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 ,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③ , 民乃作慝④。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行宫。②转附:山名,疑即今芝罘山。③睊睊胥谗:愤恨地互相埋怨。睊睊,因愤恨而侧目怒视的样子。④慝:恶,邪恶。⑤方:违背。⑥畜:喜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粮食: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 D、其诗曰:“畜君何尤?”尤:突出(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B、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C、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D、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选文第3.4段中叙事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表现了孟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文中晏子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紧密相关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②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巧妙的设喻,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宣王推行仁政。 B、中间为了使齐宣王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闻其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故民之从之也轻。(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6、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写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B、孟子在本文中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C、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的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的特点。 D、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又有通俗易懂之言,使全文笔势灵活多变。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唐朝时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 C、《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D、《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讲述孟子游说齐宣王施行王道一事的经过,详细地阐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裁判真的是明察秋毫 , 先是认定卢卡库进球无效,之后补吹了德弗赖之前的犯规,最后送给布拉格斯拉维亚一个点球。 B、企图用体罚的手段来转变学生的思想,无异于缘木求鱼 , 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效的。 C、他们满以为有了如此强大精良的武器,就可以在别人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不承想反而是武器落后的爱国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为所欲为。 D、慕容皝发政施仁 , 爱民如子,还很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君王,却容不下自己的亲兄弟。
-
9、下列选项中,释词、译句有错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阻止,防止。
——安抚老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是没有人能够阻止的。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应当。——我并不是因为吝惜钱财而用羊换牛的,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倒没有什么妨害,这正是用来实行仁政的好机会啊,(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现在(大王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功德还到不了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
-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褊(biǎn)小 保民而王(wàng)庖厨(páo)罔(wǎng)民 B、忖度(dù) 彼恶(wū)知之 吾惛(hūn) 衅(xìn)钟 C、便嬖(bì) 商贾(gǔ)庠(xiáng)序 鸡豚(tún) D、赴诉(sù) 不赡(shàn) 孝悌(tì) 莅(lì)中国
-
11、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 , 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
12、文言文阅读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
13、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4、填空。(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 ,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
-
15、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臣未之闻也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王见之,曰:“牛何之?”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 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 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 D、①④都B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 -
16、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百姓之不见保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然则一羽之不举 大王来何操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是乃仁术也 B、莫之能御也/客何为者 C、若属皆且为所虏/百姓之不见保 D、大王来何操/以吾一日长乎尔
-
18、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
19、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
-
20、根据要求在括号中填写注音。
踦( ) ( ) 砉( ) 謋( ) 卻( ) 軱( )
硎( ) 窾( ) 怵( ) 间( ) 向( ) 盖 ( )