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记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展现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会乱象。 B、《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 C、《经典常谈》提纲挈领,娓娓道来。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 D、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一共13篇,其中《尚书》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春秋》。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程的打更声
张晓根
①老程头戴灰色毡帽,身着印有“更”字的红外套,提着铜锣,亮起嗓音唱:清早起,长精神,要到汴河街①来打更……他每唱两句,就用梆子敲三下锣,一顿敲打和高唱后,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②早听说老程在汴河街打更,以为不过是景区营销的把戏,是景区打造的“新网红”。这次亲眼见他敲锣打更,我面带坏笑,问老程白天为何打更。他停住唱腔,瞪着眼睛,“安全巡检侍卫”的三角彩旗摆动,旗角就对着我。
③他捋将了一把浓密的八字胡,指着岳阳楼的方向说,那是鲁肃的阅兵楼,现在湖里没了操练的水兵,楼仍在那里。我脑子一下短了路,想不明白打更与岳阳楼有什么关联。老程没多讲,转身继续往前去,“咣咣咣”三声锣,用花鼓戏调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咣咣咣”,又三声锣,再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④暖暖的阳光下,汴河街烟火气十足,冒着热气的小吃店面一字排开。人群熙攘,欢声鼎沸,汴河街变成了一条河。老程心中有数,不怕人多。锣声一响,梆子一敲,人们闪开一条道,纷纷伫立街道两旁,打量这个一边敲锣一边唱戏的更夫。
⑤我跟着老程穿行汴河街,鼻腔塞满各种小吃的香味,耳里充盈花鼓戏的腔调。我似乎慢慢品出他白天打更也有一种味道,汴河街这条闻名一方的美食街,以老程的更声和唱腔为佐料,色香味俱全。可像这样罕见的打更法。难道仅仅是为汴河街添点佐料?
⑥一座老戏台突现眼前,匾上“岳舞台”三个金黄的字闪着光芒。空荡的戏台上,忽然吹来一股湖风,一场悲欢离合仿佛就要上演。老程深情地望了一眼岳舞台,刹住唱腔,坐在台下的条凳上休憩。他并没直接回答打更的事,而是给我讲古人如何掌握时间。目测太阳、公鸡打鸣、滴漏沙漏、更夫打更,都是最原始的手法,钟表出现后,它们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他话锋一转,说在这条古街上打更的意义在于唤醒历史中的记忆。
⑦我猛地一震。原来他不是简单的更夫,也不是简单的唱花鼓戏的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⑧他指着岳舞台,向我普及巴陵戏的相关知识。巴陵戏是国家级非遗,流行于湖南岳阳、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巴陵戏艺人竖起“岳舞台”大旗,成立抗敌宣传队登台义演,令岳舞台声名大噪。这里承载了多少记忆呀!老程的打更声和唱腔,赋予这些记忆鲜活的生命力。
⑨老程出生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做过木工,开过工艺店,当过民办教师,热爱花鼓戏,还唱过花鼓戏。3年前,年近古稀的他来汴河街打更。刚来时,他坚守传统意义上的打更,夜巡发现电线短路,火花四溅,他及时处置,避免了一场火灾。防火对这条木质结构的古街意义重大,“小心火烛”的吆喝声让人们时常绷紧防火的弦。这让他的思路打开:打更不仅限于独自守夜,也要能警醒更多的人。怎么做?自己不是有响亮的嗓音吗?
