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艾青在《礁石》中写道“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个个的“浪”,但关键在于我们有直面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并谈谈你的感悟。

    A.《西游记》孙悟空       B.《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       C.《简·爱》简·爱

  • 2、以下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建议

    名著

    阅读目的

    阅读实践

    A.选择性阅读

    《经典常谈》

    了解合纵派、连横派的游说艺术

    选择阅读《<战国策>第八》

    B.精读

    《朝花夕拾》

    了解鲁迅的童年经历

    精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藤野先生》

    C.快速阅读

    《海底两万里》

    感受海洋历险的刺激

    跳读穿越马尾藻海这一情节

    D.摘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积累鼓舞斗志的素材

    摘抄保尔思想斗争的片段和精彩话语

    A、A B、B C、C D、D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组织同学们利用Deepseek(国产人工智能模型)进行阅读训练,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草原的颜色

    张成

    ①半年沙尘暴,半年风卷雪。雪白和土黄组成了这一带边防雷达兵的一年四季。

    ②春天,万物复苏。但在这片草原,风卷着沙土依旧无休止地刮着,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尘土味。几棵杨树还没冒芽,顺着风的方向弯着腰。

    ③“班长,这哪是草原啊?一点绿色见不到,天都是黄的。”列兵韦心矿跟着班长王旭东,顶着风沙,走在前往值班方舱的路上。

    ④到了值班方舱,韦心矿皱着眉抹了抹嘴上的沙子。王旭东说:“你刚到这儿,以后就习惯了,慢慢你就不想走了。”

    ⑤“风力持续变大,随时关注天线旋转情况。”指挥员电话里严肃的指示,让经验不够丰富的韦心矿心情紧张。所幸在他值班的两个小时内,并未出现异常。

    ⑥和战友交完班后,韦心矿和班长离开方舱向宿舍走去。屋外大风呼啸,沙砾冲撞着窗户,咣咣作响的门窗掩盖不住大风咆哮。

    ⑦突然,营区里的野战帐篷一角被大风掀起。风从缝隙冲进帐篷,拉扯着剩余的地钉,似乎马上要将帐篷掀翻。

    ⑧“快来!”王旭东大喊一声便冲向帐篷,韦心矿跟着跑去。他们向帐篷倾斜的反方向用力拉扯绳子,身体后仰,双脚用力前蹬。风力持续增大,像铆足了劲,要连人带帐篷一起吹倒。

    ⑨这时,一阵沙尘暴来袭。数米高的沙墙吞噬了整个营区,旋转的雷达淹没在沙海中。

    ⑩王旭东喊道:“快找个锤子来!”韦心矿松开手冲进帐篷。少了一人牵制,篷布在风中摇摆得更加厉害。拿到锤子的韦心矿赶紧抓住篷布一角,差点被甩到空中。

    ⑪两人一起使劲,终于把篷布按在帐篷骨架上,用锤子牢牢固定。

    ⑫回到宿舍,两人拍打着身上的灰尘。韦心矿张开嘴,从鼻孔和嘴里喷出一股尘烟,两个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⑬夜幕降临,沙尘暴渐渐平息,夜空变得清澈透亮。深邃的星空下雷达天线旋转着。韦心矿在班长的指导下,完成了大风过后的装备加固和清理工作。

    ⑭第二天,站长点名表扬了韦心矿,战友们也纷纷竖起大拇指。那天,他给家里打电话,激动地讲述了昨天战风斗沙的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旭东虽听不懂他的家乡方言,但他看得出来,一颗守边疆的种子正在韦心矿心里发芽。

    ⑮入冬,草原覆盖上冰雪,沙尘暴渐渐被卷着雪粒的寒风代替。

    ⑯韦心矿熟练穿戴好装具,裹紧大衣,跟王旭东外出巡线。风卷着雪拍打冻僵的脸颊,疼得韦心矿直咧嘴。寒风肆意怒吼,韦心矿脚下一个踉跄,王旭东赶紧扶住他,这才没摔倒。短短3公里的路,他们每次走完,衣服都被汗水浸湿。

    ⑰“明天有重要任务,各岗位做好准备。”站长详细规划了第二天任务的人员分配。韦心矿和王旭东跟着通信技师又走了一遍巡线路,仔细检查过装备线路没有问题,才安心躺进被窝。

    ⑱急促的战斗铃声打破寂静的夜,任务提前了。

    ⑲漆黑的夜里,只见几束手电的光快速向值班阵地移动。各岗位人员迅速到位。

    ⑳雷达飞旋、油机轰鸣,已经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但指挥室屏幕上却没有收到来自雷达的数据。检测仪红灯高频率闪烁着——信号断了。

    ㉑韦心矿一下慌了神,下午检查时还是好的,怎么突然出问题?

