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词序颠倒)
    (1)、[修饰词语的词序颠倒]婷婷做完了老师所有布置的作业。
    (2)、[多个动词的词序颠倒]班会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 2、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改善了。
    (2)、[动宾搭配不当]小强穿着棉衣和围巾上学去了。
    (3)、[主宾搭配不当]长白山的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修饰词语和中心词语搭配不当]我们有一双聪明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 3、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用词不当)
    (1)、[近义词错用]一曲完毕,台下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2)、[词语感情色彩不当]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后果。
    (3)、[关联词语运用不当]虽然外面正在下雨,所以我不能出去玩。
  • 4、 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成分残缺)
    (1)、[缺主语(谁)]儿童节到了,给晓红买了一只可爱的玩具熊。
    (2)、[缺谓语(做)]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西游记》这本书。
    (3)、[缺宾语(什么)]他们大力发扬了奋勇拼搏的,夺得了冠军
  • 5、(缩句与扩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缩句)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缩写句子)
    (2)、(扩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扩句,至少扩两处)
  • 6、(提示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冠军可以不是我,但冠军必须是我们!”孙颖莎说。(改为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中队长对王欢说:“我去召集大家,你先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想出好办法的。”(改为提示语在后的句子)
  • 7、(陈述句与反问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2)、小姑娘纯洁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改为陈述句)
  • 8、(直述句与转述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她要加班,让我们先吃晚饭,不用等她。(改为直述句)
    (2)、小明生气地对红红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转述句)
  • 9、(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肯定句)为了不滑下去,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2)、(双重否定句)请你用上双重否定句写一句话,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近读过的课外书,强调读这本书的好处。
  • 10、(夸张句)读句子,注意体会加点部分的写法。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比赛,眨眼间就到了,孩子们喜得要发疯了。

    饿      安静       厚       紧张       喜欢

  • 11、 (夸张句)判断下列句子中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
    (1)、他跑得像离弦的箭一样快。
    (2)、他跑得像骑自行车一样快。
  • 12、课外阅读

    一鲸落,万物生

    ①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从科学角度来看,鲸落对于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

    ②深海之中有机质匮乏,对觅食者来说,鲸落无异于天降“馅饼”,是一场巨量的食物补充。

    ③研究发现,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将大块的鲸肉掠食干净后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地,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将其转化为有机质,造就了依赖这化能自养微生物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厌氧分解: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菌的代谢,使有机物转变成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处理过程。

    化能自养微生物:不依赖任何有机营养物即可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④当一头鲸用这样的方式反哺大海,____支撑了大批深海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的身躯____化作一个落脚点和加油站,帮助深海生物停下来、歇歇脚,继续远距离扩散和迁移。 大自然有其规律,如果没有鲸落,一些依赖它生存的物种或许就会受到威胁,深海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鲸落无疑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

    ⑤世上没有一种死法,如此慷慨。它的死,竟不是生的终结,而是喧闹的开始。 它归于深渊,却让其他的生命走得更远。它的逝去,经得起我们最深远的敬仰。

    (1)、在文中横线中,填入适当的关联词。
    (2)、短文第③段主要写海底生物摄食鲸身体的过程,请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图表。

    (3)、对“鲸落”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鲸沉入海底。 B、逝去的鲸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C、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4)、“摄食鲸的身体是盛宴的开始。”这句话应该放在(     )
    A、第①②段之间 B、第②③段之间 C、第③④段之间
    (5)、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一鲸落,万物生”的理解。
  • 13、课外阅读

    革命烈士夏明翰

    夏明翰从1919年组织焚烧日货到1928年被杀害,革命生涯短暂而绚烂。 时间虽短,但他认准了为共产主义而生,并因此而义无反顾。 当白色恐怖弥漫整个中国时,夏明翰藐视反动派:“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

    1921年,夏明翰在毛泽东、何叔衡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以党员身份行走在革命道路上的7年间,他当过教员、带领过示威请愿、搞过农民运动、组织过秋收起义,工作类型繁杂多样,来回调动更是频繁无章。可他每得到一次机会,都格外尽心尽责,执着地工作,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追寻理想的赤子之心把他烫得热血澎湃。

    不幸的是,夏明翰终究没能逃脱无耻的背叛。1928年初,中共中央调夏明翰去湖北省委工作。同年3月18日,夏明翰从谢觉哉处得知交通员宋若林不可靠的消息,当他返回汉口东方旅社准备转移时,叛变的宋若林带着反动军警将夏明翰逮捕。

    短短两天,夏明翰便接受了多次审讯。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庭审记录:

    主审官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答:“姓冬。”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 简直是胡说!”

