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若不阙秦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以乱易整
A、①济:渡河; ②厌:满足; ③既:既然 B、②夫:发语词; ③封:疆界、边邑 ④肆:放纵; C、⑤若:如果; ⑥微:微弱; ⑦敝:损害 D、⑤阙:侵损,削减 ⑦因:凭借、依靠 ⑧易:替代 -
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贾三人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1)、解释下列加粗词。①请益之则益之 益:
②于是争趋之 趋:
③再期亦富 期:
(2)、对“其门之限月一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家规定一月做一次买卖。 B、他的门限期一个月换一次。 C、他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 D、他的门前的界限一个月改一次。(3)、对“旦食而昏不足”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早饭晚饭都吃不饱。 B、吃了早饭没晚饭。 C、每天吃早饭时就精神不济。 D、天天吃饭都吃不饱。 -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杨孙戊之,乃还。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挂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劝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
4、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 又名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裁)史书,相传为末年国史官所著,主要记载了(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8、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
9、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C、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
10、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 , 很少见到他们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 , 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伯,均是爵位,其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孟子”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与甲文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自作主张而出师。 D、蹇叔关心秦国命运,乙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的一番劝阻哭谏,直言不讳地指出袭郑的结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5)、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理由有哪些?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越国以鄙远(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14、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
15、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
16、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
19、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1)、重庆永川乐和乐都主题公园一对双胞胎美洲豹顺利降生,豹妈生育后不会哺乳,刚刚出生的双胞胎美洲豹危在旦夕。( )(2)、张自忠年少时弃学从戎,自1914年至1940年的20多年里,多次临危受命 , 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为后世所敬仰。( )(3)、习近平指出,中葡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建交39年来,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边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一直健康稳定发展。( )(4)、欧尔班表示,匈牙利和中国结为秦晋之好 , 两国合作成果颇丰。匈方愿积极推进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双边经贸水平。( )
-
20、翻译下列句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