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体裁多样,有消息,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通讯,比如《“飞天”凌空》;有新闻特写,比如《一着惊海天》;有新闻评论,比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B、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抓住人物典型的特征,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的深邃的精神世界。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他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文虽短小,但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D、《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中书”应该是官职名称,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
2、和小宿一起温习课文,按要求作答。
八年级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学习语文的新天地。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我们感受到了百万大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夺kuí________的跳水姑娘吕伟如在眼前,激动的观众如在眼前,让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 甲 的掌声和欢呼声 乙 聆听《藤野先生》,那谆谆教诲 , 让我们品味到了那一份真挚的师生情谊; 丙 ……
其实,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到生活的浩hàn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吧,去汲取语文知识和思想文化的琼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锐不可当 夺kuí 教诲 浩hàn
(2)、在文段中甲处横线上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摧枯拉朽 B、震耳欲聋 C、振聋发聩 D、沸沸扬扬(3)、在文段中乙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标点:(4)、选择8上第一单元内容,在文段丙处再仿写一句话,使内容更丰富。 -
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刘心武
上面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错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
4、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完成下题。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艾青诗选》)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艾青诗选》中,绘画出身的艾青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力,善于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准确揭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他在《北方》中用绿色表现生命,在《火把》中用红色表现 , 在《手推车》中用黄色表现 , 在《向太阳》中用紫色表现。(供选择的词语:快乐、悲痛、荒凉、希望、忧伤)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③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④ ,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⑤ , 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市。②稔:庄稼成熟。③力未逮:力不从心。④殁:死亡。⑤敛:收敛尸体。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试) B、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前) C、公既殁 (已经) D、遗其子而已 (给予,赠送)(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3)、【甲】【乙】两文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分别是和。(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范仲淹的什么政治抱负?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过大通驿①
清·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体裁属五言律诗,内容上描绘了清晨所见之景。 B、诗的首联写晓雾初散,旭日东升,炊烟袅袅,朝霞映树,色彩晦暗,给人凄清之感。 C、诗的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D、全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明朗新奇。(2)、诗描绘了清晨所见之景,请结合诗的尾联加以体会全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如夏花
张忆安
①“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邹。”会议室里,垂老的魏子初沉浸在回忆中,香烟快烧到手了都没注意到。对面的美国老兵接上话茬:“这位邹先生,我见到他是在6月10日夜晚。当时我正率领一个班执行夜间巡逻任务,在距离营地两公里左右的山丘上,发现了他的侦查小组……”
②邹远亭缩身在小山丘的石缝中间,借着蒙了厚厚红布的手电发出的一点暗淡红光,全神贯注地计算着。美国人的防御圈并不难找,在漆黑一团的朝鲜半岛山地中,很容易发现被美国军营灯光照亮的夜空。真正要紧的是测距、测高和计算一定要准确。邹远亭把目标中心放在了美军营地里的油料、弹药堆放场上。打中这里,美军自己的汽油、炮弹就会变成志愿军火力的一部分。一定要准确、准确、再准确!要打到美国人疼,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
③他在国民党部队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被日寇刺刀挑死的孩子。国家弱小,就要受人欺凌,没有谁是安全的。那时候的他对中国已经彻底失望了,只想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就离开。是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美国人在烟台开车撞死了一个黄包车夫,共产党控制的烟台政府把肇事者抓了起来,判他有期徒刑,让他支付数额很高的赔偿,还让肇事者和美国驻青岛领事一起,给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样的政权,才能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吧。当时他就这么想。因此在战场上,他抓住一个机会逃到了解放军这边。
④现在看来,这支部队没有让他失望。这样想着,邹远亭手下毫不停顿,几个最后的数字眼看就要算出来了。
⑤“敌人!”身边为他放哨的话务员小周低喝了一声。
⑥邹远亭头也不抬,仿佛没听见一样,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算完最后一个算式。
⑦“什么情况?”一边把最后结果记录在纸上,邹远亭问道。
⑧“好像是敌人的巡逻队,很可能已经发现咱们了,正在展开。”小周把冲锋枪口指向漆黑的夜色,神情警惕地答道,“怎么办?老邹,你快拿个主意。”
⑨撤退吗?邹远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趁着美军还没有合围逃出去。不,不能那么做!他马上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夜色深沉,现在轻装突围的话,那就必须扔下沉重的测距装备和步话机。敌人发现这些东西,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炮兵侦查小组,这次反击就泡汤了。邹远亭看向小周,在对方的眼睛里找不到恐惧,只有焦急。
⑩“把步话机给我,顶住两分钟。”邹远亭道。他没有多说任何话,用不着说什么豪言壮语。波波沙冲锋枪清脆射击声在身边想起,小周打出一个又一个长点射。这样的射击方式保证不了精度,但没关系,只要能把敌人压住一小会儿就行了。
⑪“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美军坐标……”邹远亭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对着步话机的受话器大声喊道。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冲锋枪的射击稀疏下去。小周可能快没有子弹了。但没关系,消息已经发出了,或者,现在可以试试突围?
