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品味人物之美。
黑节草
①迟一新是个摄影“发烧友”。有一次,迟一新在集市上捕捉镜头。突然,一个小男孩对他说道:“叔叔,上好的黑节草,买一点吧!”
②迟一新发现这是个十来岁的男孩,瘦瘦的,黑黑的,两只眼睛亮亮的。这么小的孩子已在为生活奔波,独自来摆摊了。想到这里,迟一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就停下了脚步,注意起了孩子说的黑节草。
③迟一新忙问:“这黑节草是哪儿采的?”男孩说:“山上采的,山可高呢,很危险的。”
④迟一新又问:“它能治什么病?”孩子纠正道:“爷爷告诉我,这是补药,是补肾养胃的。”
⑤迟一新来了兴趣,再问:“你爷爷呢?为什么你一个人来集上?”
⑥孩子说:“爷爷犯病了,爸妈去外地打工了。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我不来,谁来?”
⑦“好,这些黑节草我全要了。”他掏了300元钱给男孩。
⑧“能去你家看看吗?”迟一新说道。男孩点点头。走了很长一段路,迟一新和男孩来到一座破旧的屋子前。屋里空荡荡的,男孩的爷爷斜躺在床上大声地咳着。
⑨爷爷见家里来了客人,忙叫男孩去地里挑几棵菜,招待客人吃饭,还让他把泡了多年的药酒拿出来。饭桌上,男孩告诉迟一新,他叫铁皮,爸爸妈妈已几年不回家了。他和爷爷两人相依为命。听了男孩的身世,迟一新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
⑩饭后,铁皮说道:“叔叔,你想和我一起去采草药吗?”迟一新微笑着点头。
⑪来到半山腰,只见铁皮熟练地将麻绳的一端系在悬崖边的一棵粗树上,另一端捆在自己的腰间。迟一新连忙说道:“要我帮忙吗?”铁皮摆摆手,只见他身手敏捷,攀着峭壁边的树杈一点一点降落,最后稳稳地站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草药剪下来。此时,迟一新的内心产生了一股难以言表的敬佩之情。
⑫分手时,迟一新拿出一千元钱塞给铁皮。铁皮把背篓里的一包黑节草递给迟一新,说:“你已经给多了,不能再拿你的钱了。”
⑬迟一新说:“我还要去采风拍照,这样吧,草药先放你这儿,有机会就寄给我。”
⑭铁皮迟疑了一下,很慎重地对迟一新说:“叔叔,你留个地址,我保证给你寄到。”
⑮迟一新摸出一张名片给铁皮,说:“以后有困难可以联系我。”
⑯迟一新采风回去后,忙着照片的后期处理,也就把其他的事抛到了脑后。大约三个月后,学校打电话给迟一新,说有个包裹单子,叫他去拿。没想到是一大包黑节草和一张纸条。
叔叔:
您好!我是铁皮,您还记得我吗?爷爷说,新鲜的铁皮石斛不能寄,要坏的。我就晒干了再寄。拖了几个月,请原谅。这些铁皮石斛都是我从山上采来的,都是野生的。爷爷上个月去世了,他闭眼前说一定要记得给您寄晒干的黑节草!祝您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⑰迟一新感动得眼眶湿润了,他眼前又浮现出那个黑黑瘦瘦、眼睛却亮亮的小男孩……
(1)、这篇短文围绕小男孩铁皮写了哪几件事情?迟一新的心情如何?想一想,完成思维导图。铁皮 卖黑节草 招待客人述说身世 迟一新 敬佩 (2)、以下选项中,对短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迟一新决定买下铁皮的黑节草,是因为这种草药的效果好,能包治百病。 B、第⑪自然段中的“小心翼翼”一词,写出了铁皮采草药时胆战心惊的样子。 C、铁皮向迟一新述说自己的身世,主要是为了向他诉苦,从而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 D、爷爷让铁皮招待客人并嘱咐他寄出黑节草,说明爷爷的为人处世对铁皮的成长影响很大。(3)、摘录文中描写铁皮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和品质。通过品读描写铁皮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内心。我认为铁皮是一个 的男子汉。
(4)、第②、⑰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都是对铁皮的外貌描写,这两处的作用一样吗?说明理由。 -
2、阅读古典名著选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
①来到诸葛亮的住处,刘备下马,亲自去敲门,童子开门问:“是谁?”刘备说:“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说:“先生外出未归。”刘备问:“几时归?”童子说:“归期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几日。”刘备惆怅不已。云长说:“不如先回去,等打听清楚他在家我们再来。”刘备依从他的话,嘱咐童子说:“先生回来,请转告说刘备来访。”说罢,上马返回。行了数里路,勒住马回头看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竹交翠。真是人间仙境。
②过了数日,刘备使人探听孔明。那人回报说:“卧龙先生已回来了。”刘备便叫人备马。张飞说:“他只不过是一个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派人把他叫来就可以了。”刘备责备他说:“孔明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叫来’!”随即上马再去拜访孔明。关、张也乘马相随。
③时值隆冬,天气严寒,阴云密布。途中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到庄前下马,跟童子进去。草堂之上,有一少年守着炉子在烤火,口中在唱歌。刘备等他唱完歌,才上草堂施礼。那少年原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说:“哥哥昨天与崔州平相约,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就向诸葛均借用纸笔写了一封书信,留给诸葛亮,然后拜辞出门,上马而回。正遇风雪又大起来,回望卧龙冈,怏怏不已。
④刘备回新野后,时光过得真快,冬去春来。他就让人占卜推算,选择一个好日子,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次去卧龙冈拜请孔明。关、张听说后心情不爽,就一齐进来劝刘备。关公说:“我们两次去拜请诸葛亮,已经给他很多面子了。”张飞说:“不用那么麻烦,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叱责他说:“你难道没有听过周文王见姜子牙的事情吗?文王都这样敬贤,你怎么可以如此无礼!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我和云长去。”张飞说:“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能落后!”刘备说:“你如果同去,就不可失礼。”张飞答应。
