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之秋,浪漫且神秘。沉甸的果实挂满枝头,那是大自然丰盈的秘决 , 不需自吹自 , 便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湖面上,几只野鸭游戈 , 夕阳下,留下好看的剪影。林间小道上,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满目的金黄中藏着几分怨 , 偶尔,几声聒躁的鸟鸣划破宁静,似乎也在为这即将逝去的季节做着最后的告别。昔日丰润的草地仿佛经历了一场秋风的劫鲜妍明媚荡然无存。但即便如此,小草依旧傲然挺立,仿佛自然的箴言 , 提醒着过往行人,即便形销骨立 , 也要追求内心的丰盛,而非附庸风雅之虚华。秋天的景色,既是丰收的赞歌,也是生命的沉思,每一个词语,每一幅画面,都在讲述着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希望与失落的故事。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甸(diàn) B、自吹自(léi) C、(chànɡ) D、(luè)
    (2)、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决     鲜妍明媚 B、游戈     荡然无存 C、箴言     形销骨立 D、聒躁     附庸风雅
  • 2、作文

    人生是由一件件平淡的小事组成,一路走来,无论快乐还是悲伤,都值得珍惜与回味。回味往事,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悟出人生的真谛,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

    请以“那件往事激励着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650字以上;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兵和军马

    梁晓声

    ①“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②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

    ③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

    ⑤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

    ⑥有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 , 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

    ⑦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

    ⑧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⑨他是最后离并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

    ⑩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李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⑪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

    ⑫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

    ⑬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

    ⑭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

    (1)、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每件事15字以内)

    老兵给军马取名“白头心儿”→①→②→③→④→老兵发誓和“白头心儿”一起改变家乡面貌

    (2)、选文第④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
    (3)、选文第⑨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概括分析。
    (4)、文中的老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 4、阅读《尘世小暖》,完成下面小题。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最近刚调到我们楼区负责卫生。

    ③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在那金黄的落叶映衬下,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着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自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这时,她的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一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玉米面,等了半天终于等到你了。”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烧稀饭可香了。”

    ⑥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作一种恩情,始终铭记。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玉米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⑦此后,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一些带着泥土和露水的蔬菜或又甜又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⑧隔了几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⑨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迭起,万千奔涌。

    ⑩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她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相视一笑。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1)、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我抱着那半袋玉米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4)、如何理解题目“尘世小暖”?
  • 5、关于《书湖阴先生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A、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B、诗中对湖阴先生户内外环境的描写,可见湖阴先生勤劳、喜欢花木、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特点。 C、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山水田园及与友人的交往中所获得的乐趣。
  • 6、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本次专题学习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活动中,同学们对有关友情的成语颇感兴趣,请你参照示例,根据成语出处猜成语。

    示例一:《后汉书》:“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成语:推心置腹

    ①《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成语:

    ②《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成语:

    (3)、同学们准备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参加活动,编写组拟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甲】为了激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乙】我班将于明天下午三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 , 诚邀您前来指导并点评,衷心期待您的莅临!

    六年级(1)班班委会

    2024年10月28日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 7、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当我和家中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开心地说话时,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声。原来是舅舅们回来了, A 躺在地上,身上的血流得很多。雅科夫舅舅说:"他摔倒了,砸了。""是你们把他砸死的。"格里戈里闷声地说。"就是的,那又怎么样……"这时,外祖父来了。他尖着嗓子吼道:"一群豺狼!我知道,他是你们的眼中钉……唉!"

    (1)、上面的文字出自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选文中 A 这个人物是
    (2)、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以上文段中的人物就是很好的证明。请再列举书中另外一个人物(外祖母,阿廖沙除外)来证明。

    人物 , 性格 , 结局

  • 8、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黄师塔前江水东,。(《江畔独步寻花》)

    (2) , 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沙》)

    (4) ,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5)杜牧在《江南春》中描绘春天绚丽多彩的景象的句子:

    (6)《过故人庄》中,描绘诗人与友人举杯对酌、畅谈农事的句子

  •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B、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
  • 10、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庆假期看了电影《长津湖》,使我深受教育。 B、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 C、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不再发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指导意见。 D、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1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态文明建设如同一面广角镜,_____,_____,_____。

    ①照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大局观、整体观

    ②见证对子孙后代负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③折射出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穷人》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B、杜牧的《江南春》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都是七言律诗,韵脚分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C、《草原》一文,按由景及人的叙述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D、《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
  • 1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一个傲慢的人总表现出比别人技高一筹的德行。 B、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真可谓是挖空心思了。 C、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我们班的同学以一个别出心裁的节目夺得了一等奖。 D、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代代前赴后继者中有这样一群人,以生命的芳华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篇章。
  • 14、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井然有序   弄巧成拙     望乎所以     龙凤成祥

    苍海一栗   跌跌撞撞     襟飘带舞     前攻尽弃

             

  • 15、下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tuí)   蓝(zhàn)   缩(quán)   箭拔张(nǔ) B、(bó)     风(mí)       逶(yí)       不可当(dāng) C、(yē)     收(liǎn)     笨(zhuō)   然不同(jiǒng) D、伏(qián) 点(zhuì)     干(zào)     一而散(hōng)
  • 16、作文。

    学校举办主题为“我们”的传记展。请你从崇敬的老师、深交的好友、合作的队友等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里选择一位,回忆你们朝夕相处时的重要经历,为其写一篇小传,给展览投稿。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了解,写出其真实情况及特点.②既要有概括性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自己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简,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黄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黄厂停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了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选文有删改)

    (1)、概括孙景坤其他两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迹。

    (1)1950年,孙景坤腿伤未愈,奔赴战场。

    (2)

    (3)

    (4)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深藏功名,初心不改。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蕴含的人物情感。

    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

    (3)、说说选文结尾议论句的作用。
    (4)、选文表时间和数量的词语,给你的写作带来哪些启示?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罢!”

    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④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⑦“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⑧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⑨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⑩“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⑪“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⑫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请用小标题形式概括选文事件,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答:①       ②

    (2)、以三处细节为依据,解说“我”珍藏藤野先生这幅手迹的原因。你认为解说不合理的一项是(     )

    A、⑨段他“竟没有说”,是他因“我”不学医学而生气了,但这也是对我的不舍,“我”很感激他。 B、⑪段“他叹息说”里有着深深的惋惜,我敬佩他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C、⑫段的“叮嘱”“时时”表明他想和我一直保持联系,我也时时记起这样一位真诚关心我的师长。
    (3)、鲁迅善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请结合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分享你对这句话真正含义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19、[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江水》)

    ①成就:轮廓。②既:已经。③莫:没有谁。④纡[yū]:弯曲,曲折。⑤途经信宿:路上过了两个夜晚,信宿,连住两夜。

    (1)、[乙]文作者郦道元是北魏______家,他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猛浪若             (2)在昼

    (3)江水又             (4)刀牵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4)、两文所描写的江水有何异同点?
  • 20、[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甲]诗中,诗人移步换景,一步数景,用让人目不暇接的自然风景,来展示西湖初春的     特点,抒发了诗人______的感情。
    (2)、[乙]诗以雪喻______,因凭栏所见引发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深思和感慨。
    (3)、[乙]诗描写的景物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请说明理由。
上一页 184 185 186 187 1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