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择正确的加点字读音或汉字。
勇敢(yóng yǒng)
乡亲(qīn qīng)
跳绳(shéng shén)
只是(zhī zhǐ)
疑问(yí ní)
音乐 (lè yuè)
水(井 开)
时(间 问)
(广 厂)场
壮(观 现)
(主 住)席
(请 清)水
-
2、依次写出字母验证码的小写形式。
-
3、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想象的世界里,身边的一切都可能变得奇妙无比。请你将题目“不听话的▲”补充完整(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小狗”“书包”“妹妹”......),想象他(她)完全失去自己原来的样子会有怎样神奇的经历,编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字数不少于300字。
-
4、课外阅读。
植物“啃”石头
“蚂蚁啃骨头”虽然极为罕见,但是蚂蚁毕竟有嘴,骨头也很好吃,因此,这也就有可能发生了。然而植物既无伶牙也无俐齿,怎么会“啃”得动坚硬如铁的石头呢?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植物到底能不能“啃”石头呢?
如果你去黄山旅游,就会看到许多奇石、奇松。在那些挺拔的松树脚下,有些岩石被松树的根紧紧包围着。那坚硬的石头变得痕迹斑斑,有些已经被那些密如蛛网的大根勒得“体无完肤”了。
有兴趣的话,不妨做个小实验。在花盆的底部放一小块磨光的石头,上面装上沙土,栽上一株植物。等到这株植物长大时,再刨出这块石头观察。你会惊奇地发现,当初很光滑的石头被植物“啃”得痕迹斑斑了。
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它对坚硬的石头究竟是怎么个“啃”法呢?
原来,植物的根在进行吸收作用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遇到土壤中的水便形成了碳酸,碳酸有溶解矿物质的能力。此外,根部还能分泌出柠檬酸、苹果酸、葡萄酸等有机酸。这些“厉害”的有机酸慢慢地溶解那坚硬的石头,天长日久,再看那块石头,已不再坚硬如铁,而是伤痕累累了。
植物的根为什么要“钻”进石头里呢?
这是因为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石头里也含有,所以它才肯下功夫“啃”石头。这样看来,植物的确是能“啃”石头的,只不过它们是用根“啃”罢了。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中“难以置信”的意思是 , 你是用的方法来理解的。
(2)、植物是怎么“啃”坚硬的石头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3)、围绕短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短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我们介绍植物“啃”石头的方法和原因。 B、植物能“啃”石头靠的是它的根。 C、石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所以植物才会“啃”石头。(4)、肖宇和表哥在黄山看见岩石中挺立着一棵棵姿态优美的奇松,那些岩石被松树的根紧紧包围着,表哥好奇地问:“这些根为什么要“钻”进石头里呢?”如果你是肖宇,你会怎么跟他的表哥说。(5)、“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 -
5、关于“寓言”的阅读。
材料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喻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材料二: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他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1)、寓言在我国时代就久经盛行。(2)、世界各地的寓言集很多,其中不包括( )。A、《伊索寓言》 B、《列那狐的故事》 C、《精卫填海》 D、《百喻经》(3)、结合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
②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③《叶公好龙》《司马光》《嫦娥奔月》都是寓言故事。
(4)、如果要做一份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其中的“寓言栏目选择下面内容比较合适的是( )。A、《杯弓蛇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画蛇添足》 B、《新编寓言故事》《农夫和蛇》《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 C、《掩耳盗铃》《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杯弓蛇影》(5)、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寓言故事,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我最熟悉的寓言故事是《》,在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
-
6、按要求,完成练习。(1)、班上的杨洋犯错了被老师批评了,其他同学就总是嘲笑他,并远离他,我会用《左传》中的名言“? , 善莫大焉。”(2)、“天下,难行”这一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道理。(3)、走进想象的世界,能感受想象的神奇。《宇宙的另一边》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加法”和“减法”。发挥你的想象,我们也来试一试不一样的乘法吧!
“早春二月”乘“春风又绿江南岸”,再乘“春雨贵如油”,等于“ , 杜甫《绝句》)”又等于“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最后等于“ , (白居易《忆江南》)”。
-
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明明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昨天是我不好,我不应该对你发脾气”。(改为转述句)(2)、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缩句)(3)、仿照“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这样的开头,请你从下面的两个开头中任选一个,介绍一下。
你可知道,秋天城南公园的景色有多美?