⑫“轰!”猛烈的爆炸近在咫尺,邹远亭被震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好像经历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枪声已经停下了,有人在不远处喊着什么。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又过了一小会儿,等耳鸣不那么厉害了,他听清了,那是有人在用蹩脚的中文劝降。从石缝里看出去,能看到小周的遗体。他头上中了一块弹片,但伤口没有流出太多的血。身上还中了好几处枪伤,在牺牲前全身的血已经流干了。邹远亭看着小周,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他们俩就能见面了。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战斗很短暂,枪里的八发子弹还没有打完,邹远亭就被对方命中了好几次。有一枪更是直接把勃朗宁从邹远亭手中打飞了出去。不太疼,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疼。只是全身的力气好像被抽走了,呼吸都开始觉得费力,应该是到了最后的时刻吧。邹远亭忽然担心起来,万一战友们没有收到自己的情报呢?自己牺牲了事小,反击失利的话,接下来的仗就难打了。
⑬就在这时,夜空中忽然传来一阵凄厉的轰鸣,好像巨龙发出的愤怒咆哮。邹远亭用尽最后的力气,抬头看去。一道道火光划破了漆黑的夜色,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营地。火焰迸发出来,连成一片火海,那是铁在燃烧。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几个围拢过来的美军士兵也瞠目结舌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知过了多久,炮击终于停顿下来。一个美军军官如梦方醒一样走向邹远亭,弯下腰查看他的情况。邹远亭没有注意这个美军军官。他还在望着烧得照亮半边天的美国军营。在最后一丝生命的光芒从眼中消逝的时候,他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
⑭会议室里,寂静压住了所有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发出任何声音。良久,美国老人似乎从记忆中醒来,看了看对面的魏子初,说道:“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那两位志愿军士兵是值得敬佩的勇士。我知道中国人要落叶归根,就留下这个印章。想着早晚有一天,我应该让他们回家。所以,我来了。”
(节选自张忆安《美如夏花(下)》,有删改)
(1)、关于邹远亭牺牲过程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这是动作描写。 B、看着小周时邹远亭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就能见面了,这是神态描写。 C、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这一动作描写运用了比拟修辞。 D、邹远亭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这既是语言描写又是心理独白。(2)、文章在魏子初接待美国老兵事件中插叙有关邹远亭的回忆,这样构思有哪些表现效果?请简要分析。(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好像经历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
(4)、小说标题“美如夏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养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B、讲好“工匠故事” C、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D、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3)、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
10、填写诗文名句。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人生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困苦,但却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遇到令人愤懑之事时,仍然要积极乐观,不丢失远大抱负。
(2)《水调歌头》中,苏轼在中秋夜举杯遥祝,希望普天之下家家团圆的诗句是:“ , 。”
(3)《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刘长卿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 , 。”
-
11、九年级(1)班要举行“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比赛,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1)、在撰写“自强不息”主题演讲稿时,有同学收集了下列素材,这些素材中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和名言诗句有
①庄周梦蝶 ②高山流水 ③宋濂抄书
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2)、小杨拟将下列材料中的人物事迹充实到演讲稿《人生当自强》中,请仿照示例概括论据。陆鸿,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因幼时高烧导致小脑神经受损,身体残疾,中专毕业后到处找不到工作。父亲病重逝世、家庭的困顿,使得他下定决心自主创业。经历了无数底层职业的摸爬滚打,他靠着自强拼搏,将生意从开照相馆、做电子相册加工,逐渐拓展到纸质影集生产。又从6人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目前拥有35位员工的实体相册加工厂。他不但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还为21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示例:车胤囊萤映雪,努力学习,终成博学之士。
-
1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进步,______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______于青春的力量。______,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百年zhēnɡ( )嵘岁月,在苦难中成长,在奋斗中壮大,正是有了前仆( )后继、埋头苦干的先辈们,不惧生与死的考验、不顾苦与痛的磨难,用生命诠释无悔的青春、伟大的人生,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吾辈当自强,在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zhēnɡ嵘 前仆后继
(2)、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①寄望 ②爱国 ③镌刻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3)、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改为“中国人民” B、删除“的伟大飞跃” C、“强起来”放到“站起来”的前面 D、“富起来”放到“强起来”的前面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与民同乐是欧阳修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联系生活实际,立意新颖,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
14、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
15、你向你的同学推荐《红岩》,阐述推荐理由。
-
16、一个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解读《骆驼祥子》书名内涵。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⑨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一棵歪脖子梨树下,老陈停下来,慢慢讲述起来。别小看这棵梨树,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老陈露出一脸的骄傲,一阵风吹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像是在向人们致意。
⑩我把我的感觉告诉老陈,他哈哈一笑说:当然,它们都认识我这老头子了。
⑪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⑫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⑬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了。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记得家乡集市上,卖雪梨不带苹,而是按个卖。将一颗一颗雪梨摆于地上,小的,一斤多;大的,两三斤呢。椭圆形的雪梨,就像一盏盏的马灯,站在地上等着上门的顾客。
⑭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⑮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了,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⑯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1)、文章⑥—⑬段描述了老陈和梨树的相关片段。根据文意,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① , 使家家户户共同致富。
②老陈设法三栽梨树,。
③老陈艰辛嫁接梨树,。
(2)、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谈谈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3)、老陈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表达了他怎样的内心感受?(4)、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开设了“作品推送”环节,现向同学们征集作品推荐语。请你根据《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中心思想,写一段推荐语。要求:内容准确具体,表达简洁通顺,字数在100字左右。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周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荡气回肠、触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深刻地反思:时下某些国人语言之鄙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不足,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1)、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2)、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3)、在作者看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 】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①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 , 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②明年春,予得为邠城守。署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⑤告毕。
③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以树其德业哉?”
【注】①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衙门上任。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
(1)、“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孤城”即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吾谁与归
(2)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3)今夫子庙隘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4)、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力“一世英杰”的原因。 -
2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分别写诗相赠。
(1)白居易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 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
(2)【情境化题】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补充对话。
白居易:梦得,
刘禹锡:乐天,我虽遭贬谪,滞留南方漂泊了二十三年,但我想对你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