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基础上,更具体地论述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纠正了当时青年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解。 B、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都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两文始终的基本观点。作为会议报告,后者的语言运用更通俗生动,表现力强。 C、《修辞立其诚》揭示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进而呼吁人们纠正在学风上“曲学阿世”,在为人上虚假伪饰的错误做法。 D、《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人的怜悯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他的观点与孟子对“恻隐之心”的阐发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原发性及其意义。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二:
历史的必然性(亦即规律性)是通过对无数历史偶然性的研究而抽象出来的。历史之所以有其偶然性,是因为历史的进程并不是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活动、人的思维往往不能预料历史的直接后果。对此,恩格斯指出:“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希特勒发动战争时,他是想充当欧洲的霸主,但战争的结局,却和他自己的愿望完全相反,德国未能独霸欧洲,就连希特勒本人也因战败断送了生命。类似这种例子很多,许多历史人物的行动,其结果都和他们原先预期的目的背道而驰。从表面上看来,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似乎都被偶然性支配着,其实不然。当希特勒发动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灾难,由于这场战争是和希特勒的上台,以及他个人的野心、残暴和富有侵略心理密切相关,所以他发动战争是具有偶然性的。但是,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联合起来打败希特勒,扶正了历史的轨道,这却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历史偶然性不能长期起作用,当它偏离历史规律的轨道时,迟早总要被重新纳入历史的必然性的轨道,使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不过,历史规律(即历史必然性)在支配历史偶然性时,由于它是隐蔽的,也由于后者所表现出来的历史现象往往不是短暂的,有时甚至延续几十年上百年,这样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历史偶然性也可以长期支配历史的进程。这一点,从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影响看,大多是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这些杰出人物常常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可以起左右历史的作用;但究其实际,他们的行为同样不能摆脱历史规律的支配。拿破仑作为一个杰出的人物登上法兰西帝国的王位,完全是一种偶然现象,他发动的对各国的征服战争也不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动荡的法国当时需要有个杰出人物来稳定其社会,这却是历史的需要。拿破仑东征西讨树敌过多,最后导致失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几乎没有例外,这些偶然出现的突出人物其个人的性格、意志、才能却往往要对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欧洲历史上的拿破仑、希特勒这两个人的历史作用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前者对历史进程起过一定的推进作用,后者对历史的进程则起了纯属破坏和逆转的作用。
(摘编自苏双碧《论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和特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决定产品交换和分配方式,决定阶级划分,但不决定科学。 B、种族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都属于经济关系范畴。 C、流体静力学的产生,说明社会在技术方面的需要对科学产生的推动力远超过大学。 D、历史偶然性不能长期起作用,当其不符合历史规律时,终会为历史必然性所纠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展角度看,政治、法、哲学、宗教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并非被动受其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B、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创造自己的历史,这说明历史的发展带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C、历史必然性(即规律性)在支配历史偶然性时是隐蔽的,需要通过对无数历史偶然性的研究而抽象出来,对其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经济基础。 D、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出现,都属于历史偶然性,虽然他们都在某个时期起到了左右历史的作用,但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一种历史必然。(3)、下列推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戍卒顺利到渔阳,陈胜、吴广不会起义,秦朝灭亡就能避免。 B、研究宗教和艺术史一般仅需要关注宗教和艺术史自身的演变过程。 C、抓经济、促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永恒主题。 D、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欧洲出现是历史必然。(4)、 概括材料一的论述思路。(5)、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材料(b)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B、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C、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D、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
4、根据《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A、恩格斯启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性。 B、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交集,但各自独立。 C、恩格斯提醒收信人注意学习研究的方法,并表达了自己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之感。 D、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学习经济史,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
5、下列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评说德国在撰写科学史时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这是一种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 B、文章是以书信体形式写作的政论文,结构严谨,在行文时用简洁、鲜明的方式做了标识,层次清晰。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论证充分,说服力极强。 D、文章“这并不是说”“而是说”“并不像”“而是”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的特点。
-
6、下列关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在回信中开门见山,揭示写信的目的,并从广义上指明经济关系是什么。 B、恩格斯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C、偶然有如曲线,从该曲线中可以找到一条与经济发展规律完全重合的中轴线。 D、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困惑,恩格斯具体推荐了三部著作,指明方向。
-
7、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文中材料(a)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
8、下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
10、下列关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历史现象的诞生看似偶然,其实充满着必然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经济在发挥作用。 B、法兰西共和国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这是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C、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必然性在于,发现唯物史观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D、人们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就越能发现规律,进而取得卓越的成就。
-
11、下面分析和表述,不符合《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恩格斯强调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经济唯物主义”的谬论。 B、为了说清楚“反作用”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用,恩格斯举例指出了上层建筑诸因素产生的方式和方法。 C、恩格斯从广义上考察经济关系,把“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都看作是经济关系,这样地理环境、种族和一定社会的外部环境等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 D、恩格斯强调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不能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
-
12、下面对经济关系的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B、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科学技术也包括在内。 C、经济关系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也决定着社会阶级的划分。 D、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它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由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以及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 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 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 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
14、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段文字。
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高中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
15、识记字音
削:( )剥削( )削铅笔
-
16、下列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①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____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②拿了____革命,则害了革命。
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____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④错误常常是正确的____。
⑤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____。
⑥为此目的,就要____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
A、向导 引导 指导 向导 先导 倡导 B、倡导 指导 指导 先导 向导 引导 C、倡导 引导 倡导 先导 倡导 引导 D、指导 指导 引导 引导 引导 倡导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拋弃的。对于好谈这种空洞理论的人,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但是许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死的教条,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
另一方面,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如果误用了他们的经验,也是要出毛病的。不错,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
由此看来,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
所以,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节选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选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8、判断正误(1)、上综合课时,黄老师滔滔不绝地给同学们介绍茶叶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呢。( )(2)、想不到一向胆小的她,在会议上陈述理由时,竟能夸夸其谈 , 有条不紊。( )(3)、上作文课前,他去图书馆翻了翻书,便生吞活剥套用进去,因此,他的文章模仿痕迹很重。( )(4)、他认为,只有三维联动,有的放矢 , 立足每个村的自然禀赋,激活生态要素,才能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5)、我们山区的农民并不是一知半解的人,他们不仅看到了近5年,还在计划着后20年、30年的蓝图呢!( )
-
19、依照下面画横线的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横线的语句相同。
材料:
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①;②;③。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的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可以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地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只有毁灭。
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①____。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的。②____。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
(1)、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B、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理论论证 D、类比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革新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革新中的事物如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