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下图,推测“幽深”一词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

-
2、学校要举行一次“畅游野三坡”研学活动,请你参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三坡位于我国北方两大山脉 甲 (交汇/融合)处。巍巍太行从这里沿冀、晋、豫边界千里南下,峥峥燕山从这里顺京、津、冀一路东行。野三坡 ① 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拒马河水流不息,生态环境原始自然, ② 历史文物稀有珍贵。这里浓缩了太行之情□燕山之华,汇聚了五岳神秀,再现了十四亿年来地质演化过程,传承着中华古老文明,仿佛大地悄然开启的时光(suì dào),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野三坡雄踞紫荆关深断裂带北端之上,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给它留下了雄伟的一处处地质遗迹。那雄伟、险峻、神奇、幽深的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气势磅礴、巍然(chù lì)的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峡谷,还有神秘莫测的佛洞塔——鱼谷洞构造岩溶洞泉,无不体现出野三坡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特点,也 乙 (造成/造就)了它壁立千仞、如箭插天之雄,危崖绝壁、夹涧而立之险,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之奇。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suì dào) ②(chù lì)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磅礴(páng) 壁立千仞(rèn) B、气势磅礴(bàng) 壁立千仞(rěn) C、气势磅礴(páng) 壁立千仞(rěn) D、气势磅礴(bàng) 壁立千仞(rèn)(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 但是 B、如果 就 C、不仅 而且 D、只有 才(5)、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这里浓缩了太行之情□燕山之华,汇聚了五岳神秀,再现了十四亿年来地质演化过程,传承着中华古老文明。
(6)、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3、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梦话
①她和母亲,一直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是那种温柔细致的母亲,粗糙,邋遢,织不出漂亮的毛衣,说话总像跟人吵架,甚至收拾不好那个小小的厨房。
②这些都还不算,小时候,她最厌烦的,是母亲的梦话,母亲一睡必说梦话,或激烈地争吵,或愤怒地训斥,或绝望地哭泣。偶尔,也会开怀大笑。母亲说梦话时的声音与白天不同,尖细,凄厉,带着颤音,在静夜里听来,常令她心惊肉跳。从开始记事起,她就常常被母亲的梦话惊醒,所以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一个人睡。但是那套老房子的隔音不好,睡到半夜,仍然会被母亲的声音惊醒。醒后就睁着大眼睛望着漆黑的天花板,无边际的恐惧像黑沉沉的山一样压过来,让她无处可逃。
③她不明白,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呢?像同学小文的妈妈,她会给小文梳漂亮的辫子,穿洁白的公主裙。她家的厨房明亮干净而温暖,小文妈妈系着白底碎花的围裙在厨房里轻手轻脚走来走去的样子,简直令她痴迷。有一天晚上下雨,她住在小文的家里。临睡觉前,她看见小文妈妈在小文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才轻悄悄地走了出去。那一刻,她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她把脸蒙在被子里,泪水悄悄地流了出来。
④她并不奢望母亲能像小文的妈妈一样温柔可亲,只是想,如果听不到母亲的梦话,那就已经很幸福了。
⑤长大后,她开始想方设法地躲避母亲,中学时便开始在学校住宿,尽管她家和学校只隔着一条街。高考前,她不顾父母的阻拦,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千里之外的学校。读大学后,她很少回家,打电话回去,母亲接了,简单的几句问候外,她便陷入沉默。
⑥其实那时候,母亲已经改变了许多。父亲告诉她:为了她喜欢喝的皮蛋瘦肉粥,母亲问了好多人,把需要的调料和步骤用本子记下来,回来一个人躲在厨房,一熬就是一个下午。大学第二年,她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打开,里面是一双毛线织的拖鞋。是小鸡绒毛一样鲜嫩的颜色,手工稍显粗糙,厚厚的鞋底,她试了一下,脚放进去很舒服妥帖。父亲在信里说,这双鞋是你妈织的东西中最好的一双了,还有很多废品在家里放着,也真难为你妈了,她一直那么笨。
⑦大三那年冬天,她得了肺炎。一个人躺在医院里,她想家,想父亲。电话打回去,隔天,竟是母亲风尘仆仆地来了。母亲刚推开门,她的第一句话就问:“我爸呢?”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⑧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她的脸已硬生生地扭到窗外。她想,为什么母亲要来呢?晚上睡觉怎么办?母亲的梦话把别人都吵醒了,多难堪啊。
⑨清冷的风吹过她的脸,顿时一阵寒意袭来,墙角几棵瘦弱的老树,零星地落下几片叶子,她凝望着灰蓝的天空……
⑩护士输液时几次都没把针头扎进血管,母亲几乎和那个护士吵起来,母亲把削掉的苹果皮扔了一地,和同病房的人扯闲话,声音仍然那么响……一整天,她心烦意乱。
⑪晚上,她一直不敢睡,她想,如果母亲说梦话了,她就马上叫醒她。但是母亲也一直没有睡,后来,她便睡着了。那天晚上她睡得格外安稳,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不见母亲。同病房的阿姨说:“你昨天晚上怎么了?不停地说梦话,你妈一宿都没睡,一直守着你,还不住地跟我们解释, 说你小时候受了惊吓落下的毛病……”
⑫她站起来,从窗口看到母亲正提着饭盒匆匆往医院赶,灿烂的阳光下,母亲一头的白发亮亮地刺她的眼,突然间,泪就再也忍不住……
