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半夜三更不睡觉,在沙发上蹦来蹦去,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B、神机妙算的他,总能把不会的题做出来。 C、天造地设的水帘洞,为猴子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栖身场所。 D、他考上了大学,家庭聚会时,父亲一饮而尽 , 然后开心地哈哈大笑。
  • 2、下列读音、字形、词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双(zhǔ)    蔬软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 B、(pō)      请误自勿    筛酒(斟酒) C、裂(bèng)    咆哮      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体) D、羽(lín)     都督      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排列)
  • 3、看拼音,写词语。

    经过人们的辛勤gēng yún , 农田里一派勃勃生机。农田旁边是一个果园,园中树上长满了yīng tao。你看,hú dié飞舞,mà zha蹦跳,顽皮的孩子们学着话本里的士兵léi gǔ nà hǎn , xiā nào一番。整个果园越发显得生机盎然。

  • 4、学期过半,在这段时间里,你一定读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名言吧!一句名言往往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下列名言让你想起了什么事呢?请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要求:围绕话题,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可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内容要具体,事件要完整,感情要真挚。

    名言:①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②人心齐,泰山移;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诸葛亮智退司马懿

    ①那天,诸葛亮调派任务妥当,便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这边打了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已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兵在城中。在场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

    ②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他就下令:将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军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身披鹤毛大氅(chǎng),端坐在城楼上,头戴纶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③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下,只见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就急忙掉转马头,下令马上退兵。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猜测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斗篷一样的衣服 B、鹤毛做成的服饰 C、带鹤毛的大刀 D、汉族传统服饰
    (2)、联系上下文,揣摩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笑容可掬”,心想:
    (3)、故事中的计谋被称为(填空),诸葛亮采用这个计谋的原因是

    A.引诱司马懿大军进城,认为以自己的兵力绝对能一举歼灭司马懿大军。

    B.他知道城中士兵少,抵挡不住司马懿大军,只能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来智取。

    C.他知道司马懿很胆小,认为司马懿见自己坐在城楼上就不敢靠近城池。

    D.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司马懿会被他的琴声陶醉,不忍攻城。

    (4)、下列歇后语中可能与本故事有关的是(    )(多选)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抚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就急忙掉转马头,下令马上退兵。”司马懿当时可能会这样想:
  • 6、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色。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人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自别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我们用大团大团的线作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④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啊!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道的大道上、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令人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儿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韶光如流水。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有删改)

    (1)、本文回忆童年,作者围绕“风筝”回忆了小时候这两件事,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的。
    (2)、做风筝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回忆,请根据第③自然段的描述,将下面做风筝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3)、下面对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与第①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B、风筝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我”对童年的记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只能凭借风筝线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D、虽然童年生活已悄然逝去,但是“我”永难忘怀。
    (4)、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结合短文,说说你的体会。
    (5)、文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找出其中一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自己的感受。
  • 7、村晚

    〔宋〕雷震

    ____,____。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把《村晚》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村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
    (3)、下图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请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的情景: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5)、与“笛弄晚风三四声”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6)、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牧童》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7)、“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牧童是横躺在牛背上,一种认为牧童是骑在牛背上。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 8、根据所学知识和语境,填写恰当的诗句。
    (1)、诗中有“趣”:“ , 也傍桑阴学种瓜”和“牧童归去横牛背,”有天真童趣。
    (2)、诗中有“景”:“ , 夜静春山空”是静谧的夜景,“三万里河东入海,”是雄壮的美景。
    (3)、诗中有“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友人间的分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是戍边将士的无奈之情,“谁言寸草心,”是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是兴奋之情。
  • 9、下面是兰兰摘抄的对一位母亲的描写,读一读,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酷热的秋日,太阳放射出热辣辣的光线,树叶似乎烤焦了一般,大黄狗在树荫下吐着舌头,鸡热得耷拉着翅膀。满脸汗水的母亲捧着这个大大的桃子,自言自语:“你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欣喜。

    (1)、语段中的第一句话是围绕着“”来写的。请你从下面的字中任选一个,仿照这句话的写法写一写。
    静   吵      饿   累
    (2)、第二句话中母亲的内心是(欣喜 焦躁  无可奈何)的。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仿照第二句的写法写一写。
    激动万分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 10、书中活灵活现的人物给小新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是他画的人物肖像,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小新要为这三人颁发奖状,下列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能言善辩    活泼可爱    善解人意 B、知人善任    胆大心细    固执己见 C、嫉贤妒能    机智勇敢    灵活多变 D、神机妙算    敢作敢为    豪放勇武
    (2)、下列最能概括诸葛亮外貌的一组是(    )
    A、面如重枣    髯长二尺 B、面如凝脂    眼似点漆 C、羽扇纶巾     面如冠玉 D、身躯凛凛    相貌堂堂
    (3)、下列故事与武松无关的一项是(    )
    A、误入白虎堂 B、斗杀西门庆 C、醉打蒋门神 D、大闹飞云浦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外祖父怎么训斥,阿廖沙总是一声不吭 B、尽管敌人神机妙算 , 还是被我军指战员识破了伪装。 C、观音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孙悟空的错误。 D、这几个歹人总是在半夜三更时谋害过往客商。
  • 12、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来到京城,燕青扮成了货郎(旧时民间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贩卖杂货的商贩),吴用打扮成墨客(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也指有文化的人),李逵扮作屠夫。根据宋江的嘱咐,大家序齿排班(按牙齿的多少排列顺序),依次走在大街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家客舍(旅馆)。

