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你觉得谁具有山或水这样的品德?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要分析。

    资料:

    《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德行高尚,犹如高山,令人仰望;《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赞美人无私宽厚、真诚包容的品格。

    备选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2、山,推动了精彩故事的发生,涵养了人物的品性。请你根据给出的线索,完成下列名著知识表单。

    山名

    线索

    名著

    描写/情节

    山之品性

    (1)

    《西游记》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自由不羁

    炮铜岗

    (2)

    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一路砍伐长竹, 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

    坚韧不屈

    (3)

    《水浒传》

    林冲看见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朱贵引着林冲来到聚义厅上。……

    忠义英勇

    会稽山

    《儒林外史》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

    (4)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②东海徐公君猷 , 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

    ③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节选自苏轼《遗爱亭记》)

    【注释】①何武:字君公,西汉名臣,为人贤良方正,为官秉公执法,政绩显著。②徐公君献:徐君猷,当时黄州的知州,苏轼的好友。③啸咏:犹歌咏。④继连:僧人名。⑤谷:即巢谷,字元修,苏轼同乡人,此行来探访苏轼。

    (1)、根据下列文言词义推断方法,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子瞻

    课内迁移法:名之者谁

    (1)

    以知公

    查字典法:①脚;②满足;③足够(副词);④值得

    (2)

    (填序号)

    察也

    课内迁移法:予求古仁人之心

    (3)

    (2)、以下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明欧阳修真正追求的是山水之乐,而非饮酒本身。 B、乙文通过“未尝怒也,而民不犯”等句,说明徐公以德化民,不依赖严刑峻法。 C、甲文中的太守因嗜酒而自号“醉翁”,暗含对官场颓废之风的讽刺;乙文中的徐公因勤于明察吏治,故得名“遗爱”。 D、两文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治理者的风范:甲文侧重“与民同乐”,乙文强调“无为而治”。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未尝怒也,而民不犯。

    (4)、甲文中欧阳修自号“醉翁”,乙文中徐公被命名为“遗爱”。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醉翁”与“遗爱”这两个称号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治理理念?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密州出猎尽显豪迈,借典故表明心志欲射天狼报效国家。 B、“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场景之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亲射虎,看孙郎”写出作者要像孙权那样马前射虎,展现他的老年狂气。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这首词“狂”贯穿全词始终,但在“狂”的背后也能感受到词人的无奈,请结合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许福元

    ①在蒙蒙细雨中,婺源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梯田,如一幅幅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一级级由山脚传递到山顶白云缭绕处。

    ②我手举雨伞,小心注意脚下湿漉漉的青石,拾级而上。赏花的人们兴致很浓,将弯弯曲曲的石径挤成布满蘑菇花伞的人流。

    ③雨势稍停,人们将伞收起。很多年轻的女士们,头戴着油菜鲜花编织的花环。从高处望下去,条条山路上蜿蜒地涌动着头戴花环的人流。山路两侧,有帐篷或临建小屋卖小饼、烤薯。阿嫂阿婆们,臂弯套着一串一串的花环,热情地探身拦着过往游人兜售花环:“花环,鲜花环,嫩花环,十元一个。”花环编织得并不细致,却很别致。青青的柔软嫩茎缠绕拧绑成一圈儿,一朵朵小花开放着四片花瓣。有的米黄,有的柳黄,有的鹅黄,还间杂着火焰红、春水绿和彩虹蓝。

    ④快到山顶的时候,我有点饿了。眼睛寻过去,前边路旁拐角一块黑色山石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姑娘在张望,她似乎在卖什么吃食。我好奇地走上前去。

    ⑤这个小姑娘确实小,也就八九岁的样子。一绺枯黄湿发黏贴在她的小脸庞上,眼睛黑而大。她面前放着一只古董般的木笼,底部是黑灰的木炭,却看不到火色,上层放着灰黑的红薯。旁边有一个竹篮,上面有几块红薯和一个花环。她用一块不大的塑料布来遮挡木笼,以致雨水打湿了她的瘦肩头和窄额头。

    ⑥我指着笼上的一块红薯问:“多少钱一块?”“五块钱。”小姑娘怯生生地伸出五根手指。她的手指黝黑,手背粗糙,那是常做农活的证明。“可山脚下是四块钱。”我故意说。导游说过,旅游景区是可以砍价的地方。“您给四块也成。”她态度很诚恳。

    ⑦于是,我掏出一张五元票递给她。小姑娘用双手捧上一块红薯,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一元票,也用双手捧上。

    ⑧我慌了,忙说:“逗你玩呢!你要十块我也会给的。”