    ㉒通信技师沿着从雷达到指挥室的线路一寸一寸排查,一直到营区转角,杂乱的线头在空中飘着,一部分位置较低、裸露的线缆被动物咬断了,而这正是韦心矿负责检查的区域。

    ㉓发现问题后,通信技师熟练地将受损部分剪短替换。很快,信号恢复,数据源源不断地从雷达传向指挥室。

    ㉔夜晚转瞬即逝,雷达站的官兵顺利完成任务。

    ㉕任务完成了,韦心矿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王旭东知道他在为任务中的疏忽懊悔。当晚,王旭东特意和战友换了值班次序,与韦心矿站同一班岗。

    ㉖“班长,对不起,是我没有仔细检查线路,差点误了大事。”

    ㉗“人人都会犯错,积极改正,下次做得更好,比现在责怪自己更重要。”

    ㉘“班长,你也犯过错吗?”

    ㉙“当然,我的班长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我当时和你一样……”

    ㉚那一夜,韦心矿心里的那团火又被重新点燃了。

    ㉛时光匆匆,黄沙再次替换白雪。韦心矿已经在这里度过两年时间。

    ㉜面对去留选择的时刻,他毫不犹豫递交了留队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动情地写道:“草原上不仅有黄与白两种颜色,还有热烈的红色。”

    (摘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小香用Deepseek绘制了一张思维导图,请结合选文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2)、Deepseek向小海提供了“小说阅读秘籍”,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小说阅读秘籍

    关注角度

    具体表现

    探究问题

    关注反复之处

    文章多次描写了草原上的沙尘暴和风雪,如:

    第①段:半年沙尘暴,半年风卷雪。

    第⑨段:这时,一阵沙尘暴来袭。数米高的沙墙吞噬了整个营区,旋转的雷达淹没在沙海中。

    第⑮段:入冬,草原覆盖上冰雪,沙尘暴渐渐被卷着雪

    粒的寒风代替。

    第⑯段:风卷着雪拍打冻僵的脸颊,疼得韦心矿直咧嘴。

    第㉛段:时光匆匆,黄沙再次替换白雪。

    (1)文中反复出现沙尘暴和风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关注差异之处

    文章开头提到“雪白和土黄组成了这一带边防雷达兵的一年四季”,韦心矿却在留队申请书中写下“草原上不仅有黄与白两种颜色,还有热烈的红色”。

    (2)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热烈的红色”的理解。

    (3)、小海提问Deepseek关于角色对话的看法,你是否赞同它的回答。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你的观点。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正策划“民俗文化”主题班会,老师提供了以下材料,请完成相关活动。

    材料一

    今年初,古装剧集《国色芳华》登榜热搜,在“豆瓣网”上引起观众热烈讨论,并有二十几万网友参与评分。

    观众评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娶亲剧情,制作团队将传统婚俗中的时间讲究、服饰文化、礼仪流程以及各种唐朝民俗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绘制出一卷流动的风俗画。剧中对牡丹的呈现也十分用心,仿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让观众渐渐理解了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而来的牡丹文化。主人公也如同牡丹一般,有着劲骨刚心、自强不息、顽强生长的品质,引人共鸣。如今海外平台也上线了该剧,祝贺国剧再次走出国门!

    (摘选自豆瓣网《国色芳华》剧评板块)

    材料二

    民俗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潜移默化地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深入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眷恋之情,升华为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增进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此外,民俗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既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品质,还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摘选自人民论坛《读懂民俗文化背后的当代价值》)

    材料三

    ①在许多人眼中,民俗文化似乎总是与古老、传统、甚至守旧联系在一起。然而,当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潮流相遇时,不仅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能够激发出新的创意和活力。

    ②民俗节日与现代旅游相融合。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节日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春节成功申遗以来,许多地方都推出了“春节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传统美食、欣赏民俗表演、参与互动游戏等。

    ③民俗手工艺与数字艺术相碰撞。比如,有艺术家利用3D打印技术,将传统的剪纸艺术转化为立体的艺术品;还有艺术家将刺绣与数字绘画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摘选自人民论坛《民俗如何拉满中国人的仪式感》)

