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月球——地球的“女儿”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太阳星云凝聚而成。地球形成的时候,一开始就带着月球。“分裂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地球形成早期,呈熔融态,由于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转不稳定,有一大块物质被甩了出去,后来形成了月球。“俘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来自其他地方。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轨道附近有很多小天体,月球就是其中之一,它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卫星。
②1984年,科学家在一次月球研讨会上,将“同源说”“分裂说”和“俘获说”合称为“传统月球起源三大假说”。但是,三大假说都有缺陷,无法真正解释月球的形成。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大碰撞说”。该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地球轨道附近有一个与火星大小相近的天体,叫作“忒伊亚”。一次偶然的机会,忒伊亚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场碰撞非常剧烈,释放出的能量巨大,把地球和忒伊亚的外层物质都抛射到了太空中。这些物质在地球周围聚集,逐渐形成了一个环。后来,这个环中的物质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月球。
④“大碰撞说”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因为它能够解释一些传统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月球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相似,但又有一些差异。这是因为月球主要是由地球和忒伊亚的外层物质形成的,而地球和忒伊亚的化学成分本来就有一定的差异。此外,“大碰撞说”还能够解释月球的轨道特征。月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有一定的夹角,这是因为忒伊亚与地球的碰撞角度不是正碰,而是斜碰。
⑤虽然“大碰撞说”有很多优势,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忒伊亚的存在。此外,“大碰撞说”还无法解释为什么月球的内核比地球的内核小得多。
⑥关于月球的起源,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证据,解开月球起源之谜。
(根据《百科知识》等资料改编)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简要概括“大碰撞说”的主要内容。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故人来,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 故人至暮不来 B、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C、下车引之 起之不食以俟者 D、则是无信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信”的重要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3、学校开展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活动中,班级准备举办一场关于 “孝亲敬老” 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本次演讲比赛设计一个开场白。(3)、请你写出两句关于 “孝亲敬老” 的名言警句。
-
4、古诗文默写。
(1) , 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 B、古代常用 “阴”“阳” 表示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阳。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等。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朗润 喉咙 烘托 花枝招展 B、抖擞 骄媚 屋檐 绿茵茵 C、粗犷 端庄 干涩 迫不急待 D、棱镜 衣裳 铃铛 喜出忘外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脑髓(suí) 蝉蜕(tuì) 人迹罕至(hǎn) B、菜畦(qí) 倜傥(tǎng) 拗口(ào) 混为一谈(hùn) C、莅临(lì) 吝啬(lìn) 憔悴(qiáo) 咄咄逼人(duó) D、静谧(mì) 窠巢(kē) 黄晕(yūn) 淅淅沥沥(xī)
-
10、作文。
请以《 真不简单》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填在答题卡的横线处;(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材料,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
11、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校拟在这一天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走进家乡美食遗产”主题活动中,请你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家乡的美食遗产,100字左右。
-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高考和种地
①那年我高考落榜后,整天待在家里郁郁寡欢。
②同村走过“独木桥”的,自然是欢天喜地;而没有考上的,也都找了上班赚钱的门路。唯独我,日子过得很揪心。
③那天吃过午饭,父亲要去地里浇玉米,临走时,试探着低声说:“要不你去帮我浇浇地?水管太沉了,我腰疼。”我于心不忍,一句话不说,扛起水管就去了玉米地。
④玉米地在村边的山脚下,需要走过细长的田埂,然后再爬一个高高的石堰。别人的玉米地都能引来河水浇灌,唯独我家这块必须从其他地方引来水,再用水管输送才可以。所以,浇一回地非常麻烦。玉米正在拔节,正需要水分,再加上天气炎热干旱,隔个几天就要浇一回,头顶大太阳的,十分辛苦。
⑤“也不知咱怎么就分得这一块田,有好的不要!”我一边抻水管一边抱怨。父亲笑笑不说话,只是在挥动锄头开水渠。母亲说:“当时分地,这块地没人要,都嫌弃地势高、土壤还薄。生产队一再降低产量,你爹就要了。还不是想着你们兄弟姐妹多,没啥吃。”这块地的故事我知道,可我不乐意,原本可以轻松一点,偏偏要拦下这么费心费力的田地。母亲看我不快,就说:“孩子,这块田地虽然不好,咱们只要勤快,多用心,就肯定有所收获。也不能因为庄稼收成不好就不种地哦。”“你娘说得对。地不能空白,种了总比不种好。”父亲扭过头,看看我。
