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班级开展《童年》整本书阅读活动,年级走廊里要布置《童年》阅读分享的展板,请你阅读同学们准备的三块展板,完成后面的任务。
    (1)、展板一:【知作品】同学小齐准备在展板上介绍有关《童年》的相关知识,请你帮他找出两处错误并纠正。

    ①《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②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③小说从“我”孤身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④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句有误,应改为

    应改为句有误,

    (2)、展板二:【识人物】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人物,请你根据对小说的理解帮助小齐把以下人物分为两类,并阐释分类理由。

    外祖母       外祖父       两个舅舅       小茨冈       继父       “好事情”

    人物

    分类理由

    分类一

    外祖母①“好事情”

    分类二

    两个舅舅   继父

    他们的自私,让幼小的阿廖沙认识到了这个社会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一面,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成长的苦难。

    (3)、展板三:【明主题】小齐从“成长”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主题,除此之外,还可以确立什么主题?请你写出一个主题词,并阐明其与阿廖沙成长的关联。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树

    张亚凌

    ①一棵树,不长在自家庭院里却独属自己,是幸运还是霸道?年幼时的我就有过这么一棵树,“我的树”。每每想起,就如同占了天大的便宜。

    ②一条沟从西到东将我们赵庄切割成南北两半。从村东向村西看,得抬头,是一道一道的缓坡费力地弓着身子,拉着扯着,将路铺开。那坡势在村外向西似乎是无限延伸的,以至于村外很远很远的地方被村里人统称“72拱”——据老人们说是向上拱了72下。沟边是路,路看上去也是万分辛苦,猫着腰,借助坡势努力前拱,竭力延伸。

    ③喜欢较真的我曾试图弄清楚,是不是72道坡。我上上下下数了多次,数着数着就乱了,终究没有数清楚,却在反反复复数来数去中邂逅了“我的树”。

    ④那是暑假的正午,整个村子都在午休。一个六七岁的小屁孩,为了探究到底有多少道坡,走了不知多远,反正没有走到“72拱”的尽头。渴了饿了,就在沟埝边找东西吃。羊奶奶、驴奶奶、野葡萄、狗桃、酸溜溜……经常被指派跟着哥哥给猪割草,草拔不了一把,倒是学会了填肚子。就在某道坡的沟腰处,竟然看到了一棵奇特的树,叶子像五角星。天哪,还有那种形状的叶子啊,叶子不都是杨树、桐树那样的?它很小,树干像我的小胳膊那样细。不会被别人发现吧?我要据为己有,我要让它成为“我的树”。我得给它做个记号,也能看出别人发现没有、霸占没有。转了几圈,有主意了。拔了一大把草,找了几根长的,把短的捆绑起来,挂在树身上。

    ⑤“我的树!这个念头像神奇的种子落在心里,没有阳光没有水,不等到家,已经在我心里长成了一棵大树。

    ⑥我终于有了独属自己的东西。家里的破铁环还得跟小哥哥抢,木板削的小木枪二哥当成宝。就是院子里那两棵树,姐姐常常绑着绳子荡秋千,都让我离得远远的。破铁环,小木枪,烂秋千,哪里有我那棵树神奇?他们没见过的叶子啊,五角星样的叶子啊!做梦我都能笑出声。

    ⑦第二次为了找到“我的树”,费了很大的劲。上上下下跑了几趟,就是找不到。终于找到了,草还在树身上绑着,记号在,就没有被人发现,还是“我的”。为了便于下次找到,我专门把从沟边下到树那里的草拔得干干净净。突然又后悔了,别人不就也一眼看见了?又撅起屁股拔了半天草,把我的手都划破了。把草全扔到拔干净的地方,那里的草比别处都多,差不多将树遮住了。

    ⑧整整两年,我没事就跑去看“我的树”。后来,我上学了,会写字了,在树身上用小刀歪歪扭扭地刻下了我的名字——“张亚凌”,才彻底放心了。正儿八经是我的树了,谁也抢不走了。

    ⑨哥显摆他的枪与弹珠,姐显摆她的胸花与发卡,我嘴角一撇:我的东西要搬过来不得吓死你们。又是一年,树长粗了,“张亚凌”三个字也长大了。我越来越放心了,索性把这个天大的秘密告诉给了哥哥姐姐。

    ⑩哥笑了,让我抬头看天上。天上有一大团云,像飞奔的骏马。他说:“那是我的云,谁能夺走?”我说你是瞎说。哥笑得更厉害了,你瞎说地上的,就不允许我瞎说天上的?