(1)、文章第③段和第⑫段两次提到了“她”落泪,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她”两次落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品析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⑨段的作用。(4)、选文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写女儿对母亲的诸多不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一(3)班的学生搜集了以下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并以此进行了研讨。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漫长的农业活动中,观察气象、物候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专家考证,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其中,“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古人就使用春夏秋冬以表示四季冷暖。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系统基本定型,且与流传至今的节气顺序一致。
【材料二】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材料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可以延续下来的智慧结晶。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大多数早于这个时间。
【材料四】
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玄学,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我们在国际场合聊天,聊节气往往像是聊天气一样的“破冰”话题。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二十四节气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10日,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经据典,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详细阐释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B、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系统基本定型,且与流传至今的节气顺序一致。 C、材料三借助“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谚语出处,阐释节气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有韵味。 D、“二十四节气”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接地气”,但缺“国际范”。(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 B、农谚提到“冬至吃了面,一天长一线”,意思是冬至后的每天黑夜时间渐渐变长。 C、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都会早于阳历10月23日。 D、因为节气的区域性色彩,我国南方全年无霜,所以我国南方没有“霜降”这个节气。(4)、请你根据上述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组织语言反驳小丁的观点。小丁:现在都信息时代了,“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作用,没有传承的必要。
你: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局:这里指棋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中的“徐”与“清风徐来”中的“徐”意思相同,都表示“缓慢,慢慢地”。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中的“色”是“颜色”的意思。(2)、下列文章相关知识、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例如尊称谢安为谢太傅,“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C、【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和动态,给人以想象和美感。 D、【甲】文中“寒雪”“内集”“欣然”等词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3)、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4)、这两个故事中,都写到了谢安的神态。【甲】文是听到兄子兄女回答后的①“”,表现他②:【乙】文是获知淝水之战胜利后的③“”,表现他④。(5)、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卢溪别人
(唐)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1)、意象是融入诗人感情的“物象”。本诗中①、②、③、④四个意象很值得品味。(2)、从这首送别友人的诗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
7、请你帮小文将朗诵词中的古诗补充完整。
月亮是诗歌永恒的话题:曹操①《》中的诗句“② , 若出其中”表现他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③(作者)的“④ , 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凄凉苍茫的边城月色:李白是月光下的常客,“峨眉山月半轮秋,⑤”表达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⑥ , ⑦”是李白借月对友人王昌龄的深切关怀。
-
8、班级举行《朝花夕拾》阅读分享会,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班级展示栏将会张贴“名著阅读积累卡”,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成长轨迹,补充下面内容。
地点
篇目
主要内容
故乡绍兴
《①》
鲁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
《五猖会》
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南京
《③》
