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刀刃者无厚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越国以鄙远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若如前为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羊易之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刀而藏之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盖至此乎 C、善刀而藏之 D、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踦(yǐ) 硎(xíng) 怵然(chù) B、騞(huā) 砉然(huo) 向然(xiǎng) C、大郤(xì) 大窾(kuǎn) 謋然(huò) D、中音(zhòng) 肯綮(qìng) 庖丁(páo)
-
6、特殊句式(1)、如土委地。
句式:
译文:
(2)、怵然为戒。句式:
译文:
(3)、视为止,行为迟。句式:
译文:
(4)、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句式:
译文:
(5)、技经肯綮之未尝。句式:
译文:
(6)、臣之所好者道也。句式:
译文:
(7)、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
译文:
-
7、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
(2)、视为止,行为迟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吾见其难为古义:。
今义: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4)、因其固然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5)、每至于族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6)、虽然 , 每至于族古义:。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7)、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
今义: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
8、一词多义(1)、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 形容词,
每至于族 , 吾见其难为 名词,
士大夫之族 名词,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动词,
(2)、中莫不中音 动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名词,
才能不及中人 形容词,
百发百中 动词,
(3)、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
伐无道诛暴秦 名词,
(4)、乎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
依乎天理 介词,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助词,
(5)、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动词,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助词,
(6)、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连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连词,
提刀而立 连词,
善刀而藏之 连词,
-
9、重要字音
①所踦 ②騞然 ③砉然
④謋然 ⑤批大卻 ⑥大窾
⑦大軱 ⑧发硎⑨怵然
⑩肯綮
-
10、成语积累(1)、游刃有余:(2)、目无全牛:(3)、踌躇满志:(4)、切中肯綮:
-
11、写出《庖丁解牛》课文中出现的3个成语。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意趣盎然的技术寓言,这些寓言涉及许多种类和领域的技术活动。如果考察《庄子》技术寓言中受到庄子赞赏的技术活动,会发现这些操作者大都身怀绝技,他们在展示绝技的过程中,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
探究他们达此境界的原因,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反复实践,勤操熟练。庖丁开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的刀十九年解牛数千,而“若新发于硎”,正是年复一年的亲身实践,才技术过人。二是依循大道,默会理数。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人为之技,而是钟情于自然大道。具体说,庖丁追求的“道”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即在行为过程中依循对象的条理与法则。三是凝聚精神,修养心灵。在《达生》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评价一位捕蝉的驼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心意专注、精神凝聚的心理状态,是《庄子》中达自由境界的技术的特点。
以上三点构成了能人巧者达到自由境界的必备条件。第一点尤为重要,没有它,个体无法准确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更不会遵循规律行事;没有它,个体无法排除外在功名的干扰和内在欲望的纠缠,难以保持虚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当然,如果个体违背事物规律,或心态浮躁,也是不行的。第一点是个体走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后两点则是基本前提和关键方法。这三点并非明确呈现在所有技术寓言中,因为每个故事侧重阐述的方面不尽相同,但稍作分析可发现,那些没被提及的要点往往隐约地包含在寓言中。
仔细分析那些表达自由思想的技术寓言,可以发现“庖丁解牛”蕴含的美学意味最具代表性。“解牛”工作繁重复杂、充满血腥味,却被升华成富有审美特质的艺术活动。“解牛”过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舞如乐,优美无比;“解牛”结束,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内心满足,精神愉悦。之所以有如此审美感受,是因为庖丁在准确把握劳动对象内在法则的基础上,充分施展非凡的劳动技艺,从而使得自身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也从劳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创造才能。
(摘编自万勇华《<庄子>技术寓言的自由境界及其美学意蕴解析》)
材料二:
《庄子》直接论述到技,多持否定态度,但在《养生主》《达生》等寓言故事中,又对能工巧匠充满赞叹。一般认为,《庄子》批判的是悖道之技,赞叹的是合道之技。这一区分,显然没有把握到《庄子》智慧所在。在《庄子》思想体系中,“技”“道”意涵是根本背离的,能工巧匠故事的启示是悖道之技如何克服自身使道显现出来,即技如何消解的问题。
