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走访文化礼堂,让我们先来观看礼堂的红色人物宣传栏。

    志愿军第一人

    姓名:毛岸英

    (1922.10-1950.11)

    事件:二十八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人物特点:不畏牺牲

    军 神

    姓名:____

    (1892.12-1986.10)

    事件: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

    人物特点:____
     

    民族英雄

    姓名:____

    (1899.8-1935.8)

    事件:被俘时,被国民党兵士搜身而一无所获。

    人物特点:____
     

    (1)、结合学过的课文,请补充宣传栏处英雄人物的名字。
    (2)、结合学过的课文,补充宣传栏中的人物特点。
  • 2、学校线上党史馆策划推出“革命烈士知多少”主题活动,以缅怀先烈,弘扬革命传统。小翼小组抽到了以下烈士名片卡,请你协助他们回答下列问题,获得积分

    (一)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中,敌人以密集的火力死死地控制制高点,黄继光____,堵住枪眼,最后英勇牺牲。

    (二)刘胡兰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敌人的威逼利诱,就是“____”。

    (三)董存瑞

    眼见战友们不断在枪声中倒下,董存瑞____地冲向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下列词语填在第(一)(三)张名片卡的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手忙脚乱    昂首阔步 B、纵身一扑    昂首阔步 C、跃跃欲试    义无反顾 D、纵身一扑    义无反顾
    (2)、下列歇后语填在第(二)张名片卡的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B、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C、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3)、先烈们用生命换来最终的胜利,下面诗句中让我们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的一项是(    )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3、优优想从下列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隶书作品作为研学笔记的插图,符合优优要求的是(    )
    A、 B、 C、 D、
  • 4、云云同学在参加“拾光童年”文化周后,写下了感受,请你参与完成哦!

    童年令人juàn liàn____,往事历历在目。曾记得风和日丽的季节,我在园子里捉mà zha____、扑蝴蝶、爬(yīn yīng)桃树、拔狗尾草,十分开心;也曾记得自己常常从角落里突然跳出来吓唬小伙伴,挥舞着塑料“金箍棒”nà hǎn____着,施展自己的wǔ yì____,无比得意;还记得夏天的黄昏和哥哥在门前比赛跑步、跳远。我不会忘记金秋时节在院子里摇桂花的情景,桂花如雨下,香气四溢,城市公园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不会忘记,雪花(飘  瓢)飞的冬天里,慈祥的爷爷和我一起堆雪人……想起这些,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汉字。
    (2)、根据拼音写词语。
    (3)、下列和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B、滑雪运动员好比一只飞燕,在跳台上凌空起舞。 C、城里的楼房虽然高大,可是怎么也比不上我家乡的民居。 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 5、童年是梦幻的,对于它的回忆是心驰神往的;童年是快乐的,对于它的眷恋是津津有味的;童年也有小小的烦恼,对于它的感悟是意味深长的……

    请以“童年”为主题,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不少于450字。

  • 6、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运河是一条“悬河”,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注视 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 指教)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俯视 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里,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 安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
    (2)、本文第②~⑥段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请完成梳理。

    悬河嬉戏→→船家炊烟

    (3)、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撑篙男人的描写,写出了。加点内容“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表现了
    (4)、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小优和小翼就本文内容进行了讨论。

    小优:你觉得朗诵这篇文章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呢?

    A.热烈奔放的《卡门序曲》    B.慷慨激昂的《烈火战车》

    C.悠闲舒缓的《高山流水》    D.哀婉低沉的《哀叹》

    小翼:我觉得应该用。(填序号)

    小优:我也这样认为。我觉得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展现了生活的美和诗意,比如画横线的句子,就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小翼:是的。而且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能看出汪老先生是个的人。正如他在文中说的“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5)、文章最后写道:“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请你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 7、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园中有哪些景物?请根据文段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选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就像”后面的内容是作者(填“看到”或“想象”)的。这样写赋予事物以灵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事物的之情。
    (3)、读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作者运用“……愿意……就……”的形式写出了园中景物的特点。园中景物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主要是因为

    A.园子里的植物都是按照节气自由生长的。

    B.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

    C.园子里的动物不受任何约束,例如蝴蝶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

    ②我能照样子仿写句子。

    愿意 , 就 , 愿意 , 就

  • 8、六一儿童节那天,妈妈发了朋友圈,如下图所示。你看到后,对父母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兴趣。现在请你当一名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采访前,你需要整理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问题清单