    A、货郎 B、墨客 C、序齿排班 D、客舍
  • 13、读语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书,是一位tè shū____的朋友,为我提供无穷的天地,让我认识不同的人物:故事里cí xiáng____的老人,让我知晓做人的道理,令我sù rán qǐ jìng____;故事里博学的老师,解答我的yí huò____,令我豁然开朗;故事里的探索者,带我步入一片zhǎn xīn____的天地。认识书中的百态人物,是我的róng xìng____。读书【    】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能力。

    (1)、读拼音,写词语。
    (2)、和“提供”的“供”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和“知晓”中的“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鸡鸣报     B、行夜宿 C、家喻户 D、以利害
    (4)、“【    】”里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缎练 B、锻炼 C、锻练 D、缎炼
  • 14、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亲爱的同学们,你喜欢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吗?如果你有一次去火星探险的机会,你会和谁去?打算带哪些装备?在那里你会有哪些神奇的经历?你会遇到哪些困境与危险?又是怎样解决的?插上想象的翅膀,创编一个神奇的火星探险的故事吧!要求:题目自拟,字数400左右。
  • 15、捞铁牛

    ①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②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 , 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③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④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⑤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⑥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1)、“议论纷纷”是指 , 人们可能在议论。。
    (2)、短文第③自然段用了“先、、又”这些连接词写了“捞铁牛”准备工作的步骤。
    (3)、怀丙是怎样将铁牛捞上来的?抓住关键词,完成流程图。

    摸清位置→→并船搭架→→岸边拖牛

    (4)、怀丙是怎样想出巧妙的办法来的呢?他应该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因为 , 想捞出来非人力所能,所以要想其他办法;既然是在水里,那么可以利用水的将铁牛捞上来;要找大船才行,船越大,装的沙越 , 船就越 , 离铁牛也就越;铲去泥沙,船就会带着浮上来;最后将铁牛顺水拖回来就可以了。
    (5)、短文在结尾处介绍怀丙,这样写的好处是(    )(填序号)
    A、强调怀丙的姓名。 B、写出怀丙的身份。 C、突出怀丙的形象。
  • 16、对比阅读

    【文段一】

    跳水(节选)

    ①正在这时候 , 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②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文段二】

    鲨鱼(节选)

    ①我们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最先跳到水里。他们想到宽阔的海里去游泳、比赛。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争着游到锚上浮着水桶的那个地方。一个小孩开始赶上了他的伙伴,但接着又落后。这个孩子的爸爸是一个老炮手,正站在甲板上称赞他的儿子。当儿子落在后面时,他就大声喊:“别落后哇!加油!”

    ②突然甲板上有人叫了一声:“鲨鱼!”我们一看,水里现出一个海怪的背。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往后!往后!游回来,有鲨鱼!”炮手大声喊着。可是孩子们听不见,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游。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地瞧着孩子们。水兵们放开小船,跳到里面,用力摇桨,往孩子们那边划。但是鲨鱼已经离孩子们不到二十步了,而那只小船离得远远的。

    ③孩子们起初没有听见有人叫他们,也没有看见鲨鱼,后来有一个转头看了一眼。我们都听到了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④这尖叫声好像唤醒了炮手,他急忙离开他站的地方,跑到大炮跟前。他转动了一下炮架的后尾,俯在大炮上瞄准,同时装好引火线。船上的人都吓呆了,愣在那里等待后果。大炮轰的一声,我们看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这时候,谁也不知道鲨鱼和小孩们怎么样,那一瞬间烟雾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⑤水面上的烟雾渐渐地散了,开始从各方传来悄悄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到处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老炮手露出了脸,站了起来,也往海上看。死鲨鱼的黄肚皮随着海浪波动着。

    ⑥几分钟后,小船追上孩子们,把他们送到轮船上。

    (1)、文段一第①自然段中的“这时候”是指(    )的时候。
    A、千钧一发 B、激动万分 C、兴高采烈 D、不由自主
    (2)、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能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读文段二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此时老炮手可能在想:
    (3)、老炮手为什么开炮救孩子?思考后填写思维导图。
    (4)、你赞成老炮手的做法吗?为什么?请说出至少两点理由。
    (5)、船长和老炮手都在紧急关头救下了孩子,能精准概括两个人特点的两个四字词语是(    )
    A、机智果断  临危不乱 B、手足无措  神机妙算 C、机智勇敢  舍己为人
  • 17、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 , 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①赴饮:去参加宴会。②盖:古时把伞叫盖。③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④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1)、读下面的句子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
    A、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B、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C、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D、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2)、这篇文言文中的“鬼”指的是(    )(多选)
    A、赴饮夜归者 B、伞下同行者 C、晨起炊糕者
    (3)、结尾处两人“不觉大笑”,这“笑”中包含两人什么样的情感?
    (4)、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 18、课文综合回顾。

    那位卖盾与矛的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盾时称:“。”夸赞自己的矛时称:“。”他的话真是。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最终赢了齐威王,所用的方法是第一场用自己的对齐威王的 , 第二场用自己的对齐威王的 , 第三场用自己的对齐威王的 , 三局两胜。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知己知彼、避敌锋芒,才能出奇制胜。《跳水》一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 , 故事发生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是 , 结果是

  • 19、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年龄称谓。

    小光一家计划加入读书俱乐部,需要进入不同年龄段的聊天群。根据年龄,十五岁的姐姐需申请加入“年华”聊天群,二十岁的堂哥需申请加入“岁月”聊天群,三十岁的小姨需申请加入“之家”聊天群,六十岁的爷爷需申请加入“一族”聊天群。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改为转述句)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照样子写写自己类似的体验)
    (3)、修改下面的语段。(4处错误)

    东台鱼汤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以有大概差不多200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鱼汤面虽然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好的养生作用,能够润脾健胃,补虚疗肠。民间常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上一页 607 608 609 610 6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