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 , 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 , 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杂言》)
【注】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间:缝隙,此处指河面很窄。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小狸:小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怒而飞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志怪者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事主不施用兵/兵革非不坚利也 B、足及千里/不足为外人道也 C、曾不如小狸/曾不若孀妻弱子 D、匠以治木/以其境过清(4)、请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分别借助哪些事物来阐述了什么道理。 -
2、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同学们在红船边重读经典,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我选《西游记》。从作品中我读出了孙悟空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一心求取真经的信仰。如“三调芭蕉扇”这一情节,孙悟空几次失败,都没有放弃,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拿到了扇子,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以及他为了信仰,勇于追求,为实现理想而敢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
3、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共三百一十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B、《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张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可推荐他读《<说文解字>第一》,李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可推荐他读《辞赋第十一》。 D、孔子说“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周易》之“中”是度的问题。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与历史,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向自然的山峰前行,道路蜿蜒曲折,美不胜收。在山间层层雾霭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彷徨,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不时可以窥见道路旁龟裂的岩石,满地的砂砾、土块,我们寻觅时间的脚印,感叹万物的变幻。一路上,春天的美景络绎不绝 , 让人目不暇接。cǎo zhǎng yīng fēi,花团锦簇,各种不知名的花朵挨挨挤挤,推推搡搡,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停留山口,一股清风迎面扑来,我们仿佛处在风口浪尖 , 感到神清气爽。终于到达山顶,站在巅峰,liào wàng四周,目空一切。一霎时,美景让人zhèn hàn,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cǎo zhǎng yīng fēi liào wàng zhèn hàn
(2)、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 B、络绎不绝 C、风口浪尖 D、目空一切(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山间层层雾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彷徨,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B、在山间层层雾霭中,让我们远离了彷徨与烦躁,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C、山间层层雾霭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彷徨,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D、在山间层层雾霭中,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彷徨,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
5、《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
6、默写古诗文。
(1) ,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诗经》)
(3)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海内存知己,。 ,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 ,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优秀的诗人关注民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呐喊,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 , ”表现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令人泪下。
-
7、校刊《青春》开辟了好文荐读版块,推荐了小说《海底两万里》,请你完成任务。
小绣小湖同学阅读了《海底两万里》,绘制了一幅诺第留斯号简要的航行路线图:A——【经托雷斯海峡】——印度洋——【经锡兰采珠场】——红海——【经苏伊士地下水道】——地中海——【从直布罗陀海峡】——B——南极海域(或“南冰洋”)——【到达极点】——B——北冰洋【挪威海岸附近的罗弗敦群岛附近的海域】
(1)、检查发现,小绣小湖绘制的航行图少了两个地方,请你将上图中AB处地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同时请选择其中一个地点,描述在此地发生的重要事件。A处: B处:
事件:
(2)、下列是小绣和小湖的对话,请你结合《海底两万里》内容,将之补充完整。小绣:《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小湖:①
小绣:你可真会说!那如果可以通过虚拟眼镜体验书中乘诺第留斯号探险时的场景,你最想置身于哪一段场景?
小湖:我觉得是那次南极遇险,尼摩船长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带领大家破冰并最终脱困。我从尼摩船长身上领悟到:越是面对复杂的困难,就越是需要②和③。我也想问你,你最想亲历的场景是不是④?