⑤于是,三人乘马领随从去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刘备就下马步行,正好遇到了诸葛均,得知诸葛亮昨晚已回家。刘备来到庄前敲门,让童子通报,童子说先生虽然在家,但还没有睡醒。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步来到堂前,拱立阶下。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了半晌,不见动静,就进来看,见诸葛亮还没有醒的意思,而刘备还在堂前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张飞大怒,说:“这先生太傲慢,让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关羽再三劝阻。刘备让他们仍然出去等候。他看堂上诸葛亮翻了个身,正准备让童子通报,但诸葛亮又睡过去了,他只好耐心再等。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此等候多时了。”诸葛亮起身说:“为何不早点报?”随即进入后堂更衣。又过了半天,诸葛亮才整好衣冠出门迎接。刘备看诸葛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他心中大喜,赶紧下拜,并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想法,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平定天下。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被童子告知先生外出,无功而返。 B、刘备认为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所以几次拜访请求诸葛亮出山。 C、张飞认为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太麻烦,用一条麻绳捆来就是了。 D、诸葛亮太傲慢,张飞去屋后放一把火,才把诸葛亮叫了起来。(2)、以下对选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怏怏不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三人二顾茅庐,没见到诸葛亮,内心遗憾,面露失望之色。 B、刘备因张飞说诸葛亮不过是村夫,直接叫来即可而感到非常不满。 C、刘备三人没有见到诸葛亮,且天气严寒,又遇风雪,十分生气。 D、到草庐时,诸葛均没有立刻停止歌唱前来迎接,三人心里恼怒。(3)、根据提示,梳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选用文中词语,写写诸葛亮的表现及刘备的心情。(4)、有人说“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刻画的是刘备的形象,对张飞和关羽的描写显得多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写一写你的理由。(5)、读了选文,刘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3、家国情怀牵动着一颗颗热血涌动的心。对于常年驻守在茫茫戈壁上的将士们来说,只要边患仍在,他们就绝不返乡,立下了“ , ”的誓言。离乡万里,守卫孤城,悲凉的笛声勾起了将士们的乡愁,正如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说的“ , ”。当得知失地收复时,杜甫饮酒唱歌,期盼回到家乡,发出“ , ”的呼喊。陆游则用“ , ”表达了北地遗民岁岁年年盼望南宋军队来收复失地,愿望落空却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的苦楚。
-
4、品经典名句,习描绘技巧(1)、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仿写句子)(2)、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改为陈述句)(3)、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仿写一个人与平时不同的表现)
-
5、读读有趣的谐音歇后语,下列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文帮五年级(1)班出主意,最终五年级(1)班战胜了五年级(2)班,小文就是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B、“你知道方志敏吗?”“当然知道,他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呢。” C、我们可是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的,一起去打球的事儿你可不能反悔。
-
6、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了甲骨文每周识字活动,猜一猜:下图是( )字。A、鳐 B、渔 C、鱼 D、川
-
7、在阅读名著《红楼梦》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下列做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B、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C、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D、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就可以了,不用去考证词语的具体意思。
-
8、下列四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做作业一向马马虎虎 , 字迹潦草。 B、跳水训练实在太苦了,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愿为此乐此不疲。 C、诸葛亮以他的神机妙算成为智慧的代表。 D、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李白的诗。
-
9、下列古诗词中的加点字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 B、山衔落日浸寒漪(水中的波纹) C、意恐迟迟归(惊恐) D、五千仞岳上摩天(碰到)
-
1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筛一碗酒(用筛子筛) B、官司榜文(公告) C、拖男挈女(携带,带领) D、序齿排班(按年龄顺序)
-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提供(gòng) 都督(dū) 公顷(qǐng) 燕园胜地(yān) B、湖泊(pō) 万仞(rèn) 踌躇(zhù) 拖男挈女(qiè) C、石碣(jié) 宝钗(chā) 恐吓(hè) 呵呵笑(he) D、旖旎(nǐ) 镌刻(juān) 澄澈(chéng) 踉踉跄跄(liàng)
-
12、抄写句子,字距均匀,书写整齐、美观。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
-
13、生活中,我们听过或接触过许多有魅力的人,比如叔叔是“记忆大王”,因为他读完一本书,就能把所有的细节记住;我的老师是“侦探”,因为我和同学做了任何错事他都能发现;我的好朋友是“飞毛腿”,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想一想你身边有哪些有魅力的人,他(她)有什么特点,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突出他(她)的特点。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
