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常身翼蔽沛公”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 陪邻B. C、使工 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 当项王乎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3、佚之狐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烛之武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你认为佚之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 4、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草木智慧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中遇到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就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④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凄美中那充满希望的等待,那么见到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的叶子。那株雕像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尊严。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悲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根系发达,在黑暗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⑪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便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

    ⑫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⑬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⑭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此文有删改)

    三言两语

    话主题

    (思维发展)

    ①文章最后卒章显志,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内外联系

    深领悟

    (语言建构)

    ②联系人的成长,谈谈你对“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这句话的理解。

  • 5、小阅读-课内
    (1)、《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请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异同。
    (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4)、有人说烛之武有大义、大勇、大智,试简要分析。
  •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晋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    B、因人之力而 C、封郑 D、郑而有益于君
  • 7、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阙秦以利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③⑤⑥ B、②④⑦ C、③④⑥ D、②④⑤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B、郑既知矣      焉用郑以陪邻 C、阙秦以晋      子亦有不 D、晋,何厌之有   微人之力不及此
  • 9、选出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晋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    B、邻之厚,君之 C、封郑 D、郑而有益于君
  • 10、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 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 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公元757年,杜甫4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②户:门。③作意:如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隔户杨柳弱袅袅”侧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E、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 12、(语言建构与运用)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请结合课文,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陵           军:驻扎 B、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5)、烛之武因何事见秦君,结果如何?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桴,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鼂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 , 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材料二: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①浅浅:巧言貌。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鼋鼍鱼鳖A之与B处C而鼂黾之与D同渚E余虽靦然F而人面G犹禽H兽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还有“朕”“不善”“寡人”等。 B、其,在文中的意思是难道,与《师说》里“其皆出于此乎”中“其”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C、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 D、至于,在文中指到达,还可以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另一种情况。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B、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 C、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的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 D、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仇,一个客死异国,他们身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 , 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羸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赢:晋襄公的嫡母。③眚:过失,过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B、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C、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D、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 B、辛已,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 B、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国君。 C、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 D、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他们的罪,反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16、参照《荆轲刺秦王》对联示例,从《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中任选一篇,写一副对联。要求:从课文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学习后的感想;每联不少于7字;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普通话上声或去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普通话阴平或阳平)

    例:《荆轲刺秦王》——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南(fán)      之狐(yì)   孙(páng) B、秦伯(yuè)  所(yù)       于楚(èr) C、秦(quē)      夜(zhuì)    其乏困(gòng) D、守(shù)晋(fū) 焦、(xiá)
  • 18、翻译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君尝为晋君赐,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夫晋,何厌之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19、微写作。

    朱熹曾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就运用了一定的技巧,让文章的情节跌宕有致,张弛有度。

    请以“抓阄儿”为话题,写一段情节波澜起伏的文字,300字左右。

  • 20、选择题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2)、选出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晋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   B、邻之厚,君之 C、封郑 D、郑而有益于君
上一页 835 836 837 838 8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