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辨识通假(1)、砉然向然(2)、技盖至此乎(3)、批大郤
-
2、读准字音
庖丁 膝之所踦 砉然
騞然 中音 大郤
大窾 肯綮 大軱
硎 怵然 謋然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B、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C、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D、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郡县之以属燕”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与“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C、“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与“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收八百岁之畜积”与“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两句中的“畜”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B、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C、乐毅在给燕王回信中写道: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由此,我们可见其对先王的忠心。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对新主燕惠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从中可见,无论是才干还是忠心,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
②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冲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顾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以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
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合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
文本二: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
【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务A隐B藏C已D而E断F百G僚H隔I捐J疏K贱L而M信N赵高O是P以Q听R塞S于T贵重U之臣V明W蔽X于Y骄妒Z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 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 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不合参承”中的“合”字与《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的“合”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工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 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 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 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②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
(5)、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 , 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 , 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庖丁解牛》中“莫不中音”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劝学》中的“而致千里”的“致”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②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C、批大卻,导大窾 批:劈、击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散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意思是名为“丁”的厨师,“庖”是职业,“丁”是名字。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 B、“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称号。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D、肯綮,“肯”指筋骨结合处;“綮”指附在骨上的肉。现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善用对比来说理,如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后、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进行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之所履 履:鞋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怎么 C、臣以神遇 遇:接触 D、每至于族 族:交错聚结的地方(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手之所触 臣之所好者道也 B、不以目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D、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中音 没有不合音律的 B、进乎技矣 超过技术了 C、彼节者有间 那牛骨节间有间隙 D、为之踌躇满志 为此犹豫不决(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庖丁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 B、写文惠君的赞叹,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庖丁技艺的精湛。 C、庖丁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所以不在乎技术的层面。 D、成功解牛后,庖丁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6)、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本文中表现庖丁解牛过程中遇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 , , 。
-
8、把下列空白处补写完整
①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 ,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②《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和 ,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观、观、观、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论证了人处世间能“” “”的方法。 -
9、根据要求解释下列词语。(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2)、虽然 , 每至于族古义:
今义: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3)、视为止,行为迟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邶风·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____”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____”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1)、诸子散文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些成语还可从中追根溯源,比如“”“”等就出自庄子《庖丁解牛》。 -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肩之所倚(yĭ) 莫不中音(zhòng) B、砉然向然(xiăng) 技经肯綮(qìng) C、批大郤(xĭ) 岁更刀(gēng) D、导大窾(kuăn) 发于硎(xíng)
-
1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下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2)、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 B、乎 C、因 D、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3、默写课内名句(1)、方今之时, , 官知止而神欲行。(2)、以无厚入有间,。(3)、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而况大軱乎!(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善刀而藏之。
-
14、下列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 , 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 , 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1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
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良庖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
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所踦(yǐ) 硎(xínɡ) 怵然(chù) B、騞 (huā)砉然(huò)向然(xiǎnɡ) C、大郤(xì) 大窾(kuǎn) 謋然(huò) D、中音(zhònɡ) 肯綮(qìnɡ) 庖丁(páo)
-
18、文言文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而校:校对 B、薄而观之:靠近 C、将适齐:到……去 D、曹其首也:第一个(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以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B、卫文公不礼焉 C、公子安之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 蚓无爪牙之利 B、卫文公不礼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C、以告姜氏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吾其奔也 蚕妾在其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②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20、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