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B、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C、文章主要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D、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2)、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 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 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3)、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都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一直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是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说法不统一的社会舆论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性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前两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对社会性道德评价效力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有彼此间相互关注、了解,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①____。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②____,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蓬勃,溢满生机和活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①____,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②____,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③____,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这样多次的重复 B、往往需要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 C、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重复 D、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6、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②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⑤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⑥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A、②④③①⑤⑥ B、②③④①⑤⑥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②④⑤①⑥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写鸿门宴,当时他又没有在场,更没有录像设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哪里来?他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加以补充想象,才写得那样声情并茂。 B、虽然我身在课堂上,但街上的锣鼓声和欢歌笑语已让我有些心猿意马 , 老师讲的内容我全都没听进去。 C、虽然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可转眼间,一个个朋友又斗转星移般离他而去,唯独小学时的同学王军一直和他联系密切。 D、小伙子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会使您的居室蓬荜生辉。”
-
8、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文中能最有力支撑这个论断的一项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取材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取材于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三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取材于《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根据材料一,作者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真理一来到中国,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B、二十年来,我们对于国内国际的很多方面还缺少较系统地研究。 C、许多党员对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都知之甚少,研究气氛稀薄。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不会拿来解决问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充分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B、在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失败了的思想就是错误的。 C、第二次飞跃能够证明第一次飞跃正确与否,因此它更加伟大。 D、人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要多次反复才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3)、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于社会实践,是对客观外界规律的反映,又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B、社会实践能改造客观世界,能把思想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C、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不断阐释,马克思主义终于被承认为真理。 D、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幸福是奋斗出来的(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实践的? -
1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
1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
1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怎么分?各写了什么?
-
1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
16、课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是一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个部分?
-
17、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两句话: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提问: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
18、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19、请根据文章内容,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20、《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重点②: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