    ⑪直到今天,每每回家时走在“72拱”上,就想起了“我的树”,还有童年里那满满的欢喜。

    或许,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棵自己的树吧。

    (选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味道》)

    (1)、文章以“我的树”为线索叙事,默读全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按要求研读下列句子。

    (1)“我的树!”这个念头像神奇的种子落在心里,没有阳光没有水,不等到家,已经在我心里长成了一棵大树。(从修辞角度赏析)

    (2)破铁环,小木枪,烂秋千,哪里有我那棵树神奇?(从重音角度设计句子的朗读,并简述理由。)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写“72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理解。
  • 3、阅读《桥》,完成下面小题。

    谈歌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④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⑤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⑦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⑧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⑨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⑩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⑪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⑫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⑬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⑭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⑮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⑯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⑱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⑲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⑳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㉑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㉒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㉓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㉔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㉕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㉖她来祭奠两个人。

    ㉗她丈夫和她儿子。

    (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写的: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旁殉职→祭奠英灵。 B、本文多用短句,多单句成段,营造出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C、本文多用衬托,用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种种慌乱表现来侧面衬托老支书的形象。 D、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的设计出人意料,但与前文缺少照应。
    (2)、下面两句是老汉对儿子“吼道”的话,两句话分别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又共同表现了老支书什么品质?

    (1)(老汉)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4)、如果要重建这座“桥”,你会为它取怎样的名字?请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 4、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乙】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选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先公,指欧阳修。②荻: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闾里:这里指街坊,乡里。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加点词语

    方法

    相关提示

    写出词义

    因而抄录

    查字典法

    ①有的,有的人②有时③或者,或许

    A

    莫能出其理

    联系成语法

    老少

    B

    时孙权曾巨象

    语境法

    联系上下文

    C

    抄录未

    联系上下文

    D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划2处)。

    及 其 稍 长 而 家 无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三国志》,作者是三国时期历史学家陈寿。文中赞扬了曹冲的聪慧,嘲讽了曹操和群臣的无知。 B、【甲】文中次要人物的刻画也很出色。“大悦”“即”表现出曹操作为父亲的喜悦、赞赏和自豪之情。 C、【乙】文中,欧阳修母亲的教导对欧阳修的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D、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甲】文中以“成人”“群下”和“太祖”来衬托曹冲的聪慧,【乙】以“成人”来衬托欧阳修的才华。
    (5)、【甲】【乙】都讲述了聪慧少年的故事,你从两人身上分别学到了什么?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乙】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 青天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 吾将此地巢云松

    【注释】①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部的五座山峰,形似五位老人,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筑舍读书。②揽结:揽取、采集。③巢云松:这里指隐居。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甲】诗的韵脚依次为:苔、栽、来,【乙】诗的韵脚依次为峰、蓉、松。 B、【甲】诗是一首题壁诗;【乙】诗是一首纪游诗,也是山水诗。 C、【甲】诗后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描写得有情有趣。 D、【乙】诗中的“芙蓉”是莲花的别称,诗中将五老峰比作“金芙蓉”,体现其秀美挺拔。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用得特别好。请任选一字,结合诗句具体加以分析。

    ①花木成手自栽       ②青天出金芙蓉

  • 6、默写填空。

    (1) , 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笃行之。(《中庸》)

    (4)野旷天低树,。(孟浩然《宿建德江》)

    (5) ,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7)等闲识得东风面,。(朱熹《春日》)

    (8)田园之美,古来共谈。辛弃疾在江南乡村夜行,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展望收获的喜悦;孟浩然在乡村做客,“ ,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与友人畅谈农事,感受乡情乡景。

  •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东汉人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成形的字典,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

    ②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智慧、经验、事迹才能书写记录下来,传给后人。

    ③于是有人对文字进行研究,加以注释,字典也就出现了。

    ④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⑤然而,文字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音、形、义上产生一些变异,