    ⑨小姑娘见我不要,又将那一元钱郑重地放回衣兜,仰起脸大声说:“谢谢叔叔!”一脸的感激。

    ⑩这一声“谢谢”谢得我心酸。我向山下望去,山脚的房子只比火柴盒大些,人流也影影绰绰。我身边这个小人儿,定是天麻麻亮就起身,背着木笼,挎着红薯篮子,披着塑料布,冒着细雨,吃力地一步步登上湿漉漉的石阶,攀登到高处,为的就是每块红薯多卖一块钱。一块钱,在这小姑娘心中是如此重要。

    ⑪我指着遍地黄花,与她攀谈:“小姑娘,你看,那么多游人都头戴花环,那么多阿婆编花环卖花环。你也可以采摘编了卖钱呀,花期这么短,可别错过呀。”

    ⑫“不。”小姑娘口里只吐出一个字,却很坚决,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显得心事重重。

    ⑬“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⑭这时,她从竹篮里拿起一个花环,显然是被人戴过遗弃的。花朵已萎谢,叶子已萎蔫,嫩梗已萎缩。她脸泛红,将花环举到我眼前,说道:“把鲜活的菜花折了,还能结籽吗?花越好看,就越该折吗?花不会喊疼,可是会流泪的。你们大人这是怎么了?”她用粗手背抹抹眼睛。

    ⑮油菜花环,浸出绿色微红的汁液,那就是花的泪水。如果尝一尝,定然是苦涩的。

    ⑯是的。人们将美丽葱翠的花环戴在头上照相留念,将一瞬变成永恒。随后弃之,踩在脚下。我看到多少花环被投进垃圾箱,以为本是菜花应有的下场与归宿。只有我眼前这个卖红薯的小姑娘,能听到油菜花环在哭泣,她触摸到了油菜花的疼痛。

    ⑰我无言以对。我定了定神,对小姑娘说:“你看,雨丝又飘起来了,你又穿得这么单薄,衣服也湿了。你还有多少块果,我全包了,你赶紧回家吧。”

    ⑱“不。”小姑娘又只说出一个字,仍很坚决,脸上的表情仍然严肃。

    ⑲“为什么?”我依然不解。

    ⑳“您是不饿了,可是有人饿了咋办?我不能将红薯卖给一个不饿的人。我妈说过,饭给饥人。”

    ㉑“饭给饥人。”这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

    ㉒这时,我的小外孙女糖糖跑过来,连连嚷着:“我饿了,我饿了。”

    ㉓炭火已灭,温热不再。红薯是有的,但是凉的。这时,小姑娘从怀中掏出一个塑料包,层层打开,是一块红薯。她双手捧起,睫毛闪动着:“小妹,给!”

    ㉔这块红薯,带着小姑娘的体温与温情。

    ㉕下山的时候,糖糖频频回头,问:“小姐姐呢?”

    我指向那澄澈光亮的地方,那里有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小姑娘的行为

    在山石上孤零张望

    向“我”致谢

    笃信“饭给饥人”

    “我”的心情

    惭愧

    震撼

    (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姑娘见我不要,又将那一元钱郑重地放回衣兜……

    (4)、第㉖段画线句子中的“站在高处”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智慧旅游建设的前十年,主要以夯实智慧旅游发展信息化基础,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技术、业务)中台等数字化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应用领域主要是基于供给侧的安全预警、环境监测等。

    ②进入2021年,智慧旅游的建设开始由供给侧的管理和服务向需求侧的产品和消费延伸,由管理者向旅游者倾斜。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智慧旅游”的建设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首次将“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作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方向。

    (摘编自《沉浸式体验:智慧旅游发展的新赛道》《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究竟什么是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具体而言,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是指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传统文化是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出圈”的重要因素。正是通过挖掘、提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新空间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指出,科技与创意的赋能将文物故事、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游客在虚拟与真实世界之间,在角色、任务、交互中,在历史故事、场景重现的代入感中得到立体体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报《沉浸式旅游是怎样的体验?》)

    【材料三】

    ①每到重大节假日,成了项目小组最忙碌的时候。假日前,要上线开发平台宣传、营销活动专题页面;假日期间,要24小时在线轮班,协助处理节假日期间系统使用事件;假日后,要汇总相关数据,用数据为广西文旅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②项目小组紧跟AI技术发展步伐,升级“一键游广西”平台AI线路定制功能,开发智能问答助手,游客通过跟智能问答助手进行“聊天式问答”,获取线路定制服务。同时,AI大模型依托底层的POI数据,根据游客选择的“游玩天数”“游玩目的地”“游玩偏好”等条件,自动推荐游玩线路;游客也可以在AI推荐的基础上进行自定义编辑,创建属于自己的游玩路线。与此同时,该平台通过“个性化内容推荐”,精准体现用户偏好,每个用户打开小程序首页展示内容不尽相同,实现“千人千面”,不断增加“一键游广西”界面新鲜感和趣味性,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度。

