梦人。

    (1)、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燕雀 B、雎鸠 C、鸿鹄 D、子规
  • 19、阅读以下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路”从足从各,用脚步丈量天地就是中国人对路的认识。路各色各形,有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也有荒草蒌的羊肠小道。路带你闯荡天涯,路带你沟通世界……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叙事类的文章,表达感悟,你可以展开想象,虚构故事,也可以取材现实,记录生活;或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的主题演讲比赛,向同学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 20、了解古代文人的学习之路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击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 , 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有删减

    (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有删减

    【注释】①懿德:美德。②衮(gǔn)龙:形容帝王、贵族等的服饰。③苟愿:随便幻想。④庸:表示反问,岂。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学者如登山焉 

    如寐焉,久而

    其闻道也先乎吾

    (2)、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①徐干《治学》中的“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与《虽有佳肴》中的句子“”都在类比,点出学习的重要性。

    ②韩愈《师说》中的两个“吾从而师之”强调的观点与以下哪一项相似?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乙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需三处断句,从下列 A-G中选出正确的三处(写字母)。
    是故A无贵无贱B无长C无少D道之E所存F师之G所存也。
    (4)、结合《治学》《师说》和《虽有佳肴》三篇文章,简要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学习的理念?
上一页 574 575 576 577 5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