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4 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按下表的条件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请回答:
项目
甲
乙
丙
丁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含适量的水)
干燥
潮湿(含适量的水)
干燥
种子萌发数量/粒
23
0
24
0
(1)、培养皿甲和乙对照,变量是 ,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根据培养皿甲和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请说明理由:。(3)、培养皿甲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其可能的原因是。 -
2、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生很大的变化,与这些变化有关的生殖器官是( )A、输卵管和输精管 B、子宫和睾丸 C、卵巢和睾丸 D、子宫和附睾
-
3、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原料和形成的物质依次是( )A、二氧化碳和水;淀粉和氧气 B、水和无机盐;淀粉和蛋白质 C、水和氧气;淀粉和二氧化碳 D、氧和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
4、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 )A、吸入氧气 B、呼出二氧化碳 C、分解有机物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5、微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合理地控制培养条件,既可以增强微藻的光合作用,也可以增加微藻的数量。下列有利于增强微藻光合作用的措施是( )A、增加氧气浓度 B、降低培养温度 C、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D、延长光照时间
-
6、《吕氏春秋》提出:“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这体现了我国先民对合理密植的应用。合理密植是为了( )A、增加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B、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C、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D、降低周围的气温以增加有机物合成
-
7、下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操作或目的有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
B
将叶片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起来
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
C
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直接加热
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
向漂洗干净的叶片上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的生成
A、A B、B C、C D、D -
8、植物光合作用贮存在淀粉中的能量从根本上来源于( )A、太阳的光能 B、太阳的热能 C、植物体内化学能 D、太阳的化学能
-
9、下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③是叶脉,只能运输水 B、①④具有保护作用 C、②中能进行光合作用 D、⑤可以张开和闭合
-
10、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B、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过高的气温灼伤 C、夜幕降临时该作用会随之减弱 D、该作用导致散失大量的水,威胁植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
11、一个荔枝果实中只有一个种子,是因为荔枝花中只有一个( )A、雄蕊 B、子房 C、柱头 D、胚珠
-
12、玉米开花时遇到连绵的阴雨,果实产量就会降低。下列说法中可以正确解释玉米产量降低的是( )A、阴雨,子房不能发育 B、风大,气温低,花粉不能成熟 C、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 D、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力传粉
-
13、“植物工厂”可用无土栽培方式培育多种农产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液中需添加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 B、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根冠吸收 C、营养液中的水通过机械组织运送到叶 D、营养液中需添加糖类等能源物质
-
14、下列关于根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冠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 B、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C、成熟区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D、伸长区长有大量根毛
-
15、沙漠植物“骆驼刺”,根可以扎入沙土十几米深,使根不断生长的原因是( )
①根冠细胞增多②成熟区细胞长大③分生区细胞分裂④伸长区细胞伸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6、下图为玉米和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的胚包括①②③④⑤ B、菜豆种子萌发形成单子叶植物 C、⑦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D、②和⑥发育成芽
-
17、菜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胚轴伸长,子叶出土②胚根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根③子叶枯萎,幼苗独立生活④种子吸水,营养物质运输到胚⑤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②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③⑤① -
18、在童话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一个诚实的孩子栽种了国王给的煮熟的花卉种子,这些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A、胚没有活力 B、种子未成熟 C、种皮已破损 D、种子处于休眠期
-
19、“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谚语表明了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农民松土播种的好时机。下列属于影响播种后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 )A、温度 B、水 C、空气 D、以上都是
-
20、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蝗灾暴发时,蝗虫聚集、迁飞、暴食等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蝗虫的发育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蝗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填序号)。在A→B的过程中,生长发育会有蜕皮现象,原因是不能随若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2)、羊草和针茅是两种常见的牧草。为了解草原植被类型与蝗虫暴发的关系,将相同数量的跳蝻(蝗虫若虫)置于样地,统计跳蝻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草地更容易暴发蝗灾,判断依据是。(3)、放牧强度也会影响蝗虫的生存情况。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的放牧强度与蝗虫生存情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放牧强度为轻度放牧时最不容易暴发蝗灾,推测另两种放牧强度下该草原易暴发蝗灾的原因:
放牧强度
无放牧
轻度放牧
重度放牧
植物总量/(g/m2)
378.7
98.7
79.6
植物种类数
29
30
22
蝗虫密度/(头/m2)
1.33
0.95
1.89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