    (摘编自人民网《“一键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的成长升级之路》)

    【材料四】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将花山岩画文化融入宁明的每一个角落,为每一位走进宁明的朋友带来处处皆‘岩画’,时时在‘花山’的体验。”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主任冯永丹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将借助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提升景区展示水平,加大花山文创产业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使花山岩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广西宁明花山岩画景区争创5A,全力打造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旅游建设的前十年,主要以夯实智慧旅游发展信息化基础为主,应用领域主要向需求侧的产品和消费延伸,由管理者向旅游者倾斜。 B、科技与创意赋能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能让游客在真实世界之中得到立体体验。 C、通过“个性化内容推荐”,精准体现用户偏好,每个用户打开小程序,都可以看到一样的广西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D、花山将借助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提升景区展示水平,加大花山文创产业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
    (2)、结合材料二,给“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下定义,字数不能超过70字。
    (3)、为了创建国家5A级景区,展世遗花山魅力,广西宁明县一直在努力推进景区智慧旅游建设。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链接材料】,为推介花山提供两个创意。

    【链接材料】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明江东岸,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古人把赫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刷绘出神奇的壁画。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约1900多个,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

  • 7、游览青秀山之后,同学们发觉“山”在古诗文中也可以体现艰难险阻的意思,请你围绕“困难与成长的关系”发表议论,表达个人观点,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 8、古人近山亲山,抒写心志。老师带领同学们登临青秀山,踏着晨露吟诵名句,感悟古人心志。

    山径蜿蜒,露水沾衣。行至竹林忽闻鸟鸣清越,有人轻诵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① , 潭影空人心”,顿悟诗人超脱尘俗的心境;转过山腰见野菊丛生,老师笑指此景恰似陶渊明《饮酒(其五)》“② , ③”之景,令人感到悠闲自得,自由惬意。攀至峰顶,云雾翻涌,小语高喊杜甫《望岳》中的“④ , ⑤ , ”群山应和着少年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归途回望云遮雾绕的山巅,导师以⑥(作者)《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结,山风中回荡着哲思余韵。

  • 9、猫儿山杜鹃花即将盛放。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观赏体验,请你参考以下温馨提示,以猫儿山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身份,向游客写一份文明赏花的倡议书。

    温馨提示:

    1.文明观花,不摘花草,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春天的美丽。

    2.文明排队,注意安全,对自己也对他人负责。

    3.不吸烟不乱丢垃圾。

    关于文明赏花的倡议书

     

  • 10、【大明山】

    大明山雄踞北回归线,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被誉为“岭南奇山”。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8%,峡谷间清溪蜿蜒如银练,瀑布群飞珠溅玉。春赏漫山杜鹃似火,夏享23℃清凉秘境,秋观云海翻腾如潮,冬赏雾凇晶yíng(     )剔透。海拔千米的养生峡谷栈道蜿蜒穿行,串联起金龟瀑布、不老松等奇观。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保存着桫椤□黑叶猴等珍稀物种,更有壮族先民留下的天坪草甸等人文遗迹。

    【青秀山】

    青秀山风景区以绿意盈盈与人文底蕴闻名,素有“城市绿肺”之美誉。景区内亚热带植被勃生长,龙象塔耸立山巅,登临可俯瞰邕城全景。山间散布着明代风格的观音禅寺、古朴雅致的东盟友谊园,以及展现壮乡风情的铜鼓歌台。四季繁花似锦的兰园与桃花坞,与苏铁园中亿年活化石交相辉映。__________的游客穿行于林荫步道,或泛舟天池赏荷,或在雨林大观中感受生态奇观。

    【猫儿山】

    猫儿山雄踞华南之巅,主峰海拔2141.5米,陡峭的花岗岩峰林直插云霄,素有“华南第一峰”之称。作为漓江与资江的发源地,其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6%,峡谷间溪流奔腾于陡崖断壁,形成课文□老山界□中出现的老山界、铁杉公园等险峻奇观。春赏漫山杜鹃似火,冬观雾凇美丽皎洁,陡峭的登山步道穿行于云海竹涛之间,沿途可见南方铁杉、资源冷杉等濒危物种。这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陡峭险峰拥护着漓江源头的生态命脉,成为科考与探险的秘境胜地。