14、泥活
①“泥人冯”名叫冯兰瑞,是个花甲老人。只见他坐在厚重的桑木桌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xuàn)一旋。武松左膝镇住老虎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老虎身上压去;右手揪住老虎的耳朵,反手抡拳,那老虎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哇,一件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作品出来啦,这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可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他琢磨着,摇了摇头,片刻之间,似乎有所悟。他重新用手指拈起桌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筋脉。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他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桌边站起。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从市场上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巴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着吃!今天头一次到集市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③“怎么个快法?”冯兰瑞问。
④“我把‘泥人冯’的招牌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了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爽朗地大声笑了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桌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他按捺(nà)不住内心的喜悦,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的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到集市上去,我得把这个也带着。”
⑦“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爷!这‘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大忙?”冯大刚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领导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去送给他,说不定他能对咱网开一面,少收些摊位管理费!”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桌前,黯然失色地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写下来。①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②形容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而变了脸色。
(2)、阅读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哇,一件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作品出来啦,这还有什么可挑剔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件作品还不够完美,需要继续挑出毛病。 B、“他琢磨着,摇了摇头,片刻之间,似乎有所悟。”冯兰瑞是在琢磨怎样能让作品在市场卖到好价钱。 C、通过“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筋脉”可知,冯兰瑞改进作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武松打虎”时的力量感。 D、“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中的笑容是冯兰瑞对自己作品满意的笑,是想到能在市场上卖出好价格时开心的笑。(3)、对“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理解有误的是( )A、“一闪一闪的亮光”表现了冯兰瑞之前开心的心情。 B、这句话侧重说明冯兰瑞的眼睛十分明亮,像两盏烛光。 C、这句话通过对冯兰瑞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此时人物心理的变化。 D、“亮光熄灭了”是在暗示冯兰瑞听了孙子的话后失望的心情。(4)、结合学过的课文《刷子李》,推测文中称冯兰瑞老人为“泥人冯”的原因。(5)、短文第⑥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孙子冯大刚的反应?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写下你的理解。(6)、“泥人冯”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短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把你的理解写下来。(至少写出两点) -
15、袁隆平
【材料一】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材料二】
袁隆平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辞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材料三】
袁隆平曾说,他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材料三的主要内容。材料一:
材料三:
(2)、由材料一、材料二可知,袁隆平被誉为“”,获得过“”和“”。(3)、读材料三,画横线的部分是对袁隆平的描写,表现了袁隆平的品质。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禾下乘凉梦”的实质是。(4)、请结合材料和对袁隆平的了解,为他写一段评语。 -
16、王文正①秉政
王文正公秉政,寇准求为使相② , 公惊曰:A“将相之任何可求耶?”寇憾③之。已而除④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入谢,曰:“非陛下知臣,安得有此!”帝曰:B“此王旦荐也。”寇乃愧服。