回忆邻居衍太太和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日本
《藤野先生》
④
(2)、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百草园这个部分就曾巧妙运用。请在下面选项中,选出作者运用了该写法的一位人物,并结合该人物的相关内容阐释理由。A阿长 B.范爱农
我选 , 理由是 。
-
9、光明中学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鲁迅故居,请你们小组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鲁迅纪念馆顾馆长介绍说,百草园在鲁迅故居后面,是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那时周姓各个家族已无精力(拾 侍)弄花草,只是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但这正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
同学们跟着顾馆长走进百草园。徜徉园中,几(颀 畦)青葱的菜田覆盖着一层薄雪,一眼古朴的石井,里面仿佛(贮 伫)蓄着无尽的能量,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顿时使人觉得满目生气。
顾馆长又带着同学们走进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 碥)额和松鹿图。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当年鲁迅在这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
鲁迅从百草园走来,领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号角,唤起民众;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 , , 引领未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徜徉tǎng 薄雪bó 窜cuān 谆谆zhūn B、徜徉cháng 薄雪bó 窜cuàn 谆谆chún C、徜徉cháng 薄雪báo 窜cuàn 谆谆zhūn D、徜徉tǎng 薄雪bāo 窜cuān 谆谆chún(2)、文中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侍 颀 伫 匾 B、侍 畦 贮 匾 C、拾 畦 贮 碥 D、拾 颀 伫 碥(3)、请认真阅读上下文,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一句话,填入文中横线处。(4)、同学们参观后热烈讨论并发表感想,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用人声鼎沸的声音,讨论鲁迅先生充满着激情与奋斗的传奇一生。 B、鲁迅先生说:“文字是我唯一的武器。”他用笔指引茫然无措的民众,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C、小语说:“我心中的鲁迅,不是愁眉苦脸的,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D、小文说“我会牢记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 , 面对挑战时,传承先生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5)、下面是小语写给顾馆长的邀请函,请帮他选出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邀请函
尊敬的顾馆长:
您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们七年级的“云游鲁迅故居”的主题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5日下午2:00﹣4:00,活动地点:光明中学报告厅。期待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 -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也许是和亲人牵手在黄昏下散步的温情,是郊外旅游时清风拂面的心头微动,是在赶海时感受沙砾摩擦指尖的冰凉……每一个充满着快乐和活力的生命片段都值得我们珍藏。这些过往的记忆告诉我们:“生活如画,享受当下,笑对未来。”相信你对此也深有感触。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主题鲜明,叙事具体,内容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
11、小文发现,朗读对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有助于文言文意蕴的理解。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支公①好鹤,住剡②东峁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④。鹤轩翥⑤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道林(约314-366).水晋商酒。②剡: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县。③峁(àng)山:山名,在剡县之东,距会稽二百里。④翮:超上的硬羽。⑤轩翥(zhù):振翅:高举翅膀。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差可拟
(1)
未若柳絮因风起
(2)
乃铩其翮
(3)
【成语迁移】铩羽而归;
置使飞去
(4)
【查询词义】①搁,安放;②立,建立;③赦罪,释放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3)、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4)、【甲】【乙】两文皆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请结合【甲】【乙】两文人物语言,分析谢太傅和支道林的形象特点。 -
12、【材料一】
①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经过多次考证,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使用“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从此,“浙东唐诗之路”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被确定下来。