    材料四

    ①三灶鹤舞是三灶人民的传统民俗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表演期间人声伴唱鹤歌,用舞蹈演绎仙鹤临门至归巢的全过程,鹤歌的内容大多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②2024年,珠海市首支青年大学生传统“三灶鹤舞”表演队正式组成,随着这些年轻血液的注入,三灶鹤舞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在传承人谈锦徽的带领下,队员们一遍一遍地打磨着动作,他们眼中燃烧着对三灶鹤舞的热爱。

    ③谈锦徽从小便接触到三灶鹤舞,20多年的学习与传承,让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求变,三灶鹤舞才能焕发出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从鹤衣的制作到对鹤舞的专研、鼓点节奏的改进,谈锦徽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审美,采用新形式展现老手艺,期望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

    (摘选自《让三灶鹤舞焕发活力,这群青年有多“敢”》)

    活动一:民俗文化·我会析

    活动二:民俗文化·我会思

    活动三:民俗文化·我会辩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豆瓣网中,看过《国色芳华》的用户有超过半数给该剧打出了四星及以上的评价。 B、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C、人们都把民俗文化与古老、传统、守旧联系在一起,但它能与现代潮流激发新创意。 D、三灶鹤舞蕴含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景,谈锦徽期望以创新吸引年轻人感受其独特魅力。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阐述《国色芳华》在展现民俗文化元素中带来的积极影响。
    (3)、请选择一方论点,结合材料三、四,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期论题: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应该原汁原味保护还是与时俱进创新?

    正方论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应该原汁原味保护。

    反方论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应该与时俱进创新。

    我的观点:________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胡斌为殿前司将官。童德兴提禁旅戍邵武。江闽寇 , 知邵武有备,未敢犯。会招捕司檄德兴禀议,独留斌将弱卒数百留城中。绍定三年闰月己卯,盗众大至,将士皆遁,独斌奋身迎战,所格杀甚众。生兵,官军所存仅数十人。或告以众寡不敌,盍避之。斌曰:“郡民死者以万计赖生者数千人由东门而出我不缀其势使得脱走 , 则贼蹑其后,无噍类矣。”遂巷战,大呼曰:“我死救百姓!”兵尽矢穷,卒遇害。其尸僵立,移时始仆。枢密院编修官王野言邵武民即斌战地立庙,请就以“武节”为庙额。从之。

    (选自《宋史·忠义四》,有删改)

    【注】①提:率领。②邵武:地名,隶属福建省。③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用作动词。④盍(hé):为何。⑤噍(jiào):指活着的人或动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有不用也/环而攻之不胜 B、蹴尔而之/天云与山与水 C、江闽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D、生兵/自以为大有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将士皆遁,独斌奋身迎战,所格杀甚众。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郡 民 死 者 以 万 计 赖 生 者 数 千 人 由 东 门 而 出 我 不 缀 其 势 使 得 脱 走

    (4)、【乙】文中的胡斌是否可以被称为孟子所认为的“贤者”?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5)、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与【甲】【乙】两文进行联读,并说明理由。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识链接:

    古诗文联读是一种从内容、主题等方面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篇目结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方法。

  • 6、学校拟于202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淇澳岛红树林开展“探秘湿地生态,守护蔚蓝家园”的研学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本次活动由学生志愿者小海担任讲解员,请你帮他拟写一段开场白。
    (2)、活动后,小香以“保护环境,共建家园”为题,发表感言。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既是自然的受益者,更应是守护者

    ②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每一片绿叶、每一条河流都是生命延续的见证。

    ③选择低碳出行、践行垃圾分类、节约水电资源、呵护花草树木,都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

    ④让我们用责任与爱心浇灌希望,携手编织绿色生活网络。

    ⑤为子孙后代留下鸟语花香的森林城市、鱼翔浅底的清澈江河和繁星闪烁的纯净夜空!

    ⑥当雾霾遮蔽蓝天、污水侵蚀净土、物种悄然消逝,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使命。

    A、⑥①②③④⑤ B、⑥①③②⑤④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①③④⑤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之滨,珠江口西,珠海恰似一枚温润的明珠镶嵌在蔚蓝波涛之间。这座被粤港澳大湾区__________厚望的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大湾区建设中勇立潮头,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游客(1)fēn zhì tà lái。看!宛如巨龙横卧碧波的珠机城轨呼啸而过,将“半小时粤港澳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轨道沿线,白鹭与疾驰的列车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听!新能源智造基地的机械轰鸣,奏响珠海制造珠海智造蜕变的铿锵篇章;赏!长隆海洋科学乐园的蔚蓝穹顶下,千万尾游鱼织就“文旅融合”的梦幻经纬,VR光影秀与生态保育课堂正__________着科技与自然的协奏曲。珠海人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淇澳岛红树林(2)yáo yè生姿,潮间带里的招潮蟹举螯相迎;十字门水道清波荡漾,倒映着国际会展中心流线型的建筑(3)lún kuò。这座曾获联合国褒奖的生态之城,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改革浪潮中__________新时代的“珠海故事”,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fēn zhì tà lái       (2)yáo yè       (3)lún kuò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赋予     诠释     书写 B、寄予     诠释     谱写 C、赋予     演绎     谱写 D、寄予     演绎     书写
    (3)、文章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新能源智造基地的机械轰鸣,奏响“珠海制造”向“珠海智造”蜕变的铿锵篇章