    我是按国民党的逻辑讲话的。你们的逻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你们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也用你们的逻辑,把姓‘夏’说成姓‘冬’,这叫以毒攻毒。”

    一番话,把审讯者驳得哑口无言。敌人用各种手段都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失去耐性的敌人决定杀害他。

    3月20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江城,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夏明翰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执刑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戴着手铐的手,饱蘸着浓墨,不,饱蘸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____的就义诗。 写完后,他将笔一扔,厉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了,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夏明翰的一生是在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路途中度过的。正义的追求,在他的心中贪婪地生长着、奔涌着,孕育了那响彻时间轮轴的绝命诗句,焕发了一个纯粹革命者永恒的耀眼光芒。

    (1)、把下面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选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正气凛然               B.从容不迫               C.昂首挺胸

    (2)、文中画线部分是对夏明翰的描写,写出了夏明翰对敌人的
    (3)、从夏明翰烈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的表现中,你体会到夏明翰烈士(       )(多选)
    A、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坚持真理,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B、为了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 C、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
    (4)、你怎么理解夏明翰写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就义诗?
    (5)、回顾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6)、举办“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时,站在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 14、课外阅读

    鸿门宴

    ①项羽得知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于是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刺杀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他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便将此事告知与他。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刘邦得知项羽的意图后,顾忌项羽兵强势壮,也只好应邀赴宴。

    ②刘邦一早带百余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未曾料到能先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不想有小人谣言使您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所说,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③项王当日留下刘邦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范增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身,出去来项庄:“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前去祝酒,祝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进去祝完酒,借舞剑助兴意图刺杀。孰知,项伯早已被刘邦笼络。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如鸟展翅,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难以下手。

    这几句话中“多次使眼色”“再三举玉玦”“出去召项庄”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增敏锐的洞察力及迫切刺杀刘邦的心情

    ④A: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樊哙在张良授意下执剑持盾闯入军门,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 瞪眼怒视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要裂开了。 项王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 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上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把酒喝了。项王说:“赏他一块肉。”左右就给了他一块生的肉。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把肉置于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又说:“壮士! 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的!”当众一饮而尽,高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 项王默然不应,只请樊哙坐下。此时,张良暗示刘邦起身离席。于是,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

    ⑤在樊哙的护卫下,刘邦立即上马抄小路逃走了。B: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 让我奉上玉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

    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范增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长叹一声道:“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⑥刘邦回到军营,立即下令诛杀曹无伤。

    (1)、请根据第③、④段,将鸿门宴上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范增再三举玉玦示意,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

    樊哙

    (2)、第③段中,范增再三举玉玦示意,项王默然不应,说说项王可能在想些什么。
    (3)、仿照第③段画横线处的批注,请选择句子A或句子B进行批注。
    (4)、乐乐梳理出了人物关系图,请你帮他选出人物对应的性格特点。(填序号)

    A.有谋略,但过于急躁         
    B.足智多谋             
    C.能屈能伸,善于应变

    D.忠诚勇武                   
    E.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5)、你觉得刘邦在鸿门宴上得以全身而退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 15、课外阅读

    洒满汗水的“路口”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是对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然而,这么多的汗水,都洒在了攀登“顶峰”的路上吗? 不尽然,事实上,所有成功都在寻找“路口”的过程中同样洒下了大量汗水。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从梯子上摔下来,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向爱因斯坦,可谁想到,爱因斯坦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正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哦,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这一个小小的事故给他研究“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启发。

    也许你同时想起了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瓦特与蒸汽顶壶盖的故事吧?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人能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进行思考,从而得到了重大发现或产生了重要发明。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称为“科学巨匠”,他们是不是天生运气好呢?