⑩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南西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
⑪老程说得起动,摆起架势,唱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唱罢,他笔挺地站在我跟前,一副庄重的神情,说要把《岳阳楼记》用花鼓戏的腔调唱出,边唱边打更。
⑫人生在世几多好,莫让年华付水流……老程又“咣咣咣”敲起锣。这苍劲的声音,穿越古街的烟火,将“长红”不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汴河街:汴河街位于洞庭湖旁,南北方向,长约一公里,南与巴陵广场相邻,北与岳阳楼相连,是岳阳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老程的打更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欲扬先抑,主要表现老程打更工作的辛苦,也表达了对老程的敬佩之情。 B、汴河街的热闹与老程的沉静形成对比,小吃店的香气伴随着老程富有情感的唱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C、第⑥段画线句写出老戏台有闪亮的匾,却无人上台的空旷,渲染一种落寞的氛围,烘托老程内心因人们忘记历史的记忆而伤感。 D、老程认为,历史中的时间把人们的生活串联起来,而打更的声音就是最原始的时间指引,唤醒历史中的记忆。 E、文章第⑨段是补叙,补充交代老程的出生和工作经历,详写他3年前打更夜巡让古街避免一场火灾的事,解释了坚守打更的原因。(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文章第⑦段画线句中,“我”为什么“猛地一震”?联系上下文回答。
(2)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南西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从修辞角度赏析)
(3)、老程的“打更”在作者眼中经历了由第二段“网红”到最后一段“长红”的转变,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认为其将“长红”的原因。【链接材料】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网红”景点,这些景点因为某些特点博得眼球,引发关注,成为“热点”。但是,如何由“一时的热点”成为“长久的关注”,由“网红”成为“长红”?人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创新意识等内容。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班级将开展“如何科学地学习”主题学习会。为此,你搜集了下列材料来探究。
材料一:
①很多时候,我们非常重视记忆的结果,但不关心记忆的过程。所以一旦出现遗忘现象,就认为是“记忆力不好”,于是开始疯狂地研究各种记忆方法,认为只要记忆方法对了,就不会遗忘。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②1885年,艾宾浩斯将自己对于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现象记录下来,并绘制出一条“遗忘规律曲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那就是:大脑将迅速清除脑海中的大部分记忆,遗忘会快速发生。
③大脑在学完新的无规律信息20分钟后,记忆的保持率是58.2%;1个小时后,记忆的保持率是44.2%……24小时之后,记忆的保持率只有33.7%。也就是遗忘了66.3%。形象地说:对于无规律的信息,大脑即使记住了,也会“一转头就忘”。
④学生时代,好记忆是我们学习的一种能力,但遗忘知识的过程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抗遗忘方法,知识就能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克服遗忘现象也是有可能的。
(选自《你了解大脑的遗忘规律吗?》)
材料二:
角度
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者从自己意愿出发,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练习。
学习者从他人要求出发,记忆书本、老师或者其他人教授的知识。
表现形式
讨论前先思考,形成自己观点和想法;听课时主动思考,经常提出好问题。
在讨论中不主动表达,随声附和;听课时忙于记笔记,缺少思考。
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内容留存率高。
课堂学习内容留存率低。
(根据《给孩子的费曼学习法》编辑整理)
材料三:
(根据《极简学习法》编辑整理)
材料四:
①我们常以为自己晚些时候会更有动力去工作,于是就会产生“我更想明天再做这件事”的想法,这是拖延症最大的心理误区之一。但实际情况是,当“晚些时候”到来时,我们仍然和之前一样没有动力。
②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拖延、增强动力呢?首先,①我们要学会忍受做任务时的不适感,要告诉自己在任务中产生的不适情绪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其次,②我们应该放手去做,不要有过多忧虑,只要做了,就是朝成功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接着,我们可以将注意力从做任务时的厌恶和沮丧情绪中转移出来,放在不一样的感觉上,比如想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想更上一层楼的雄心……这都会提升做事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研究表明,30分钟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幸福感,会让我们变得更有学习动力。
(根据《情绪创可贴》编辑整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得知,大脑对于无规律的信息转头就忘,对于有规律的信息过目不忘。 B、只要学会忍受做任务时的不适感,我们就能战胜拖延症。 C、材料四按逻辑顺序总结了战胜拖延症的方法,所以画横线的①、②句顺序是合理的。 D、前三则材料,通过采用列数字、画图表等方法,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及应对措施。(2)、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学习”策略的一项是( )A、数学课后,几位同学围着老师,针对课上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与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B、小玄听试卷评讲课一直埋头记录,他将每道题的标准答案都一字不落地记录了下来。 C、小武发现自己对“理解段落作用”这类题掌握不够好,于是回家后进行了专题强化。 D、妈妈发现小语到周末总会拖延整理错题集,于是建议她下楼运动一段时间后再整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将如何科学地学习它。备选名著:《朝花夕拾》《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樾①
①出夷陵,西北陆行二十里,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②。其下地渐平,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无不快哉!
②昔白乐天徙为忠州刺史,而微之③适北还。乐天携其弟,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因其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③夫乐天、微之辈,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由此人皆游之。若予者,虽穷幽登险,与虫鸟之来去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④ ,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⑤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⑥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哉!
(有删改)
【注释】①刘大櫆:早年文动京师,但屡试不中。②缒危滑以下:用绳子拴住人从高处滑下。③微之:元稹的字。④通都大邑:发达繁荣的大城市。⑤顾:但是。⑥炙:领略。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和“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的“可”意思相同。 B、“适”在古代汉语中有:①“到……去”;②“适合、适宜”;③“恰好”;④“刚刚,才”等意,本文中“而微之适北还”的“适”取第③个义项最为恰当。 C、“因共游此洞”和“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的“因”意思相同。 D、“山川之胜”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的“之”都翻译为“的”。(2)、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B、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C、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D、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予者,虽穷幽登险,与虫鸟之来去何异?
