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____

    ①空中传来了阿卡的鸣叫声,可是尼尔斯再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大雁们说话的腔调全变啦?”他心里茫然不知所措。

    ②他朝他们挥舞自己的尖顶小帽,沿着海岸大步奔跑,嘴里高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③然而,这样做似乎使得雁群受到了惊吓,他们飞上天空,朝海面拐过去。这时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大雁们不知道他又变成人了,他们认不出他来。他再也没办法把雁群呼唤到自己身边了。

    ④尽管男孩为自己终于变回人形而兴高采烈,然而他觉得就此要同自己最心爱的伙伴分道扬镳,不免黯然神伤。他坐在沙滩上,双手捂紧了脸。

    ⑤过了半晌,他又听到扑扑的翅膀扇动声。原来是领头雁阿卡大婶,这时候男孩一动不动地静坐着,她就敢飞得离他近一些。蓦地,那熟悉的身影使她豁然开朗,她终于看清楚并认准了他是谁。于是,她便降落在紧靠着他的小岬角上。

    ⑥男孩喜出望外地欢呼起来,他把阿卡紧紧地搂在怀里。别的大雁也都围了上来,用喙在他身上摩来擦去,在他身边挤来挤去。他们叽叽呱呱地叫不停,似乎都在表达他们的由衷祝贺。他也不停地对他们说着话,感谢他们带着他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⑦可是大雁们都骤然沉静下来,而且从他身边缩了回去,他们警觉起来,似乎想说:“要小心哪,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啊。”

    ⑧于是,男孩站起身来,走到领头雁阿卡面前,他爱抚着她,还轻轻地拍拍她,又依次抚摸和轻拍那些从最初就同他在一起的老雁。

    ⑨然后,他就离开海岸往内陆走去。他踏上堤岸,转身看那雁群。一群大雁却悄无声息地朝前飞去。男孩站在那里脉脉深情地目送他们远去,心里无限惆怅,似乎在盼望能够再一次变成大拇指一样的小人儿,再紧随着雁群飞过陆地和海洋,遨游各地。

    (1)、文节选自《》。
    (2)、通读短文,给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取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变回人之后,雁群不同的表现使尼尔斯的行为或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提取关键信息,填一填。

    雁群的表现

    空中鸣叫

    雁群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阿卡和雁群认出男孩

    雁群沉静下来,变得警觉

    大雁悄无声息地飞走

    尼尔斯的变化

     

    兴高采烈又黯然神伤

    (4)、联系短文及名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③自然段中,雁群们受到惊吓是因为尼尔斯变回了人形,大雁们没有认出他。 B、短文中尼尔斯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恢复正常后的喜悦,又有对雁群的不舍。 C、第⑦自然段中大雁们仍然对尼尔斯保持着警惕,说明他们从始至终都没相信过尼尔斯。 D、第⑧自然段描写了尼尔斯抚摸大雁时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大雁们的关系十分亲密。
    (5)、照样子,试着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评价尼尔斯。
        阿卡是雁群的领头雁。她飞行经验丰富,具有领导才能。在她的带领下,大家朝着拉普兰飞去。她对尼尔斯关爱有加,引导尼尔斯成长,还曾摒弃偏见,收养过一只名叫高尔果的老鹰,是一只非常有见识、心胸宽广、富有爱心的大雁。
  • 2、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在本单元中,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我们认识了的鲁滨逊,认识了的尼尔斯,认识了的汤姆·索亚。
    (2)、《鲁滨逊漂流记》全文处处紧扣一个“险”字,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骑鹅旅行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填国家)的塞尔玛·拉格洛芙;《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
    (4)、人们常说:“读书须用意,。”有时别人的一句话就点醒了你这个梦中人,这时你可以对他说:“。”一旦和某个人接触久了,你就能了解他的品性,正如古人所言:“。”
  •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2)、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探月开启新征程!请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现场工作人员高兴、激动的心情表达出来。
    (3)、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骑鹅旅行记》中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①他有一张老皱无须的脸,身穿黑长袍、齐膝短裤,头戴宽边黑帽。

    ②他长着一张苍老而皱纹很多的脸,但是脸上却没有一根胡须。他穿着黑颜色的长外套、齐膝的短裤,头上戴着帽檐很宽的黑色硬顶帽。

    我更喜欢句 , 因为

  • 4、下列关于写作品梗概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琪琪:先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再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B、林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只保留主要人物所做的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的事情即可。 C、阳阳:在筛选概括的时候,应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个章节的内容。 D、瑶瑶:为了连贯地写出作品的梗概,写作时不能有任何补充的内容。
  • 5、下列阅读名著的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书中人物的评价,我们要和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不应该有特别的看法。 B、评价人物的角度要集中在主要方面,重点认识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 C、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句子,看出一个人物的性格。 D、名著中关于非主要人物的描写,可以略读,不用特别在意。
  •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现在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处境。 B、他已经完全忘了他现在是多么弱小无力。 C、因为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所以缺少许多,比如墨水。 D、同伴们在乘小艇逃生时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
  • 7、下列对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心理描写) B、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动作描写) C、那是一只大黑猫,脖子下面有个白斑点。他的皮毛平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神态描写) D、那些鸡没完没了地叫着:“他活该!他活该……”(语言描写)
  • 8、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流落到一座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B、汤姆只要一跟人说起他探险的经历,就滔滔不绝 C、我们虽然刚刚输了比赛,但是依然心平气和地祝贺对手获得胜利。 D、你虽然这次比赛得了一等奖,但不要太骄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制     B、    天翻地 C、霉     D、款    责无旁
  • 10、读语段,完成练习。