  • 8、请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诗句

    内涵

    出处

    (1)“海内存知己,。”

    诠释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的情怀。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珠海跨海工程突破重峦的智能。

    陆游《游山西村》

    (3)“山随平野尽,。”

    与珠海面朝大海的气魄相映成趣。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暗含珠海破旧立新的改革魄力。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采菊东篱下,。”

    恰如珠海人诗意栖居的生活图景。

    陶渊明《饮酒·其五》

    (6)“。”

    展现高瞻远瞩的胸怀,恰如珠海深化改革、破局开新的战略定力。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 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出改革事业要开阔视野,勇于学习,敢于求教。

    《论语·述而》

    (8)“先天下之忧而忧,。”

    体现珠海发展不忘初心的担当。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寄寓登高望远的豪情,恰如珠海立足湾区、胸怀天下的格局。

    杜甫《望岳》

  • 9、经典书籍往往可以开阅人们的视野,洗涤人们的心灵。任选以下一部经典,仿照示例,写一段推荐语。

    经典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诗经》

    示例:《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句话是“牛虻”一生最好的写照,他作为一只“不断叮咬意大利基督教会、令人民觉醒”的“牛虻”,为国家的独立统一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成为意大利民族独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牛虻》,那些有关斗争、信仰、牺牲的故事,都令人无比震撼、动容。

  • 10、本学期我们阅读了两本必读名著《经典常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物资缺乏、天气恶劣等内容。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保尔,凭借钢铁般的意志进行写作创作出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 C、《说文解字》是伏羲氏创作的一本字书。这本书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它也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D、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可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
  •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伊人”“在水一方”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伊人”的过程,从内容看,它是一首叙事诗。 B、诗歌每章的开头分别以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起兴,渲染出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C、诗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又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求的深情。 D、诵读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 12、【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砂啗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志和臂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擒雀,罕有不获者。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关捩(liè):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chì):仅仅,只有。③啗(dàn):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yào):猛禽名,似鹰而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者             比:比较 B、首昂视                    矫:举 C、云以丹砂啗之也       故:缘故 D、上睹而之                 悦:高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B、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C、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D、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在古代工艺美术上的卓越成就。 B、【甲】文对船头上三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都进行了细致刻画,都非常生动逼真。 C、【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及曲终……等级”,表现了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器物机关的巧妙。 D、【甲】【乙】两文语言生动形象,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高超,但各具特色。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饮啄悲鸣,与真无异。

  • 1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瓢乡愁

    葛鑫

    ①邻居家小院里种了棵葫芦,一根长长的藤蔓,牵着一群大大小小的“葫芦娃”,煞是可爱。

    ②千里之外的故乡,也曾吊挂着这样大大小小的葫芦。到了秋天,葫芦由青绿变成金黄,老去的葫芦掂在手里已没有了分量,母亲便左挑右选,找几个模样周正的,摘下来,对半剖开,挖去瓤和籽,再风干几天,做成瓢,分给亲邻。

    ③锅碗瓢盆,这里的瓢指的就是葫芦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瓢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那时候,有大瓢、小瓢,水瓢、面瓢,各种各样的瓢。

    ④小时候,放了学在外面疯玩,追逐打闹,跑得一头大汗,渴了就“呼哧呼哧”地跑回家,拿起水瓢,从门后的大水缸里舀上半瓢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那感觉特别过瘾。身处孔孟之乡,后来上学读到《论语》里记述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竟因为和颜回过着同样的生活而沾沾自喜,箪食瓢饮过后,便会拿出书认真学习,期待有一天成为书里的人。

