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不少于50字。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
2、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释新见解。仿照下面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句式基本一致。
例句:人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这淤泥中却生长出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夜缒而出
A、蟹六跪而二螯 B、赂秦而力亏 C、顺流而东也 D、简能而任之(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B、烛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 C、烛之武认为对于秦国而言,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这个语段充分显示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逆辑合理,用语也颇有分寸。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②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F阙秦G将焉取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岂直五百里哉 直:值得 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D、阙秦以利晋 阙:损害(3)、下列对画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长跪,古人席地而坐,文中长跪就是把腰挺直,以示怒意。 C、秦伯,春秋有公、侯、伯、子、男爵位,据功劳大小分封。 D、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 B、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 C、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D、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晋侯和留侯中的侯都是爵位。 B、“然郑亡”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乃见韩、魏之君”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人孰知之者乎”与“孰能为之大”(《侍坐》)中的“孰”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语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文中是郑文公的谦称。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3)、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师必退 师:军队 C、夜缒而出 缒:绳索 D、郑既知亡矣 亡:灭(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之有 之:他,代词 D、与郑人盟 与:跟,介词(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爽快地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试分析郑伯的人物形象。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②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5)、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这里的“晋代”指的是东晋。“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夕卜,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实写。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2)、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选文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B、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中:符合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 与:交往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恐惧(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亦必以利而离 B、子亦有不利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晋连兵而伐郑(3)、根据文意,下列括号中补充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 C、“不可。……吾其还也。”(杞子、逢孙,杨孙)亦去之 D、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成而去,(秦)何移之速也!(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围郑”原因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谦逊的老臣风范,也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不被郑伯重用,委屈、牢骚和怨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穆公“以利”而背弃晋国,一旦大利益出现,他也一定会与烛之武翻脸。(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和美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 C、“敢以烦执事”中,“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在这里代指对方,表示恭敬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6)、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7)、吕祖谦认为“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请从选文一中找出烛之武劝退秦伯最关键的话,并请分条列举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一步步劝退秦伯。 -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被举荐而“辞”,郑伯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使本文突生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 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尔墓之木拱矣 拱:合抱 D、晋人御师必于崤 御师:设伏兵(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吾其还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臣之壮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焉/余收尔骨焉 D、夜缒而出/勤而无所,必有悖心(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越国以鄙远
③唯君图之
④失其所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都是爵位,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卿。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郑伯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东道主指的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由古义引申而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行李在文中是指外交使者,现代意义与其不同,通常指出门所带的箱子、包裹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15、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各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⑾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扛(gāng)鼎 岁月沧桑 B、栖(xī)身 浅尝则止 C、亵(xiè)玩 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 生灵涂碳(2)、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驰 B、疾恶如仇 C、奋笔疾书 D、疾风暴雨(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4)、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的特点。(5)、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述志时说的“ , 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3)、《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交代秦晋围郑原因的两句是“ , ”。
-
17、填空。(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又前而为歌曰:“ ,。”(《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 。”(《左传·曹刿论战》(3)、王曰:“善。”乃下令:“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4)、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郑伯都是用爵位称呼其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寡、孤寡。 C、大(dà)夫,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
19、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见秦伯
A、今急而求子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吾恂恂而起 D、黑质而白章 -
20、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