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

    上官云

    ①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是樊锦诗的真实写照。

    ②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樊锦诗,按学校的安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那时,她24岁,还没想到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会跟它结缘。

    ③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

    ④相较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却判若两样。漫漫黄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没有电灯,想买瓜子,可连瓜子皮都见不着。樊锦诗很难想到,会有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

    ⑤想进洞窟,往往还要爬一种“蜈蚣梯”:在一根木头上打上眼,插上很多短木棍。走在上面,颤颤巍巍叫人十分害怕。

    ⑥可是,尽管条件艰苦,那里却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艺术家。常书鸿是留法的著名画家,段文杰也是知名学者……年轻的樊锦诗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

    ⑦由于水土不服,实习期没满她就生病了,不得不提前返校。走的时候,樊锦诗心里觉得,“敦煌我看够了,因为我过去想来看,终于看着了,我也不想再来。”

    ⑧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

    ⑨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⑩而且,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些石窟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那么破的一个地方,经过常先生、段先生,他们也没有钱,就这样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

    ⑪樊锦诗留了下来,“去了之后觉得这是艺术,我怎么一点也不懂?不懂怎么去管敦煌呢,所以要跟段文杰他们学习,慢慢懂了一点皮毛。”

    ⑫因为是南方人,个子又小,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里的老先生们就叫她小樊,“他们非常爱护我,给我非常温暖的感觉。”

    ⑬“受老先生的影响,我也看一些书,也进洞看,越看越觉得敦煌太重要了。”她终于理解了那些老先生,“敦煌跟他们自己的身心连在一起了,所以稳稳当当在这儿待着一直不动。”

    ⑭从此,樊锦诗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决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为敦煌做点事情。

    ⑮1998年,当年的“小樊”变成了樊院长——樊锦诗受命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⑯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⑰石窟、壁画,总会慢慢衰老。她想尽办法给那些珍宝“续命”。1999年开始,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担忧 , 因为“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⑱“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

    ⑲她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樊锦诗和同事们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向全世界推广。”

    ⑳樊锦诗更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包括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等等。

    ㉑经过十多年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以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

    ㉒由此,它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永生”。那一年,樊锦诗78岁。

    ㉓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 735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彩塑。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亦得到饶宗颐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㉔2015年3月,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她选择留在敦煌,依旧忙着那些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事情。

    ㉕她感谢国家、领导乃至同事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实际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没有大家支持好多事情都是做不了的。”

    ㉖她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可爱的老太太,一位简单到近乎纯粹的学者。樊锦诗觉得,钱够用就好,她第一次买房已年过60,还管兄弟姐妹借了钱。名利对她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

    ㉗是啊,大漠戈壁中,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

    ㉘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信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 , 无怨无悔。”

    (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艰苦”写作顺序不能互换的理由。
    (2)、请你结合文意,说说“樊锦诗留了下来”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三部分画线句进行赏析。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是文章第三部分的中心句。 B、“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高兴”是因为来的人多了就不寂寞了,“担忧”是因为人多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C、第四部分的“走遍”“看遍”,很好地表现了樊锦诗守护文物的尽心尽责。 D、文末“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很好地表现了樊锦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 2、姜田深处

    崔红玲

    初秋的姜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似是碧绿的湖面摇起了波浪,摇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画。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雀盘旋在姜田上方,水墨画瞬时又多了几分灵动。站在姜田深处,听姜叶摩挲的声音。又感觉每棵姜苗都亮开了嗓子,喊来了风,喊来了鸟儿,喊来了勤劳的姜农……

    ②1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也曾来过这个村庄,那时的姜田还是这儿一小块、那儿一小块,中间被玉米、蔬菜等田地分隔开,零散地分布着,远没如今接连成片后这般壮观。

    ③每一块姜田里都有农民在劳作。附近,几位头戴草帽、身着汗衫的姜农,正手扶农机在姜田中穿行,所过之处,新土翻向两侧的姜苗根部,开成一道土沟。他们的汗衫上印着“生姜种植基地”的字样,走得再近些,发现还印着一行字:“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出金疙瘩”。

    ④趁着姜农们休息,我和他们聊了起来。一位瘦高姜农指着姜田笑呵呵地说:“人勤地不懒,只要伺候好它们,一亩地能刨出万把斤生姜哩。按低价一斤8元钱算,一亩也有8万多元,可不是能刨出‘金疙瘩’吗?”

