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妙妙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请大家交流讨论。
端午飘香粽
黄永顺
①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都要给我们包粽子吃。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我们因为包不出“合格”的粽子,所以最期待的环节就是煮粽子,巴不得这一刻赶紧到来。厨房里蒸汽腾腾,我们守在一旁,仿佛自己亲手添进灶台的木柴也能增加粽子的美味。伴着粽香,我们感受到了煮粽子带来的无尽乐趣。
②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宽苇叶,苇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
③煮粽子是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的事情,我们倒也很钟情这份“差事”。
④儿时,我家居住的平房是独院,进门后是一个空院子,穿过空院才是居住的房子。空院周边是几株葡萄树,院中间是片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先是就地取材,从地面挖土,挑出石头后,和成泥巴。将家中的大锅放在地中间,沿着锅沿周围码上第一层砖,然后一层泥土一层砖地逐渐垒高灶台。大铁锅随着灶台的施工也慢慢地架起升高。灶前留下个不小的添柴入口,灶台后面留个排烟出口,上面插上一截约一米长的破烟囱,烟囱与灶台接口用泥糊严粘牢。
⑤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的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
⑥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证木柴连续燃烧,必须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着锅内温度。
⑦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
(选文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段,为下列图片排序。→→→
(2)、结合文章内容,将作者煮粽子的过程补充完整。搭砌设灶→→→收集柴火→→添柴保温→粽子出锅
(3)、章哪部分内容是详写,哪部分内容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4)、本文通过描写端午关于粽子的回忆,表达了哪些情感?(5)、学校小记者街采时邀请你分享一下有关端午节的难忘回忆,请你有序组织语言进行分享。 -
2、下面是奇奇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首古诗,请大家交流讨论。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2)、诗歌中展现的节日习俗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填写诗中的词语)一词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3)、诗歌后两句是怎么体现出节日的繁华景象的? -
3、交流会中,大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请你参与分享。
奇奇:在北京,我们小孩过年前会买____、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这些在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都有提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北京春节的习俗,推荐大家阅读《北京的春节》中有关____、腊月二十三、____、初一、____这几天的内容,这些最能凸显老北京特色,因此作者进行了细致描写。
妙妙:我想为大家介绍西藏的藏戏,它具有“____”“____”“____”三个特点,非常独特。
(1)、请将空缺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2)、下面是你分享的内容,请在横线上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庆团圆好时光。在这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大人们 , 围坐在客厅里边看春晚节目边彻夜长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同样 , 欣赏着新年的烟花表演,期待着大年初一的压岁钱。
-
4、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对节日风俗的记载,请在横线上默写对应的诗句。
诗 歌
节日风俗
日暮汉宫传蜡烛,。(韩翃《寒食》)
寒食:禁火
终日不成章,。(《迢迢牵牛星》)
,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七夕:穿针乞巧
,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秋:赏月
-
5、风俗笔记在写到元宵节的汤圆时表述平淡,不够吸引人,请你运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对句子进行改写。
例句: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第2课《腊八粥》)
例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将“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汤圆一个个浮了起来”这句话改写为:
-
6、下列是风俗笔记中提到的习俗及寓意,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B、中秋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幸福 C、重阳节登高——寓意驱走疾病、全家安康 D、清明节插柳——寓意风调雨顺
-
7、下列句子出自风俗笔记,其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过年的那几天,用零花钱买些零七八碎的东西,是孩子们最欢喜的事情。 B、饭后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幽默有趣的小品让我哄堂大笑。 C、大人们过年的情形和孩子截然不同:打扫卫生、招待客人,忙不完的活。 D、各地民俗差异很大,比如在地广人稀的西藏,人们一共可以过四个新年。
-
8、下面是你搜集的部分资料,写出拼音对应的汉字,整理到你的风俗笔记中。
一进农历十二月就是年,là bāzhōu、过小年、买年货……人们忙碌地准备着,zhǎ yǎn就到了除夕,全家聚在一起tōng xiāo守夜,rán fàng鞭炮和烟花。正月初一,qīn qi之间开始走动,bǐ cǐ热情地打个招呼,互相传递着hè nián的祝福。街道上洋溢着wàn xiàng gēng xīn的气象。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 ,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②下帷:这里指专心读书。③绝编:指勤奋读书。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 B、迨能倍诵乃止(到,等到) C、公尝言(曾经) D、或在马上(有人)(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4)、根据选文内容,请说说你从弈秋弟子的学习态度和司马光的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①强②不知以为知也。
(节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坐:由于,因为。②强:勉强,强迫。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或曰 其人自护所短 啖菱须去壳(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北人在席间将菱角“”,在别人询问“北土亦有此物否”时称“”,他这样做是为了“”。(用原文语句作答)(4)、读完文章,请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碛①中作
【唐】岑参
走马②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沙石地,沙漠。②走马:骑马疾走。
(1)、你要参加“诵中华经典,品诗词文化”活动,想根据这首诗拍摄一条短视频,请补全下面的镜头脚本设计。诗歌内容
景别
画面内容
诵读重点
走马西来欲到天
远景
①
重读“天”,语调渐低
辞家见月两回圆
全景
抬头望月,一轮明月高挂在天边,散发着清辉
②
今夜不知何处宿
全景
大漠一望无际,杳无人烟,诗人孤身前行
重读“不知”“何处”,语气渐快
平沙万里绝人烟
远景
③
重读“绝”,语速渐缓
(2)、请你阅读本诗,分析诗人在其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扬子江①
【南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文天祥在赣(gàn)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后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1)、诗歌前两句借、这两个地名记事,叙述自己的个人际遇,体现了诗人的心境。(2)、文天祥善以诗述志,请简要分析本诗后两句和【材料链接】所表达情感的相同点。
【材料链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还幽州