②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这条路自钱塘江经绍兴,在绍兴境内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此地南边是巍巍会稽,北边是滔滔东海,中间是汤汤鉴湖,山水风光奇秀。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水晋,“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寄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翠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仳东山、雪夜荆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③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既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仙”李白,也有青年时即入台越,壮游忘归达四年之久的“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等名家。可以说,唐朝家喻户晓、名垂诗史的大诗人几乎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④浙东唐诗之路,________。在无数璀璨诗文的唱和间,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儒释道在此交融。这条文化纽带超越了地域、乡土、民族、宗教,体现出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⑤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亦不绝于今。从2019年起,浙江开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彰显。
⑥而今,重新踏上诗路,现代人也能与古人相对,将浩荡情怀寄予这片山水诗画,阔步长歌、欣然忘归,仿佛时间未曾经过,诗和远方都不再遥远。
(摘编自绍轩《浙东唐诗之路是条什么路》)
【材料二】
①唐代浙东诗中,占最大篇幅的是两类作品,一是记游之作,其所记之游,又表现得十分多彩,其中有隐游、方外游、宦游、壮游、漫游、神游、梦游。二是寄赠之作,其中又以送人观览山水、寻仙访道或皈依佛门者为最多。
②从以上两类诗歌作品中,我们大致可窥见浙东诗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③一是崇尚自然。因为“山水含清晖”,所以生于斯、长于斯的诗歌也必然烙上清新自然的特征。而且,游憩于这一方山水的文人墨客大多物质条件比较优裕,他们有条件在明山秀水中怡养其性情,高尚其事业,磨砺其诗艺,因而他们笔下的自然较少幽冷孤寂之状。这里的自然美更多地包容着诗人的心灵感受,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自然美。
④二是宗教情趣。浙东是盛产仙话的地方,剡中是东晋大乘般若学的荟萃之地,天台山是我国第一处将印度佛教本土化、宗派化(天台宗)的所在,又是道教南宗的祖庭。以此为中心,周边集中了几处道家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成了具宗教情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唐代创作浙东诗的许多诗人本就是来追问这“形式”的深长“意味”——寻仙访道,净土求禅和在山水中寻找那率真、袒露的本我。
⑤浙东诗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这两个特征的关系可归纳为:诗中的自然景观为其表,宗教情趣为其里,超自然的宗教情趣、宗教理念常通过表面的对自然的讴歌传达出来,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经过宗教精神净化的艺术。而诗歌本身,也已产生超越功利实用之上的审美愉悦之情。
(摘编自俞志慧《唐代浙东诗论略》)
(1)、请联系上下文,将【材料一】横线处补充完整。(2)、在筹备班会时,小文和小语商议后决定设置“浙东唐诗之路”诵读环节。联系【材料二】,说说以下两首诗中的哪一首适合入选这一环节。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①洲。
【注释】①白苹:指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象征离别之情。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唐·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我认为:
(3)、小文、小语选择了《登雪宾僧家》这首诗作为诵读环节中的“宁波足迹”呈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登雪窦僧家
唐·方干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① , 来此便忘机。
【注释】①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爵,这里代指官位、功名。
(4)、诗会环节结束后,主持人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总结。请结合材料内容,帮助主持人撰写结语,归纳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 -
13、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作家进行介绍。史铁生这位作家令人印象深刻。
合欢树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⑨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阅读文中母亲捡到合欢树后的情节,根据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梳理,并解答疑问。时间
合欢树的
生存状况
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
第一年
刚出土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
第二年
(1)
叹息,但不舍得扔掉
第三年
长出叶子,而且茂盛
(2)
第四年
被移出盆,栽在地上
念叨,满含期待
时间
合欢树的生存状况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
母亲去世后
开花
(3)
现在
(4)
后悔没去看看
梳理后的疑问
对比母亲和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你发现了什么?