    ⑤一位壮实姜农也加入对话:“人家老吴就靠刨这‘金疙瘩’,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好车。你看他那喜滋滋的样子!”听了这话,瘦高姜农也亮起了壮实姜农的家底:“你老张也没差啊,这几年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买了房,还每年都搞全家游,又是下江南,又是上东北,听说今年准备去趟云南?”

    ⑥说笑间,我得知瘦高姜农姓吴,壮实些的姓张。说起生姜,老张侃侃而谈:“俺们这儿祖祖辈辈都种姜,鼻尖凑近泥土都能闻到姜味儿。这一带古时候叫怀庆府,所以这儿的姜也叫怀姜。怀姜好啊,丝儿细、色儿黄、味辣鲜香、耐煮不烂,古时还作为贡品哩。”

    ⑦正说着,老张的儿子从姜田深处走了过来。老吴向我介绍:“别看小张年轻,种姜可是一把好手,比我们这些种了大半辈子的都强!”我不由得多打量了小张两眼:小伙子三十出头,穿着一身运动服,戴着宽檐遮阳帽,五官精神,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精干、踏实。

    ⑧“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和土坷垃打交道,南下北上地去打工,你咋没去?”我笑着问他。

    ⑨“人各有志吧。我就想把家乡的怀姜种好、种出名堂!”小张挠挠头,有些腼腆地回答。

    ⑩小张告诉我,他爷爷那辈,田里种的姜也就亩把,到他父亲那里发展到近4亩。那时种姜不成规模,管理全靠人工,加上姜价低,可以说力气没少使,也赚不了多少。他接手后,一咬牙,贷款承包了20亩地,添置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喷灌机、开沟机等,搞起现代化种植。如今,贷款早已还清,姜田也发展到了70多亩,来年还准备再扩上几十亩。这几年政策好,当地的产业配套也越来越完善。姜出土后直接就能被加工企业拉走,摇身变成怀姜糖膏、怀姜茶、怀姜酱等产品。村里的年轻人思想活泛,又是开淘宝店,又是搞直播带货,怀姜名气越来越大,姜农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⑪小张感慨道,“如今,怀姜在我们这儿可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姜!”

    ⑫老吴接住话茬:“咱们村集体也种姜,年底给村民们分红。村民们兜里有余钱,闲下来的时候,跳跳舞、旅旅游,过得那叫一个舒坦!”说着,伸手一指,“那儿就是我们村!种姜种出了好日子,村里的姑娘都不想往外头嫁!”

    ⑬我抬头望去,姜田远处隐约可见的村庄,立于淡淡秋色中,漫出抚慰人心的浓浓烟火气。再将目光收至面前水墨画一般的姜田,姜农们还在田间忙活,年长者脸上镌刻着抚不平的沟壑,记录着过往农事的不易。而他们手中的现代化机械,正耕种着当下的丰饶和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补充交代了“我”曾来过这片姜田,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我”的惊讶与赞叹。 B、第⑤段通过姜农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生姜种植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第⑥段通过老张华丽的语言,传达出当地姜农们对自己所种植的生姜充满自豪之情。 D、第⑬段的景物描写淡雅朦胧,充满着烟火气息,文章读来真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2)、文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出金疙瘩”,“金疙瘩”的含义是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初秋的姜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似是碧绿的湖面摇起了波浪,摇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画。

    (4)、“小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5)、文章标题“姜田深处”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古诗文默写。

    (1)“草”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草”来表情达意。杜甫《春望》中“”,诗人以饱含沉痛的笔墨再现了“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诗人以欢快的语调写出初春草芽沾雨之后的清新之景。

    (2)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白描”的手法凸显景物的特征,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连用三个“与”字勾勒出一片冰雪世界;《十五从军征》中“”以兔子、野鸡进出无碍展现了荒凉破败的家园景象。

  • 4、2024年的北京冬奥会仿佛穿越千年,让古与今相互交叠,一幕幕难忘的镜头精彩的瞬间 , 无声阐释着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理念的“天作之合”,让世界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开幕式上,灵动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惊艳了网友。……“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是理解古人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华文明博大、浪漫的绝佳载体。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助奥迎春”是北京某园张贴的对联的横批,请你从下列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与这个横批相对应的两句,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   ②五环冰雪抖精神   ③花灯遍照万户明   

    ④双奥携春连浪漫   ⑤万水千山尽得辉   ⑥玉烛长调千门乐

    上联:A   下联:B

    (2)、选文末尾划线句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3)、请将文段中的加点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 5、以下是小渝的演讲词,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何谓①?青年何为?”这是跨越百年的精神追问,宛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回响。在重庆,答案juān(     )刻于红岩魂广场的浮雕里②;徜徉在嘉陵江的浪涛中。