    一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男孩来找空军上将,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上将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一起郊游。回来后他对男孩说:“我发现四件小事会妨碍你成为飞行员:一是你只知道敲门,没发现有门铃;二是你在车站忘记了车票搁在哪里;三是由你做记录时,你不确定是否带了铅笔;四是你把我的住所门牌号记错了。你说,人们会把一架飞机交给一个这样的‘细心人’吗?”

    事实证明,从偶然中发现真理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运气好,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用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1)、文章题目中“路口”的意思是;首段中的“顶峰”的意思是
    (2)、文章的开头引用爱迪生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3)、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主要说明的观点。与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一句名言是(     )

    A.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D.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文章为了说明观点,选择了两类事例,一类是正面的,另一类是反面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例子,并在括号内用“正”“反”注明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例子。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事例4:  

  • 16、课外阅读

    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

    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衣服渐渐从“不够穿”,变成了“穿不完”。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

    ②一扔了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一般说来,废旧衣物中化纤类产品的比例为60%到70%,它们混在生活垃圾里,被填埋后仍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地。烧掉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少小工厂低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这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更何况,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这些未经严格处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③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不到1%,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④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 固定的回收箱的确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回收箱的数量增加了,服务质量不一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收集、运输,增加了成本。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 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导致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在回收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统一回收。除设置回收箱外,还通过市民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募集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回收。英国则有着慈善商店、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回收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⑤对回收的废旧衣物,如何规范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呢?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那些成色较新、没有破损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清洗,然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焕然一新后,可以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 而“面试”后“落选”的那些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然后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处理后可以变为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则可变为涤纶原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废旧衣物就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了。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填写“废旧衣物处理流程图”中的①②③④处。

    废旧衣物处理流程图

    (2)、第③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第④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第③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你家的废旧衣物是如何处理的?读了本文,请你对你们的做法进行评价。
  • 17、课外阅读

    书 桌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过处理掉它,因为那张书桌见证着我的成长,或快乐,或忧愁……

    我把“人”字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打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⑤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⑥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地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上满是黑胡茬,一副黑边的近视眼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讲台前,狠狠地批评了我。他真生气呢! 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 当众挨了批评,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大坏蛋!”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⑦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⑧真奇怪! 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⑨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1)、文章围绕“我”的书桌都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并完成练习。

     

    其中这件事写得最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抒发对书桌的喜爱之情。 B、运用融情于事的手法,抒发对书桌的赞美之情。 C、列举一连串感叹句,抒发对童年的赞美。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下列对第⑦段“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我”明白了侮辱老师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B、“我”对自己曾经捉弄过女同学感到愧疚。 C、“我”写在桌上的字迹慢慢变得模糊不清。 D、“我”对老师强烈的怨气慢慢减弱消失了。
    (4)、阅读第⑥段,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5)、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18、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新题型)毛主席为什么会“踌躇”?联系选文及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填一填。

    (2)、下面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B、句中的“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等细节,都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 C、“示意”说明毛主席不想说话,因为他不想让儿子葬在朝鲜,想再拖延一段时间。
    (3)、(教材变式题)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理解毛主席的心情,写写他的心理活动。

    夜深人静,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翻涌:

    (4)、下列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的是忠烈之士的遗骸,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B、“马革裹尸”指的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 19、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A.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 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B.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教材变式题)读第2自然段中沃克医生说的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 
    A、失落、难过 B、放松、赞许 C、喜悦、欢快
    (2)、(语文要素)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新题型)通过句子中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句A

    人物:刘伯承

    描写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句B

    人物:沃克医生

    描写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从这两处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刘伯承是个的人。

    (3)、(教材变式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其原因不包括(     )
    A、刘伯承没有使用麻醉剂,在手术中却没有喊叫,甚至还清楚地数出了沃克医生的刀数。 B、刘伯承在手术中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 C、沃克医生已经意识到刘伯承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人,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佩。
  • 20、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如果把选文内容排成一幕课本剧,请为这幕剧拟一个标题:
    (2)、从加点的“本来”和“立刻”中能看出船长的特点。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儿子,并催促他往海里跳?
    (4)、读选文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注意加点部分,完成练习。

    ①“四十秒钟”的时间很短,大家却觉得“时间太长了”,原因是

    ②仿照句中关于时间的描写,写一写自己类似的体验。

上一页 819 820 821 822 8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