    A、①②⑤③④ B、④②⑤③① C、①④⑤②③ D、④⑤②①③
  • 8、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书湖阴先生壁》都是七言绝句,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书”的意思都是“写”。 C、《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旧题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结构严整,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补充观点”的思路展开的。
  •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发展现阶段,要加强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用手机微信付款的方式,普遍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C、在阅读中外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D、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新时代好少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本来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B、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新能源汽车这一事物的发展壮大势不可当 C、面对西方的一些“傲慢与偏见”,他们不再卑怯、沉默,而是理直气壮地“怼”回去。 D、按照之前的计划安排,这一天,他俩不约而同地回到了母校。
  • 1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B、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 C、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 D、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 1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①解释词语   司空见惯:

    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②造句   忐忑不安:

  • 13、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tuān急        璀càn          chōng憬          yíng光屏

       收   而不舍

  • 14、生活中,微小的善意像丝丝春风,驱散寒意;像缕缕阳光,温暖人心……

    请你捕捉生活中你看到、感受到或做过的一两件小善举,以“点点善意暖人心”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选材真实,抒发真情实感;③字迹工整、书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5、根据名著《经典常谈》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小语学习完《关雎》《蒹葭》后,对中国古代诗歌“赋、比、兴”的手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你建议她阅读的章节是(     )
    A、《诗经第四》 B、《辞赋第十一》 C、《诗第十二》 D、《文第十三》
    (2)、班级举行名著阅读推介活动,请你从内容、影响或读者反映等方面,为大家推荐《经典常谈》。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戴

    王金石

    ①老戴五十岁那年突然有个想法,要开杏仁粥城。老婆问,在哪开?老戴指向自家二层小楼。老婆甩出两个字,不行!为啥?老戴问。老婆说杏树林子就够打理的了,再建个粥城,不把人累死才怪。再说,我舍不得新房子改成粥城。老戴嘿嘿一笑,那时候你就当老板娘,只操心,不受累。老婆一字一顿地说,不稀罕。

    ②分山那年,那片林子的山杏,除了十斤八斤的杏仁做杏仁粥喝,其余的都自生自灭了。分山的负责人咂咂嘴发愁,老戴看了心疼,就挺身而出说,那就给我吧。好在老戴活泛,嫁接了一百多棵新品种,开花结果时,大家一品尝,个大皮薄一口甜,特别好卖,才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后来有了杏仁露、杏仁霜等产品,一下子火了,老戴的山杏树成了抢手货。到了收获山杏核的季节,老戴两口子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时不时地找人帮忙。几年光景,老戴富了,在城里给俩儿子买了车房,自己也盖起了宽敞豁亮的二层小楼。好好的日子老戴偏偏不安分。老婆想给两个儿子打电话劝劝老戴,可想想老戴的脾气,想干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也就放下了电话。

    ③老戴有他的想法,现在村子成了网红打卡地,采摘观光的城里人一波一波地来村里。他想把杏仁粥做成品牌打出去,能解决一部分闲人就业,还无愧于政府颁发的“致富带头人”称号。

    ④果不其然,不到一个月,老戴的杏仁粥城开张了,整个二层小楼变成了粥城,每天热气腾腾的。大厅和雅间里的墙面上,悬挂着俊糜县城的书画家的作品,画面上介绍山杏的历史由来、药用价值、摘杏的喜悦、丰收的景象。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把杏仁粥的火候、配方详细地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有人说,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抢了你的生意。老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传承是好事。

    ⑤几个月过去,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老戴的杏仁粥城天天爆满,客人说喝了老戴的杏仁粥既养生又败火。老戴的杏仁粥成了村庄的品牌,就连市长、县长下来检查工作,都要到他的杏仁粥城坐一坐,跟他聊聊天,问问今后的打算,然后喝上一碗杏仁粥再走。

    ⑥老戴二儿子结婚,酒席就摆在自家粥城。老戴的人缘好,收了十二万的礼金,让全村老少睁大眼睛羡慕。而老戴把礼金一份一份整理好,装进信封,春节如数返还乡亲们。他不说退礼金,他说粥城利润好,感谢乡亲的大力支持,春节给大家发福利。