(5)
(2)、本文的叙述平实质朴,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又饱含深情。(1)声音可以再现画面,传情达意。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字中隐含的情感,请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①“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②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③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朗读设计参考角度: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2)请结合以上三句话中语气词的作用,分析1-3段中母亲形象的变化。
(3)、请联系前后文,分析划线句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回答)。(4)、作者在第⑨段写道:“悲伤也成享受”。请联系《秋天的怀念》一文,尝试揣摩作者的情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4、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琐记》)
材料二:
“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选自《呐喊》自序)
(1)、材料一中提到“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在《琐记》中,S城人的典型是________。(2)、材料一、二中反复提到“要去寻别样的人们”。(1)结合材料,谈谈鲁迅出走S城的原因。
(2)结合《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选择一位在鲁迅求学之路上遇到的、启迪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别样的人们”,结合相关事例谈谈其对鲁迅的启迪。
-
15、为了更好地品味朗读魅力,小文想邀请好友小语的父亲来班级开展讲座。为此,特意发去一份邀请函。请阅读邀请函并进行判断。
朗读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小语父亲:
我是小文。一直以来,我久仰您在朗读方面的非凡造诣。现我怀着诚挚的心,代表学校邀请您于本周一上午10:00莅临我校开展一场关于朗读的讲座。我深知此举有些唐突,若有打扰之处,还望见谅。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 , 我觉得您的经验和才华若能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定能激发大家对朗读的热爱,还望您不吝赐教 , 热切期盼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
在给小语父亲的邀请信中,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是谦辞,用于欢迎别人到来,信中使用正确。 B、“久仰”是敬辞,用于表达别人对自己的敬重仰慕,信中使用错误。 C、“拙见”是敬辞,用于自己的见解,信中使用正确。 D、“赐教”是敬辞,用于请求对方给予教导,信中使用正确。 -
16、经典诗句最能展现朗读魅力,请为补全以下诗句,读出相应的情感。
朗读情感
诗词名句
思乡念亲
朗读《次北固山下》时,不由想起王湾漂泊在外,借归雁寄托思乡之情:(1)(2)。
朗读《天净沙·秋思》,要读出“枯藤老树昏鸦,(3) , (4)”中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知己之思
朗读《江南逢李龟年》“(5) , (6)”时,我们感受了“风景不殊,
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朗读《峨眉山月歌》“(7) , (8)”时,我们跟随李白,秋夜行船,感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
(10)
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一句“(9) , 应傍战场开”令人沉浸于悲痛之中。
-
17、班会伊始,主持人带领我们初识“朗读”,请完成下列任务。
朗读,是一场声音的盛宴。当文字在舌尖酝niàng________,化作嘹亮的音符,仿佛在与世界应和。那抖擞的精神,透过声音传递着力量,驱走憔悴与疲惫。我们绝不去做那吝sè________的守望者,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朗读之声如黄晕的光,温暖而明亮。朗读,让心灵在书声中自由翱翔。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点亮生活,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酝niàng 吝sè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应和A.yīng B.yìng 黄晕A.yùn B.yūn
-
18、按要求作文
人是多面的。平日里坚强的父亲也许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哭泣,看似不起眼的母亲可能在某一瞬间绽放耀眼的光彩,老惹你生气的弟弟妹妹展开双臂保护你,严肃的爷爷年轻时竟然是个摇滚青年……当看到家人展现与平常不同的一面时,你可能会心疼、骄傲、感动、惊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家人吧,这样,我们也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请以“____的另一面”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写对象必须是家人中的一个;(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9、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
《朝花夕拾》读书卡片
作品简介
1926年,(1)(作者)先后撰写了十篇(2)性散文,并以(3)《》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出处
形象
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
《狗·猫·鼠》
猫
象征资产阶级文人、暴虐者,即所谓的“正人君子”们
作者借“猫”的形象,尖锐讽刺了生活中与猫性格行为相似的人
鼠
(4)
(5)
《无常》
无常
象征底层人民的意愿
(6)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③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④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地,仿佛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⑤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1)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⑥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⑦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⑧重又跑回山脚下的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⑨(2)一霎间,这一抹新绿占据了我的心,涂染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⑩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⑪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寻春路线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出了城→(1)→穿疏林→过小桥→到了山脚下→(2)→(3)
(2)、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按要求作答。(1)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2)一霎间,这一抹新绿占据了我的心,涂染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下面是小语对第⑤⑪段划波浪线句子做的朗读设计。请先判断该句的朗读设计属于重音、停顿、连读中的哪一种,再分析她这样设计的理由。(1)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
新鲜。(2)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4)、理解文章第⑩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