    你看③——渣滓洞斑驳的墙壁上,镌刻着用鲜血写就的“失败膏肓土,成功济苍生”的誓言,那誓言穿透岁月的尘埃,掷地有声,彰显着革命先烈们坚定不移的信念;红岩革命纪念馆内,周恩来同志起草④《我的修养要则》时用过的钢笔,仍闪烁着“躬尽瘁”的微光,那微光在历史的幽暗处熠熠生辉 , 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今天的少年,站在洪崖洞璀璨的灯火中回望历史,在李子坝穿楼轻轨的呼啸声里展望未来。历史的接力棒已然交到我们手中,更应懂得:传承不是mò(     )墨守成规,而是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如蓬勃朝阳,冲破阴 , 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奔跑。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juān刻                            (2)躬尽瘁

    (3)mò守成规                  (4)阴

    (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B、徜徉 C、斑驳 D、熠熠生辉
    (3)、对文段中标点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使用问号错误,是选择疑问句,应该用逗号。 B、第②处分号使用错误,前后句非并列关系。 C、第③处破折号应改为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D、第④处书名号使用正确,用书名号标注可以明确其属于文章范畴。
    (4)、请结合文段意象,仿照例句续写两句,体现“青春与传承”。

    例句:青春是渣滓洞里带血的针线,绣出黎明的曙光。

    青春是;青春是

  • 6、中国画与中国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国画”的文字,请概括出中国画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四个字)

    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笔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语言表达。画家通过不同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抓住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表现出丰富的质感和层次,以达到“传神”的效果。经过隋唐、五代的大力发展,明代开始,中国画的流派越来越多: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有宫廷“院体”绘画,有以写意花鸟画为主的“浙派”绘画、“吴门”画派等等。而无论画师的归属,中国画所追求的精神内核都是表现深远的意境。画师常想到哪里就画哪里,作画同作诗一样,更多注重的是意境。比如远处的山水、瀑布、曲廊等,只需“飞”到半空;比如绘天绘湖,只需留下空白,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

    答:①   ②   ③   ④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中国诗与中国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却①。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中国诗与中国画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②。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一言一语,一笔一墨,③。另外,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及荒寒之境,诗人、画家纷纷取之入诗、入画。汉字“清、空、夜、月”等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而“深山、云气、古寺、寒鸦”等景象则成了④。可见,“诗和画确为姊妹艺术”。

    (3)、请根据语境和诗句内容,在文中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品诗,入景,方能悟出别样诗境。读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动情于宁静的春夜,月光轻洒,山谷空灵,鸟儿的啾鸣唤醒了生机;读毛泽东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动情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动情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艾青的“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我们动情于劳动的孩童,镰刀挥舞,麦草堆积,夕阳的光芒定格了艰辛。诗中有画,批文入景,洞见诗画交融的魅力。

    答:①     ②

  •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静听泰山

    柳萍

    ①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②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③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泰山,这座伴我成长了40多个年头的泰山,总是给予人无穷的精神给养。

    ④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走进泰山,当你双脚无数次起起落落,踏响一个又一个石阶,重叠在前人的脚印上时,你会感受到生命与大自然相融合。静听泰山,不能走得太过急促,需走走停停,让思绪和内心追赶上脚步。累了,倦了,倚一棵老松歇上一程;闭上眼,便是又一个乾坤。听着鸟儿时缓时紧、清越婉转的调子,仿佛看到了这些小精灵们顾盼流转的顽皮。阵阵松风排闼而来,带着一股久违的充满生机的气息、触动着生命中那根早已不再敏感的心弦,一种鲜活的力量和勇气在体内涌动、伸展。也许,这就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融合才会产生的奇妙共鸣吧?

    ⑤我们常常行走在路上,却总是忘了行走的初衷,在来路上迷途。这时,不如在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泰山来寻找一种心灵的补给,这样路才能走得更远。走着走着,也许就到了南天门,或许还能看到日出、云海;走着走着、你就拥有了新生的力量和前所未有的勇气。

    ⑥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生机勃勃;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温和的一面。夏日雨水充沛,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珮环。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顿时让人感受到悠然和宁静。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⑦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的风景让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登上南天门,他发出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由衷赞叹,泰山的沉静和温和还给了他灵魂的慰藉,使他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苦闷中解脱出来,绽放出难得的“开心颜”。在此期间,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山南侧的徂徕隐居,他们举杯邀月,啸傲泉石,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今天看来,他们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一种理想浪漫的生存方式。

