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济而夕设版焉     ②封之     ③常以身蔽沛公      ④樊於期乃

    ⑤共其乏困   ⑥项伯杀人,臣之    ⑦太子之   ⑧发尽指冠   ⑨越国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⑧⑨ C、①②③⑧ D、①②③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得事之 B、假舟楫者,非能 C、函陵 D、范增数项王
  • 3、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 鄙:把……当做边邑 B、用亡郑以陪邻 焉:从哪里 C、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D、还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2)、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3)、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竖子不足与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间 是:这,指二陵。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其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僖公三十年》)

    (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善人。”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陵              军:驻军 B、越国以远            鄙:鄙视 C、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D、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B、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C、东道主,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侯,古代封建制度中的一种爵位,春秋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他年轻时并未得到郑伯重用,但在国家安危面前,他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 B、烛之武奔赴国难,有勇有谋。烛之武在晋秦两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下,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下城墙突围,为游说秦伯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不卑不亢,善于辞令。他抓住秦穆公心理,晓之以厉害,说辞里处处表现为替秦国着想,说服了秦伯撤军。 D、介之推不求名利,品行高洁。介之推的母亲多次让介之推向晋文公求封赏,都被他拒绝,母亲只好独自归隐山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7、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翻译: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译: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做他的兄长。

    C、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翻译:(项伯)一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

  • 8、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而刘夙婴疾病 C、洎牧以谗诛 D、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特殊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吾得事之 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有泉 D、留侯张良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此计者 B、斗卮酒 之同命 C、项王默不应 力足以至焉 D、得复见将军此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将军战河北 D、大王来何操
  • 12、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 此天子气也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此亡秦之续耳 C、今臣亡国贱俘 D、今日之事何如
  • 13、下列各句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
    A、二败而三胜 B、咏而归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D、而刘夙婴疾病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 B、身翼蔽沛公 先国家之急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杳不知其所 D、击沛公于坐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 1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固知死生为虚诞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樊哙其盾以撞 D、项伯杀人,臣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若入为寿

    A、持剑盾 B、 道芷阳间行 C、此其志不在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翻译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张良留 家来贵门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一夫关,万夫莫开 C、卮酒安足 不赴命 D、窃计欲走燕 与战败而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沛公不胜桮杓 C、范增说项羽曰 D、令将军与臣有卻
  •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A、 四十里(离开) B、入前为寿(倘若) C、 范增目项王(数数) D、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一向) B、旦日士卒(犒劳) C、 会其怒(适逢) D、沛公则车骑(置办)
上一页 838 839 840 841 8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