    走进名著的世界,就像参加一场盛大的精神yàn huì____。鲁滨逊 liú luò____荒岛,没有(yān yǎn)奄dài bì____,克服最初的 kǒng jù____后,他制造工具,(xù  chù)养牲(xù chù),在艰难的____中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逃过猫锋利的(quǎn fèi)牙,经历过狐狸的追捕,在骑鹅旅行的过程中他 pāo qì____了往日的种种恶向往自由,喜爱探险,在山洞迷路时,汤姆仍然能够lǐ zhì____思考,沉着地带着小伙伴走出____……shū jí____滋养心灵,让我们在____中能够坚强前行。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处境     困境     逆境 B、情境      处境     困境 C、境遇     逆境     困境 D、处境     境遇     逆境
    (4)、下列对语段主要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读名著就像进入新的世界。 B、读名著能够认识许多人物。 C、读名著能够获得精神力量。 D、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 1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沿袭着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你的身边有哪些独特的节日习俗呢?你是否参加过令你印象深刻的习俗活动?写一写。

    要求:写出习俗的特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 12、文学类文本阅读。

    农家过年

    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从前的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煮香喷喷的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做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

    经过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年夜饭,最热闹的是包花边饺,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硬币饺子的人是最有福气的。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儿。刚过凌晨就此起彼伏地响起了鞭炮声,迎接新春的到来。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还要依次向家族的近支远门拜年……大人们三五成群去村中长辈家拜年,送去新春问候。小孩子们也不懈怠,穿上新衣给长辈磕头作揖,当然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则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各种喜庆热闹的活动接连不断。大街上卖“糖人”的,卖“琉璃响”的,卖“猴上树”的,卖各种花灯的商店生意红火。

    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读完短文,请你填一填。

    腊月初八

    做祭灶饼

    腊月二十七

    剃头

    贴年画

    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

    向长辈拜年

    初二到初四

    元宵节

    (2)、本文在写作时使用了详略结合的手法,其中详写了春节期间这三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其他几天的情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2自然段的描写来看,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为了过年而变得忙碌起来。 B、从第3自然段“包硬币饺子”“开门进宝”等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第4自然段通过描写大人拜年、小孩子拜年、新媳妇认门这三个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大年初一热闹、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 D、第5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描写猜灯谜、赏灯、舞狮、走亲戚等活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4)、从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贴对联是很讲究的”,过年贴对联时,文文不小心把对联放乱了,其中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国泰民安逢盛世”,请你帮她找出下联:(    )
    A、接财接福接平安 B、风调雨顺颂华年 C、红梅正报万家春 D、岁岁平安福寿多
  •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有人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大家对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观点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代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摘自《早春的风筝》,有改动)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样”“鲤鱼跃龙门”“百鸟朝风”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

    (摘自网络)

    【材料三】

    北宋的一幅画中呈现了当时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自网络)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代。

    ②在泰国,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鱼筝。

    ③风筝上绘制蝙蝠,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在材料一中找出。
    (4)、在班级活动中,某学习小组打算制作一只风筝,但在图案绘制上产生了以下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蜈蚣    蝴蝶    鲤鱼

  • 14、古诗阅读。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银汉:银河。②玉盘:喻指月亮。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十五日。这年二月胞弟苏辙与苏轼相见,中秋之后才离去。这是两兄弟分别七年来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1)、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团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此生此夜不长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2)、读了前两句词,结合注释,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3)、借助写作背景理解感情:本词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写月抒情。《十五夜望月》寄托了作者之情,本词表达的是
  • 15、课文综合回顾。
    (1)、传统节日习俗众多,详略得当的描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春节,重点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这几天的活动,其他日子的情况则一笔带过;《腊八粥》一文,主要叙述了“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
    (2)、阅读古诗,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古诗《寒食》中与寒食节禁火习俗相关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中秋节望月怀远习俗的诗句是:“ , 不知秋思落谁家。”古人还有许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习俗的诗句,如:“。”
    (3)、《藏戏》开头以独立成段的三个反问句揭示了藏戏有“”“”“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4)、《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隔水相望却不得相会的诗句是:“盈盈一水间,。”《长歌行》中劝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是:“!”
  • 16、按要求完成练习。
    (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现象,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填序号)

    ①“京味儿”    ②质朴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③儿化

    (2)、我会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辩论会上,双方选手的实力 , 一番唇枪舌剑过后,正反双方。比赛进入白热化,双方选手引经据典, , 谁也没有占上风。他们个个口若悬河,哪一方也不甘示弱。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会!

    (3)、“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这是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其的形象特点。

    (4)、伴随着“国学热”,有人认为中国人应该少过或不过“洋节”,让我国的传统节日回归我们的生活。请你针对以上观点,向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即兴发言。
  • 17、下列书法作品中,使用行楷字体的一项是(    )
    A、 B、 C、 D、
  • 18、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端午节
  •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B、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C、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和心情。 D、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创立的。
  • 2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断(jiān)    马(luó)    机(shū)    熟(xián) B、腾(fèi)    想(chāi)    角米(lín)    实(dūn) C、(he)    蜜(jiàn)    吞(shì)     嘟(nāng) D、(yì)    子(kuài)    黄鸡(mèn)    万象新(gēng)
上一页 937 938 939 940 9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