    (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

    (1)晶yíng                              (2)蓬

    (2)、【青秀山】文段画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见异思迁 B、络绎不绝 C、家喻户晓 D、疲倦不堪
    (3)、依次在【大明山】【猫儿山】文段中的方框里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

    病因:       修改后的句子:

  • 11、按要求作文

    几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爱的家,一个在快乐中度过的童年,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亲爱的同学,往事依依,回眸之间,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又是什么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书写出来吧。

    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具体,情感真实;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500字。

  • 12、围绕“师徒情深”的主题,小组同学摘录了三组文字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甲]

    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宇,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于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

    [乙]

    那大圣才和八戒携手驾云,离了洞,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

    [丙]

    那怪道:“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什么嘴脸,又来见人!”行者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1)、根据原著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段所写的故事。
    (2)、阅读[乙][丙]两个文段,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阅读名著可以丰富心灵、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结合原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关系给你哪些有益启示。
  • 13、下列人物组合中,不是师徒关系的一项是(     )
    A、唐僧——猪八戒 B、菩提祖师——孙悟空 C、牛魔王——红孩儿 D、镇元子——清风、明月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闻香

    ①小城酒泉,在盛夏季节是干燥酷热的。

    ②6岁那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开始给钱让我买冰棍儿吃,只有馋极了我才会偶尔买一根。更多的时候,我把钱压在一个小罐子底下存着,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终于有一天,我攒够了钱,趁爸爸妈妈午睡时跑出去买回了那本心仪已久的书。当我从热浪滚滚的街上飞奔到家门口时,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我开始紧张了,把拿着书的手背在身后,心跳得咚咚响。

    ③当我不得不从背后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展示给爸爸妈妈的时候,妈妈笑了,摸了摸我的头。爸爸也笑了,说:“买书是多好的事啊,怎么紧张成这样?”

    ④6岁的我还没有上学,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我买回来的书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每次翻开阅读,我都不由自主地抚摸书页,小心翼翼地把鼻子贴在纸上细闻墨香。那股墨香让我感到幸福。

    ⑤一年多后,我终于可以上学了。上学的细节大都模糊了,但我清晰记得我们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小院里读书的情形。那时候班里唯有一个女同学的家境相对宽裕,她的父母时常会给她买课外书,而且买的都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有叶永烈的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等。我们经常在下午放学后去她家,一位同学捧读,其他同学搬小凳子围坐成一圈。我当过念诵的那一位,也当过倾听的那一位。小院里总是洒满金色的阳光,我们的头顶和后背都被晒得热烘烘的。书的每一页纸张和那上面的文字,也都在太阳的映晒下散发出一种美妙的馨香,而那些故事里的神奇情节,就随着阳光融进了我们的心里。世界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许多扇新的窗户……

    ⑥因为《木偶奇遇记》,我不敢说半句谎话,害怕自己的鼻子在说谎后变长。因为《小灵通漫游未来》,我想象力疯长,对未来世界充满热望。后来的事实证明,叶永烈爷爷在这本书里描述的种种幻想全都在生活中成了现实。叶爷爷多有预见力呀!写书的人多厉害呀!

    对故事书和科幻书的热情自不必说,我还迷上了唐诗宋词。我把一首首诗词抄在小纸片上,上下学的路上也一直背。清晨,天还黑着,有风吹过,我背着小纸片上的唐诗。傍晚,纸片上的宋词和一盏盏暖黄色的路灯一起,温暖着回家的路。节假日我也从不睡懒觉,早早起床,带着《唐诗三百首》,穿上白球鞋开始晨跑,一直跑到泉湖公园。公园里有两潭湖水,湖边站着弯弯的垂柳;有一座九曲桥,桥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上,微微颤动。我最爱做的事是徘徊在湖边朗读宋词、背诵唐诗。在那儿我找到了诗词里的意境,也闻到了每一句诗的味道,那是与众不同的香味,于喧嚣尘世中,清芬自扬。我大声地又读又背,旁若无人,陶然自醉。

    ⑧春夏时节的泉湖公园里树木茂盛,郁郁葱葱,还有延伸而去的葡萄架长廊,翠绿的叶片在风中颤动,弯弯曲曲的嫩绿色葡萄丝儿细巧柔软。用心观察,我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美。回家之后我把所见所感写成作文,至今我都记得曾经写过的描述盛夏绿树的文字。

    ⑨我早早地遇见并爱上阅读,才有了后来我和儿童文学写作的一见钟情。童年是盛开的,和童年有关的一切后来都盛开了。

    (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家张琳的同名文章)

    (1)、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期“遇见并爱上阅读”的经历。阅读文章,补全下面的表格。

