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2、立冬即事

    仇 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注释】①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②仇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事”指歌咏眼前之景,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立冬时节,作者看到的初冬带有几分对“小阳春”的陶醉和惜别之情。 B、诗的前两句是对立冬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秋尽冬来肃杀凄凉的景象,诗人借此哀景,抒发了孤寂、哀愁的心情。 C、“庭前木叶半青黄”一句说明时令虽然是立冬了,但是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还没有到真正意义上的冬天,仍然有绿色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D、花草树木凋零的衰败景色往往容易让人心生叹意,但诗的后两句读起来却充满希望和期待。一个“何处”,留给人们无尽的联想空间。
    (2)、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3、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义而且贵                       而可求也 B、三省吾身                       中不至 C、不成人之                              是人之所 D、人谋而不忠乎                 吾亦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①句中“学而时习之”和②句中“传不习乎”,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 B、第⑥句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从反面论述问题,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 C、选文第③句和第⑤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告诫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富与贵”。 D、选文都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问题、做人的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4、欣赏漫画,总结两条交友原则与同学们共勉。(不超过20字)

  • 5、《诗经·小雅·伐木》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嘤嘤鸣叫,召唤伙伴呼应。我校初一(5)班拟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2)、为了探究交友的内涵,请你收集中国古代有关交友的一则名言警句、一个成语故事,填在下表的空白处。

    名言警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成语故事

    伯牙绝弦

  •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民币正式加入 SDR 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B、能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C、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 7、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说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B、吴山看到钱塘江、西湖美景“极美”,想要吟诗,搜索枯肠 , 只能想起《中庸》里的句子。 C、他一向表现优秀,在这次半期考试中也不出所料考出优异的成绩,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D、他平时读书多,谈话少,谁知一谈起中国古典文学,便口若悬河,无休无止了。
  • 8、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        徜徉        淅淅沥沥        翻来复去 B、伫蓄        侍弄        呼朋引伴        鸦雀无声 C、博学        决别        茫然无措        温故知新 D、娇媚        确凿        花枝招展        人声鼎沸
  • 9、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应(hè)     落(zháo)   咄咄逼人(duō) B、(mì)     临(lì)     啬(lìng)            谆谆教导(dūn) C、笑(nì)       倜(tǎng)        开(zhàn)            波光粼粼(lín) D、(lòu)             镜(líng)        憔(chuì)            人迹至(hǎn)
  • 10、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看”,外看人间万物,内照心灵深处。看窗外风景,得到美的享受;欣赏他人风采,了解别样的人生;审视自己内心,获得新的认识。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

    请以“我看”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套写。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 11、小语阅读了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并在公众号分享了一篇读书心得,请帮助他完善。

    历史那么远, 却又那么近——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小语     四季旅人          2024-08-15 13: 00

    纪实的魅力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斯诺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新闻记者!

    ①他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②书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③他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并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是非常有远见的。

    闪耀的精神

    纪实作品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让人了解那些远去的岁月,洞察历史真相。这些历史离我那么远,又那么近——红色革命虽然离我们的时代很远,却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舞,书中无数先辈的优秀品质时时激励着我们前行。 例如________

    (1)、小语在“纪实的魅力”中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2)、根据阅读体会,列举一位书中先辈的事迹,分析其精神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完成“闪耀的精神”续写。
  • 12、阅读下面三篇苏轼的作品,感受其诗意人生,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 惭愧!惭愧!

    【乙】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三篇文章都是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写,分别写于元丰四年、元丰五年、元丰六年。初到黄州,苏轼居于城南江边临皋。

    【注释】①林峦坌入:树木山峦(由门窗)映入眼帘。②备:具有、拥有。③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这,这个) B、风静(尽,将尽;晚) C、无与为乐者(想到) D、竹柏影也(大概)
    (2)、解释划线句子意思。

    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3)、【甲】文“①”一句俯仰结合,描绘了临皋秀美的景色;【乙】中运用②的手法,以家童鼾声、江声突出夜归时分的宁静无人;【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承天寺月色③的特点。
    (4)、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请你结合三篇诗文,说说苏轼得到了哪些人生体味?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楚江:应指沅江。②微阳:夕阳。③广泽:指洞庭湖。④乱流:形容涌荡的江波。⑤云中君:神话传说中的云神。也兼指屈原《九歌·云中君》,借写屈原之事。⑥竟夕:通宵。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 14、祁茂顺

    汪曾祺

    ①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②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③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愧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④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涪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⑤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⑥祁茂顺只好改行。

    ⑦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⑧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⑨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⑩“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⑪祁茂顺人缘很好。

    ⑫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⑬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⑭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⑮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襁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⑯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⑰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襁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⑱“也就是个熟。”

    ⑲“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⑳“那倒是。”

    ㉑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㉒“喝惯了。”

    ㉓祁茂顺告辞。

    ㉔“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㉕“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㉖“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㉗“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㉘“大酒缸没有了?”