小绣:你太懂我了!这段情节惊险刺激,特别吸引人,我也很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敢与慷慨。
-
8、(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刘凝之①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②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①刘凝之:字志安,南朝宋人,性好山水。②沈麟士:字云祯,南朝齐教育家,吴兴武康人。
(1)、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在横线上解释加点字。方法
释义
查字典法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的常用释义:①做 ②认为 ③是 ④被……
(1)【为人认所著履】为:
勾连成语法
(2)【郑人买履】【非卿履耶】履:
课内迁移法
(3)【著我旧时裳】【为人认所著履】著:
组词法
(4)【即与之】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
(3)、“德馨”是古人的共同追求。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及苏轼评价“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原因。 -
9、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小月为这首小诗素描了一幅插图,小亮觉得画面过于凄清,与原诗氛围不太契合。你能说说原诗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吗?请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
(2)诗文互动,诗文互参是很有趣有益的深入体验诗歌的方式,一起来体验吧。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一生的道路。
(节选自曾冬《唐诗素描·竹里馆》)
质疑:有同学认为曾冬作品中的“一生”用得不恰当,改为“余生”更好,你怎么看?请结合原诗,说说你的理由。
你的见解:
-
10、社会之和,需要每个“小人物”的参与,请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完成思考。
老鞋匠
端木蕻良
①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②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③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④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⑤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⑥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子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
⑦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⑧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⑨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⑩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⑪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的,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老头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可以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⑫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感到,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选自198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1)、文中的老鞋匠把修鞋地点选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请写出他这样选址的原因。(2)、老鞋匠不发一言却让人印象深刻,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补全相应空格。文章
写作方法
例句
人物形象
老鞋匠
侧面描写
①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
②
他人评价
③
表现老鞋匠修鞋手艺好,干活速度快,为顾客着想的形象特点。
……
……
……
(3)、本文高频使用了省略号,请辨析下面两个句子中使用省略号的不同表达效果。(1)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
(2)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4)、编辑正在选编与七年级(下)教材第三单元配套的课外读本,你认为《老鞋匠》能否入选?请参考教材相应的“单元导语”,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质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
11、班级举行主题为“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1)、小语在梳理小组同学搜集到的爱国故事时,发现其中有一个故事不符合要求,这个故事是( )A、林则徐极力禁烟 B、孟母三迁 C、戚继光赶走倭寇 D、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2)、小文查找到了“国”字的字形演变和字源演变,如下所示,其中横线处关于“国”的甲骨文解释缺失了,请你根据相关提示,把其解释补充完整。
国,甲骨文
=
(戈,武力)+
(口,即“郭”,城墙、城邑),两者结合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准备在黑板报上开辟一个栏目“爱国名言小窗口”,现在请推荐你最欣赏的一句爱国名言并说明理由。 -
12、古诗文默写。
回望七下语文课本,驻足就能看见“爱国忧民”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如《木兰诗》中“(1) , 关山度若飞”表现花木兰急速行军、奔赴战场的英雄风貌;岑参用“马上相逢无纸笔,(2)”表达自己既渴望赴边报国建功又不忍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陈子昂用“(3) ,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情。
-
13、上文摘自小阳同学为这次研学活动写的开场白。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日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场艰苦卓绝的“长津湖之战”正在科技领域徐徐展开。历史鼓舞着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曾打赢一场力量悬殊的立国之战,伟大的中国科研工作者曾经使这个国家挺直脊梁。当我们再一次来到历史的“长津湖”,新一代的中国人,又能否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能否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在“封锁”面前坚定“为国强基”的历史使命?历史凝视着我们,未来也凝视着我们。明日之中国能否驶向伟大复兴的星辰大海,明日之民族能否延续千年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 唯有吾辈的行动,才能回答此问题,创造新的历史。
A、加点的“于”是介词,“曾经”是副词。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均不一致。 C、“虽千万人吾往矣”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长津湖之战”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最后一句诵读时,语气应铿锵有力,表达吾辈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
14、家国有我,踔厉前行。年级部策划了“红色教育展”,同学们来到展板前,看到下面一段文字。
家国情怀,是人类真挚的情感。端木蕻良怀着对故乡的土地chì rè的爱发出了誓言,闻一多先生为寻找救国良药而【甲】____________,邓稼先为研制和发展中国核武器jū ɡōnɡ jìn cuì……这些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时时jī dànɡ着我们胸中那殷红的热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立志读书,拼搏创新,勇毅前行,【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展板内容甲处的成语模糊不清,下列成语中最适合用来补全的一项是( )A、沥尽心血 B、艰苦卓绝 C、含辛茹苦 D、费尽心机(3)、小文发现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
15、下面的名言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请任选一则或几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要求:①不得抄袭、套作。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与外物的陪伴。父母陪伴我们长大,朋友陪伴我们学习,音乐陪伴我们感悟美好,书籍陪伴我们收获理性,动物陪伴我们体会生命活力……
请以“与 相伴的时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抄袭、套作。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
17、当前,许多中学生用眼过度,或不能正确用眼,导致视力下降。健康用眼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请你以七年级(1)班班委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中学生爱护眼睛,科学合理用眼。
要求:①语言简明得体。②所写内容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要求;③120字左右。
-
18、弘一法师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面对生活中的壁垒,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突围方式?请结合《海底两万里》的具体内容,谈谈尼摩船长带给你的成长启示。
-
19、《骆驼祥子》中,除了刻画祥子的形象,还描写了残忍霸道的车场老板 , 遭遇十分凄惨的祖孙,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 勒索祥子钱财的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①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楚客:指贾谊。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诗人看似是在为贯谊鸣不平。更深层次地则是表达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身的感慨。
小文:是的,但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甲】诗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诗人借“求贤访逐臣”这件事,采用的写作手法,先是提到汉文帝的求贤若渴,随后笔锋一转,揭示了皇帝询问的是鬼神之事,直接讽刺了帝王的昏聩。
小语:【乙】诗则更加含蓄委婉。诗人借“”“”等景象,营造了一种萧索、寂寞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贾谊遗际的不平、对当前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