【唐】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诗歌题目《送客还幽州》可知,此诗的内容为李益送别友人回幽州的所感所想。 B、诗中“依依”二字与《采薇》中的“依依”意思不同,联系“远”可知其意为隐约。 C、后二句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相隔两地也要常联系。 D、全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南飞雁的嘱托,抒发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2)、诗人的“惆怅”包含着几层原因? -
14、古诗文默写。(1)、奇奇出门游玩碰巧下起小雨,避雨时他透过雨丝远远看到新长的小草若隐若现,正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所描绘的一样。(2)、聪聪喜爱吃鱼,觉得鱼肉十分鲜美,爷爷便借范仲淹《江上渔者》中的“ , ”两句教导聪聪体会渔民们驾着小舟出没于风浪中的艰辛。(3)、“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代指唐朝的人、事、物,如韩翃《寒食》中“ , ”两句,就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4)、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总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正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 , ”两句所言。(5)、李大钊被捕后,始终安定沉着、大义凛然,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于谦《石灰吟》中“ , ”两句所表达的高尚情操。(6)、人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 ”两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7)、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长歌行》中的“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遇到艰难坎坷,我们用郑燮《竹石》中的“ , ”警醒自己;若有长辈哀叹自己的年华已逝,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来劝慰他们。(8)、离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离别之情有时略带着伤感,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 , ”;离别之情有时满含着祝愿,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 , ”;离别之情有时暗藏着不舍,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 , 。”
-
15、古诗文默写。(1)、 ,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2)、何当金络脑,。(李贺《马诗》)(3)、今我来思,。【《采薇(节选)》】(4)、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5)、春归何处?。(黄庭坚《清平乐》)(6)、一人虽听之, , 思援弓缴而射之。(《学弈》)(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 ?”(《两小儿辩日》)(8)、每当妙妙读到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就会想起《迢迢牵牛星》中“ , ”两句,虽然两人之间只相隔一条银河,但却只能相顾无言。
-
16、请以“▲真有趣”为题,写写你观察到的有趣的植物朋友,也可以是过一个节日、做一个小实验、玩过的一次游戏等。 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少于350字。
-
1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三:筷 子
①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②早在商代,筷子被称为“挟”,后来改叫“箸(zhù)”。 古人十分讲究,因为“箸”与“住”读音相同,且认为“住”有“停止”之意,是不吉利的话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筷子”的“筷”与“快”也是同音字。 “快”表示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这便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③用筷子吃饭,我们早已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曾做过测试,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还可以灵活手指、强健肌肉、锻炼脑力。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 有驰名中外的杭州天竺(zhú)筷,这种筷子是用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的;有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qī)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用玉石雕刻而成的高档筷子。
⑤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____,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____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了____,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了心灵的依偎((yī wēi)……传承、明理、关爱、思念、感恩等含蓄(xù)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1)、读句子,想象画面。读着第②段中“‘筷子’的‘筷’与‘快’也是同音字。‘快’表示人们的肚子
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请在下面横线上写一写。
(2)、第①段中的“话可就长了”具体指的是( )A、筷子的长度很长。 B、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C、筷子作用大,而且各式各样。 D、筷子历史长、作用大、种类多,有很多话可说。(3)、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③、④段的意思。第③段:
第④段:
(4)、阅读第③段,联系上文,我知道“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中的“一举”指的是 , “多得”指的又是什么呢?请抓住关键词,填一填。(5)、阅读第⑤段,把下列词语填进文中合适的括号中。 (填序号)A.儿孙满堂 B.酸甜苦辣 C.人情温暖
-
1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二: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资料显示,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pī)、装饰、素烧、上釉(yòu)、装匣(xiá)、装窑(yáo),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1)、根据材料,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进行梳理,完成填空。(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属于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有悠久的历史。
②龙泉青瓷最后是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的。
③龙泉青瓷在原料选择、造型制作、窑温控制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技艺。
-
19、 传统工艺里也蕴藏着传统文化,让我们重温课本介绍的造纸术,了解我们身边的传统工艺。
阅读一:纸的发明(节选)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2)、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把下面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剪碎或切断→→→→(3)、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请分点阐述。① ② ③
-
20、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春日美景。(1)、古诗中有节日。 每到春节放鞭炮时,人们总会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到清明时节,人们总会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在外的游子不禁感慨“ , 遍插茱萸少一人”。(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医四诊”指的是 , “文房四宝”指的是 , “雅人四好”指的是。 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 设计并修建了赵州桥的是朝石匠。(3)、曼妙春日,是杜甫笔下“迟日江山丽,”的风和日丽;是苏轼为惠崇所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生机盎然;是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