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们往往给一些花木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下列花木与象征意义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松树——生命力强 B、竹子——有节、谦虚 C、荷花——洁身自好 D、牡丹——默默奉献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拥有这样的顶级球员,是中国女排的幸事。 B、课本上的那幅图片再现了周总理认真审阅文件。 C、在小区门口有一个专卖苹果和水果的小店。 D、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快比赛了,我的心激烈地跳动着。 B、局势很严厉 , 我丝毫不敢懈怠。 C、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他们死得其所。 D、沈晓磊是个关心集体的好同学,看到废纸就拾起来,看到滴答作响的水龙头就关上,他的这些举动真是惊天动地
  • 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东西南北风(任凭) B、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 C、粉骨碎身不怕(全,全然) D、烈火焚烧若等闲(不重要)
  • 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魔鬼    粗爆    过度    死的其所 B、占据    含糊    制度    无边无涯 C、批评    剧烈    避勉    精兵减政 D、严竣    彻底    寄托    稳如泰山
  •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削(bō)    战(háo)    追(diào) B、(chì)    手弹(liú)    旺(xīng) C、(fú)    地(āo)    静(pì) D、(qiǎng)    李铭(dǐng)    时(zhàn)
  • 7、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

    在本单元,我们领略了理想、信念的力量:骑上配有金 luònǎo的马,是李贺保家卫国的愿望。经历千 chuí万záo、烈火 fén shāo的石灰,依旧不改清白的本色。站在 jiǎo xíng架下的李大钊、为人民lì yì而死的张思德、不怕 xī shēng的董存瑞,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信念的光芒。

  • 8、习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有崇高信仰作为根本保证,坚定理想信念。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是如何为了你的理想奋斗的?请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习作。

  • 9、鉴往事,知来者。革命先烈为国奋斗的革命精神一直是我们所传颂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

    以路为赞

    ①在安徽合肥,有这样一条路,路不长,路牌上仅有三个字——延乔路。每当有人轻轻念出这路名,便能掀开历史厚重的幕布,再回到那个革命年代。

    ____

    ②1927年7月4日深夜,铁镣叮当的长巷,阴森幽暗的牢房。一位革命者被押赴刑场。他身着短衣,皮肤黝黑,拖着沉重的脚镣,浑身血污。在此之前,他经历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他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机密,宁死不肯透露一个字。敌人从他口中得不到任何秘密,便决定将他押赴刑场。

    那晚,龙华刑场的月亮异常清冷。面对敌人的屠刀,年轻的面庞满是坚毅。监斩官喝令他跪下,他毅然屹立,毫不理会,目光中透露着藐视。几个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刽子手们刚一松手,他就一跃而起,昂然挺立,并高声道:“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那声音刺破至暗的黑夜,响彻天际。最后刽子手们恼羞成怒,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而他,依旧挺直脊梁,高昂头颅,以不屈的姿态面对敌人的屠刀。

    ④他叫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那时,他才29岁。

    (锤炼意志)

    ⑤陈延年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聪敏好学。1915年,17岁的陈延年带着弟弟乔年,辞别母亲,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一日,上海北风大作,异常寒冷,一个衣着单薄的年轻人在街头徘徊,路过的好心人看着实在于心不忍,请他到自己的寓所穿衣,却被年轻人婉言谢绝了。没人想到,这个年轻人就是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原来,兄弟两人来到上海后,不愿像纨绔子弟一样依赖家庭,决意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这样的环境下,两人却从没落下学习,双双考入名校。

    ____

    ⑥1924年的广州,身在社会底层的车夫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在万福路、大南路车夫们聚集的地方,多了一个奇怪的人。这人特别喜欢和车夫们交朋友,拉家常。他总是虚心地请教拉车要领,没多久就像一个老练的黄包车夫。

    ⑦最奇怪的是他“人傻钱多”,谁家工人生病或者有事不能出车,他就会主动帮忙,拉车挣的钱全部交给工人。渐渐地,大家都喜欢他,有什么问题都告诉他,而他也经常给工人们“出招儿”,教车夫们用集体的力量对付黑社会人物的敲诈勒索,学会团结斗争。工友们一定想不到,他就是刚被任命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的陈延年。

    (1)、文章围绕“以路为赞”写了陈延年人生路上的哪三件事?请在思维导图中用“人物品质”列小标题概括,再回答问题。


    这三件事中,第(填序号)两件事写得比较详细,突出了

    (2)、读第②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描写环境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烘托了陈延年冷静和坚毅的内心。 C、渲染了当时阴森可怖的氛围。 D、给人带来一种清冷、寂寥的美感。
    (3)、下面有两位同学为这篇文章补充了结尾,你喜欢哪个?并说明理由。

    A.少年有志,一身正气,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他们用鲜血探索出一条为党为民的道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B.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如今这繁华盛世,多希望你能看到……

    我更喜欢结尾(填序号),因为

    (4)、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延乔路,请你为这条路写一句宣传语。
  • 10、中国航天

    【材料一】发展历程

    【材料二】专访“十七”

    神舟十七号飞船

    发射时间: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

    返回时间:

    2024年4月3日17时46分

    具体任务:

    ✔进行2次出舱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

    ✔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

    开展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验,生成60余种200多个各类样品

    ✔……

    ✔打开“家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并举行太空交接仪式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长达187天