    ㉙“没有喽。”

    ㉚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㉛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时代的发展让老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倒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 , 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链接:有些古老的小办法,对现在仍然适用,居民可以尝试。自来水烧开后,里面的氯化物会被蒸发掉,一些病源微生物也会被杀死。可以在日常烧水时,水开始沸腾后将壶盖打开,让开水滚沸2-3分钟,这样可以蒸发一些水中的氯元素以及残留的有害物质。注意不要沸腾太久,不然会变成不利健康的千滚水。

    (1)、下列有关“饮水与健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 B、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防线是身上的皮肤和黏膜,足够地饮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C、自来水烧开后,里面的氯化物会被蒸发掉,一些病源微生物也会被杀死。可以在日常烧水时让沸腾的时间一些。 D、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文章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B、第⑤段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 C、第⑥段中加点的“不完全”不能去掉,它在这里说明饮水不是人体需水的唯一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老年人睡前可以多喝一点水,因为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可以帮助老年人很快入睡。
    (3)、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他们写几点建议。
  • 16、古诗文名句默写。

    “望”字,在甲骨文中,它很像一幅表意的画,即一个人踩在高处睁大眼睛看向远方。

    我们的古诗文中有着千姿百态的“望”:余晖中望去,“树树皆秋色,①”(王绩《野望》)令诗人在满目秋色中更感萧瑟;登楼而望,江面暮霭沉沉,烟雾笼罩,崔颢发出“②?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思乡之叹;面对“③”(王维《使至塞上》)的景象,王维即景自叹,抒发远离的苦闷;吴均致信友人,“④ , 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表达了望奇绝秀美山峰而生淡泊名利之心的归隐之感。

  • 17、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谢希瑶、边思琪)记者17日从商务部获悉,以“诚信兴商,你我共筑”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16日在厦门启动,正式拉开全国宣传月活动帷幕,旨在弘扬诚信兴商文化,推动各行业诚信经营,提高全社会的诚信经营水平。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周强在视频致辞中介绍,宣传月期间各地各部门将在全国组织开展“诚信兴业,诚信卫民”“诚信兴商,央企先行”等19项主题活动,集中展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加强商务信用治理、创新信用特色应用、构建信用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成效举措,普及诚信经营政策法规,倡导诚信经营文化、诚信兴商理念、诚信守规意识。同时,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推出更多信用便利信用惠企、信用经商的政策措施;完善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让失信违法者受到惩治。

    2024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由商务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共同举办,今年是活动连续开展的第20年。

    (1)、请根据上面新闻内容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2)、小明在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的诚信经商的宣传活动上看到一副对联,上下联各缺了一部分,请你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以诚共事,

    下联: , 商商有望兴隆。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74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A.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ruì bù kě dāng;B.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鹤立鸡群 , 凌空一跳博得观众发自内心由衷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dān jīng jié lù , 多少人黑发变白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入木三分。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国耻,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C.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jié zé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当然,D.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展望未来,也要回顾历史,让我们继续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ruì bù kě dāng (2)dān jīng jié lǜ (3)jié zé

    (2)、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摧枯拉朽 B、鹤立鸡群 C、入木三分 D、惨绝人寰
    (3)、小菁发现笔记中的这段文字不太通顺,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A句 B、B句 C、C句 D、D句
  • 19、按要求作文

    挑灯备考时家人递上一杯浓浓的奶茶,这是温暖、幸福的亲情纽带;清晨在校园偶遇的笑脸,傍晚分别时的挥手,这是真诚的友谊纽带;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古籍,这是洞悉历史、继承文明的传承纽带;“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亚、非、欧经济快速增长,这是“和同为一家”的共享、合作的交流纽带。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成为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真情、凝聚着力量……

    请以“纽带”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 2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①—激动题字—②—③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

    (3)、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4)、探究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的丰富意蕴。
上一页 394 395 396 397 3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