    问题一

    您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

    问题二

    问题三

    (2)、妈妈向你讲述了她童年时玩下面这些游戏的情景,请你写出游戏的名称。

    (3)、我们现在玩的游戏有 , 对比妈妈玩的童年游戏与我们玩的童年游戏,并结合你了解到的情况说说你的看法和感受。
  • 9、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儿童是可爱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中,“”这两句诗写出了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稚子弄冰》一诗中,“”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村晚》一诗中,“”这两句诗则表现出了牧童的悠闲自在。
    (2)、【母爱是无私的】《游子吟》里写道:“ , 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心和照顾,我们也要关心她,爱护她。
    (3)、读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我仿佛看见了的美丽图景。
  • 1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2)、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辣”的情景描写下来。

    例: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菜真辣啊,

  • 11、把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在(    )

    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

    ①梅花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②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诗词、绘画等各种花卉文化的载体中,有关梅花的作品数量高居榜首。③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画花、咏花的作品中,梅花几乎占到一半,是其他花卉作品的总和。④它之所以被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也。

    A、①②句之间 B、②③句之间 C、③④句之间 D、④句之后
  • 12、下面的语段表达了季羡林先生怎样的情感?(    )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摘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A、对家乡荷花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对其他地方荷花的赞美和喜爱。 C、对其他地方荷花的厌恶。 D、对自己种的荷花的赞美和喜爱。
  • 13、读下面的语段,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木乃约热是一名彝族少年,截至2024年初,他已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在北京大学。他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一座高山的半山腰上。②贫困的家境并没有阻挡他的脚步,反而塑造了他自立自强的性格。③他学习刻苦,成为甘洛县建县以来首个在本地就读而考上北大的第一人。④虽然得知被录取前他正在地里割草,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割草的彝族少年”。

    A、句① B、句② C、句③ D、句④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屠呦呦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国际上颇负盛名 B、浩瀚宇宙无边无垠 , 许多科学家在夜以继日地探索它的奥秘。 C、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英雄,他们顶天立地 , 宁死也不肯低头折节。 D、弟弟皱着眉头,恍然大悟地看着我,想从我口中得到这道题的答案。
  • 15、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把麻搓成线) B、童孙未解耕织(从事) C、稚子金盆脱晓冰(没有经验的孩子) D、草满池塘水满(池岸)
  • 16、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榆树  锄头  昼夜   碧波万倾 B、拴住  铲除 瞎闹  圆滚滚 C、水瓢  逛街  尾巴   乐此不疲 D、分割  随意  承认  明晃晃
  • 1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nǐ)    奉(gòng)    澄(chè)    凉飕(sōu) B、(zhuì)    性(bǐng)    瓜(wō)    骨头(kěn) C、壳(bàng)    污(diàn)    耕(yún)    毛嘟(dū) D、恋(juàn)    火(guō)    徘(huái)    芒湖(lái)
  • 18、读语段,完成练习。

    园子里, yīng tao____树上结满了果子, hú dié____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弟弟在园子里一会儿捉 mà zha____、追qīng tíng____,一会儿跟着父亲bá  cǎo____、chǎn dì____,玩得不亦乐乎!我想:不管是住在(yàn yān)园的季羡林爷爷,还是诗人范成大笔下“未解供(gòng gōng)耕织”的儿童,都会羡慕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19、生活中,我们常用“小蜜蜂”形容勤劳的人,用“千里马”赞誉能干的人,用“百灵鸟”来赞美歌声悦耳的人。现在,请你从熟悉的人中挑选一位,聚焦于他(她)某一方面特点,通过典型事例,结合你在本册书中学到的描写技巧,如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或通过间接描写,如他人的反应和感受,来展现这个人物的特点。题目自拟,书写工整。
  • 20、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很小,里边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说。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嗵”,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跑了。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吓得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⑨过了些天,我惊魂稍定,爷爷指着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马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⑪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⑫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节选自《冯骥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有改动)

    (1)、表演要梳理剧情: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2)、表演要基于剧本:围绕“要不要捅马蜂窝”这个话题,讨论剧情,讨论要有理有据。爷爷:(不赞成)捅马蜂窝,

    奶奶:捅马蜂窝,我是从“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这句话中体会到的,尤其是“一捅就下来”中的“一……就……”充分说明捅马蜂窝很简单。

    (3)、表演可丰富剧本:聚焦“捅马蜂窝”的过程,增补剧情,增补要合理。

    “捅马蜂窝过程”片场

    捅马蜂窝时需营造的氛围:

    爷爷:当淘气孙子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我在屋内是这样呼叫的:“

    我:“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嗵’,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这里需要这样补充画面: ,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捅马蜂窝这一剧情的气氛和我的心情。

    (4)、表演最后一环:采访主角,还原角色内心真实想法。

    你好!请问你从开始非常兴奋地去捅马蜂窝,却被蜇发烧,到后来却惦记“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这前后表现如此不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上一页 486 487 488 489 4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