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不属于同辈或朋友之间敬称的是(   ) 
    A、今急而求(《烛之武退秦师》) B、为我献之(《鸿门宴》) C、则虽欲长侍足下(《荆轲刺秦王》) D、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课文《鸿门宴》的精彩描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郭沫若将《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准确定位。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均是《论语》中精辟的言论。 B、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程度。 C、课文《鸿门宴》的精彩描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郭沫若将《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准确定位。 D、《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包含了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的“半自传体”的小说。读者会从天真无邪的少年主人公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上主宾分坐于不同方位,呈现的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这也为项庄刺杀刘邦且保全项羽提供了便利。 B、中国历代实行分餐制的形式,都与家具的形制有关,如《宴饮观舞图》中的小食案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就餐形式。 C、汉人在魏晋以后开始受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上进行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形式。 D、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向聚餐制转变,究其原因,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的革新外,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及《后汉书》有关汉灵帝的记载,旨在说明少数民族的服饰、家具等已经传入内地,并深受上层社会喜爱。 B、筷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能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C、筷子在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难免沾染上唾液,而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应该减少筷子的使用频率。 D、魏晋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也更有可能趋向于实用化。
    (3)、你认为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向”意为坐西朝东,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以西方为尊,其次北,其次南,东为末座。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左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卮”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斗卮”在这里指大酒杯。 D、“项王自度不得脱”的“度”是揣测、估计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度,然后知长短”的“度”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项伯垫话在前,加之刘邦极力卑辞谢罪,项羽怒气全消,说出告密人,且设宴招待刘邦一行。 B、大司马周殷从舒城起兵屠戮六地,发动九江军队,跟随刘贾、彭越在垓下会合,护卫项羽。 C、项羽率领部下八百多名壮士,趁夜突出重围,急驰逃走。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D、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项羽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奔驰而下。亲自斩杀一名汉将、一名都尉、几十近百名汉军士卒,以此证明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②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5)、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国钟离昧于荥阻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向教岁者,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会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机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和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教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打起曰:房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年,母今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造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于二十万,以教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日,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便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教,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日善平生知韩信为人,另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教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雄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 龙且果喜曰,知信怯也!遥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太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七万广亡去。信邃追北至阳城,掳齐王广。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项是(    )
    A、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敕抗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敕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敕/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敕/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汉王笑谢日”与“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谁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 水时用水攻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②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5)、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请简要概括说明。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 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炕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四)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
    A、项王壁垓下/吏民,封府库 B、此奇籍/阙秦利晋 C、五年卒其国/若不 D、吾老,以及人之老/秋毫不敢有所
    (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3)、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敬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指结为儿女亲家。 C、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这里指笔力雄健。 D、苗裔,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的意思,后来从禾谷之实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苗裔”其实就是子孙后人对自己的谦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局势出现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并予以采纳。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项羽一个人发布,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太没有政治谋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 , 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戮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B、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C、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D、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课内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指的是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泛指城市。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假,指升官,还有擢、晋、陟也表示升官加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邯大败赵军,攻破邯郸,将赵王君臣围困在钜鹿城中,楚王于是派宋义担任上将军领兵救援赵国。 B、项羽主张立即渡河攻秦,与赵军里应外合;宋义则认为要等待机会,一举打败秦军和赵军。 C、宋义身为主帅,为送别儿子远离前线,又不体恤士兵,只顾饮酒高会,体现出他罔顾国家安危、营求私利的一面。 D、项羽借进见宋义之机在军帐之中斩杀宋义,随即假托是楚王命自己诛杀叛逆,从而夺得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体现出项羽的果断勇武。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句子。

    ①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戮力攻秦,乃曰“承其敝”。(文中画横线的)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 , 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 , 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 , 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 , 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折木A发屋B扬C沙石D窈冥E昼晦F逢G迎H楚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帝,指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起兵立他为王,后又尊他为“义帝”。 B、关中,地名,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也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C、间行,秘密地走、从小路走,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行”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祭品规格,指牛、羊、猪三牲全备。文中指丰盛的筵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韩王没有战功,项羽不让他回到封国,把他带回彭城降为列侯,最后杀掉。 B、刘邦逃命途中多次把儿女推下车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C、彭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充分体现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D、刘邦失败带人逃跑后,项羽派人去沛县抓住刘邦的家人太公、吕后带回军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

    ②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

    (5)、毛泽东有句诗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请结合选文概括关于项羽的不可学之处。
  • 10、将下列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 11、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所通之字并解释。
    (1)、关,毋内诸侯            “距”通
    (2)、张良出,项伯            “要”通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通
    (4)、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蚤”通
    (5)、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
  • 12、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

    古义:

    今义:山东省。

    (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 , 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详细说来。

  • 13、仿照下面的句子,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狄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史记》。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1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羽七音,其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慷慨激昂。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朕。 D、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是以向西的座位为尊的。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 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 1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数项王(   )
    A.眼睛
    B.目光
    C.用眼睛
    D.使眼色
    ②常以身蔽沛公(   )

    A.羽毛            
    B.鸟的翅膀          
    C.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用羽翼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5)、《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上文第②段及课文内容赏析樊哙形象。

    人物形象: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忠心耿耿。

  • 18、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

    沛公大惊,曰:“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曰:“鲰生说我曰:‘距 , 毋内诸侯 ,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 ,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臣游,项伯杀人,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之奈何           谁为大王此计者 B、之       吾得兄事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与       君安项伯有故     秦时臣游 D、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   所以遣将守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关”常称函谷关;而明清时“关”常称山海关。 B、诸侯,先秦时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后世也比喻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西周到春秋战国,爵位一般是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项王即为王爵,项伯即为伯爵。 D、臣,在秦汉及秦汉以前可用于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秦汉后多用于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狄 , 广诸德化,不事遐荒。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 , 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经途死亡,复在言外。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陛下岂能得高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彼高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于西海,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吐浑遗萌,更树君长。复立高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服而存之。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疏奏,不纳。

    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高昌,魏征、褚遂良劝朕立麴文泰子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娄敬,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安边》)

    【注】①高昌王,麴文泰,唐朝时期高昌国主曲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国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B、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C、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D、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自汉朝起,开国皇帝庙号为“祖”,嗣君庙号为“宗”。 B、夷狄,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古时称华夏周围四方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C、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唐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 D、飞刍挽粟,指迅速运送粮草。最初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主父偃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反对唐太宗把高昌化为州县是因为这不仅会白白消耗陇右的人力物资,还会使人员在换防途中伤亡过半。 B、唐太宗即位之初,高昌国王先来朝拜,后来却阻止西域前去朝贡唐,又对大国使节无礼,引来唐王朝的讨伐。 C、虽然魏征、褚遂良极力劝阻唐太宗在高昌设立州县,但唐太宗没有听取二人的意见,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D、直到贞观十六年,西突厥派兵侵犯西州,唐太宗才认识到当年自己决策失误,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

    (5)、依据选文,比较刘邦入关之后的“安民”举措与褚遂良“安边”谏议的异同。
  • 20、查阅元史,试论窦娥的悲剧性。(300字左右)
上一页 840 841 842 843 8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