《庄子》中的技涉及物、社会、人自身三方面。治物之技,如伯乐治马,“烧之,别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造成的结果却是“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蹄》)。高超的技艺在《庄子》看来恰是匠人对物之本性的伤害,所以《庄子》予以否定,乃至提出“毁绝钩绳而弃规矩”(《胠箧》)的说法;而以儒家的仁、义、礼、乐等相关治世手段和活动为代表的“治世之技”,在《庄子》看来,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反使民好知争利。人作为技的所有者和执行者,在以技治物的活动中,也容易因沉迷于技而出现“机心”。所以,技伤物、乱世、害生。《庄子》批判技的根本原因,是“技”“道”之悖,即人为精巧与自然之道、局限于某一领域又受制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小知”与作为万物本源、无所不在的“真知”之间的背离。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是横亘在人与道之间的障碍。
“技”“道”相悖,使人无法技中见道,庄子在某些寓言中,强调、赞叹的都不是技本身,而是人通过技的高度专注和纯熟而达到“忘”的状态,即技本身被消解。
这些能工巧匠首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技高度纯熟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其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心念系于具体的技的活动,由此进入泯灭物我、离形去知的“忘”的状态,从而通达于道。在此过程中,忘物忘我、忘身忘技,与“道”相悖的“技”也最终被克服消解了。
这里蕴含的是一种“过河拆桥”式的智慧,即由技出发而“忘技见道”,最终技与道的矛盾得到克服。这一迥异于日常思维习惯的智慧,正是《庄子》之为《庄子》的独特魅力所在。
(摘编自裴瑞欣《论<庄子>中的“技”及其消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寓言中能人巧者要想达到“自由境界”,就必须勤操熟练,遵循大道,心意专注、凝聚精神。 B、《庄子》中的技术寓言或显或隐地包含了通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基本前提和关键方法。 C、《庄子》认为“技伤物、乱世、害生”,这应是《庄子》对“技”多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D、在《庄子》的思想中,某一领域的人为技艺再精巧,也是一种“小知”,它局限性大,不值得追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技”勤操熟用的重要性,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会凝聚精神,专注于技术活动。 B、能人巧者在准确把握对象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达到自由境界,是其技术劳动具备美学意蕴的重要前提。 C、材料二认为,对“能工巧匠”的赞叹和对“技”的否定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一致的观点。 D、《庄子》蕴含的“过河拆桥式”的智慧,迥异于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使“技”与“道”意涵不再背离。(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C、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初刻拍案惊奇》(4)、大国工匠高凤林35年来做着同一件事,为火箭焊接“心脏”——发动机喷管,0.16毫米的焊点宽度,0.1秒的允许误差。戴上面罩,就进入到一种状态。每天结束工作,他离开前都要回头看看,那些摆着的元件金光闪闪,就像一个个艺术品,很完美。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这一人物事迹加以分析。(5)、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学习活动视为“技”,学习规律视为“道”,那么“技”“道”关系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善哉!技盖至此乎?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14、下列各组词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盗跖 自矜功伐 B、前合后偃 嫁奁 庖丁解牛 C、变徽之声 汗涔涔 目无全牛 D、踌躇满志 罪愆 游刃有余
-
15、下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②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③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一点也不精湛。
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⑥泛泛之交:普通肤浅的交情。近义词有点头之交、一面之交。反义词有莫逆之交、患难知己。
⑦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近义词有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反义词有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⑧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的不同之处:前者是指小心做事情,后者是指认真做事情。
⑨萍水相逢和不期而遇的不同之处:前者突出偶遇之人本素不相识,后者突出没有约定时间、地点等。
A、①③④⑥有一词语解释不正确 B、①②⑥⑦词语解释正确 C、③⑥⑦⑧词语解释正确 D、④⑤⑧⑨词语解释正确 -
16、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逍遥无恃,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地,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其著作保存在《庄子》(亦称《南华经》)一书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探寻背景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了解常识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寓 言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特点是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1)、文脉梳理
① ②
(2)、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4)、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17、文言句式(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2)、臣之所好者道也。 ( )(3)、技经肯綮之未尝。 ( )(4)、如土委地。 ( )(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
-
18、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5)、吾见其难为古义:
今义:使人为难。
(6)、因其固然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
19、词类活用(1)、以无厚入有间(2)、良庖岁更刀,割也(3)、族庖月更刀,折也
-
20、一词多义(1)、解(2)、道(3)、然(4)、族(5)、盖(6)、矣(7)、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