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琅和小琊参加了诗词大会活动,请你帮他们把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琅:诗言志,文抒怀。曹操就曾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 若出其里”(《观沧海》)表现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王湾也曾借“② , ”(《次北固山下》)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孔子也曾借“③ , 不舍昼夜”(《子罕》)来抒发时光如流水,一去不返的感慨。
小琊:诗歌还是排遣心中愁思的工具。李益登城远眺,大漠沙似雪,月华洒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④”(《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之情陡然唤醒;岑参的“⑤ ,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2、读完《朝花夕拾》后,同学们想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班长派你邀请临沂大学的张教授来我校作一场“非常鲁迅”的报告,时间定于10月30日下午2:30到4:30,地点在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见到张教授,你应该怎么说?
-
3、阅读完名著,小琊在日记本上真情记录,请仿照例句,再仿写一句。
名著故事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 ;名著故事是一场细密的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
4、在《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交流分享会上,小琅和小琊有如下的对话。
小琅: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批判。
小琊:我认为,既有理性的批判,也有温情的回忆。
(1)、《朝花夕拾》原名。“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句话是(篇名)中父亲说的话,让“我”背诵的书是。(2)、请你以《朝花夕拾》中女性人物为例,写出鲁迅先生“理性的批判”“温情的回忆”分别是谁?她们做了哪些事情? -
5、参加完成语大会,小琅发出如下感言:
通过这次成语大会,使我学到了很多成语知识,我真是太开心了。这句话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6、在成语大会这个环节,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小琊发现有一位同学使用的成语不恰当,请你帮忙选出来。( )A、小华:春天的蒙山百花齐放,鸟儿呼朋引伴 , 唱出宛转的曲子。 B、小红:即将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我们班男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C、小明:这次语文考试我心里没底,好多题拿不准,没想到发下试卷,成绩挺不错的,真让我喜出望外。 D、小亮:秋天的菊花,色彩各异、形态万千、泼泼洒洒 , 秋风中开得烂漫,为兰陵农业公园着上了盛装。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准确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C、《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与逸事。 D、古代的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分,“令尊”“令堂”是对对方父亲、母亲的敬称,“鄙人”“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
8、阅读下面小琅准备的关于课文中美景的发言稿(节选),完成各题。
美景(贮/伫)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①__________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②__________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着落;③__________可以是热烈而又粗犷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的秋雨:④__________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概/慨),于是写下至美篇章,经久传唱。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伫 zhuó kuàng 概 B、贮 zháo kuàng 慨 C、伫 zháo guǎng 概 D、贮 zhuó guǎng 慨(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9、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0、根据要求写作。
读《藤野先生》,读懂一个有志青年“为中国”的伟大情怀;读《愚公移山》,读懂有种精神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读山水,读懂山的厚重与水的柔情;读往事,读懂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读亲情……万物万事若由“读”至“懂”,就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请以“读”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A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文段中画线句是《红星照耀中国》中对A(事件)的高度评价。在这部名著中,和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由文段可知,“红星”的含义是什么? -
12、八(1)班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请你写出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各一个。
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
(2)、《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正真聪明的人,是以诚待人,只有用真心实意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才能为自己赢得信任和认可,从而得到他人同样真诚的回报。真诚之人心怀暖阳,驰骋坦荡,能广种善缘,广结人缘,正所谓人无诚不立。”请你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3)、据报道: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 -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细读文章第①段,说说母亲的“勤”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要求:每一个事例概括不超过10个字)(2)、小语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泪”,于是进行了整理。请你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帮她将表格补充完整。序号
语句
情感
1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2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①
3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②
4
泪遮迷了我的眼
“我”对母亲的不舍以及不能陪伴她过年的伤心之情。
(3)、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从修辞的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
14、阅读《藤野先生》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①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②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③“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④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⑤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⑥“你改悔罢!”
⑦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⑧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⑩“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⑪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中的“变化”指什么?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选文中回忆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并分析所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事件一: ;精神品质:
事件二: ;精神品质: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4)、“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文中主要回忆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对先生的怀念,写“他们”的种种表现,是否偏离主题?并说明理由。 -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读来意味深长。 B、后人常用“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立志之语。 C、“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诉我们: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为尾句收束全诗,是本诗的核心。(2)、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出诗人怎样的精神面貌?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④;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限日:遮挡阳光。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向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 消散 B、无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 C、既素重幽居 向来 D、岂徒语哉 只、仅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 梅溪之西 B、自康乐以来 以钱覆其口 C、四时俱备 元方时年七岁 D、实是欲界之仙都 偏饶竹实(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艾芙•居里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记述了母亲通过艰辛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让读者领略到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B、“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是一个议论性语句。 C、“他给我拣定了一张靠车门的椅子。”这个句子中的“拣”是一个动词,“一张椅子”是一个偏正短语。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选自《呐喊》。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我们七年级曾经学过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 C、《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标题中最后一个“书”的意思相同,都是指“书信”。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19、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_____________。
①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②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
③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④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⑤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③④②⑤① D、③②④⑤① -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C、天府机场高速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提高成都的东进步伐,刺激经济的发展。 D、这次活动的主旨是以展现皮影戏演变的过程为目的,并以此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