(4)、本文中,作者因游历三游洞发出了“此岂一人之不幸哉”的感慨。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不幸”的原因。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①断清秋,征人■戍楼。
春风对青冢② ,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③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②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③蕃(bō)情:蕃,指吐蕃。“蕃情”即“吐蕃人的情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对仗工整,上句用典,下句写景,以和平景象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的夙愿。 B、颈联中的“无”与“有”形成对比,表明因无战争阻挠,偏远的边关之地也有游客到来。 C、尾联运用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D、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2)、诗歌首联中的“■”处看不见字了,小长认为应该用“守”字,与“征人”一致;小郡认为应该用“倚”字,更吻合诗意。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
6、文文所在的小组模仿古人,从诗歌中选取不同的字词组合成对联,这是文文同学选好的下联,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备选词,补全上联。
上联:
下联:满庭梧叶月明中
备选词:两岸 秋色里 伊人 苍苍水 蒹葭
-
7、同学们准备将选出来的古诗进行配乐朗诵,文文同学准备诵读《蒹葭》,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配乐。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和意境,请怀从下列歌曲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推荐给文文A、《二泉映月》——悲苦辛酸 B、《在水一方》——清逸婉约 C、《战台风》——气势磅礴 D、《彩云追月》——轻快写意
-
8、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任务。
①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史竞男)为纪念钱钟书诞辰110周年,一部由钱钟书选定、杨绛抄录的唐诗手稿,经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排印成书,于21日正式出版。
②自20世纪80年代起,钱杨伉俪以《全唐诗》为底本,进行唐诗选录,最终形成了“钱选杨抄”的“全唐诗录”九册手稿。出版的《钱钟书选唐诗》共选录308位诗人的1997首(句)作品,既选了大量以创作闻名的诗人的作品,也选了像唐明皇、章怀太子等非诗人的作品;既选了思想性强的如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等诗作,也选了像韩愈的《嘲鼾睡》这类有趣味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诗歌中抒写了前人所没表达的经验,或在诗歌史上承上启下、开风气之先的作品,钱钟书都给予了关注。
(1)、学习诗歌,首先要选准篇目。阅读该新闻,你学到了哪些筛选诗歌的方法?(2)、新闻的标题已经遗失,请你帮忙拟写一个20字以内(标点不计字数)的标题。 -
9、文学社准备广纳贤才,下面是某同学拟好的《招聘启事》,请你帮忙一起检查。
招聘启事
①同学们,你想在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吗?你想在诗的原野上任意驰骋吗?那么,就踊跃加入知行诗社吧!②诗歌不仅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③读好诗,能鼓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鼓舞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知行诗社旨在通过天衣无缝的活动培养朗诵新秀,让好诗词如春雨般滋润莘莘学子的心田。加入诗社,④你将与我们一起体悟生活之丰,文学之美,人生之思。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诗词王国,打造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诗意园地吧!
知行中学知行诗社
2025年3月10日
(1)、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遨游 B、天衣无缝 C、莘莘学子 D、名副其实(2)、文段中标注序号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应将第一个“?”改为“,”。 B、②应将“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互换位置。 C、③应将“鼓动”换为“燃起”。 D、④应将所有的“,”改为“、”。 -
10、古诗文默写
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你听《诗经·关雎》中①“ , ”那是河岸的鸟鸣;你看《桃花源记》里②“ , ”那么绚烂且富有生机的桃花林;分别之际王勃抛却伤感,吟出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③ , 希望得到重用的孟浩然巧妙以渡湖为喻,写下“④ , 端居耻圣明”,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愿。
-
11、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写的开场白,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文化。曾在某个时刻,我们蓦然想起一篇名作,感叹自然之绚丽;在当下的某天,我们心中浮现一句诗,拨开了心上的雾霭 , 懂得了人情世故;在未来,对前途不知所措时,我们也因读到了某一名篇佳作而倍感震hàn , 在诗文中找到心灵的慰jiè……
A、“潜移默化”的“潜”应该读第二声“qián”,“承载”的“载”应该读第三声“zǎi”。 B、“蓦然”的“蓦”应该读“mù”;“雾霭”的“霭”应该读“ǎi”。 C、“人情世故”“不知所措”的写法都是正确的。 D、“震hàn”与“遗憾”的“憾”是同一个字;“慰jiè”与“蕴藉”的“藉”是同一个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一部多彩的画卷,每个人都是画卷中的主角。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哭泣、每一次努力,都在这幅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请以“我是生活的主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3、请将下面选文的批注补写完整。
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的经历,那些奋斗的日子,那些挫折与失败。“难道我就这样放弃吗?不,我不能!” 他在心中呐喊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批注:这段文字写出了人物的 ,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
14、下列名著中,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坚强勇敢、意志坚定、具有奉献精神。 B、《骆驼祥子》中虎妞:大胆泼辣、精明能干、富有同情心。 C、《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敢于反抗。 D、《简・爱》中简・爱:自尊自爱、追求平等、具有反抗精神。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到壶口
①秋日的脚步悄然而至,当秋分的风轻轻拂过大地,我踏上了前往壶口瀑布的旅程。在这个金黄的季节,我来到了这个被誉为“黄河之魂”的地方。秋分时节的壶口瀑布,有着别样的风情,黄河之水在此刻仿佛更加激昂,它们如万马奔腾,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那股势不可挡的磅礴之力,那震耳欲聋的轰鸣之声,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②站在壶口瀑布的岸边,我凝望着那滚滚浊流,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震撼和敬畏。壶口瀑布的水,在这一刻仿佛化身为被激怒的巨龙,在狭窄的河道中翻滚、挣扎,掀起了一层层惊心动魄的巨浪。那浪涛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压来,飞沫四溅,形成了一幅幅如云雾蒸腾的奇景。阳光在此时也变得格外温柔,它洒在水面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③瀑布下方,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它如同深渊一般静谧而神秘。河水在这里汇聚,奔腾不息,仿佛有着吞噬一切的力量,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惊叹。