(有删改)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②使相:官称。③憾:怨恨。④除:授予。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安: 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A句。(3)、本文故事的结果是“寇乃愧服”。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寇准“愧服”的原因。
“愧”是因为 , “服”是因为。(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句A是对王文正的描写,表现了他是个的人。句B正面写皇帝的语言,从侧面烘托王文正的特点。因此本文写作特点之一是。 -
17、帮东东用表格梳理本单元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
课 题
作 者
原 著
主要人物
①
徐光耀
《小兵张嘎》
②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③
④
祥子
《两茎灯草》
吴敬梓
《儒林外史》
⑤
-
18、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看着被打败的日本人狼狈逃窜,陈真向周围的群众抱了一下拳,说:“各位都散了吧!”这样一位A . 平平整整却B . 手疾眼快、C . 精神抖擞的陈真,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陈真让我们想到了灵活机智的小嘎子、刷墙时将一道道浆衔接得D.天衣无缝的刷子李,还有身材挺脱的样子……
(1)、上面语段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平平整整 B、手疾眼快 C、精神抖擞 D、天衣无缝(2)、亮亮对文中句子进行批注,下列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A、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写出祥子对自己的身量非常自信。 B、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写出小嘎子想以智取胜。 C、他想着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写出守门员非常尽责。 D、我正在看报,容容走来,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忽然噘起嘴,挺委屈地走了。——写出容容非常任性、爱耍脾气的特点。(3)、红红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其他精彩句子进行分析,学习仿写。下列运用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一项是( )A、李老师轻轻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抑扬顿挫地读起课文来。 B、他没说话,对着老爷爷鞠了个躬,转身便跑开了。 C、陈真向周围的群众抱了一下拳,说:“各位都散了吧!” D、她牵住了我的手,眉飞色舞地为我讲起这园子的故事。(4)、下列红红仿写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瞪大了眼睛盯着我,那眼珠似乎要从眼眶里掉出来,吓得我不敢直视她。 B、弟弟噘起了嘴,皱着眉头,朝我大吼:“你又骗我!” C、何老师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D、杨明丝毫没有犹豫,像豹子一样向前冲去。(5)、与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B、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C、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D、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6)、语段运用陈真战败日本人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热爱祖国的英雄形象。下列不能表现“老师十分关爱学生”的事例是( )A、刘老师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全班学生都十分喜欢他。 B、我因请假落了两节课,到校后,刘老师给我补了两节课。 C、一天放学后,朋朋的父母没来接他,刘老师送他回家。 D、刘老师鼓励自卑的文文发挥特长勇敢地参加绘画比赛。 -
1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陈真有一手绝活儿,就是绝不会给对手反应的时间,闪电般的动作根本无法预测。大伙儿____早就听说陈真功夫了得,但一直半信半疑,这回总算可以亲眼瞧瞧。那个日本人打着挑战的名号暗中做着( )的事,____想用武器对付手无寸铁的陈真,谁也想不到,陈真____在三分钟之内把日本人打趴下了。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然。 绝对。 B、独一无二的。 绝对。 C、断绝。 穷尽。 D、独一无二的。 极。(2)、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绝活儿 B、下绊子 C、兜圈儿 D、露馅儿(3)、给“然”字组词并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然 居然 竟然 B、虽然 当然 居然 C、果然 居然 虽然 D、虽然 居然 竟然 -
20、【品悟英雄人物】阅读语段,完成练习,品悟人物形象。
此时,陈真①shī fu放下了②bāo fu,挺直了腰杆,锐利的眼神透着神(圣 胜)不可③qīn fàn的威严,吓得前来挑衅的日本人直④fā shǎ,围观群众也怔住了。那日本人恼羞成怒,颧骨上的⑤bā hén显得格外狰狞,猛地捏紧手中的刀往陈真的⑥hóu lóng砍去。只见陈真手疾眼快,伸出左手施诈夺刀,右手迅速穿到日本人的后背扳过他拿刀的手,左手捶击对方⑦wàn bù,“当”的一声,刀已落地。日本人(轰 哄)的一下倒在地上,摔了个仰面朝天。群众热烈鼓掌,就差没放⑧biān pào 庆祝了。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怔住(zhèn zhèng)
捏紧(niē liān)施诈(zhà zà)
扳过(bān fǎn)(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3)、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4)、语段中的陈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关于他的人物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语段选用“陈真迎击日本人”这个典型事例表现出陈真的武艺高强、不容侵犯。 B、语段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陈真大义凛然、动作敏捷等特点,使其形象更鲜活。 C、语段描写群众的前后反应,直接写出陈真武艺高强、深受群众喜欢。 D、语段描写了日本人前后神态的变化,更加衬托出陈真的沉稳冷静、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