⑥天太热了,父亲母亲已经是满脸汗流了,他们用衣襟擦一把,继续劳作着。“出力吃苦咱不怕,只要肯付出,总会有好结果的。你看,这玉米长势不比别人家的差吧!”水流咕嘟咕嘟地流动着,像唱着一首欢乐的歌,那么畅快淋漓,荡着我的心。我内心那原本堵着的不愉快,不经意间就开始消退了。我听着父母亲有意无意的话,看着周围别人家的玉米田。它们出身好,自然是能轻松结出粗壮的玉米棒子,让人心满意足。而我家的这块田地,虽然基础薄弱,但只要肯下功夫,自然也就有不错收成。就像我的学习,平时看别人玩,我也想玩,别人懒惰学习,我也懒惰。可结果是,别人成绩提上去了,而我却拉下来了。更重要的是,有两门功课,因为考得太差,我竟然不再学习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又怎能种出“好庄稼”呢?
⑦阳光一寸寸地往西斜,我们的影子被牵扯得越来越长,和那些玉米重叠在一起,仿佛我们都是这块田地里的一棵庄稼。在山里光线暗下来时,我们把玉米田浇透了。“一下午浇个痛快,可以顶上十天半月了!”父亲少有地扯着高腔,有力量的声音在玉米地里来回跳着。当然,有的就落在了我的心上,让我心里的湖水荡起了波澜。
⑧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说:“你们扛着工具沉,慢点走。我跑快回家给你们做饭。吃过饭,娃子还要学习的。”我愣住了,我高考刚过,还没从失败的情绪中挣扎出来,怎么就要复习?我没说要复习再考一次呀!父亲呼哧呼哧地,兴奋地说:“你回吧,娃子不会放弃自己的田地的。”
⑨夜色突地又深了一层,我虽不说话,但脚步却不再疲惫和倦怠,反而有了力量。
⑩当天晚上,吃过饭后,我不由自主地就拿起了旧书本,开始了又一年的复习时光。夜里,我还做了一个梦:在等待收获的田地里忙碌时,我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从梦中笑醒了,我在渐渐明亮的晨光中哭了。当然,在接下来的辛勤“种地”时光里,我的“玉米田”获得了如愿收获,我也顺利地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李易农/文,有删改)
(1)、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情节
“我”的反应
“我”高考落榜
郁郁寡欢
父亲去地里浇水,叫“我”去帮忙
(1)
“我”家的玉米地浇水麻烦又辛苦
(2)
(3)
开始反思
回家路上,父母鼓励“我”继续复习
充满力量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父亲“试探着低声说”,表明他体力不支,央求“我”的帮助他完成浇地任务。 B、第⑧段画线句“娃子不会放弃自己的田地的”,父亲的话暗示“我”不要放弃复读和高考的机会,一语双关;充满了对“我”的信任和鼓励,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C、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写出“我”家玉米地的位置偏僻,耕种困难,也为下文“我”心生埋怨打下基础。 D、第⑥段中,“水流咕嘟咕嘟地流动着,像唱着一首欢乐的歌,那么畅快淋漓,荡着我的心。”一句运用比喻,写出“我”听到流水声时的愉悦感受,表明“我”的心情已开始转变。(3)、文章第⑩段画线句“我从梦中笑醒了,我在渐渐明亮的晨光中哭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为什么笑,又为什么哭?(4)、校刊决定刊载这篇文章,编辑建议将原标题“高考和种地”改为“照亮我心里的那道光”。你是否同意更换?请说明理由。 -
13、全球天气怎么了
①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年初,英国得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雪,气温骤降20℃。导致14州电网故障并造成多人死亡;罕见高温肆虐希腊,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奥林匹亚遗址受到威胁。在我国,受持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的共同作用,北方降水异常,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热气腾腾,上海遭遇“史上最长夏天”,为2021年的“极端”增加了一个注脚。
②全球天气怎么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开关”是否已被打开?气候专家认为答案似乎是可以肯定的。
③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大多有复杂的天气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有着类似蝴蝶效应①般的关联。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任何极端天气气候的发生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变化可能正是共同打开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关”的遥控手。一方面,全球极端天气气候都是在一个大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受到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②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年的气候背景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来看,人类活动已对气候系统产生明显影响,整个气候背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两者相互作用,有时出现单一、局地的极端天气,有时则是一连串、有传播效应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2021年7月,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这些都是集中发生在北纬40度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④人类活动正在影响气候变化,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每一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向人类敲响警钟。目前,应对的举措包括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尤其是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气候系统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提高对气候变化机理和规律的认识。