    ⑦老戴买了一辆十几万的车,乡亲们围绕着赞叹。老戴嘿嘿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张张嘴,包你满意。有人就逗他,我家扒棒子(玉米)找你管不?老戴认真地说,管,一定管,随叫随到。

    ⑧一晃二十年多年过去了,老戴七十多岁了。老伴前几年过世了,虽然他的身体还算硬朗,可俩儿子不想让他再劳累了,要把他接进城里享福。老戴开始不同意,后来大病一场,把俩儿子吓得够呛。病后的老戴,身体复原很慢,他也就同意了俩儿子的建议,要跟儿子去城里了。

    ⑨老戴把粥城委托给原来一个经验丰富的经理,把山杏树林子也做了安排。最后他还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把以后粥城所有盈利全部纳入基金,救济家庭有困难的乡亲。

    老戴本是去城里儿子们那里享福的,可半年后,老戴就病了。每天无精打采的,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疼,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查出病因来,渐渐地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两个儿子又着急又担忧,老戴有气无力地说,你们把我送回家吧,就是死也想死在家里。

    ⑪车子刚进村,老戴的神情为之一振,两眼直冒光,鼻子一耸一耸的。一股股久违的香气,沁入心脾,让他陶醉。

    ⑫老戴回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杏仁粥城围了好些人。老戴见了,心里暖暖的,知道乡亲们的心里装着自己,感觉到了能帮别人一把就帮一把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老戴的精神气陡然提升起来,浑身轻松了许多,他向大家摆了摆手,眼睛就有些湿润。他埋头坐在杏仁粥城的餐桌前,双手捧着碗竟然有些颤抖。老戴滋滋溜溜喝粥的声音很大,惹得在场的人嗤嗤笑,老戴哪还顾得了雅观不雅观,一连喝了三碗杏仁粥,直喝得满头大汗,满脸红润。

    ⑬老戴的病好了?好了。

    (选自《金山》2024年第11期,有删改)

    (1)、富裕后的老戴,为乡亲们做了哪些好事?请梳理相关段落,概括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提示赏析以下句子。

    到了收获山杏核的季节,老戴两口子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时不时地找人帮忙。(从修辞手法赏析)

    (3)、文中划线段落(第⑩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老戴的病好了?好了。”一句,老戴的病好了的原因是什么?
  • 17、阅读以下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城西百余步,有小溪。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欹(qī):倾斜,歪。②洄悬激注:回旋腾涌,激荡倾注。③逸民退士:指道世隐居的人。④置州:设置州郡。⑤俾(bǐ):使。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蒙络摇             

    (2)潭中鱼百许头

    (3)此溪在山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②置州 B、若空游无所依/②两岸悉怪石 C、坻,为屿,为嵁,为岩/②行拂乱其所 D、①乃记而去/②都邑胜境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4)、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遂   命   之   曰   右   溪   刻   铭   石   上   彰   示   来   者

    (5)、【甲】【乙】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18、仿照例句,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例句:青春是一首歌,它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青春是

    青春是

  • 19、材料一: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习近平主席在二○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大家表示,要牢记习主席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希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

    材料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让我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笃定信心、大步向前!让每一步都更坚实,踏碎冰雪,掀起满地的春风;让每一步都更有力,踏平坎坷,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央视评论员)

    第三组的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材料提取了主要信息,请你研读材料,思考内涵,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主席寄语广大青年;央视快评启示我们应当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俗蕴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沉醉其中;看,精彩纷呈的社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

    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黄土高原上zhèn hàn的音乐;看,田野上miǎo yuǎn的山影;尝,香香的米酒甜甜的馍。

    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活跃亢奋;看,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人目空一切;品,jiá rán ér zhǐ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人情世故 , 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团圆之日共赏一轮婵娟。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zhèn hàn            

    (2)miǎo yuǎn

    (3)jiá rán ér zhǐ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目不暇接 B、目空一切 C、大彻大悟 D、人情世故
    (3)、文中画横线句子存在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制造的习俗、风尚。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风尚、习俗。 C、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D、民俗是民间流传的风尚、习俗,是由民众世代制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上一页 545 546 547 548 5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