④我沿着河岸缓缓前行,沿途看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有的举着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试图捕捉到壶口瀑布的每一个壮丽瞬间;有的则静静地伫立在岸边,凝视着瀑布,仿佛在沉思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深远话题。在这群人中,我注意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他面带微笑,眼神中流露出对黄河深深的敬畏和热爱。我走上前去,与他交谈起来。他告诉我,每年他都会来到壶口瀑布,每次都能感受到黄河的不同魅力。他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灵魂所在,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⑤当夕阳西下,我准备离开壶口瀑布时,那柔和的余晖洒在黄河上,给奔腾的河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在这片金色的世界中,壶口瀑布的壮美显得更加动人心魄。我带着对壶口瀑布的深深眷恋,踏上了归程。我知道,这里的雄浑之美,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为璀璨的一页。
(1)、选文以为线索,叙写了作者的经历。(2)、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壶口瀑布的水,像是被激怒的巨龙,在狭窄的河道中奋力挣扎,掀起层层巨浪。
(3)、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前来观赏瀑布的游客?(4)、为什么说壶口瀑布是黄河的灵魂所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陕西延安的枣园革命旧址,讲解员讲述着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艰苦奋斗的故事。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居住在简陋的窑洞中,在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着中国革命。他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制定战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一盏盏昏黄的油灯,见证了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材料二
如今,许多红色旅游景点不断创新展示形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场景。例如,在某红色景区,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场面中,听到枪炮声,看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游客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保护革命文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濒危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确保革命文物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革命文物的行动中来。
材料四
从利用方式上看,一些地方将革命文物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在某革命老区,将传统的民俗表演与革命故事相结合,打造出红色文化主题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既传承了红色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革命文物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仅停留在简单的展览参观层面,缺乏创新和深度挖掘。
(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枣园革命旧址的窑洞和油灯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 B、VR、AR 等技术能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革命历史。 C、只要加大资金投入,就能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 D、部分地区对革命文物的利用方式有待创新和深化。(2)、请用材料二“创新展示形式”的方法,向同学们介绍如何更好地展示学校的校史文化。(3)、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提出建议。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麻、布帛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 故可同处。” 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食之粟伯仲叔季 , 自相为序,亦不可取食于他人也。” 杨氏曰:“敬诺。” 既入,见其家,皆以石为床,无席簟,冬夏常然。问其故,曰:“以石为床,虽寒亦暖,虽暑亦凉,且不生虱蚤,无席簟之劳,故乐之。” 又问:“米粟之属,从何而来?” 曰:“吾等耕织,自食其力,不仰给于外也。” 杨氏曰:“善哉!”
(康与之《昨梦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寻向所志 /寻病终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 D、便舍船 / 屋舍俨然(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麻、布帛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3)、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食之粟伯仲叔季
(4)、【乙】文所描绘的社会与【甲】文的桃花源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要带领游客参观桃花源,请结合【甲】文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剪纸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纸为材料,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创造出各种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许多剪纸艺人代代相传,坚守这一传统技艺,让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光彩。
材料二: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丰富的脸谱文化,吸引着无数观众。近年来,京剧艺术家们不断创新,开展京剧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和传承者。
(1)、学校拟开展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主题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拟写一个采访主题。(2)、请从剪纸艺人或京剧艺术家群体中选择一个作为采访对象,提出一个采访问题。 -
19、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A、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B、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C、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D、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们能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
20、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同一座灯塔, 着人们的心灵。它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宁静的 , 在迷茫的人生路上获得智慧的______。好的文学作品,如同一股清泉,______着读者的心田,带来无尽的滋养。
A、照亮 港湾 启迪 润泽 B、照耀 港湾 启发 滋润 C、照亮 港口 启迪 滋润 D、照耀 港口 启发 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