你可知道,大课间的操场上有多热闹吗?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故事会开始了,王丹快步走上,她讲的是“自相矛盾”的故事,她讲得生动形象。刚一讲完她,班主任就第一个首先鼓掌,同学们也跟着激烈鼓掌。
-
8、《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 )”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9、“他担心太阳不会发光,真是( )。”A、刻舟求剑 B、杞人忧天 C、自相矛盾 D、掩耳盗铃
-
10、下列与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能够传承下来没有关系的是( )。A、既轻便又好用。 B、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C、对世界影响较大。 D、原料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
-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预测故事情节,我们要多关注文段中的细节。 B、“因释其耒而守株”中“因”的意思是“于是”。 C、劝告别人时,不要用指责的口吻,也不要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D、写寻物启事的时候,标题要居中,正文开头空两格,写清楚启事的内容,落款的署名、时
间要写在右下角。
-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这道菜的味道真不错。/这首诗越读越有味道。 B、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道理。/老师的话里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D、爷爷希望我将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妈妈经常说我是全家的希望。
-
13、选择题。下面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抛锚(miáo) 雕(diāo)刻 犁(lí)地 吹拂 B、放纵(zòng) 爪(zhuǎ)牙 胳臂(bei) 欧州 C、处(chŭ)分 承(chéng)诺 折叠(dí) 辨认 D、揉(róu)搓 盈(yíng)利 橱(chú) 柜 拨动
-
14、读句子,在加点字的恰当读音”。(1)、爸爸的书法作品字体匀称(chèn chēng),笔力刚劲(jìn jìng),我和哥哥情不自禁(jìn jīn)地模(mó mú)仿起来。(2)、昨天我和妈妈去公园散(sàn sǎn)步,看到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正把折(zhē zhé)断的树枝往石缝(féng fèng)里插,抬头看到我们,转身一溜(liū liù)烟跑了。
-
15、根据语境拼写词语。
大自然真奇妙! 美丽的夜空qún xīng闪烁着耀眼的guāng máng;静静liú tǎng的小溪里鱼儿在欢快地pū teng;天空中biàn huàn多端的火烧云,有时像xiōng měng的大狗,有时像wēi wǔ的大狮子;幽深的海底,也不是 níng jìng的世界。
-
16、写字测验。(按书写提示要求,将下列词语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蘑
最
醒
舞
-
17、发挥想象写故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是奇妙的,什么都可能发生,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在你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要求:①想象丰富。②题目自拟。③字迹工整。
-
18、颠倒村
①一阵大风过后,我被吹到了一个叫颠倒村的村子旁边。眼前的景象使我惊诧不已:
②只见树枝和树叶都长在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花朵也是一枝枝缠绕在树根上。天上,鱼儿到处飞,水里,鸟儿到处游。只见一条鱼儿冲进水里,一下子把鸟儿叼住,吃得一点儿不剩……白天,天空中出现了耀眼的月亮和星星;夜晚,一轮太阳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跳上了滚滚乌云。
③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就更奇怪了:拎着公文包的小男孩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女孩,他们有的急匆匆地去上班,有的悠闲地去逛街买东西,还有的开着汽车在溜达……偶尔看到几个大人居然坐在超大婴儿车里吃奶。
④远处,有几只凶恶的老鼠正追赶一群胆小的猫跑。鸡窝里的公鸡在努力下蛋,而母鸡却正对着白天的月亮“嗷嗷嗷”地打鸣。
⑤我实在搞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赶忙拉住身旁的一个小男孩问 这里怎么这么奇怪 小男孩看了看我说:“这很正常啊!因为这里是颠倒村,什么事情当然都是颠倒着来的。你们眼中不正常的事,在我们眼中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哦,原来如此啊!”我赶紧又跳上了一辆倒着开的公交车,决定好好地环游一下这个奇妙的颠倒村。
(1)、在文中第⑤段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下面哪一项不是颠倒村的景象( )(填序号)A、鱼儿到处飞 B、大人坐进婴儿车 C、天空出现彩虹 D、公鸡在下蛋(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颠倒:
②惊诧不已:
-
19、课外阅读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①《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②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看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
③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
④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
⑤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文有删改)
(1)、这篇文章按照、、的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填序号)A.画卷再展 B.画面开端 C.画面渐进
(2)、请你在文章中找到下面词语的近义词。稀疏—— 忙碌—— 努力——
(3)、读完短文,如果要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
20、在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请你阅读后完成练习。
【甲】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乙】端午即事(节选)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1)、【甲】诗写的是 , 【乙】诗写的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2)、图片( )是【甲】【乙】两首诗所描写的节日中看不到的习俗。A、B、
C、
D、
(3)、【甲】诗描写了的景象,【乙】诗则写出了诗人的A.孤独处境
B.热闹欢乐,万象更新
(4)、请你读读下面的诗句,如果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5)、在你所了解的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