    ⑧迈上最后一级台阶,回望来路,看那曲折盘旋的漫长台阶,真的感慨自己,竟然就是这么一步步走了上来。泰山极顶,群山匍匐,天地苍茫,蓝天触手可及。泰山不仅有着雄伟挺拔的外形、更有着包容厚重、呼吸宇宙的内里之魂,此时此刻,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亘古未老的山川云气之上,你能感受到宇宙的应和,从而让整个生命从“小我”的狭小中抽离出来,将视野投向广袤的天际,倾听到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

    ⑨雄霸天下、登封泰山的秦始皇,站在极顶,南望“少昊之虚”,向东远眺伯翳封国,缅怀先祖;衣袂飘飘的武则天,身着盛装华服,与唐高宗李治一同前来封天禅地,喻天地同治;笛声中,身形羸弱、手捻长须的诗人杜甫,在云中高声吟诵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个个变幻交错的影像如白驹过隙,次第飞过泰山历史的天空,只留下或淡或浓的点点印记。

    ⑩泰山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的,他需要作为个体的人亲自去感悟和找寻。你必须先卸下铠甲,真实倾听,他才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给予你想要的。也唯有如此,泰山的精神给养才会汩汩如流水滋养着我们。

    ⑪有一位朋友,自号“山里人”,对泰山痴迷多年,初衷不改。一有空就到山里转,特别是生活不顺利,遇到烦心事时。他拍摄了许多泰山的照片,每张都展示出泰山别样风姿;他写了许多关于泰山零散的文章,每篇都视觉独到,感悟深刻。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好的泰山倾听者。

    ⑫静听泰山,就是倾听那个最本真的世界和自己。

    (选自《在泰山逐云而行》,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总是给予人无穷的精神给养”?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文章第六段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珮环。

    (3)、文章第七段写李白登泰山并在此隐居之事,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读完本文,有人评论说:“柳萍笔下的泰山,是一座真实的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更是一座心灵之山。”你觉得此评论恰当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8、乙同学准备围绕“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展开专题探究,他提出了三个议题,并对其中一个进行了简要分析。请从下面两个议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进行简析。

    A.车夫老马——反映社会现实(《骆驼祥子》)

    B.冬妮亚——反衬主人公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白胜——推动情节发展(《水浒传》)

    简析:白胜在“智取生辰纲”中扮作卖酒的小贩,配合吴用把蒙汗药下到酒里;后又因他经不住拷打供出晁盖,引出了宋江私放晁盖的故事,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选择议题(填字母):     简析: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訾家洲亭记

    柳宗元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诸军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侯,公既施庆于下,乃合僚吏,登兹以嬉。公观望悠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 , 移民于间壤。伐恶木,刜奥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然若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内,重江束隘,联岚含辉。常所未 , 倏然互见,以为飞舞奔走,与游者偕来。

    裴公乃经工化材 , 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阿 , 步檐更衣 , 周若一。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涵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高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概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后得以为己功;未有直治城 , 挟阛阓 , 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莫或异顾,一旦得之,遂出于他邦,虽博物辩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之心目,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洲之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①署:指州衙。②訾氏之洲:即訾家洲。③裴公:指御史中丞裴行立。④兹:这里指訾家洲。⑤悼:悲伤。⑥氓:指老百姓。⑦经、化:均有“筹备”之意。⑧延宇垂阿:伸展的屋宇,下垂的屋檐。⑨步檐更衣:走廊和更衣室。⑩治城:指州城。⑪阛阓:市区。⑫藉:通“籍”,记录。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于是出   毕:结束 B、常所未   睹:看见 C、周若一   舍:房屋 D、有不屈伏退让以高是亭者乎   推:推崇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乃合僚吏,登兹以嬉。公观望悠长,悼前之遗。

    (2)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洲之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

    (3)、本文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缘亭面作,都有写景叙事与抒怀,两文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①鼙: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本诗前两句的写景,除了点明边塞的地域特征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2)、诗歌末句的“候”字,一字传神。请结合诗意赏析“候”字的妙处。
  • 11、按要求作文

    孩童在快速成长,社会在快速发展。很多人赞赏“快”,认为“快”是前进的动力,“速度造就了成功”……也有不少人喜欢“慢”,认为生活应该“慢慢走,欣赏啊”,很多领域也强调“漫工出细活”……