    【材料三】致敬英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记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指令长汤洪波

    2021年 6月,汤洪波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10月26日,他搭乘神舟十七号再次完成飞行任务。两次任务累计,汤洪波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279天,刷新了当时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纪录。

    这份荣耀背后,是一位从农村走出的普通男孩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这份荣耀背后,更多的是面对枯燥艰苦的训练和一次次严酷的挑战时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

    (1)、从材料一可以体会到
    (2)、结合三则材料作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意义重大。 B、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 C、2023年神舟十七号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举行太空交接仪式。 D、汤洪波一共执行了两次飞行任务,在第二次飞行任务结束后,成为我国当时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3)、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4)、在这次航天主题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航天人不寻常的品质——中国航天精神。请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中国航天精神”具体指什么。(至少两点)
  • 11、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袁隆平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不但帮助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解决了忍饥挨饿的问题,而且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克服粮食危机,缓解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阅读语段,下列对袁隆平爷爷一生所作贡献的描述,在语段中提取不到信息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爷爷的死跟张思德同志的死一样,比泰山还重。 B、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仅仅让全世界粮食增产了30%而已。 C、最好的年华献给最爱的事业,袁隆平爷爷让水稻更有“人情味”。 D、在袁隆平爷爷心中的那片稻田,早已让全世界大部分人民不再饥饿。
    (2)、袁隆平爷爷这种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的民族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我们应做到于谦所说的“ , 要留清白在人间”;也应铭记司马迁所说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勤学好问,努力读书,千万别等到“”。
  • 12、黄继光也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员,下面这句话应插入语段中的(    )

    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①黄继光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②但六连伤亡很大,能够参加攻击的只有几个人了。③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执行爆破任务。④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⑤黄继光带领战友冲了上去,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 13、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下列对英雄壮举的描述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灾现场,又有人再爬上去……一层、两层、三层——他们在叠罗汉。 B、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C、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D、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 14、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下列对联适合用来缅怀先烈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年年好    前程似锦步步高 B、拾萤读书定何益    投笔取封当努力 C、复阁重楼向浦开    秋风明月度江来 D、青山有幸埋忠骨    战士无敌报国仇
  • 15、革命英雄有无数的壮举,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 B、反动派很快被革命党绳之以法,死得其所 , 咎由自取。 C、雷锋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D、宁可人数少点,也不能影响战斗力,这样才符合精兵简政的策略。
  • 16、我来唱响奋斗的旋律

    ①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lì y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张思德,在一次战斗中两次负伤,仍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①机枪;董存瑞,他昂首②胸,像巨人一样③立着,为部队攻城夺关创造了有利条件;李大钊见局势严(俊  峻),fén shāo 掉重要文件,被敌人 bǎng zǒu 受尽 kǔ xíng,但他依旧镇定……正是革命英雄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chè dǐ推翻了封建的(bō bāo)削yā pò zhì d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 mù biāo。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规范地写出词语,感受英雄气概。

    lì yì

    fén shāo

    bǎng zǒu

    kǔ xíng

    chè dǐ

    yā pò

    zhì dù

    mù biāo

    (2)、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拼音。
    (3)、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挺:A.硬而直。B.伸直或凸出(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C.勉强支撑。D.副词,很。E.量词,用于机枪。

         ②    ③

  • 17、鲁滨逊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回到了英国。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做成功某件事?请选择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求叙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50字左右。
  • 18、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梗概】

    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孩子曼诺林跟他一道出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人“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时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是常梦见狮子。

    第85天,老人一大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大鱼周旋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老人才使尽平生的气力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帮上。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把、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只留下了一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海港,回到了他的小窝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时,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路边的小棚子里,老人睡着了,他又梦见了狮子。

    【节选】

    ①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能怎样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②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③最后,有条鲨鱼朝厚实的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朝鲨鱼的脑袋上抡去,打在它的两颚上。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锐,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这群鲨鱼中最先来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④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得多么轻松,多么出色。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⑤“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说。

    (1)、阅读梗概,想一想这部小说写了老人的哪些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未捕到鱼→
    (2)、阅读节选,老人在与鲨鱼战斗时面临哪些困难?(    )(多选)
    A、老人身子僵硬、疼痛。 B、鲨鱼成群结队袭来。 C、鱼肉被鲨鱼吃光了。 D、舵把断了。
    (3)、下面是不同译者针对《老人与海》中相同句子的译文,你更喜欢哪位译者的译文?请写出理由。

    译 者

    句子一

    句子二

    吴劳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

    余光中

    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可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

    (4)、请把节选中你认为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句子抄下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 19、古诗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唐】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1)、第一首诗中,前两句用“”“”两个字明写花、柳而暗写“东风”;后两句用“”“”两个词语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如今人们常用“”这句诗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2)、下列对第一首诗的内容和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 C、后两句诗说明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3)、第二首诗是 , 也写了寒食节的习俗。本诗表达了诗人的之情,从诗句“”可以看出来。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
  • 20、语言实践。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会上请你即兴发言,介绍一下你心目中的英雄。(提示:“英雄”可以是精忠报国的革命烈士、戍边将士,也可以是身边默默付出、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父母,甚至是陌生人。)

    要求:先指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再说明理由;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上一页 722 723 724 725 7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