    ⑤要说小学时代最大的愿望,那便是生病了,生病后不仅可以请假不用上学,还能享受到特殊待遇。母亲每每见我茶饭不思、病恹恹的样子,便会拿起小面瓢,去面瓮挖上一小瓢面,切上点葱花,再打上俩鸡蛋,加点水,一搅和,倒在锅里用油一煎,香甜松软的鸡蛋饼就做好了。那时家里有大大小小三个瓢,大瓢舀水,小瓢挖面,还有一个盛粮食。母亲在小院里喂了几只鸡,每天都会喊小弟用瓢挖些玉米、高粱去喂鸡。小弟一边从瓢里抓玉米,一边嘴里发出声响,唤鸡过来。小鸡们啄食一会儿,便抬头看一眼小弟手中的瓢,那场景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

    ⑥母亲还曾多次讲过姥姥拿着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母亲自幼聪慧,却生不逢时,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挨饿中度过的。姥姥、姥爷勒紧裤腰带,拼着老命供着家中这个“女秀才”读书。母亲说那时最怕过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在外地求学的她每次回家,姥姥都会拿着小瓢,提前去很远的外村讨饭。因为姥姥娘家亲戚多,姥姥怕让亲戚看到,总是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讨上一小瓢地瓜面什么的回来……饿得两眼发花的母亲,总会如男孩子般爬到树上,去撸臭椿叶子,拌上点儿姥姥讨回来的地瓜面,放锅里煮了吃。过年的时候,姥姥让母亲和面包几个饺子,母亲拿着面瓢从面缸底挖半天,才挖上小半瓢面,勉强包几个饺子,一人仅够分一两个。

    ⑦后来,生活富裕了,当母亲领着我们姐弟拿着一瓢大米、一瓢玉米去排队做爆米花的时候,母亲说,总感觉那些大米、玉米都在笑,像一颗颗笑容背后的牙齿。

    ⑧粮食,在挨过饿的母亲眼里,是多么珍贵的存在。这盛满瓢的粮食,可以喂饱她的孩子们,想着小瓢随时可以挖取的满缸的粮食,想着孩子们可以四野玩耍、满心的喜悦,母亲总是很满足。

    ⑨几十年过去了,家里已经有了瓷的、塑料的、不锈钢的等各种器皿,但我家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那两个瓢。年代久远,老瓢却依然不减与生俱来的乡野气质,它金黄暗褐的色泽,与故乡泥土的颜色并无二致,也与乡间生灵老去的面容相同,布满沧桑、斑驳的时光印痕。老瓢上面有母亲用线缝过的痕迹。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当年缝老瓢的情景,她用锥子先在裂缝的两边扎上对称的小孔,再拿大号针穿上线,最后耐着性子,一针针地缝起来。

    ⑩远远地,我好像嗅到了老瓢散发出的气息,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芳香。老瓢还在,母亲却走了。叶落归根,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养育他的泥土里,而老瓢张着大嘴,召唤着远离故乡的人们,变成了一瓢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选自《山西晚报》,有删改)

    (1)、全文围绕葫芦瓢展开叙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完成填空。

    →小时候,“我”疯玩后用瓢痛快喝水,后以古人“箪食瓢饮”为志认真学习→②→每天,母亲都会喊小弟用瓢挖玉米、高粱喂鸡→母亲讲姥姥拿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现在,“我”家保留的两个老瓢变成了化不开的乡愁。

    (2)、本文以《一瓢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3)、“瓢”承载着姥姥、母亲、“我”乃至故乡的人们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结合全文内容,品味“瓢”承载着的情感。
  • 14、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倍受滋养。班级准备举办一期“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古诗苑·诗林漫步】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化用诗句,拟写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2)、请你仿照下面演讲稿中的句子,在A、B两处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A;B

    (3)、找出下面诗句中蕴含相同情感的意象,并说说它们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②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4)、请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面的诗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5) ,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诗歌《回延安》采用了山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桃花源记》中,“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是指古代儿童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后代指小孩。 C、《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D、《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对和平世界、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
  •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标准语文》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中文爱好者编写的一套中文学习课本。 B、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经典书籍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展。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了研究核武器,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B、桃花源风光在出口处戛然而止 , 芳草、落英、阡陌……全部消失,给人无限遐想。 C、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员凭借天衣无缝的配合获得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金。 D、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欺侮   冗杂   缄默   佁然自乐 B、沼泽   缭原   追溯   人情世故 C、沟壑   携带   震撼   辗转反侧 D、两栖   惟幕   陨石   海枯石烂
  • 20、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chén)  裂(guī)    连(qiào) 目一切(kōng) B、(kuāng) 亮(huò)  皱(zhě)  惟妙惟(xiào) C、(xǐng)    逑(hǎo)    防(dī)   参不齐(cī) D、朴(chún)  热(zhì)    名(nì)     心如意(chèng)
上一页 472 473 474 475 4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