    面对“快”与“慢”,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受?请结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自拟题目 , 写一篇文章,可以聚焦其中一个词语,也可以二者兼顾;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果问起今年蛇年春晚的吉祥物是什么?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巳升升,是巳升升。

    ②“巳升升”是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官方吉祥物,它颠覆了传统蛇类冷峻神秘的形象,有着憨态可掬的外表:灵动的大眼睛,萌态十足的表情……这活泼可爱的卡通造型,使得“巳升升”一经发布便“圈粉无数”。

    ③“巳升升”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高鹏院长带领师生团队,历时5个月打磨完成的。它的设计中暗藏了无数创新巧思:整体造型参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寓意万物生生不息;“巳升升”的头部轮廓和脸上螺旋状的腮红,设计的时候,参考了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鎏金垒佛纹云头银如意,这件如意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其造型与象征长寿吉祥的灵芝、祥云十分相似,蕴含了“祥瑞美好”的祝福;“巳升升”的尾部则设计为如意形状外加寿字盘长结,寓意“尾随如意”;“巳升升”的头上趴着一只小蝙蝠,寓意“福”从头来;“巳升升”背部的躻枝纹由景泰蓝工艺刻画,寓意“生生不息”,由花丝镶嵌工艺勾勒出海棠、玉兰、桃花与牡丹,寓意“春回大地”……独特的设计既为14亿多观众带来新春佳节的美好寓意,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奥妙,怎能不“圈粉”呢?

    ①“巳升升”一经发布,就受到人们的追捧。令人赞叹之余,也引人思考,为什么这个青绿色的小蛇会被人们如此喜爱?

    ②除开“巳升升”本身的魅力,传播方式也很重要。春晚是一个全民关注的大型节目,“巳升升”依托央视春晚的国民级曝光,迅速提升了认知度。何时,随着“巳升升”的亮相,多媒介的推广活动出现,如周边产品的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等,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其中,增强了人们与吉祥物之间的连接,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度。

    ③从更深层次来看,则是因为“巳升升”呼应了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诉求。蛇“宝宝”如孩童般可爱,它轻松愉快地唤起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人们总是追求温暖美好的生活,渴望回归质朴的本性,而“巳升升”呼应了人们的这一情感诉求,因而更容易和人们形成精神的共鸣。

    ④“巳升升”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的诞生,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创意设计,也是国人情感的现代化表达,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吉祥物。

    (摘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有删改)

    (1)、“巳升升”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2)、甲乙两文相互关联,两文开头都引出对象,二者所引对象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3)、如果要做一期名为《魅力无穷的“巳升升”》的专题报道,需要将甲乙两文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下面哪一种组合方式更适合?请作出选择并结合两文简述理由。

    A.甲文在前,乙文在后

    B.乙文在前,甲文在后

  • 1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过零丁洋》)

    ,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愿《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请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卷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

  • 1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广:广博 B、则不能励精       慢:懈怠 C、同舍生皆绮绣       被:同“披”,穿着 D、公卿之后       缀:跟随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修身       去六月息者也 B、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策不以其道 C、或遇叱咄       安陵君许寡人 D、足肤皲裂不知       学不思则罔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A、四只手指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汤给我喂下,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B、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汤给我服下,用被子给我盖上,心情很久才缓和过来。 C、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D、四只手指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心情很久才缓和过来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     )
    A、尊敬老师 B、勤奋学习 C、为人诚信 D、生活艰苦
  •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C、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D、春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自然崇拜、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组成。
  •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杜甫草堂内,红墙环绕,绿树映碧池,繁花伴诗碑,景色美不胜收。望江楼旁,江水川流不息 , 翠竹摇曳,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锦里古街上,红灯高悬,游人络绎不绝 , 欢声笑语不断。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处处流淌着诗意和烟火气。

    A、美不胜收 B、川流不息 C、心旷神怡 D、络绎不绝
  • 17、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只骄傲的大鸟在克服了心理障碍后,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B、天上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进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C、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D、老人家提心掉胆,就像丢了魂,出来进去团团转,扯着一条亮堂嗓门,村前村后,喊哑了嗓子。
  • 18、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塌(tān)       盘(huán)       两插刀(lèi) B、(dí)        蓄(zhù)        畏罪逃(qián) C、(pài)       推(sǎng)        铢两悉(chèn) D、(hè)       灌(kài)          无消息(yǎo)
  • 19、不只读一本书是阅读,看一部电影、走一个景点、听一则故事……也是阅读。你有怎样的阅读故事?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20、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是否回想起你读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上一页 453 454 455 456 4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