    经历

    感受

    我努力攒钱,买回心仪已久的书

    我用心读一年级语文课本

    幸福、满足

    享受、渴望

    (2)、细致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结合加点词,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

    每次翻开阅读,我都不由自主地抚模书页,小心翼翼地把鼻子在纸上细闻墨香。

    (3)、第⑦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⑨段中“童年是盛开的,和童年有关的一切后来都盛开了。这句话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上乡下的十月

    ①十月是飘香的,是金黄的,更是喧闹而忙碌的。

    ②“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在乡下,随处都可以见到桂花树的身影,黄灿灿的桂花在风中摇晃不定,这儿一簇,那儿一簇。桂花藏在稠密的绿叶间,像彼此交谈着心事

    ③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把它的花朵收集起来煮茶,在静夜里品茶、吟诗、作画,别有一番诗意。妈妈把桌布铺在桂花树下,弟弟摇起桂花树,只见树下下起了桂花雨,不消说,桂花糕的美味,又为我们解馋了。

    ④菊花也是乡村随处可见的风景,秋气渐浓,菊花像星星一样,开遍了村庄的角角落落。一簇簇,一丛丛,依着农舍,傍着田埂,真是“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阳光下,金黄的菊花开得泼泼洒洒。菊花的花瓣层层叠叠,细腻而富有韵味,弥漫着淡雅的香气,引得路人频频称赞。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诗中不但写出了菊花与众不同的外表,更写出了菊花在百草摧折的时候,凌风独自盛开的美。

    ⑤乡下的秋,是忙碌的。此时,田野欢笑,大地飞歌。人们的嗓门大起来,脚步快起来,脸上的红云多起来。谁不爱比牛角大的玉米棒呢?谁不稀罕油光满面的大豆呢?谁不在乎比雪还白的棉花呢?你采摘,我搬运,一阵阵欢笑,饱含着丰收的喜悦。

    ⑥柿子可以采摘了,红红的柿子在枝叶间若隐若现,像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弟弟早就急不可待了,奶奶一声令下,他就像个猴子三五下爬上了树。我们采摘了一筐筐柿子,东家送毕,西家送,奶奶说,分享才更快乐。

    ⑦十月总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感动,我爱上了乡下的十月。

    (取材于牛保军同名文章   有改动)

    (1)、阅读选文,说说乡下十月的特点。
    (2)、梳理文章结构,用“|”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桂花藏在稠密的绿叶间,像彼此交谈着心事。

    (4)、这篇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悲愤激昂 B、低沉忧伤 C、欢快明朗 D、婉约幽怨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注释:①生:读书人的通称。②或:有的人。③信:真实。④悉:全都。⑤志:记住。⑥盖:大概。⑦但:只。⑧益:更加。⑨还(xuán);迅速,立即。⑩居:经过。⑪夫: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⑫冀:希望。⑬道:这里指正确的道理。⑭色:脸色。

    (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

    (1)王生不                    说:

    (2)终无所成                    必:

    (3)善而从之                    择:

    (4)而君变色以             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2)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善学者”表现的一项是(     )
    A、学贵善思 B、不耻下问 C、但志不思 D、冀闻道也
    (5)、假如你是王生,在听到朋友李生后来“告之”的一番话后,态度或行为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 17、[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景物描写有时能够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如[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看出,所写季节为①;[乙]诗中②“”可看出,所写季节为③
    (2)、面对友人的远去,[甲]诗作者说“我寄愁心”,[乙]诗作者却说“莫愁前路”,你更欣赏哪种?请根据诗句内容说说理由。
  • 18、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 ,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2)枯藤老树昏鸦,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3)树木丛生,。(《观沧海》)

    (4)儒家思想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三军可夺帅也,①”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② , 于我如浮云”,警示我们要正确对待财富;“③ , 不舍昼夜”,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朋自远方来,④”,彰显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热情与友善。

  • 19、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文之美,如春日甘霖滋润万物;语文之美,如夏日微风带来清凉;语文之美,________________。”

    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形成排比句式。

  • 20、小组同学想通过朗读来展现语文之美。以下是他们对几个句子的讨论结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选自《春》)

    (讨论结果:“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钻”可以重读;“嫩嫩的,绿绿的”读时要减少停顿的时间,读出轻松喜悦的味道。)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选自《济南的冬天》)

    (讨论结果: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济南小山的美丽,朗读时可以重读“太秀气”,以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选自《天净沙·秋思》)

    (讨论结果:这句话描写的是深秋日暮之景,抒发的是游子陶醉自然之情,在朗读时可以用急促高亢的语调来读。)

    D、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选自《秋天的怀念》)

    (讨论结果:重读“再也”,以传达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之情。)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