⑤极端天气的预测极具挑战性,因为它的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有权威气象学家将极端天气和一般致灾性天气比作朱鹮和麻雀。同样是从零基础开始研究两者的习性,在城市的绿地里就能观测到足够多的麻雀样本,也能采集到充足的数据。但要研究朱鹮,先要深入崎岖险峻之地寻觅朱鹮,然后更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跟踪、记录、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人员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⑥在2021年联合国相关会议上,中国气象学家认为:应将气候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对于人口密度高的特大、大型城市而言,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和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已形成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有关部门也建立了法规、预案、阈值、插件、响应“五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闭环体系。
⑦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要主动作为,保护自然与人类发展相向而行,共建美丽地球之路任重而道远。
【注释】①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②厄尔尼诺、拉尼娜:是指部分海水水域海温异常现象。
(1)、第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2)、全文围绕“极端天气气候”这个说明对象,分三个部分进行说明:(1) , (2) , (3) , 最后,文章强调人类要主动作为,维护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用疑问句式,表明人类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无奈与忧虑,同时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①段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各地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C、第⑥段表明上海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文末强调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背道而驰,极端天气必将毁灭地球。(4)、第⑤段画线句不能去掉,请分析原因。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愉的词语是 , 词中与“不知归路”互为照应的词语是(填一个词即可)。(2)、请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
15、名句积累。
(1) ,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5)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 。
-
16、综合性学习
班上将开展“人无信而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请任选以下一处场所,为其写一则“诚信”的标语。备选场所:考场 图书角 超市
(2)、【任务二】围绕“诚信”这一话题,请你完善以下班级演讲会的策划任务。●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
●推选评委,制订评选细则
●①
●②
-
1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B、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C、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称为“复圣”。 D、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如《饮酒》属于古体诗,《黄鹤楼》属于近体诗。
-
18、小组成员在阅读时发现“夏”字的本义并非夏季,他想将下面这段文字分享给大家,请你帮他选择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除代表季节外,“夏”字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 。 。 。 。“华夏”包含着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我们是像花儿一样美丽的民族,我们是大气磅礴的文明之邦。
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他说的“中国”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而是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②称自己民族为“夏”,表示我们认为自己民族很伟大。
③我们自称华夏子孙,用的是“夏”的本义,是大的意思。
④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华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⑤甲骨文“华”(
)字是一株开满鲜花的树,表示绚烂美丽。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②④⑤ -
19、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名著阅读分享会上,班长惟妙惟肖地给台下同学讲起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 B、他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目光紧紧追随着文字移动,对周围嘈杂的环境无动于衷。 C、鲁迅在《狗·猫·鼠》中借写猫,对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批判和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D、早上小明上学迟到了,作业又落在家里,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真是祸不单行啊。
-
2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漫延 迂腐 坦荡如坻 和颜悦色 B、鲜腴 洗涤 旁逸斜出 丰功伟绩 C、天堑 狼籍 接踵摩肩 重峦叠障 D、濒临 料俏 巧妙绝伦 应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